1949-1966年中国茶叶贸易制度及其效应——以安徽省为例
安徽省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省是我国产茶大省,茶叶在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剧,安徽省茶叶出口亦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安徽省茶叶生产及出口现状,发掘其所具有的优势,发现其所存在的劣势,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安徽省茶叶国际竞争力,引导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标签:安徽省茶叶出口挑战对策0 引言安徽是我国产茶大省,茶历史悠久,茶种类繁多,著名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名茶就产自安徽。
从古至今,“徽茶”以其特有的品质享誉国内外,其出口贸易在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中也一直稳居全国前列。
然而,随着原材料成本的增高,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升级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变化,导致我国茶叶出口环境的恶化,安徽省茶叶出口亦面临严峻挑战,茶叶出口贸易国内地位也明显下滑[1]。
机遇与挑战并存,该如何发挥安徽省茶叶在出口贸易中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如何弥补其所表现出的不足,提高安徽省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安徽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1.1 茶叶资源安徽省地处我国东南部,温度适中,降水充足,全省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多云雾,昼夜温差大,适宜茶树的种植。
目前安徽省拥有江淮茶区、黄山茶区、江南茶区和大别山茶区四大主要茶区。
安徽省茶文化源远流长、产茶历史久远,“徽茶”品种也已达上百种,如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
尽管安徽省茶类资源丰富,但年产茶主要以绿茶为主,红茶、特种茶、保健茶所占比例甚小,从2000年至2012年,安徽省绿茶年产量不断攀升,从2000年的4.09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8.92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18.09%,占全省茶叶产量的95.50%,与绿茶相比,因基数小,红茶增长幅度很大,达到210%,但其占全省茶叶产量比重却只有6.5%。
1.2 茶园面积和产量从2000年至2012年,安徽省实有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
茶园面积基本保持在110千公顷以上,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中,2012年安徽省以实有茶园面积149.69千公顷,位列全国实有茶园面积排名第七。
浅谈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困境及其对策
2019年第05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收稿日期:2019年1月10日。
1新时期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困境1.1茶叶贸易摩擦不断,积极打压茶叶企业出口积极性由于贸易摩擦,美国和欧盟大部分国家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产品反倾销调查实行替代国做法,自然茶叶领域也深受其害,由于本身全世界的茶叶市场主要供应都是来自于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余波逐步波及到其他一些国家,例如东南亚一些国家对我国的茶叶产品实施比较重的进口关税,这极大地降低了我国茶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价格竞争力;目前我国茶叶的出口单价是非常低的,平均价格在4美元/公斤左右,严重打压了我国茶叶生产企业或贸易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1.2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增长幅度在放缓目前来看,美国对中国的拟征税领域,基本上处在高精尖科技领域,各行各业不可避免地捂紧钱包,紧张地观望;同样如此,茶叶行业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处于全球性的消费低迷周期中,开始陷入增长逐步放缓的轨道之中,一些出口导向型的中国茶叶企业遭遇了严重的影响。
最近几年,随着我们国家CPI 指数(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攀升,生产成本、国内的茶叶制品的原材料价格、茶叶制作工人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以及茶叶产能过剩等因素,使得一些出口型的茶叶企业陷入面临破产的境地。
另外,那些依靠出口退税制度救济的出口型的茶叶企业严重依赖着政府的退税,如果出口退税制度被当地政府取消,它们就会陷入亏损境地,甚至宣布破产,显然这对于我国茶叶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1.3茶叶对外贸易地区的结构性失衡2017年,中国主要的茶叶出口国家集中在美国、摩洛哥、加纳、乌兹别克斯坦和毛里塔尼亚,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对这些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很高,这就产生了茶叶地区性的贸易失衡,一旦中国和这些国家发生贸易摩擦,将会影响到中国茶叶出口商的。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美国同其盟国一同对中国茶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将极大地影响到中国茶叶出口。
茶叶一直是美国盟友之欧盟对中国产品开展贸易保护政策的对象,其通过反倾销税和进口税加大我国茶叶产品的到岸成本,让我国的茶叶产品在欧盟市场成本大幅上升,失去了其应有的竞争力;此外,地区性的贸易失衡还表现在茶叶的种类上,例如:80%的红茶出口到美欧,90%的白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
茶叶产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茶叶的出口贸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茶叶出口贸易对促进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占据了全球茶叶出口市场的相当大的份额。
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到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各个地区,其中依然以亚洲地区为主要目的地。
中国茶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的数量约为34.1万吨,出口金额约为14.7亿美元,出口金额占中国茶叶总产值的比例接近15%,茶叶出口至少占到了中国茶叶产业的15%。
中国茶叶的主要出口产品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系列,出口茶的品种繁多。
中国茶叶的出口贸易主要依赖于农村地区的茶叶种植业,中国农村地区的茶叶种植面积大,具有丰富的种茶资源,基地茶叶种植业具有规模化优势,加工技术逐渐成熟,工艺水平逐渐提高,使得出口贸易的产品品质和品种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逐渐升温。
1. 优质的茶叶资源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质的茶叶品种众多,且深受国内外市场的认可,这使得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 古老的茶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茶叶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为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提供了文化底蕴和品牌溢出效应,使得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3. 规模化的生产加工中国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具有着规模化的生产加工优势,这使得中国茶叶的成本控制得到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使得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4. 多元化的产品类型中国茶叶的产品类型繁多,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等多种产品类型,这为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得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多样性的竞争力。
鸦片战争对茶叶贸易的深刻影响
鸦片战争对茶叶贸易的深刻影响作者:陶德臣来源:《茶业通报》 2020年第4期〔收稿日期〕2020-04-13〔作者简介〕陶德臣 (1965-) ,男,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茶业经济和文化史、军事历史、党的创新理论研究。
Email:tdctea@陶德臣(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7)摘要:鸦片战争不但把中国人民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也对茶叶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表现为:茶叶交易机构发生重大变化,茶叶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英国垄断了中国茶叶出口事宜。
关键词:茶叶;交易机构;茶叶生产与出口;英国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68(2020)04-174-0031840年,英国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控制中国茶叶,不惜以武力为手段,发动了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不但把中国人民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也对茶叶生产与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表现为:茶叶交易机构发生重大变化,茶叶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英国垄断了中国茶叶出口事宜。
1茶叶流通环节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外销茶叶流通环节为茶叶生产茶叶,售予茶商,茶商将茶运至广州,经“十三行”卖给外商,由外商运回国内销售。
从某种意义,茶叶贸易是一种垄断贸易,贸易主动权掌握在华商手中。
鸦片战争后,公行制度废除,“十三行”不复存在,“行商的垄断已被中英条约所废除”,代之而起的是所谓“贸易自由”[1]P543。
这时的“十三行”被茶栈代替。
茶栈与“十三行”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机构与制度。
“十三行”也称为官商,这种洋行不纯粹是商业机构,实际上是半官半商性质的机构。
在中西交往中,它一方面包揽进出口交易:一切外洋进口货物,由洋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由洋行代办:另一方面,它又要充当外国商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中介: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饷,要由洋行承保缴纳,外人在广州居留与活动,要由洋商负责照管监督;遇有中外交涉,也要由他们经办。
在中西关系中,他们实际上担负着商业的和政治的双重任务。
新经济背景下茶企市场营销的新驱动机制与策略
新经济背景下茶企市场营销的新驱动机制与策略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背景介绍 (3)2. 研究意义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新经济背景下的市场环境分析 (7)1. 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8)2. 数字化转型趋势 (9)3. 消费者行为变化 (11)4. 竞争格局演变 (12)三、茶企市场营销的现状与挑战 (13)1. 茶企市场营销的现状 (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3. 面临的市场挑战 (17)四、新驱动机制 (18)1. 技术创新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19)2. 数据驱动的营销模式 (20)3. 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21)五、新驱动策略 (23)1. 品牌升级策略 (24)2. 渠道拓展策略 (25)3. 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策略 (26)六、新驱动机制与策略的实施路径 (27)1. 组织架构调整 (28)2. 人才培养与引进 (30)3. 企业文化建设 (31)七、案例分析 (32)1. 案例选择标准 (33)2. 成功茶企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34)3. 对其他茶企的启示 (36)八、结论与展望 (37)1. 研究结论 (38)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9)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40)一、内容简述新经济背景下,茶企市场营销的新驱动机制与策略是我国茶叶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市场竞争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本文档将围绕这一主题,详细阐述茶企市场营销在新经济背景下的形势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策略与驱动机制,实现茶企营销效能的提升。
在新经济背景下,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茶企市场营销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茶叶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于茶叶品质、文化内涵及品牌认知度的要求日益提高。
茶企必须深入分析市场趋势,研究消费者行为,制定适应新经济背景的市场营销策略。
驱动机制方面,茶企应着力构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体系,通过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品牌建设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开题报告: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分析3700字》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分析开题报告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茶文化)一、选题依据(一)选题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在曲折中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茶健康研究的深入以及国际茶产业分工的日益细化,茶叶贸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从1990年进出口总量245.83万吨到2009年的334.25万吨,20年累计增幅达35.97%。
目前,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52%,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3,茶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5。
2010年,我国茶叶产量147.5万吨,居世界之首;出口30.24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20.5%,出口额7.84亿美元。
近5年茶叶出口量增长5.52%,出口额增长42.88%;可见,我国茶叶出口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然而,新形势下,我国茶叶出口也面临诸多挑战:(1)国际竞争不断加剧:随着世界茶叶总产量的不断增长,茶叶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此外,茶叶还受到同为天然性饮料咖啡、可可等替代性产品之竞争,竞争方式越来越复杂,由价格竞争逐渐转向非价格竞争。
(2)汇率因素比重加强: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制度的逐步推行,我国汇率逐渐市场化,汇率波动逐渐变成茶叶出口贸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和把握汇率变动对于茶叶出口的影响也变得至关重要。
(3)绿色壁垒盛行:当今国际贸易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水资源污染、农药化肥滥用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茶叶生产质和量的双重提高,每年我国因农药残留问题而使茶叶出口在国外遭拒签及赔偿的事件屡有发生。
因此,本文在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茶叶出口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长期良性发展。
(二)选题的意义虽然中国是世家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但随着世界茶叶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国际上贸易保护壁垒的压力不断增加,中国的茶叶在世界茶叶市场的竞争力和地位都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茶叶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的限制。
安徽省20大著名茶叶种类
安徽省20大著名茶叶种类安徽省20大著名茶叶种类安徽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多山地丘陵,是有名的产茶大省,安徽出名茶,名茶远名扬。
得道茶叶今天为大家纤细介绍下安徽省的著名茶叶种类,帮助大家了解更多中国茶知识。
祁门的祁红祁门红茶,又称祁门工夫红茶,是一种具有酒香和果味的红茶,出产于中国中部的安徽祁门县,简称祁红。
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中唯一的红茶,也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此外还有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
休宁、歙县的屯绿屯绿,历史悠久,早在明万历年间,徽州一带就有四家茶号制作屯绿外销。
1851-1864年创制眉茶出口欧洲。
1950年后,生产由手工操作转为机械化。
此茶有炒青和烘青两种制作方法。
炒青茶芳香馥郁、茶味浓厚、汤色碧绿清晰;烘青茶颜色鹅黄、茶叶醇和、汤色明净。
屯绿在清咸丰年间,还由歙县茶区制成茉莉、珠兰、玉兰等花茶。
目前屯溪屯绿畅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绿色的金子”。
黄山的黄山毛峰黄山毛峰,清朝名茶,属绿茶烘青类。
长期以来人们用“名山产名茶”的观点,推断黄山毛峰系明朝黄山云雾之后称。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歙县黄山。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徽州商会资料》)。
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
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银钩黄山银钩因弯曲似钩,毫白如银而得名。
黄山银钩1972年首创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大谷运乡,是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制法,精采巧制而成的。
在茶叶专家们的关心指导下,经过茶农的数年试制,千锤百炼,才于1979年定型弯钩状,并定名为黄山银钩。
黄山为地名,银钩指品质。
此茶系近年创制,是全国名茶新秀。
一九八六年首次参加中国名优茶评比,以九十七点七五的高分,名列全国名茶的前茅。
(2024年高考真题含解析)2024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内外服制D.郡县制2.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地区。
据此可知()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3.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C.地方行政权力是现不断强化的趋势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4.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
雍正十年(1732)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现象,特别是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的分析。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文章揭示了茶叶贸易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面对全球化和国际市场变化时的脆弱性。
文章不仅分析了茶叶贸易衰减的具体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等,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茶叶贸易的衰落。
文章也关注了茶叶贸易衰减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包括对农业、农民、茶叶产区以及整个国际贸易体系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我们理解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和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茶叶的原产地和主要生产国,茶叶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在近代以前,中国的茶叶出口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特别是在对英国的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近代的到来,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茶叶的出口主要以绿茶为主,且主要销往英国市场。
英国人对中国茶叶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中国茶叶成为了英国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的占有率极高,中国茶商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然而,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茶叶国际贸易开始出现了衰减的迹象。
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的茶叶生产逐渐实现了机械化,茶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英国本土的茶叶产量开始增加,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印度、锡兰等地也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并逐渐进入英国市场,与中国茶叶形成了竞争关系。
中国茶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茶叶生产技艺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检验体系,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茶叶贸易中的中间环节过多,茶农往往难以获得公平的价格。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百年研茶_历久弥香
202006/VACATION TOUR 百年研茶历久弥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展历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15年创建于安徽省祁门县,前身是“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茶叶专业研究机构,经历建置沿革十八度更名。
历史沿革1915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在安徽省祁门县南乡平里村建立“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1916年11月,初度更名为“农商部茶叶试验场”;1928年4月,二度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二模范茶厂”;是年8月三度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二茶业试验场”;1929年2月,四度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一模范茶厂”;是年12月,五度更名为“安徽省立茶叶试验场”;至1932年11月,六度更名为“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1934年7月,由全国经济委员会、实业部、安徽省政府联合管辖,七度更名为“祁门茶业改良场”;1936年,八度更名为“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改由实业部和安徽省政府管辖;1944年,九度更名为“安徽省立祁门茶业改良场”;1945年,屯溪茶业改良场并入祁场,十度更名为“屯溪分场”,总场迁回祁门县城办公;1948年,婺源武口茶业改良场并入祁门茶业改良场;至1949年,祁门茶业改良场由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接管。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屯溪支公司对祁门茶业改良场进行改组,分设祁门精制茶厂,历口茶厂和祁门实验茶场,分置沿革,十一度更名为“祁门实验茶场”。
1952年,祁门实验茶场为省农业厅辖;1955年,十二度更名为“祁门茶叶试验站”;1960年,十三度更名为“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1962年,改为省农业科学院辖;十四度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69年,改为祁门县农水茶管理站辖,十五度更名为“祁门县茶叶研究所”;1973年12月,十六度更名为“安徽省农林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属省农林科学院辖;1978年12月,十七度更名为丁勇杜志远6“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至1996年,十八度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文化的贸易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贸易发展历史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贸易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贸易发展历史自古以来,茶叶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中国农业及经济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是古代的茶马互市,抑或是近代的经济贸易,茶叶都是一类不可忽视的商品。
最早茶叶被先民作药用、作菜食、作饮品,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自给自足的野生自然利用状态,并没有成为交换用的商品。
茶叶作为商品开始进行贸易最早明确记载于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武阳买茶”。
武阳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与茶叶集散地之一。
川西各地所产茶叶汇至武阳,然后向周边地区输送。
西汉之后,随着茶业产区的扩大和饮茶的推广,茶叶的商品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到了两晋,饮茶成风,不但茶成为商品,简单加工而成的茶粥也上市成为商品。
南北朝时期,东北和西北少数民族先后在中国北部地区建立政权,并效仿汉族开始饮茶。
他们所需的茶叶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商品买卖手段获得,茶叶贸易随着消费地区的扩大不断扩展。
发展到唐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以茶叶经济崛起为代表的商品性农业迅速发展。
大量的茶叶商品投入市场流通,商品交换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表现在草市镇的勃兴,区域市场的形成,甚至全国性市场也在形成之中。
虽然茶叶产区主要集中在川蜀江淮,但茶叶消费却远及北国、吐蕃、塞外。
茶马互市以及著名的茶马古道就诞生在此时。
宋代茶叶发展较唐代有所进步,各级茶叶市场层次和功能更加分明。
产区初级市场、中转集散市场、茶叶销区市场的明确区分,使得茶叶贸易形成了更为稳固的产销市场。
靖康元年金兵的入侵使得西北市场发生变化,茶叶贸易被迫由官买官卖改为商卖商销。
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的芽叶茶政策,对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使茶叶的生产、销售、消费等经济层面较前朝有了相当大的增长。
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历史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左右。
以下是关于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历史的概述:1. 初始阶段(公元前7世纪 - 公元6世纪)最早的茶叶贸易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茶叶被视为药材和贡品。
这一时期的茶叶贸易主要是以物换物,如茶换粮食等。
2.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朝时期,茶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南方的广大地区成为了稳定的茶叶主产区,如今天的福建、浙江等地。
唐朝时期,中国茶叶的品类、饮用方法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市舶司来管理茶叶贸易。
3. 宋朝(公元960-1279年)宋朝时期,茶叶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茶叶主要产于江南地区,如今天的江苏、安徽等地。
同时,宋朝时期的茶叶市场已经相当繁荣,有着明确的商品经济特征。
4. 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元朝时期,茶叶贸易受到了重视,政府实行茶叶专卖制度,茶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同时,元朝时期的茶叶贸易还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茶叶被运往中亚、西亚等地区。
5.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朝时期,茶叶贸易逐渐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拓展。
此时,福建的乌龙茶和北方的绿茶成为了主要茶叶品种。
此外,明朝时期的茶叶贸易还与欧洲的航海贸易有着密切关系,茶叶开始输出至欧洲。
6. 清朝(公元1644-1911年)清朝时期,茶叶贸易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此时,中国的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如红茶、绿茶、乌龙茶等。
同时,清朝时期的茶叶贸易还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体系密切相关,茶叶成为了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品。
7. 近现代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渐下降。
然而,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产品,仍然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茶叶的种植、加工和贸易逐渐实现了现代化。
总之,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从最初的药材、贡品,到唐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再到近现代的现代化贸易,茶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中国茶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
在中国历史上,茶叶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一、草木茶阶段公元前2700年左右,中国的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开始种植五谷杂粮和草木,其中包括茶树。
当时的茶叶是一种草木茶,采摘后直接晒干或烘干,用于饮用和药用。
草木茶的制作简单,但茶味苦涩,不太受人们欢迎。
二、砖茶阶段公元前8世纪左右,茶叶开始被用作货币和礼品。
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人们开始将茶叶压成砖状,称为砖茶。
砖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茶叶烘干后,压成砖状,再进行烘焙。
砖茶的保存时间长,但口感仍然苦涩。
三、绿茶阶段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随着茶文化的兴起,绿茶开始成为主流。
唐代茶人陆羽创立了炒茶法,即将采摘的鲜叶炒制后,再进行揉捻和烘干。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茶叶色泽翠绿,口感清香,深受人们喜爱。
唐代还出现了茶道文化,茶艺表演和茶道礼仪开始流行。
四、红茶阶段明代(1368年-1644年)时期,福建省出现了红茶。
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鲜叶进行揉捻、发酵和烘干。
红茶的茶汤呈红色,口感醇厚,受到人们的青睐。
明代茶人宋应星还发明了茶具和茶具制作方法,茶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五、乌龙茶阶段清代(1644年-1912年)时期,福建省出现了乌龙茶。
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清代还出现了茶叶贸易,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六、现代茶阶段20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不断创新,茶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现代茶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总之,中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草木茶、砖茶、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现代茶六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不仅具有饮用和药用价值,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茶营销战略案例分析
茶营销战略案例分析一、案例企业背景分析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跨地区跨行业,以茶叶为主导产业,从事天然健康产品的科技开发与生产,致力子发展国际化经营的民营企业。
目前,该公司拥有12大系列200多个产品,能适合不同顾客的需求。
其中有五项产品获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三项产品获OFDC有机认证,两种保健茶获卫生部批准颁发食健字号,富硒有机茶获安徽省高新技术成果鉴定。
二、发展战略分析一是加强基地的建设。
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达到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始终将原料的基地建设当作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二是产学研联合。
天方茶业集团的做法是,借助产学研联合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等开展合作,开发出富硒有机茶、银杏茶、绞股蓝茶、系列茶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
公司建成拥有全套先进设备的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金;建成可供进行200人同时培训的讲习中心和技术咨询中心;自主开发新技术每年达20项以上,成果转化率达50%,高新技术产品与技术性收入占80%以上。
三是合作联盟。
为突破企业的常规发展,将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公司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联合,如资金方面的联合、渠道方面的联合等等。
四是进军旅游产业。
为了深化农业产业化,充分整合资源,公司进入旅游和景区开发行业,公司所在地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天然的风光与丰富的土壤,为公司的一体化项目提供了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和谐的统一。
三、茶营销策略为了谋求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公司将其产品由粗加工转为深加工,缩短产品线,主攻中高档市场,主打产品为富硒茶、银杏茶、绞股兰、九华佛茶等。
正如集团公司总经理郑孝和先生所言:在产品与竞争同质化的今天,只有快速转变经营思路,抢占中高端市场和有效控制销售终端才是长远生存之本。
在品牌建设方面,公司正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行双管齐下进行天方品牌的建设。
一是积极推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苦练内功,按国际标准建立全面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开展IS0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与实施,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二是不惜巨资聘请著名影星唐国强做天方形象代言人,邀请民族歌手张燕拍摄MTV专辑做多媒;体宣传,电视剧《雪白雪红》中讲述“雾里青”的故事等等,借以提升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中国茶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国饮。
在中国茶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古代茶叶时期中国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当时,茶叶被用作药物,被称为“荼”。
到了唐朝时期,茶叶逐渐成为了一种饮料,被称为“茶”。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茶叶晒干后直接煮水饮用。
二、宋代茶叶时期宋代是中国茶叶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采用了炒制的方法,使茶叶的口感更加鲜美。
同时,茶叶的品种也得到了扩展,出现了龙井茶、碧螺春等知名品种。
三、明代茶叶时期明代是中国茶叶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方法进一步得到改进,出现了烘焙、揉捻等技术,使茶叶的品质更加优良。
同时,茶叶的贸易也得到了发展,茶叶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四、清代茶叶时期清代是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品种更加丰富,出现了大红袍、铁观音等知名品种。
同时,茶叶的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贸易商品之一。
五、民国时期茶叶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茶叶的品质也有所下降。
同时,茶叶的种植面积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茶叶的产量也有所下降。
六、现代茶叶时期现代茶叶时期是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出现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同时,茶叶的品种也不断扩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种。
茶叶的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总结中国茶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古代茶叶时期到现代茶叶时期,中国茶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在世界茶叶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结构变化研究——基于近代中国茶叶贸易分析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结构变化研究——基于近代中国茶叶贸易分析摘要:茶叶是中国近代出口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茶叶经历了一个从兴盛到衰败的的倒“V”形变化过程。
本人结合现有文献作了如下分析。
关键词:近代对外贸易茶叶发展结构变化前言对外贸易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茶叶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商品,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居首位,其出口趋势的变化对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在此背景下研究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茶叶经历了一次盛衰的巨变,因此,本人认为茶叶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呈倒“V”形变化。
一、近代中国茶叶贸易分析(一)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兴盛时期(1840-1886年)茶叶在中国近代贸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867年,中国供给了西方消费的一亿九千万磅茶叶的约百分之九十。
”1茶叶出口量占同期出口贸易的比重很大,因此,茶叶是中西贸易中的核心出口商品,1886年为海关统计中的中国茶叶出口量最高的年份,也就是说,1840年-1886年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兴盛时期。
所以,很多学者将其作为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图1 1861-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图由图1数据可知,自1861年开始到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1887年出口总量有所下降,但下降不是很大,1886年是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
据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显示。
华茶输出数量在1870年为136万担,1880年增长到210万担,1886年创下近代茶叶出口数量的历史最高峰,为221.72万担。
19世纪80年代,华茶国际市场份额基本保持80%多,此后,国际茶叶消费量虽然持续增长,但华茶出口总量却逐渐减少。
(二)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衰败时期(1887-1949年)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茶叶出口受到来自印度、锡兰红茶和日本绿茶的激烈竞争。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时空特征、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时空特征、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时空特征、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第一节:引言中国茶叶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国盛茶兴|从1949-2020年产量数据管窥中国茶业72年大势
国盛茶兴|从1949-2020年产量数据管窥中国茶业72年大势1949年以来的中国茶业发展历程,可用“国盛茶兴”来概括。
我们不妨通过下面这张图,来看看自1949-2020的72年间,中国茶叶年产量变化与走势。
点击可查放大查看。
其中,1949-2019年的数据,由笔者收集和整理自「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的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所有年产量数据的单位为“万吨”。
1949-2020年中国茶叶年产量折线图从显示更清晰和手机浏览直观的角度,笔者制作了竖版柱状图。
笔者将竖版图截成四部分,大体是1个10年+3个20年,并略作简要说明。
因为旨在呈现总体态势,所以制图时未显示具体数据。
完整数据,如有需要,可付费了解。
1949-195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茶叶生产进入恢复阶段。
1949年茶叶产量为4.1万吨,1950年即到了6.5万吨,1958年则达到了13.5万吨。
1959-1978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茶叶生产受到影响,导致1960-1962连续三年负增长。
随后,呈持续增长态势。
1978年,中国茶叶年产量为26.8万吨。
1979-20001979-2000年这22年间,中国茶叶年产量从不到30万吨增加了接近70万吨,增加了超过1倍。
2001-20202001年,中国茶叶年产量首次突破70万吨,并开始了长达20年的总体高速增长,并于2006年突破100万吨,2014年突破200万吨,2020年则接近了300万吨。
1979至今的42年,是改革开放的42年,也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42年,同时也是中国茶业大发展的42年。
而最近的20年,更是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茶业前所未有的兴盛。
国盛茶兴,可谓是对中国茶叶这段发展历程的恰好概括与说明。
茶叶贸易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茶叶贸易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活动逐渐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茶叶贸易作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法制化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必须遵循我国法制社会发展进程,依据我国市场经济规律,在贸易中逐渐规范相关行为,并以法律手段维护贸易活动。
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茶叶企业在实际贸易活动中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诸多市场行为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而且在很多方面违反我国法律规定,严重地伤害了茶叶经济的健康发展,无法为茶叶产业化,甚至农业经济产业化提供健康的贸易环境和发展环境。
本文通过对茶叶贸易中常见法律问题的分析,探究其存在根源和改革途径,旨在为我国茶叶企业法制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1 我国茶叶贸易活动常见法律问题茶叶贸易虽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衍生了很多违反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问题,导致很多茶业小型企业或茶叶消费者在相关贸易中深受其害,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我国茶叶贸易活动中常见法律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合同层面法律问题据我国商务部2014 年统计,当前我国国内的商品交易近八成的法律纠纷集中在合同方面,同样在茶叶贸易方面,由合同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也逐渐日益增多。
众所周知,合同在茶叶贸易中作用明显,贸易主体通过茶叶相关合同实现公平自愿、等价有偿的茶叶交易。
健全茶叶合同,适应我国茶叶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并以其蕴含的法律内容调整贸易关系,实现当事人经济效益和法律权益。
然而由于交易主体法律意识原因,各种无效或欺诈合同比比皆是,严重损害了贸易主体的利益,其造成的法律问题也伤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合同引发的法律问题中,主要表现为合同条款不符合法律要求,不按照法规或法律制定合同条款,忽视茶叶属性。
例如:合同缺少交易时间、地点、茶叶类别、等级、品质、质量标准、数量、计量单位、包装、单价、结算方式、期限、违约责任、补充条款等详细规定,造成茶叶多数合同内容含糊,概念模糊,术语不规范,容易导致歧义和纠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hn s e utr stt, n u r utrl nv ri , fi 3 0 6 C ia C iee a l e nt eA h i i l a U iesy Hee2 0 3 , hn ) T C u I i u Ag c u t
Ab ta t Duigteer a s f r h u dn f R 1 4 ・ 6 ,e a e f hn d x e e c dfu e id : s c: r l d y t e o n igo C( 9 9 1 6 )ta d ia a p r n e r r s r n h ay aet f P 9 r t oC h e i o p o
J un.2Ol 2
14 —16 9 9 9 6年 中国茶 叶贸 易制度及其效应
— —
以 安 徽 省 为例
蒋文倩 ,丁 以寿
( 安徽农业大学
摘
中华茶 文化 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03) 3 0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14 - 16 9 9 9 6年中国茶叶贸易经历 了平稳发展 、超常规高速发展 、 严重 衰退 和恢 复等 曲折的发展过程 。这
Ke wo d : e a e p b i wn rh p y r s tat d ; u l o e s i ;ma a e n y tm ; l n d e o o r c n g me t s s e p a e c n my An u r vn e n ; h i o ic p
中 图 分 类 号 :¥ 7 .;G14 5 11 2
C ha a t r si sa d e e to A nhu e r def o 9 9 t 96 r c e ite n f c f it at a r m 1 4 o 1 6
J AN G e qi n,D I G - ho I W n— a N Yis u
易经济所有制结构的主体 , 并将茶叶贸易纳入计划
经 济轨 道 ,建立 了相 对 集 中的流 通管 理体 制 。这一 系列 的制 度变 革 既解 除 了茶 叶贸 易发 展 的束缚 ,使
茶 叶 经济 在较 短 的时 间 内得 以恢 复和 发展 ,尽管 其
ma n ty o h i e r d ; a e p r a eh d awa sb e efrt ro i f h i a ta e a se d a tcr u a i n i sa fAn u ata e t x o tt d a l y e n t s i r y o t e r h i p t An u d ; t a f s i lt e t r c o sr c r n o a ai e y c n a ie n a e n t cu eo t at d se tb ih d tu t ea d ac mp r t l e t l d ma g me t r t f e a ewa sa l e . u v r z su r r s
茶叶是 中国传统特产和重要商品,茶叶经济甚
一
至是 很 多地 区 的支柱 产 业之 一。14 — 1 6 9 9 9 6年 中 国
、
茶叶 贸易中公有制 的确 立和发展
茶 叶 贸易制 度 发生 了重 大变 革 :公 有制 成 为茶 叶 贸
安徽 茶 叶 贸易在 新 中 国成立 前 大多 属 于茶 商个
i u ta e e c a a trsi s a d e f c s o a t a r m ol wi g a p c s p b i wn r hp wa sa l h d a h l sr t d t h r c eitc l h n fe t f t e d fo f l e r o n s e t : u l o e s i s e tb i e s t e c s
s o t e eo me t e ta r i a y d v l p n , e i u e r d t n a d c n a e c n e wh c sc n e t d wi e m o h d v l p n , xr o d n r e e o me t s ro sd g a a i n o v l s e c , ih wa o n c e t t o hh d v l p n f ma a e e t s se o a te d a i g t e t a te d i h ip o i c s a x mp e h s p p r e e o me t o n g m n y tm f t a .T kn h e a n An u r v n e a n e a l ,t i a e e r r
与茶叶贸易相关体制 和机制 的演进 不无关 系。以安徽 省为例阐述 了茶叶贸易公有制 主体地位 的确立与发展 、茶 叶
贸易 “ 内销服从外销 ”及相关鼓励政 策的演进 、相对集 中的管理体制 的形 成及其制度效应 。 关 键 词 :茶 叶贸易 ;公 有制 ;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 ;安徽省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32 1)30 9 .5 0 92 1(0 20 .0 20
第 1 3卷第 3期
21 0 2年 6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
J un l fH n n A r ut rl i mi S ca S i c s o ra o u a g i l a Unv t o i c n e) c u e y( l e
V 1 3 NO 3 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