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检查项目
如何自我排查白血病 具体检查项目
如何自我排查白血病具体检查项目白血病是一种由白血球恶性增殖引起的血液疾病,它影响着身体的免疫系统和造血功能。
早期发现和治疗白血病是关键,因此自我排查白血病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此,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具体的检查项目,帮助您更好地进行自我排查。
1.血常规:血常规是最常用的白血病筛查方法之一。
通过抽取一个小样本的血液,检查其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白血细胞计数异常高或异常低可能都是白血病的标志。
2.骨髓检查:骨髓是造血组织,也是白血细胞恶性增殖的主要场所。
进行骨髓检查时,医生会从髂骨或胸骨上抽取一小块骨髓组织,检查其中的白血细胞类型和数量是否异常。
骨髓检查是确诊白血病的最可靠方法。
3.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来确定细胞类型的方法。
在白血病的自我排查中,流式细胞术可以帮助检测白血细胞中是否存在异常的蛋白。
这样的异常蛋白可能是白血病的一个警示信号。
4.染色体分析:染色体分析可以检查染色体中的任何异常。
在某些白血病中,染色体异常被认为是常见的。
通过染色体分析,医生可以检测到这些异常,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白血病。
5.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可以检测特定基因的异常。
一些白血病与特定基因突变有关,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这些突变。
这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白血病非常重要。
6.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是一种通过脊髓腔抽取脊液的方法。
脊液是由脑脊髓周围的脑脊液产生的,它与骨髓成分相类似。
在白血病的自我排查中,腰椎穿刺可以帮助检查脑脊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的白血细胞。
在进行自我排查白血病时,以下几点也需要注意:1.观察自身身体状况: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疲劳、消瘦、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如果发现存在这些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检查。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食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白血病的发病风险。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习惯有助于降低白血病的风险。
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
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一、引言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和监测人体免疫系统功能。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的相关内容。
二、骨髓细胞免疫学简介骨髓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其中的骨髓细胞扮演着免疫功能的主要角色。
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是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分析,评估和监测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和功能。
三、常见的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项目1.骨髓细胞计数:通过骨髓细胞计数,可以评估骨髓的细胞成分及其数量分布情况,以帮助诊断和监测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骨髓细胞的发育和成熟情况,进而评估免疫系统功能。
3.骨髓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查:通过检测骨髓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评估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状态,对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检查: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免疫分型,可以确定免疫细胞的种类和亚型,进一步评估免疫系统功能和异常。
四、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的意义和应用1.诊断免疫相关疾病: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对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监测治疗效果:通过定期进行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优化。
3.评估移植适应症: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可以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和预后。
五、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的操作步骤1.骨髓采集:一般采用骨髓穿刺法获取骨髓样本。
穿刺点可以选择髂骨后上棘或胸椎后侧缘。
2.骨髓细胞制备:将骨髓样本离心,去除红细胞,得到骨髓细胞悬液。
3.骨髓细胞标记: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骨髓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34、CD38等,以分析和评估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状态。
4.流式细胞术分析:将标记后的骨髓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仪进行分析,获取相关数据。
5.数据分析和解读: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解读。
骨髓穿刺送检项目
骨髓穿刺送检项目
骨髓穿刺主要是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排除风湿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骨髓穿刺主要是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通过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中是否存在血液病原微生物,比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疾病。
如果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异常,可以遵医嘱通过骨髓穿刺进行进一步诊断。
此外,如果患者存在风湿免疫性疾病,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如果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通过骨髓穿刺检查也可以了解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并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做完骨髓穿刺检查以后,患者需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也要避免沾水,以免引起伤口感染的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伤口疼痛、全身发热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
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骨髓是人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它负责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维持人体内的血液健康。
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是对骨髓内各种细胞和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的结果,通过这份报告单,可以了解一个人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其身体健康状况。
在骨髓报告单中,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免疫学、骨髓细胞遗传学和骨髓细胞生化学。
首先,骨髓细胞形态学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判断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
其次,骨髓细胞免疫学是利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对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进行分析,以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再次,骨髓细胞遗传学是通过核型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对骨髓细胞的遗传异常进行评估,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最后,骨髓细胞生化学是通过化学分析,对骨髓细胞内的各种生化成分进行检测,以评估骨髓内的代谢状态和功能活性。
在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中,通常会显示出骨髓细胞的数量和比例、细胞形态和结构、细胞表型和遗传特征,以及各种生化成分的含量和活性。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人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遗传异常,以及骨髓内的代谢状态和功能活性如何。
对于正常人来说,骨髓报告单应该显示出骨髓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细胞表型和遗传特征无异常,各种生化成分的含量和活性正常。
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是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研究得出的,反映了正常人骨髓内的健康状态和功能活性。
总的来说,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应该是一份反映骨髓内健康状态和功能活性的综合性检测结果,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免疫、遗传和生化学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其身体健康状况。
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评估指标。
因此,骨髓报告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液科检查项目与操作指南
血液科检查项目与操作指南血液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血液的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血液科检查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南,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成分进行计数和测量,了解患者体内血细胞数量和性质的检查项目。
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各种性状指标的测量。
操作指南为:1. 预备材料:采血针、试管、橡胶塞、酒精棉球、棉签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a. 按照规范化的步骤洗手并戴好手套。
b. 在患者手臂上用酒精棉球消毒。
c. 用采血针从患者的静脉中采集适量的血液。
d. 将采集到的血液缓慢转入试管中,并用橡胶塞封好。
e. 转动试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f. 检查完成后,及时将试管标注信息并送至检验科。
二、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血液的凝血系统功能状况的一组检查项目。
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的测定。
操作指南为:1. 预备材料:采血针、试管、橡胶塞、抗凝剂、凝血试剂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a. 进行手卫生并戴好手套。
b. 消毒采血部位。
c. 采集适量的血液进入抗凝剂预先装好的试管中。
d. 加入相应的凝血试剂。
e. 根据试剂说明进行试管旋转或放置一段时间。
f. 检查完成后,及时将试管标注信息并送至检验科。
三、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是通过穿刺骨髓并采集骨髓样本进行检查,了解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一种常规操作。
主要包括骨髓涂片染色、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骨髓活检等。
操作指南为:1. 预备材料:骨髓穿刺针、注射器、局部麻醉药、酒精棉球、穿刺针导管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a. 医生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
b. 进行手卫生并戴好手套。
骨髓穿刺取样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取样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取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血液和骨髓疾病。
为了提高骨髓穿刺取样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制定了一套评分标准,用于对穿刺取样结果进行评估和分类。
评分标准如下:
1. 骨髓样本的细胞含量:
- 0分:无细胞或仅有极少数细胞;
- 1分:细胞数量较少,但可以确认含有骨髓细胞;
- 2分:细胞数量适中,能够清晰地鉴定各种细胞类型;
- 3分:细胞数量丰富,能够充分评估细胞形态和比例。
2. 细胞形态:
- 0分:细胞形态不清晰或无法确定细胞类型;
- 1分:细胞形态可辨认,但异常细胞比例较高;
- 2分:细胞形态正常,仅出现少量异常细胞;
- 3分:细胞形态正常,无或仅有极少数异常细胞。
3. 穿刺质量:
- 0分:穿刺技术失误严重,无法进行评估;
- 1分:穿刺质量较差,镜下评估困难;
- 2分:穿刺质量一般,可进行基本评估;
- 3分:穿刺质量良好,便于全面评估。
评分标准根据以上三个方面评估,总分为0-9分。
评分越高,表示骨髓穿刺取样的质量越好,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也越高。
注意:评分标准仅为一种参考方法,具体的评估仍需结合临床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
> 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内容仅用于参考,具体评分标准以医学专业机构的指南为准。
骨髓活检报告单怎么看
骨髓活检报告单怎么看
骨髓活检是一种通过穿刺骨髓骨质,然后抽取骨髓组织进行检查的方法。
骨髓
活检报告单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医学文档,它记录了患者的骨髓组织的检查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骨髓活检报告单呢?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报告单的基本信息。
在查看骨髓活检报告单时,首先要确
认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仔细核对。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骨髓活检的检查结果。
骨髓活检报告单中通常会包括骨髓
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方面的检查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髓异常,以及异常的类型和程度。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骨髓活检的诊断意见。
在报告单中,医生会根据检查结
果给出相应的诊断意见,包括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这些诊断意见对于确定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此外,骨髓活检报告单中还会包括其他相关的检查项目,比如血常规、生化指
标等。
这些项目的结果也会对骨髓活检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的来说,骨髓活检报告单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医学文档,对于诊断和治疗骨髓
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查看骨髓活检报告单时,我们需要关注基本信息、检查结果、诊断意见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项目,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骨髓活检报告单,对于自己或他人的健康问题有所帮助。
骨髓检查项目
骨髓检查包括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1.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180)×109/升。
【临床意义】(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量的关系(见表)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增生程度范围(×109/L) 均值(×109/L)增生极度活跃220~1000 682.75增生明显活跃36~573 219增生活跃36~124 66.2增生减低 6.6~62 24增生极度减低 5.1~15 9.22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骨髓增生程度既往实际病日常工作中可按以常见原因的判断例的分析结果下比例粗略估计增生极度活跃0.56~1.67:1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 5.3~12.2:1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15.9~32.3:1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增生减低37.4~70.4:1 50:1 造血功能低下增生重度减低199~999:1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4.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正常值】总数7~35个/1.5cm×3cm。
分类:原始型O,早幼型0~0.05(0~5%),中幼型O.10~0.27(10%~27%),晚幼型0.44~O.60(44%~60%),裸型0.08~O.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5.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值】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平均值(%)原始粒细胞O~l.8 O.64早幼粒细胞O.4~3.9 1.57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晚幼粒细胞 3.5~13.2 7.90杆状核粒细胞16.4~32.1 23.72分叶核粒细胞 4.2~21.2 9.44中幼粒细胞O~1.4 O.38嗜酸性晚幼粒细胞O~1.8 0.49杆状核粒细胞O.2~3.9 1.25分叶核粒细胞O~4.2 O.86中幼粒细胞O~O.2 0.02晚幼粒细胞O~O.3 0.06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O~O.4 O.10分叶核粒细胞O~O.2 O.30【临床意义】(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血象、骨髓检查、异常球蛋白1.周围血象贫血一般为中度,属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可见红细胞大小不一。
血中可有少量幼粒、幼红细胞。
白细胞及血小板早期多正常,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稍增多。
晚期常有全血细胞减少,多系骨髓浸润和化疗药物抑制的结果。
由于血浆球蛋白显著增高,涂片上红细胞常排列成缗钱状。
红细胞沉降率显著增快,魏氏法可高达100~150mm/h,此在其他疾病少见,并为红细胞计数及血型鉴定带来困难。
2.骨髓检查具有特异诊断的意义。
在疾病初期,骨髓病变可呈局灶性、结节性分布,因此,一次检查阴性不能排除本病,宜作多部位穿刺。
由于胸骨易累及,必要时胸骨穿刺应是重要诊断步骤。
在骨压痛或X线片发现有病变的部位穿刺,阳性机会较多。
骨髓有核细胞多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当浆细胞在10%以上,伴有形态异常,应考虑骨髓瘤的可能。
骨髓瘤细胞虽与浆细胞相类似,但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成熟度也不同,直径一般为15~30µm,圆形至椭圆形;核直径为5~7µm大小,偏于一旁,有1~2个核仁。
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极少排列成轮轴样,核周围淡染环多消失。
胞质丰富或中等量,呈嗜碱性、深蓝色、不透明的泡沫状。
有的浆内可有少量嗜苯胺蓝颗粒、嗜酸球状包涵体(russell体)、大小不等的空泡(如桑葚状细胞,morulacell或Mottcell)或棒状大小体。
如果细胞质内充满大而浅蓝色空泡,并具有立体感,则称为葡萄状细胞(grapecell)。
在IgA的骨髓瘤中还可见到火焰状浆细胞和贮积细胞(thesaurismosis),胞质多而呈网状结构,并可见到2个核、3个核及少数多核的骨髓瘤细胞。
骨髓瘤细胞在涂片中分布不均匀,常成小堆集积。
少数患者骨髓穿刺困难,因为骨髓组织呈胶冻状,黏滞度很大。
且由于骨髓组织中夹杂有瘤细胞极度增生及造血细胞贫乏的区域,如果穿刺针恰好位于增生不良的地区,即不易取得骨髓组织。
骨髓移植检测项目
骨髓移植检测项目骨髓移植检测项目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骨髓移植检测项目的相关内容。
骨髓移植是一种治疗应用广泛的方法,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有着重要的疗效。
在进行骨髓移植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项目,以确保移植的顺利进行。
首先,骨髓移植前的患者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患者评估包括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综合评估。
通过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及其他器官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确定骨髓移植的适应症和患者的风险评估。
其次,骨髓配型是骨髓移植的重要环节。
骨髓配型是通过检测供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以确保移植后不发生排斥反应。
常用的骨髓配型方法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匹配和DNA检测方法。
HLA配型检测可以通过分析遗传位点上的特定基因,来确定供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
而DNA检测方法主要通过PCR扩增技术来检测HLA分型信息。
此外,移植监测也是骨髓移植检测项目中的重要环节。
移植监测是指在移植后对患者进行定期的临床观察和检测,以评估移植后的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情况。
移植监测的内容包括血象检测、骨髓活检、免疫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其中,骨髓活检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手段,通过检测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和遗传学信息,可以判断移植后骨髓充实情况和疾病复发的可能性。
最后,在骨髓移植中,应注意并发症的检测。
骨髓移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移植物排斥反应、感染等。
因此,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并发症检测,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常用的并发症检测项目包括感染指标检测、肾功能检测、免疫功能检测等,以及对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监测。
综上所述,骨髓移植检测项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技术。
通过患者评估、骨髓配型、移植监测和并发症检测等环节,可以确保骨髓移植手术的成功进行和患者的顺利康复。
骨髓移植检测项目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以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推动骨髓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
骨髓检查报告单
骨髓检查报告单患者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就诊日期,2022年10月10日。
临床诊断,急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检查项目:1. 骨髓象形态学检查。
2. 骨髓免疫组化检查。
3. 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
4. 骨髓病理学检查。
检查结果:1. 骨髓象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显示,骨髓细胞增生异常,以原始细胞为主,幼稚细胞增多,成熟细胞减少,出现幼稚细胞克隆。
红系和粒系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减少,巨核细胞成熟度低下。
诊断意见,急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2. 骨髓免疫组化检查。
CD34阳性率,25%。
CD117阳性率,30%。
MPO阳性率,20%。
CD33阳性率,15%。
诊断意见,骨髓增生异常,幼稚细胞克隆。
3. 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del(5)(q13q33)[20]诊断意见,染色体异常,存在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
4. 骨髓病理学检查。
骨髓组织病理学显示,骨髓细胞增生活跃,呈现幼稚细胞克隆现象,巨核细胞减少,红系和粒系细胞减少。
诊断意见,急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综合诊断意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上述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该病是一种由于骨髓干细胞发生异常克隆所致的骨髓增生异常性疾病,临床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本病病程进展较快,预后差,需积极治疗。
治疗建议:1. 化疗,选择适当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以减少幼稚细胞克隆。
2. 支持疗法,包括输血、抗感染治疗等支持性治疗,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3. 骨髓移植,对于年轻、合适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骨髓移植治疗。
随访计划: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象形态学等相关检查项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需定期复诊,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随访。
注意事项:1. 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2.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骨髓造血功能检查项目
骨髓造血功能检查项目
骨髓造血功能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几项常见的检查:
1. 骨髓涂片检查: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组织,制作涂片进行划片染色及显微镜观察,以评估骨髓细胞及细胞比例,鉴别异常细胞的存在。
2. 骨髓活检:通过手术切取骨髓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以评估骨髓细胞的形态和细胞学结构。
3.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通过涂片或骨髓液离心制片后染色,对不同类型的骨髓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评估造血功能。
4. 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通过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等。
5. 骨髓免疫组化检查:使用抗体染色技术,检测骨髓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物,确定细胞类型和免疫表型。
6. 骨髓DNA检测:通过提取骨髓细胞中的DNA,进行特定
基因的突变检测,以帮助诊断和疾病预后判断。
以上检查项目可以辅助医生评估骨髓的造血功能情况,并帮助诊断与治疗相关的疾病。
具体的检查项目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医生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骨髓移植检测项目
骨髓移植检测项目骨髓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某些恶性肿瘤。
骨髓移植前的检测项目对于确保移植的成功和提高患者存活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骨髓移植检测项目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项治疗方法。
骨髓移植前的检测项目包括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
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曾经的疾病、手术史、药物使用史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移植适应症和风险。
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或疾病,为后续的检测和治疗提供参考。
骨髓移植前的检测项目还包括血液学检查和骨髓穿刺。
血液学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肝肾功能以及身体的代谢状况。
骨髓穿刺是通过穿刺骨髓腔,获取骨髓细胞和骨髓液进行检查。
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检查可以评估骨髓细胞的数量和质量,为移植提供参考。
骨髓移植前的检测项目还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移植相关的免疫学检查。
HLA配型是通过检测患者和供体的HLA基因型,评估二者之间的匹配度。
匹配度越高,移植的成功率越高。
免疫学检查包括血型、免疫功能、抗体水平等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移植的适应性。
骨髓移植前的检测项目还包括心电图、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心脏超声等其他辅助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全身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为移植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总结起来,骨髓移植前的检测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的检查过程,旨在评估患者的适应性和风险,并为移植手术的成功提供保障。
通过病史调查、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查、骨髓穿刺、HLA配型、免疫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骨髓移植,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骨髓移植检测项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骨髓象报告单
正常骨髓象报告单目录1. 骨髓象概述1.1 骨髓象是什么1.2 骨髓象的检查项目1.3 骨髓象的意义2. 正常骨髓象报告解读2.1 白细胞2.1.1 中性粒细胞2.1.2 淋巴细胞2.2 红细胞2.2.1 红细胞数量2.2.2 红细胞形态2.2.3 血红蛋白2.2.4 红细胞平均体积2.2.5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2.3 血小板2.4 骨髓象其他项目3. 结论与建议骨髓象概述骨髓象是什么骨髓象是通过对骨髓内细胞形态学和数量学的检查,来评价造血组织中不同细胞系的分布情况,以及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改变的一项检查。
骨髓象的检查项目骨髓象的主要检查项目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不同细胞系的数量和形态,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骨髓象的意义骨髓象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髓增生异常、恶性肿瘤或其他疾病,为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正常骨髓象报告解读白细胞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主要类型,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范围为......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类型,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能反映体内炎症反应或感染状况。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主要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数量的异常变化可能与免疫功能失调有关。
红细胞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系,其数量和形态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红细胞数量正常范围内的红细胞数量有助于维持适当的氧气输送和供应。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形态的正常与否可以反映贫血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氧载体,其浓度需要保持在一定水平。
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体积是红细胞大小的指标,异常值可能与营养不良或其他疾病有关。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反映了单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其变化可能与不同类型的贫血相关。
血小板血小板是人体内最小的血细胞,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能与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相关。
骨髓象其他项目除了上述主要项目外,骨髓象报告还可能包括其他细胞系的指标,如嗜酸性粒细胞、巨核细胞等。
体检项目异常指标解析骨髓穿刺检查中骨髓涂片的解读与异常情况的处理
体检项目异常指标解析骨髓穿刺检查中骨髓涂片的解读与异常情况的处理体检作为一种常见的健康检查手段,能够帮助人们及时发现身体健康问题并进行预防和处理。
其中,骨髓穿刺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提供关于骨髓疾病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骨髓穿刺检查中的骨髓涂片的解读与异常情况的处理。
骨髓穿刺检查是通过穿刺骨髓腔来获取骨髓组织,然后制作成骨髓涂片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
骨髓涂片包括骨髓细胞和髓细胞外成分两方面的内容。
其中,骨髓细胞主要有骨髓核细胞(包括髓系和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如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在骨髓涂片的解读中,我们需要重点观察以下几个指标:骨髓细胞的数量和比例、骨髓细胞的形态、髓系(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成熟度以及细胞内存在的异常物质等等。
根据这些指标的异常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与血液、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对于骨髓穿刺检查中的异常情况的处理,具体应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方法:1. 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异常:在骨髓涂片中,如果骨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或减少,或者某种骨髓细胞所占比例过高或过低,可能提示骨髓增生异常或骨髓造血功能失常。
此时,建议进一步进行骨髓活检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2. 骨髓细胞形态异常:骨髓涂片中,若发现骨髓细胞的形态异常,如细胞核变异、细胞质异型等,可能提示存在骨髓异常增生或骨髓恶性肿瘤等疾病。
对于这类异常情况,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髓系细胞成熟度异常:骨髓涂片中,若发现髓系细胞成熟度过低或过高,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体征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4. 细胞内异常物质存在:有时在骨髓涂片中,可能发现细胞内存在一些异常物质,如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时的骨髓网状纤维、骨髓异位瘤时的浆细胞等。
这些异常物质的发现,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疾病性质,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骨髓穿刺送检项目
骨髓穿刺送检项目一、引言骨髓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骨髓穿刺送检项目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项目的意义、过程和结果解读。
二、骨髓穿刺的意义骨髓穿刺是获取骨髓组织样本的方法,可以提供关于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信息。
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1.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骨髓转移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
3.骨髓纤维化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4.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真菌感染等。
5.免疫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缺陷病等。
三、骨髓穿刺的过程骨髓穿刺是一项微创的操作,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穿刺部位通常选择髂嵴后上缘或胸骨柄下缘。
具体的穿刺过程如下:1.消毒:将穿刺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局麻: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穿刺部位,以减少疼痛感。
3.穿刺:医生使用特殊的骨髓穿刺针穿刺骨髓腔,通常需要穿透骨皮质层和骨髓质层。
4.采样:一旦穿刺到骨髓腔,医生会抽取骨髓组织样本,并将其放入试管或其他适当的容器中。
5.压力止血:穿刺结束后,医生会施加适当的压力在穿刺部位,以防止出血。
6.缝合:如果需要,医生可能会对穿刺部位进行缝合。
四、骨髓穿刺送检项目骨髓穿刺的送检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1. 骨髓常规检查骨髓常规检查是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包括骨髓涂片和骨髓穿刺液的染色。
通过骨髓常规检查,可以评估骨髓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而判断血液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 骨髓免疫组化检查骨髓免疫组化检查是使用特定的抗体对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以检测特定的抗原或标记物。
通过骨髓免疫组化检查,可以确定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从而帮助诊断和分类血液系统疾病。
3. 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是通过染色体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评估骨髓细胞的遗传变异。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骨髓有核细胞计数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
正常值: (10~180)×109/L (1~18万/mm3)。
医学检验·各论: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
相关检查:
血浆铜蓝蛋白(CP)、血清溶菌酶 (LYSO)、骨髓其他细胞、骨髓浆细胞系 统、骨髓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值 (M/E)、过氧化酶染色。
医学检验·各论: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
相关疾病: 淋巴瘤、肥大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 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先天性白 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医学检验·各论 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
别名: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医学检验·各论: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
简介: 在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检查基础上,进
一步分析骨髓中各主要造血系统细胞的比 例。
医学检验·各论: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
临床意义: (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
医学检验·各论: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
相关症状: 贫血、脾肿大、便血、肝肿大、消瘦、血 红蛋白尿。
医学检验·各论: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
相关疾病:
急性失血所致贫血、慢性疾病的贫血、溶 血过度所致贫血、白血病、反应性组织细 胞增多症、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原发 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大颗 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急性杂合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视网膜病变、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原发性脾
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血压化验、血清学检查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血液红细胞容量增加,血浆容量正常。
红细胞计数(6~10)×1012/L,血红蛋白170~240g/L。
由于缺铁,呈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增多。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可有少数幼红细胞。
白细胞增多,(10~30)×109/L,可见中幼及晚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
可有血小板增多,(300~1000)×109/L。
血液黏滞性约为正常的5~8倍。
放射性核素测定血容量增多。
(二)骨髓各系造血细胞都显著增生,脂肪组织减少。
粒红比例常下降。
铁染色显示贮存铁减少。
巨核细胞增生常较明显。
(三)血液生化多数患者血尿酸增加。
可有高组胺血症和高组胺尿症。
血清维生素B12及维生素B12结合力增加。
血清铁降低。
血液和尿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血液血小板(1000~3000)×109/L,涂片中血小板聚集成堆,大小不一,偶见巨核细胞碎片。
聚集试验中血小板对胶原、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反应下降,对肾上腺素的反应消失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白细胞增多(10~3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如半固体细胞培养有自发性CFU-Meg形成,则有利本病的诊断。
(二)骨髓象各系明显增生,以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增生为主。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一)血液正常细胞贫血,外周血有少量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常发现泪滴形红细胞,有辅助诊断价值。
白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可见中幼及晚幼粒细胞,甚至出现少数原粒及早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血尿酸增高,无Ph染色体。
晚期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骨髓穿刺常呈干抽。
疾病早期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特别是粒系和巨核细胞,但后期显示再生低下。
骨髓活检显示非均一的胶原纤维增生。
(三)脾穿刺表现类似骨髓穿刺涂片,尤以巨核细胞增多最为明显。
骨髓穿刺报告单
骨髓穿刺报告单骨髓穿刺报告单患者信息:姓名:XXX,性别:男,年龄:XX岁样本编号:XXXXX检测项目:骨髓穿刺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测结果:1. 骨髓涂片与骨髓组织形态学特征:骨髓涂片显示骨髓细胞系列以及造血、肿瘤等相关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 骨髓中成熟细胞数量及比例:(举例:红细胞比例为XX%,白细胞比例为XX%,巨核细胞比例为XX%等)。
- 骨髓细胞异常表现:是否有形态学异常细胞,如原始幼稚细胞、异常核形态、异染色质、浆液-原位巨核、畸形巨核等。
2. 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是利用免疫学技术对骨髓细胞进行表面标记和检测,对于确定细胞分类非常重要,包括:- B细胞、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布情况;- 凋亡标记物及其比例;- 肿瘤细胞相关表型标志物表达情况。
3. 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是通过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变异检测,来评估细胞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包括:- 染色体笼统异常,如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如45,X、47,XXY 等);- 特定染色体缺失或增加,如7号染色体缺失、8号染色体三体等;- 染色体结构改变,如染色体易位、染色单体等;- 染色体基因重排(如BCR/ABL融合基因)等。
4. 其他注意事项:(可根据具体情况添加相关内容,如特殊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特殊细胞培养结果等)备注:以上测试结果主要为骨髓穿刺的常规项目,根据具体需求,如有需要,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有关特殊项目进一步检测。
该报告仅供临床参考,结果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检测人员:XXX批准人员:XXX签发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血象、药敏试验、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骨显像、细菌学检验本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实验室检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早期血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都在10×10的9次方/L以上,中性粒细胞可占90%以上。
可伴有贫血及血沉增快。
早期血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50%~75%,通常在感染后24h即可获得血液阳性培养结果。
局部骨穿刺抽出脓液,涂片找到细菌即可确诊。
血液及脓液细菌培养的同时,均应作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2、细菌学检查血培养可获致病菌,但并非每次培养均可获阳性结果,特别是已经用过抗生素者血培养阳性率更低,在寒战高热期抽血或初诊时每隔2小时抽血培养一次,共三次,可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所获致病菌均应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便调整抗生素。
3、局部脓肿风层穿刺选用的内芯的穿刺针,在压痛最明显的干骺端刺入,边抽吸边深入,不要一次穿入骨内,以免将单纯软组织脓肿的细菌带入骨内,抽出浑浊液体或血性液可作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多是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
任何性质突刺液都应作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
4、X线检查起病后14天内的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用过抗生素的病例出现X线表现的时间可以延迟至1个月左右。
X线检查难以显示出直径小于1cm的骨脓肿,因此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
当微笑的骨脓肿合并成较大脓肿时才会在X线片上出现干骨区散在性虫蛀样骨破坏。
死骨可大可小,小死骨表现为密度增高阴影,位于脓腔内,与周围骨组织完全游离。
大死骨可为争段骨坏死,密度增高为而无骨小梁结构可见!少数病例有病理性骨折。
5、CT检查可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
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
6.MRI检查可以更早期发现在长骨干骺端与骨干内有炎性异常信号,还可以显示出骨膜下脓肿。
因此,MRI检查明显优于X线和CT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检查包括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1.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180)×109/升。
【临床意义】(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量的关系(见表)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增生程度范围(×109/L) 均值(×109/L)增生极度活跃220~1000 682.75增生明显活跃36~573 219增生活跃36~124 66.2增生减低 6.6~62 24增生极度减低 5.1~15 9.22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骨髓增生程度既往实际病日常工作中可按以常见原因的判断例的分析结果下比例粗略估计增生极度活跃0.56~1.67:1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 5.3~12.2:1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15.9~32.3:1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增生减低37.4~70.4:1 50:1 造血功能低下增生重度减低199~999:1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4.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正常值】总数7~35个/1.5cm×3cm。
分类:原始型O,早幼型0~0.05(0~5%),中幼型O.10~0.27(10%~27%),晚幼型0.44~O.60(44%~60%),裸型0.08~O.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5.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值】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平均值(%)原始粒细胞O~l.8 O.64早幼粒细胞O.4~3.9 1.57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晚幼粒细胞 3.5~13.2 7.90杆状核粒细胞16.4~32.1 23.72分叶核粒细胞 4.2~21.2 9.44中幼粒细胞O~1.4 O.38嗜酸性晚幼粒细胞O~1.8 0.49杆状核粒细胞O.2~3.9 1.25分叶核粒细胞O~4.2 O.86中幼粒细胞O~O.2 0.02晚幼粒细胞O~O.3 0.06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O~O.4 O.10分叶核粒细胞O~O.2 O.30【临床意义】(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2)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常见于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
(3)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细菌、螺旋体、原虫),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痛风),药物或毒物(如汞、注射异种蛋白),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慢性粒细胞增多症。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等),某些白血病(如慢粒、霍奇金病等)。
(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等。
(6)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各种化学、物理因素所致,以及严重病毒感染。
6.骨髓红细胞系统【正常值】见表1—15。
表1-15骨髓红细胞系统正常范围红细胞系统正常范围百分比(%) 平均值百分比(%)原始红细胞O~1.9 O.57早幼红细胞O.2~2.6 O.92中幼红细胞 2.6~10.7 7.41晚幼红细胞 5.2~17.5 10.75早巨幼红细胞O O中巨幼红细胞O O晚巨幼红细胞0 0【临床意义】(1)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2)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发作期、黑热病等。
(3)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红细胞减少:如粒系及巨核细胞均不减少,则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等。
7.骨髓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值(M/E)【正常值】1.28~5.95。
【临床意义】(1)比值增大:常见于粒细胞系统增生,如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系统减少,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比值减小(或倒置):常见于粒细胞系统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放射病、慢性苯中毒等;红细胞增生,如幼红细胞增生的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增生的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8.骨髓单核细胞系统【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原始单核细胞O~O.04(0~4%),幼单核细胞O~0.021(0~2.1%),单核细胞O.01~0.062(1.0%~6.2%)。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急性以原始和幼稚型为主,慢性以成熟型为主)及慢性感染。
9.骨髓浆细胞系统【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原始浆细胞O~O.001(0~0.1%)(平均0.004%),幼浆细胞O~0.007(0~0.7%)(平均0.104 9/5),浆细胞O~0.021(0~2.1%)(平均0.71%)。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浆细胞白血病。
10.骨髓其他细胞【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巨核细胞,0~0.003(0~0.3%,平均O.03%);网状细胞,0.001~0.01(0.1%~1.0%,平均O.16%);内皮细胞,0~0.004(O~0.4%,平均O.05%);巨噬细胞,O~0.004(0~0.4%,平均O.05%);组织嗜碱细胞,O~0.005(0~O.5%,平均O.03%);组织嗜酸细胞,0~O.002(0~O.2%,平均0.004%);脂肪细胞,0~O.001(0~O.1%,平均O.003%);分类不明细胞0~O.001(O~0.1%,平均O.015%)。
【临床意义】(1)急性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放射病,可见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增多。
(2)恶性网状细胞病,可见网状细胞增多,且形态异常。
(3)某些感染(如黑热病),可见网状细胞增多。
11.骨髓异常细胞和寄生虫【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异常细胞:李-史(Reed-Sternberg)细胞、戈谢(Gaucher)细胞、尼曼一匹克(Niemann-Pick)细胞、转移癌细胞等;寄生虫:疟原虫、利杜小体即黑热病小体(Leishmanin-Donouani body)。
12.骨髓细菌培养【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败血症或菌血症时,可培养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伤寒病时,骨髓培养阳性率高。
13.过氧化酶染色(POX)【正常值】(1)阳性:细胞浆内见到蓝绿色颗粒,根据颗粒多少可分为强阳性(常见于早幼粒细胞以下各期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常见于少数巨噬细胞)、弱阳性(常见于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
(2)阴性:胞浆内无蓝绿色颗粒的细胞。
【临床意义】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呈阴性反应,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呈阳性反应,其中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s)多见为弱阳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以强阳性为主等。
14.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正常值】阴性反应,胞浆呈淡红色,无颗粒。
正常人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值一般多在80分以下;阳性反应,胞浆呈棕黄色至黑色,根据颗粒大小、多少和染色程度可分为:(+)浅黄色、(++)棕黄色、(+++)棕黑色、(++++)黑色。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其他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化脓性感染等的鉴别诊断。
慢粒时NAP明显减低,甚至消失(积分0);类白血病反应时NAP增高,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时可明显增高。
此外,妊娠妇女NAP也增高。
15.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正常值】阳性反应,细胞浆内有灰黑色絮状沉淀,根据沉淀情况可分强阳性(深黑色)、中度阳性(棕黑色)、弱阳性(灰黑色)。
【临床意义】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其他类型白血病。
如单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均为阴性。
16.特异性酯酶(氯醋酸酯酶AS-D)染色【正常值】阳性反应,胞浆中可见红色颗粒。
【临床意义】阳性反应主要见于粒系细胞,原始粒细胞呈弱阳性,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一般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
由此可鉴别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7.糖原染色(PAS)【正常值】阳性反应时,胞浆内可见红色颗粒或团块状。
正常淋巴细胞内阳性率低于30%,积分小于60分,幼红细胞积分小于40分。
【临床意义】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糖原呈粗颗粒或块状强阳性反应,积分增高;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的PAS呈强阳性反应。
18.酸性磷酸酶(ACP)染色【正常值】阳性反应时,胞浆内可见黑色颗粒。
【临床意义】毛细胞白血病时,ACP呈阳性反应,且不为左旋酒石酸所抑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组织细胞白血病可呈阳性;戈谢细胞(Gaucher)呈阳性反应。
19.铁染色【正常值】阳性反应,胞浆中有蓝色颗粒,根据颗粒多少、大小和染色深浅,用(+)表示阳性强弱。
正常人细胞外铁+~++;细胞内铁(铁幼粒细胞)阳性率为19%~44%,常为1~5个颗粒。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明显降低或消失,红细胞阳性率为0~30%(粒小、色淡、胞浆内颗粒为1~2个);非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常为++~+++,细胞内铁阳性率为50%~90 9/6(粒大、色深、胞浆内颗粒数常为30个左右)。
20.骨髓象分析【正常值】骨髓象分析是指综合分析骨髓细胞增生程度、骨髓细胞计数、粒细胞比例等项目检查后,得出的最后的骨髓象报告及结论是一份综合性的报告。
正常骨髓象报告应为骨髓增生活跃,各系统、各阶段造血细胞比例正常,无各种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临床意义】病理性骨髓象分析报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原始细胞比例超过30%,通常被认为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诊断标准。
如果这些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阳性,则考虑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粒一单核细胞自血病等;如果这些原始细胞过氧化物酶阴性,而糖原染色(PAS)阳性,则考虑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或巨核细胞白血病。
(2)粒细胞异常增多,以成熟阶段为主者,可以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来区别。
如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值高,考虑为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不是白血病;阳性值低或为阴性,则被认为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