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视角下反思我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反思
师生关系反思第一篇:师生关系反思师生关系反思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觉得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方面。
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努力的尝试:一、在生活细节中关心学生,主动亲近学生。
比如,上学路上,碰到学生主动跟他打招呼,尤其是平时不能主动接近老师的孩子,一定要争取更多的交流机会;碰到学生家长,要与他们交朋友,让孩子看到,家长和我们老师是好朋友,孩子自然愿意接近你了。
二、用幽默的性格吸引学生,拉近师生距离。
每个学生都喜欢比较幽默的老师,适当的时间、地点,幽默的言谈举止,有时候只需要一次,就会让学生记一辈子,让学生喜欢。
三、公平对待人和事,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班级的制度、纪律绝不能成为空文,一定要严格执行,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处理问题就跟法官执法一样,丝毫没有偏差,学生就不会钻小空子,违反纪律。
孩子眼里看待事物往往很绝对,我们即使做不到那么绝对公平,也必须给学生解释清楚,让他心里真正服气,才会树立老师的良好形象,这是取得学生尊重的基础。
四、生动富有活力的课堂,是师生交流碰撞的主场。
在课堂上,老师的学识,民主的作风,与学生共学共成长的良好氛围,都酝酿着和谐的师生关系。
做到这几点,亦师亦友的关系形成了,和谐的氛围里,工作学习都是愉快的。
当然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还是很怕老师的。
调查原因是,怕老师发脾气,尤其是学生自己犯错误的时候,更是远远躲着老师。
甚至有的孩子该跟老师讲的问题,请家长来跟老师说。
说明孩子跟老师还是有距离的。
关注每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从“打招呼”案例,到自己的亲身感受,我认识到:师生打招呼,不仅仅是礼貌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如何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问题。
处理好师生关系,主要靠我们老师一方的努力,班主任更是不可推卸。
学生渴望着被老师关注,渴望着亲近老师。
一、充分信任并真正尊重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
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引言:在教育领域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存在着一些困境和问题。
本文将从诺丁斯的关心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师生交往中的困境,并进行一些深刻的反思。
1. 什么是诺丁斯的关心理论?诺丁斯(Noddings)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她提出的关心理论深刻影响了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她认为,关心是一种基于情感的回应,它是一种能够激发他人发展和成长的力量。
在教育领域中,关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师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
2. 师生关系中的关心在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中,师生关系是基于关心而建立的。
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授与学习。
只有在这种关心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够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交流。
3. 师生交往中的困境虽然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为师生交往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在实际生活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仍然存在着一些困境。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关系不均: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师生的关系往往是一种权力关系不均的关系。
师者拥有着教育的权威和支配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教育的被动地位。
这种权力关系不均会导致师生之间的交往缺乏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2)情感关怀不足:在一些情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单向的情感输出,而缺乏真正的关心和理解。
师者往往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
(3)交往模式单一:传统的师生交往往只是一种单向的传授和学习模式,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关心和理解。
这种单一的交往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1. 重塑师生权力关系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需要重塑权力关系,建立更加平等和自由的关系。
师者应该意识到,学生也是有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2. 增强情感关怀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需要增强情感关怀,建立一种真正基于关心的关系。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探索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探索在教育中,师生关系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及自信心。
本文将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进行反思,并探索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当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互信和尊重的关系时,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从而更有动力去学习和参与学校活动。
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教师的关怀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后,更有可能表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和自律能力。
最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成效也有积极影响。
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支持。
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全面成长。
二、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建立互信和尊重的基础互信和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并从中获得启发。
同时,教师也应该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伙伴,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2.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意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怀。
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压力,帮助他们寻找解决方案。
3.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为了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管理风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公平、充满挑战和激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放松和安心。
4.设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时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与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给予学生合理的自主权利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鼓励他们在学校活动和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对师生关系的反思
对师生关系的反思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彼此相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主要阵地。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
”大家共同期望的师生间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下面我就师生关系进行一下反思。
一、反思传统师生关系传统师生关系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只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国是一个倡导师道尊严的国家,尊师重道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教师订立了一个榜样的角色,一种时时处处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化角色,一个必然比学生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绝对正确的上帝似的人,这样形成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而忽视了学生主动能动性的发挥创造,重视分数轻视学生的能力,形成高分低能,重视教育结果轻视教育过程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弊端,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民主.不平等,学生主体性的丧失等。
这样师生关系下的学生往往表现为缺少独立思考性和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少了学习的兴趣,少了生活的兴趣。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人士的堆积。
”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学生才会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会享受到尊重的生命快乐,才会使师生关系具有教育意义。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常常使人想到紧张二字,学生需要愉快的童年,老师和家长却总是要加重课业负担,剥夺他们享受愉快童年的权利。
学生喜欢这个,并不喜欢那个,乐于此事而不乐与彼事,教师却一定要扼杀他们的兴趣爱好。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与学生的人格体系始终处在分裂与迷失中。
二、如何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1.宽容与理解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茶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师生关系反思
师生关系反思在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既是师长对学生的指导,也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然而,近年来在一些教育环境中,师生关系的质量却受到了质疑。
本文将对师生关系进行反思,探讨其中潜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一、角色定位需要明确在师生关系中,双方应该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
老师要担负起知识传授、指导与引导的责任,而学生则需要尊重老师的教导,并积极参与学习。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老师陷入权威主义的陷阱,过分凸显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忽略了平等相待的原则。
同时,一些学生也倾向于对老师的评判与质疑,导致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模糊。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并重塑正确的角色定位,在教育中实现互相尊重与配合。
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基础良好的沟通交流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真诚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需求。
而学生则应该学习和老师进行积极、理性的沟通,表达自己的困惑与建议。
然而,在现实情况中,一些老师过于忙碌,难以与学生建立深入的心灵沟通;同时,一些学生也存在与老师交流不畅、沟通方式不当等问题。
为此,我们应当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以促进更好的师生关系。
三、尊重与关怀共同成长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关怀的基础上,共同促进双方的成长。
老师应该理解学生的个性与需求,通过适度的关怀与支持激发他们的潜力。
而学生则应该对老师的付出与辛劳表示感激,通过积极表现回报老师的关怀。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老师对学生的差异性了解不够,以一种“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学生;同时,一些学生也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个性化教育,培养师生之间的共情能力,从而建立更为牢固的师生关系。
四、反思与改进是持续的过程在师生关系中,反思与改进是持续的过程。
我们应该经常对师生关系进行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的方式与方法。
同时,教育机构也应该为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支持。
和谐师生关系心得体会范文_关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心得体会(3篇)
和谐师生关系心得体会范文_关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心得体会(3篇)和谐师生关系心得体会范文(一)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
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
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
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矗4、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改变自己。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综上所述,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和谐师生关系心得体会范文(二)5月17日下午听了教育局朱良俊副局长题为《向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质量》的讲座,朱老师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如何理性对待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范文
如何理性对待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范文如何理性对待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范文师生关系的是否融洽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在现目前,在我们身边,老师和学生的大小矛盾都普遍存在,这在一定层面上影响到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严重的是在学生心中可能造成阴影,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前程带来负面增长。
那么怎样理性对待师生之间的矛盾,构筑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综合笔者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师生之间的矛盾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年龄和时代的差距由于老师们作为成年人,拥有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也能很理智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而学生不同,他们缺乏对人生和所处环境的认知能力,在一些事情的做法上缺乏是非观念,但在他们这个年纪,却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是可以被社会所接受的。
这就相当矛盾,那怎样才能调和这样的矛盾呢?老师们应该怎么去做呢?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应该放下“师尊”的架子,抓住一切机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做学生的朋友,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尊重学生的思想、行为。
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的爱。
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严厉的教导。
那只会加深师生之间的距离,促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加重。
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文化积淀的差距作为老师,受过大量的文化教育,社会熏陶,并在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而学生就象一张白纸,等着他们自己通过经历一些东西后在纸上绘出他们的人生轨迹。
自然,这两类人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深入对方生活的,因为,在他们各自的观念中,对方的所做所想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这就是所谓的代沟,这是客观条件所造成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出主观努力才能缩小和化解这方面的差距呢?是的,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牺牲。
老师们希望学生有出息,有本事,那就会孜孜不倦的把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强行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但老师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经验是否适用于这些比你们小很多的孩子们?学生们现在所接触的环境已经不是我们那时侯的样子了,高度丰富的信息世界,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还有衣食无忧的休闲享受。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反思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反思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
作为一名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探索,我个人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做了以下几点反思:一、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自古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老师的一言一行更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求知欲强、叛逆等特点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和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课堂上的随机提问、课后学生的追问这种事。
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认真备好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外,还要掌握与内容相关的知识,以便满足学生“一滴水”的渴望。
二、积极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九年级(18)班的王某是一个认真踏实、不善言谈的学生,在班级中属于默默无闻型的学生,我们平常把注意力放在了优等生和学困生身上,对于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我们经常忽略了。
那天语文课,开课半天迟迟不见王某(课前我看见她在办公室科任老师处),直到布置完自学任务,学生自学时,我听见门外有轻微的啜泣声,打开门只见她满脸泪水,我安慰了她几句,整节课她都低着头情绪不高,下课后我单独叫她出来,从她的现状、老师的用心、个人前途方面给她引导,让她打开心结,正确对待这次事件,以学业和前途为重,在之后的课堂上,我经常叫她回答问题,她的成绩也开始提高。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赏识,她们都渴望得到尊重,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因为个体的差异,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被忽略,这就要求老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在当代教育理念中,教师角色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的高高在上,而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是教书育人的师长,课后是谈心的好友,课堂上传授知识、解决难题,课后互相交流、生活上多关照,一声问候、一句叮咛都会拉近师生关系。
浅议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反思与对策
浅议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反思与对策浅议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反思与对策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呈现出关系危机化,为了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本文从社会、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了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并从改进交往方面提出建设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淡漠功利目的一、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高校每年都迈着扩招的步伐。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过度到大众教育阶段,师生关系随之产生了新的问题。
1.师生交往较少,感情淡漠。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加上教师整日忙于备课、授课和科研,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见到老师外,课外很少跟老师沟通和交流。
即使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也似乎隔了一道鸿沟,师生关系越来越趋向单一,仅仅是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授业和学生在课桌上不停的记笔记。
甚至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竟然连几次单独发言的机会都没有。
出现了课堂上为师生,课堂外互不相识的局面。
因此,学生私下称老师为“熟悉的陌生人”,高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课堂为师生,课外即路人。
可见,师生间由于缺乏交流,从而造成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的闭塞,使得师生间感情较为淡漠,甚至关系紧张,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受市场经济影响,师生关系更加功利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功利主义的师生关系正在冲击着当代大学校园。
大学本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但是在当代高校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已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本着教是谋生的手段的功利目的来教,学生本着将来能更好地就业的功利目的来上学,师生双方将对方视为实现自己某种愿望或达到某种目的的利益客观体。
3.师生互信程度降低在当代社会,我国高校学生对教师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偏高。
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理想化的期待与现实中教师的实际状况形成巨大落差和教师对学生放任自由的学习形式的不满,构成了师生关系上的主要矛盾。
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几点反思
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几点反思所谓教育均衡,实质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享受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法律制度。
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均衡也可理解为教育公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这种不平衡,包括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校际之间的不平衡,同一学校班级之间的不平衡,乃至一个班级中的不平衡。
这些不平衡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现在笔者就师生人际关系的亲疏导致教育的不均衡提出一些关于师生人际关系的见解和建议。
第一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师生之间真正有“关系”的。
比如自己的子女,或是朋友、同事的子女,甚至朋友的朋友的子女,同事的熟人的子女等,这样的师生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亲 密的,朋友或同事跟自己打了招呼: 你班上,叫XXX,以后多关照关照 叫XXX 的, 2. 和教师走的近的学生 每个班级都大有人在,这有利于教师更近距离地接触 生,更好地了解学生,有利于教育教学。
学生也可 以从教师那里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实际的言 传身教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还有利于师 生沟通,加深师生感情,更便于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 的问题。
不过这都是建立在不影响教学的基础上,如 果因为这个导致学生之间受教育不均衡就很不应该 了,有些教师因为感情的原因,特别偏爱这类学生, 资料借给他们用, 这些学生,无意中冷落了其他的学生。
殊不知这不但 在感情上伤害了其他学生,更重要的是造成教育机会 不均衡,势必影响教学进程,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 果。
久而久之,导致课只能为这些人上,其他学生没 有很高的积极性,甚至放弃。
“我朋友的儿子在 。
”“你们班有个 他。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反思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反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展。
然而,当前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尽如人意,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关系紧张的原因目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普遍存在紧张和冷漠的现象。
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教育制度的僵化。
传统的教育系统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需求。
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教师则变得过分专注于教学任务,忽略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
其次,沟通不畅。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教师缺乏与学生进行真实、深入交流的机会和技巧。
学生也因为对教师的尊重和恐惧而不敢敞开心扉,导致沟通交流的障碍。
最后,评价制度的不完善。
传统的学分制评价模式过于功利化,只注重学生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制度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学生不得不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对教师的理解和信任。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时,他们会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和沟通渠道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计划和改进。
三、改进师生关系的路径要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建立双向尊重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尊重对方,理解彼此的权利和需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发展和表达的空间;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关系处理反思报告
师生关系处理反思报告引言师生关系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在师生关系处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在我教学生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沟通不畅由于工作压力和教学任务的繁重,我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很少主动询问学生的问题和意见,也较少主动与学生们交流。
歧视与偏见在班级中,我对学生们产生了一些我自认为是客观判断的偏见,这导致了学生对我的不满和抵触。
我的言语和行为可能传达出我对某些学生的歧视,例如对成绩差的学生,我常常会对他们的能力有所怀疑,对他们的表现持有消极的态度。
监管过度在课堂上,我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给学生们造成了一种紧张和压力的氛围。
我时常批评和指责学生的错误,而很少给予他们支持和激励。
解决方案加强沟通我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之上,因此我计划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我会更多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询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
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我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指导。
意识偏见并改正我意识到对学生产生歧视和偏见是不正确的,为此我会反思自己的想法,增强自身的意识。
我将努力消除对学生的成绩、外貌、背景等方面的偏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我将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潜力,并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改善师生关系,我会尝试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我将更多地通过鼓励和激励来引导学生,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同时,我会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权力差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进修课程为了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我计划参加一些与师生关系处理相关的课程。
师生关系处理反思报告
师生关系处理反思报告引言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育的有效进行,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然而,在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在师生关系处理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我在师生关系处理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师生关系的质量。
过于严格的要求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要求可能过于严格,给学生造成了压力。
例如,在布置作业时,我倾向于设置大量的题目和高难度的题目,以追求学生的表现。
然而,这种严格要求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沮丧和无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不适当的批评方式另外,我也发现自己在批评学生时的方式有待改进。
有时候我会情绪化地发泄我的不满情绪,过度强调学生的错误,而忽略了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这种批评方式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尊重。
缺乏耐心和关怀此外,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与学生接触时缺乏耐心和关怀。
有时候,我会对学生的提问不耐烦,或者没有及时回应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这给学生造成了沮丧和不安全感。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提高学习成绩。
改进措施基于以上的反思,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1.合理且适度的要求:我意识到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合理地设置学习目标和要求,既不过分苛求,也不能太宽松。
我会努力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具体而有挑战的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温和而积极的批评方式:在批评学生时,我将更加冷静和理性地表达我的观点,注重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认可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我将更加注重平衡,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心和支持。
3.耐心和关怀:忍耐和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我将在与学生交流时更加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同时,我也会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关怀和指导。
理智的教师,都会这样看待师生关系
理智的教师,都会这样看待师生关系理智的教师,都会这样看待师生关系校长视野以下文章来源于教师枕边书,作者拂风“请这样看待师生关系”在我从教之初,对于师生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便如同易中天先生对吴大帝孙权的性格解读那般:情天恨海!要么对一个学生宠爱到极致,要么对一个学生嫌恶到极致。
这是思维、处事能力不成熟,缺乏经验的集中体现。
多年以后,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渐丰富,我才认识到:当初的自己是何等幼稚,在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和处理上又是何等的非理性。
那么,作为三尺讲台上数十年辛勤耕耘的执教者,我们应怎样正确、理性看待和处理师生关系呢?1、不要奢望学生永远记得你有人说,老师是这世上唯一一个,与你的孩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心甘情愿为你的孩子无私付出,为他的进步而高兴的人。
这话不假,但我们必须认清一个基本的事实:无论师生间的关系亲密到何种程度,你与他,永远是外人,也注定会有分离的一天!人心,是这世间最捉摸不透的东西。
人情世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并且,也是不可控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长久的相处是维持亲密关系最重要的方式。
那么反过来看,一旦我们与一部分人分离达到一定的时间,感情自然就变淡了。
这是常理,也是最普遍、现实的世道人心。
我读高一时,和同班的同学相处得特别好,彼此间的感情亲密无间。
但不久,我们就要面对一场的注定的别离:文理分科后的重新分班。
记得那时,文理分科后,很多同学都哭红了眼眶,当班主任宣布这个班从此解散、不复存在后,我们都噙着泪水对彼此做着离别的告白,心里装的满满的,都是依依不舍。
但很快,融入了新的班集体后,有了新的朋友圈,曾经的那些海誓山盟就便成了过眼云烟。
即使是在学校里偶尔路遇曾经非常要好,但现在已不在一个班的同学,也只是微微颔首致意,再无从前那般的情深意重。
相处得久了,便觉得难以割舍,可一旦分开得久了,便觉得也不过如此。
如今这个时代,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那些毕业离校的学生,很快就要面临新一轮的升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培育后代等人生大事。
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理性思考
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理性思考罗小芳一、互动的几种方式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较为基本的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
笔者就此做一些探讨。
1.师生互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师观、教学观。
这种观念强调了教师的威严和教学中自上而下不可逆转的教学方向,表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师生观:关注课堂师生的平等、民主,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
新的人才观:关注“以人为本”而非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本”。
新的学习观:注重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无奈地接受性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综观这些观念的转变,我们直接能够感受到的是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行为中进行和完成。
美国教育家杜威对传统教育有过这样的描述,教室里“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着挤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没有活动的余地,课桌几乎全都是一样大小,桌面刚好放得下书籍、铅笔和纸,外加一个讲桌,几把椅子,光秃秃的墙,可能有几张图画。
凭这些我们就能重新构成仅仅能在这种地方进行的教育活动。
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因为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过是另外一种‘静听’,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依附于另一个人的心理”。
“静听的态度是被动的、吸收的,他还意味着有一些现成的材料,……儿童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接受这些教材,接受越多越好。
”如今,我们的课堂布置形式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这并非关键问题,重要的是教育者能不能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做活生生的智慧动物来看待,注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因素,并将其看成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和极为重要的教育机制。
做为教师,要在课堂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前提是要有“平民”意识,放下架子,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自己仅做为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2.生生互动鉴于社会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学生需做到的是,自己能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具有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自律,学会关心,善于和他人协作。
师生关系自我反思
师生关系自我反思
与学生见面,老师主动与学生打一声招呼,看是小事,然而就是这样的小事,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关心,其实学生都是尊重老师的,教育学生要懂礼貌,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教师的尊重。
逐步养成文明、和谐的校园礼仪。
当我们养成了与学生到招呼的习惯,也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遇事就会主动给老师说,给了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权。
每次班级有学生违纪,我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消息,前去迅速制止。
作为老师,主动与学生打招呼,不仅利于班级管理,还有利于教育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和我建立了比较融洽的师生关系,他们上课听不懂的,作业遇到困难的,都会主动来问我,在整个班级很容易形成一股勤学好问的学风。
老师习惯与学生打招呼,你会发现,在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中,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在与学生打招呼中,你会发现老师在课堂上无法知道的学生秘密、教育教法,它很容易成为我们教育教学寻找良方的窗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素养,提升人格。
教师本身的德行品行、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浅谈师生关系
浅谈师生关系浅谈师生关系-教师随笔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相处各种冲突矛盾层出不穷,往日那个尊师重道的社会已经逐渐发生变化,即使是被称为最纯粹的师生之间关系也不复往日的单纯,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当下我们不可忽略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在现下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里,我们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下面我将我国师生关系的现状和构建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即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就意味着其必须作为一名教育者,而他的学生作为被教育者。
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加之以中国传统以来的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具有绝对权威。
随着思想的转变,教育的改革,这种固定的思维逐渐被打破,人们开始追求平等的地位和存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老师不再是以前的不可挑战的存在,现代的我们要敢于挑战学术上的难题,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打破教条。
现代社会崇尚“自由、平等”,提倡人人平等。
在我看来,一个教育者最大的成功在于其能亲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地相处,成为学生的朋友,却又不失教学上的严肃,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叛逆情绪,长者越是强制要求,他们的反叛就越强烈,他们更能接受一种平等地交流方式,而不是一味的限制和要求。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老师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做,视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
换言之,建立平等地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亲近老师,打破学生的心理防线。
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潮流下,物欲横流,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人们一直以来所推崇的“尊师重道”和“爱岗敬业”意识也受到了影响,社会上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层出不穷。
师生关系反思
师生关系反思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收获性格”。
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学生时期抓起的。
个体年龄越小,行为的可塑性就越大,动力定型就越容易。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学生园作为集体教育机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期是最容易养成固定习惯的时期,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喜欢行为的模仿和重复,而从小形成某些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教师不仅要规范学生的正确行为,还要让学生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它将对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作为初出学校的毕业生,这三个月里经历了最初的憧憬和激动,剩下的只有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的期盼。
在这三个月里,因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头疼过好久。
因为我从大学走进另一个学校,从心里更多的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其次才是老师,一开始对他们很纵容,但是两周之后实在忍不下去了,之后开始故意变得很凶,任何不按要求做的都要训斥一顿。
但是这样同样影响到我的上课进度,而且每次看到那些只有四年级的小家伙眼神中的畏惧以及和之前没什么变化的实际上课效果。
我开始有点迷茫了。
究竟该怎样做?后来我想明白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多时候自控能力很差,这就需要老师来提醒,管理应该有松有紧,没必要整天假装绷着脸,但是该凶的时候也要能凶得起来。
把握好中间的度,才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小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适应学生园集体环境。
2.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在集体中如何生活。
3.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
4.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保教人员组织班级活动。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环境氛围。
1.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自由是学生园班级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视角下对我国师生关系的反思教育学院索迪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师生关系深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强调教师中心,这种师生关系一方面强调了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师生关系的弊端渐渐体现,加之教育发展水平不足,升学压力和唯分数论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师生关系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不同程度的体现着师生之间理性的缺乏。
针对我国师生关系理性的缺乏,加强合理对话是师生关系理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理性、师生关系、对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但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相应的跟进,社会大环境中,人理性的缺乏影响着中国教育,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8年初,中国政法大学发生“杨帆门”事件,上课的教授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肢体冲突;接着,汶川大地震后,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博客中的一则帖子,不但为他本人赢得“范跑跑”的“美誉”,还引发一场全国媒体全面参与的“师德”讨论,以至于教育主管部门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行为道德规范;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多起弑师案又把师生关系推到风口浪尖,新近发生的一起中学生因为不满老师对自己的批评回学校杀死教师事件,更让不少教师感慨师生关系“水火不容”。
一、我国师生关系的历史背景传统师生关系之文化背景:中国社会是家长制社会,儒家伦理是以血缘、宗法、等级为实体内容的人际关系网络,其核心是血缘关系,家族本位(血缘家族为基础的人伦尊卑等级秩序)。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我国传统师生关系,其代表孔子更是将这种伦理上的尊卑秩序用来规范师生言行,从而影响师生关系。
作为一种价值判定,“师徒如父子”之命题是对父子自然血亲伦理关系之拟制。
一方面,作为自然血亲“父亲”身份之扩张成为教师实施教育权、惩戒权之伦理基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异于一种身份性强制,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师之身份依赖,从而使教师获得了伦理身份优位。
易言之,教师身份实则为父亲身份权利之伦理延续,从而为尊师重道提供有力之道德支持,师生之间这样一种类似家庭成员的关系结合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共同体,因此有了荣辱与共的道德激励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师生的行为。
另外,传统师生关系注重师德,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被赋予一种道德性楷模身份,既然为人师,自然应该“为人师表”,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学生的优点,正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1但是,以传统儒家伦理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本身就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表现在学的地位出于教师之下,师生之间这种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于一种被动地位,教师决定着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者。
传统师生关系并非是一种法制社会中平等的契约关系,而是以一种道德伦理关系作为界定二者关系之依凭,其中,身份性尊卑是其显性结构,而教师之管理权与学生之服从义务则构成其隐性内涵,二者相辅相成。
故而,于师生关系之确立、解除等方面,教师之单方意思表示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师生关系之解除方面,教师单方面之宣告即可发生师生关系消灭之结果(逐出师门),同时,该种后果尚带有一种消极之道德谴责功能。
二、师生关系存在问题(一)教师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
从教育伦理学上看,教育权威有两种:理性权威和非理性权威。
非理性权威来自教师的地位权势,教师因占有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头衔,就要享有做教师不容置疑的优越地位。
理性权威来自教师的个人素质,来自教师使学生向善和迁善的智慧、才能及人格魅力。
非理性权威的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师生之间没有平等交流,教师从不会想着去改变自己的观点,即使有师生讨论也仅仅是捍卫“立场”的争论,是一场我(教师)占理、你(学生)不占理的成败之争。
受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今天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学生在某些地位上有明[1]李星蕾、刘云生.传统中国“师徒如父子”隐喻及其伦理关联[A].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显的不平等,教师权威压倒了学生质疑的声音,教师成为中心,每一个学生是围绕教师这个中心组织起来的,最后被迫接受教师单方向的知识。
2(二)工具理性偏重,教与学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物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当前应试教育体系,教师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人格不健全,也不珍惜生命,反过来使学生缺乏对教师的尊重。
“工具理性”是由韦伯提出的与“价值理性”相对而言的,意在反映计算、测量、组织、预测等技术行为中的认识能力,其目的在于追求行动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
工具理性在教育界“蔚然成风”,教师把教书作为生存的工具,而学生把接受教育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工具,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金钱关系、利益关系,而不复传统的师徒关系,“亦师亦父”的师生关系荡然无存。
韦伯也认为,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的泛滥漠视了人的情感与精神价值,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他甚至说,工具理性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过程相伴随,导致人的异化。
有这样一个真实事件:一位在大学教书的老师,曾给一个三年级大学生不及格,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这个学生已经离开学校三年之后,他的生活一直被这个学生骚扰,这个学生恨他的理由,是他“毁了他的一生”——因为一次不及格,他无法留在沪上并获得户籍,没有上海户籍,他的女友家人不同意,女友与之告吹……这样的逻辑,在今天不少学生心中都有。
简单地指责其十分荒谬,并不能让他们发生改变,毕竟现实表明这种逻辑有合理性——升学、学习成绩关乎就业,而就业直接影响收入和各种社会福利,也就是说,一次考试,可能影响到一辈子的幸福。
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怎不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三)教师缺乏理性教学,师生关系停留在浅层阶段。
师生关系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是常识性阶段,师生双方主要是根据历史和当前教育生活中形成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来看待对方,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在这个阶段,教师眼中的学生都是一样的,[2]孙迎光.教育的理性权威与非理性权威.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反过来,学生眼中的教师也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同。
第二阶段是感性阶段,教师开始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致力于与每一位同学建立起独特的人际关系;学生也在这个阶段开始寻找每一位教师独特的为人和教学风格,并将不同的教师进行比较,出现有倾向性的交往动机。
第三阶段是理性阶段,常识性的认识与个体感性的认识都被整合起来,并被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和可操作化。
教师的眼里看到的学生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也不是完全个体意义上的学生,而是既有一般特征又有个别差异的学生。
因此,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既不是从纯粹一般意义上着手,也不是从纯粹给别的角度着手,而是借助与理性将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
3以当下的一些大学师生关系为例,教师素养的单一化倾向加深。
与过去片面地强化“德”相比,今天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能”4。
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名师评选、课题申报、学位点申报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现出来,主要是考评教师的专业业务素养,更集中于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量,其他的素养都被虚置了。
许多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以教师的单向讲授为主甚至是全部,教学内容缺乏师生的共同建构,使师生间的交往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课下也没有足够的交流机会,师生之间无法充分的认识彼此的性格特点等个性化的特征,师生关系多停留在常识性阶段与感性阶段之间,或者说在其中的某一水平上简单的重复。
三、理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建设1.超越工具理性的主导,建构起价值理性的交往方式。
如师生之间加强对话沟通。
[5]5“价值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是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人们对某一中目的或价值选择的正当性要求。
人是价值的存在,人的全部生活也都由价值所建构的。
对教学意向合理性的质疑,理解和辩护,是广大师生们比较缺乏的。
教师应该首先考虑自己为了什么而教,即自己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学生应该首先考虑自[3]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第168页[4]任东景.后威权时代高校师生关系困境的哲学透视及其重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5]王向华.对话教育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自己为了什么而学。
古人所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侧面体现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首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端正心态,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价值理性”,只有建立在价值理性下的工具理性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活动不会偏离它应该具备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本来目的,师生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平等对话,教师可以运用苏格拉底“产婆术”法进行沟通,促进师生交流进入深入的理性阶段。
2.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理性的继承传统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受传统文化主导,今天虽然面临西方先进平等思想的冲击,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的做法改造师生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无视传统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许多西方学说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可以找到共同的地方。
在充分吸取民主平等的思想基础上,发挥我国传统师生关系中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文化精华,批判的继承我国传统师生关系文化。
参考文献:[1].李星蕾、刘云生.传统中国“师徒如父子”隐喻及其伦理关联[A].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孙迎光.教育的理性权威与非理性权威.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2(3)[3].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第168页[4].任东景. 后威权时代高校师生关系困境的哲学透视及其重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5].王向华.对话教育论.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