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空间——凡·杜斯堡对密斯·凡·德·罗建筑设计的影响

合集下载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建筑理念影响了许多建筑师和建筑学生。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中,他通过材料、空间和光线等元素的运用表达了他独特的建筑理念。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一、材料的运用密斯·凡德罗在设计中善于运用玻璃、钢和混凝土等材料,他将材料的本质和特性运用到极致,展现出建筑对材料的极大尊重。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中,材料的运用是简洁而精致的,强调材料的质感和本真。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巴塞罗那巴比伦国王广场德国馆,这座建筑完美地呈现了不锈钢材料的本质美感,同时钢材质感的强烈对比也突显了建筑的立体感。

二、空间的营造密斯·凡德罗注重空间的营造,通过空间的组织和布局来表达建筑的内涵和韵律。

他追求简洁而刚毅的几何结构,善于利用立方体和长方体等基本形体,通过精确的布局和设计来达到空间的流畅性和通透感。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巴塞罗那巴比伦国王广场德国馆,这座建筑将空间的流线设计得异常流畅,空间的布局合理且自然,呈现出极致的空间美感。

三、光线的运用密斯·凡德罗善于利用光线来表达建筑的质感和气质。

他充分运用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的组合,让光线在建筑中穿过材料和空间的交汇处,从而营造出美感和气氛。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芝加哥西蒙斯能源国家技术中心,这座建筑的设计将光线带入建筑内部,光线营造出空间的开放感和简洁感,展现了建筑内部丰富的层次和深度。

综上所述,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在材料、空间和光线的运用上都表达了他独特的建筑理念,他的设计风格简洁而精致,强调材料的本质美感和空间的流畅性,通过光线的运用点缀出建筑的气质和韵律。

这种倡导材料和空间本质的建筑风格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建筑设计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

Seagram Building
Seagram Building
西格拉姆大厦
时间:1954-1958年 地点:美国,纽约(与菲利浦•约翰逊等 合作)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 向要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把密 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 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正是这种 倾向的典范作品。 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 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西格 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 构想,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Mies van der Rohe
MODERN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na Pavilion
Barcelonna Pavilion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时间:1928-1929年 地点:西班牙,巴塞罗那
德国馆是密斯“流动空间”思想的代表 作,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密斯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 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 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 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na Pavilion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na Pavilion
Mies van der Rohe
Fransworth House
Fransworth House
范斯沃斯住宅
时间:1946-1951年 地点:美国,伊利诺伊州普来诺
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玻璃盒子,象水晶一般纯净。 这栋深藏于森林深处、满足了所有梦幻想象的玻璃 房子,以其极端和纯粹性,成为充满争议和浪漫色彩的 不朽之作。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作,也是密斯凡徳罗的代表作。

对于建筑内部的空间处理方面,密斯提出了“流动空间”的主张,并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第一次真正实现并确立了这一概念。

这里简要从儿何元素与空间划分的方面分析阐述“流动空间”的概念。

图2衔接穿插的室内外空间徳国馆的两幢房子同布置在一块不高的平台上,左右延伸的墙面和屋顶挑檐把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主厅平面(图1)呈矩形。

厅内纵横交错的玻璃和大理石墙的位置灵活而且似乎很偶然,它们隔而不断,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曲此形成了一些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

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图2) o原作整幢建筑中不设门,更利于空间在实际使用中的自山流动。

图3雕塑《黃昏》科贝尔塑造创造岀动感,追求“虽然不动,却有动势”。

密斯将平面中的墙壁抽象为线性的儿何元素,强化了墙体的轻薄感,具有较强的方向性。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岀,徳国馆中线性的墙壁一片片地自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乂连通的线性或矩形空间,互相垂直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再加以丰富的材质使用,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这些变化的空间是连贯的、流动的,人们随着视点的移动,可以得到不断变化的透视效果。

不仅是墙,台阶、屋檐以及家具、雕像等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岀空间的变化和人的行进路线,使建筑和周用环境密切结合。

典型的例子是右部小水池中的巴伐利亚舞女雕塑(图3),在入口处狭长的空间末端起到了极好的视线导引作用。

图4钢结构细部由上述可知,“流动空间”作为“自由平面”的一种极端化表现形式,需要极度自山的墙面,这就要求结构体系打破各自独立的“盒子” O因此德国馆与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类似,需要极其严谨的框架结构设计。

在穿插贯通的空间形式下,德国馆主体部分的结构体系是山八根纤细的钢柱组成的墙柱分离的框架结构(图4)。

可以一片片地自山布置,为实现“流动空间”提供了可能。

巴塞罗那德国馆与图很哈特别墅分析

巴塞罗那德国馆与图很哈特别墅分析

严格控制平面生成—为精确地实现几何控制的作用
52个网格
作为外墙存在,严格卡于网格线上 玻璃界 面从网 格线向 外扩充 22
作为内墙偏离网格线,体 现了极大的灵活度 大水池占20x9 个网格
个 网 格
作为外墙存在严格卡 于网格线上
玻璃界面从网格线向外扩充,内沿与之对齐, 产生空间“内—外”的逻辑区分
1.水平伸展的构图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俯视 图
2.清晰的结构体系
主厅 房顶
石墙
附属 用房 房顶 水池
玻璃 隔墙 钢柱
镀烙十字钢柱
镀烙十字钢柱
简单的平板
柱身上下没变化
光光的板片
3.精湛的节点处理
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之间不做过渡性处 理,直接连接
柱子顶着屋面板
竖板与横板相交
大理石板与玻璃相连
密斯·凡·德·罗
——建筑结构和流动空间分析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 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密斯在建筑师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建 立了钢建筑的新语言,深入到了建 立起钢建筑体系的深度。在他绝大 部分的作品中,钢结构和大片玻璃 墙的表现都是最精彩的亮点。今天,建筑评论界仍将这种具 有表现主义向,提倡忠实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 的细部处理手法的建筑,称为‘密斯风格’。 密斯对于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后来20世纪风 靡世界的摩天大楼作为钢和玻璃的杰作,正是源于密斯的理 念。作为钢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建立了一种具有时代 感的当代大中华建筑审美,它的建筑理念影响着全世界建筑 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建筑大师。
吐根哈特别墅
二、吐根哈特别墅
• 这一建筑物在战争期间被破坏了,直到最近才作为博物馆

建筑空间认知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

建筑空间认知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

建筑空间认知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流动空间地主旨是不把空间作为一种消极静止地存在,而是把它看做一种生动的力量。

在空间设计中,避免孤立静止地进行体量组合,而是追求连续的运动空间。

为了增强流动感,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型,从而创造一种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整体空间效果。

巴塞罗那德国馆,"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流动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室内空间敞开,其封闭感得以消解,并与室外产生联系;二是室内不同空间之间的界定模糊,过渡自然,这些空间都是流动的或是处于过程中,可以伴随着功能或情感的需要随意安排。

流动空间使得景观成为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使建筑和自然间的差别仅限他们的尺寸不同以及是否带有顶盖。

不确定和不断变化是这种不同以往的空间所带来的体验。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德国馆的流动空间仅限于同层平面内,属于水平空间的“流动”。

——密斯·凡·德·罗的“流动空间”塞罗那德国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印象,即完全被格网所控制,这种印应该来自于地面石材铺装。

地面格网对于板片构件并不具有绝对的控作用,或者说这些板片构件本身就是自由的,可以把这种处理手法理用板片构件组织流动空间将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图的柱子,屋顶投影线等元素消隐掉,只保留板片构件(如图3),他们以一种非常自由的方式相互垂直布局,彼此之间互相独立。

由于板片构件组织的空间被解放了,不在封闭的同德国馆的板片构件十字钢柱平面图为了进一步消解柱子的建构意义,密斯使用了十字形截面的柱子,十字柱在空间意义上独立于墙体,后者则融入墙体并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导语:密斯流动空间是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提出的概念,他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密斯以简约、功能、美学等理念塑造了众多标志性的建筑作品,密斯流动空间也成为他设计原则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密斯流动空间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密斯流动空间的概念密斯流动空间是指建筑内部区域没有明确界限的设计手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划分方式,使得空间在功能和视觉上具有更大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往往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人们在空间内自由地流动和交互。

二、密斯流动空间的特点1. 开放性与连续性密斯流动空间强调开放性和连续性。

通过去除墙壁、隔间和其他空间隔断,创造出一个开放的整体空间。

这种设计手法使得空间在视觉上延伸,让人们的视线和活动可以自由流动,形成一种通透的开放感。

2. 功能与美学的融合密斯流动空间注重功能和美学的统一。

空间的布局和家具的安排都要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美学效果,使得空间既舒适实用,又具有艺术性和美感。

3. 简约与精致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风格通常以简约为主。

建筑材料的选择、家具的设计都追求简洁而精致的效果。

通过精心的细节处理,使得整个空间呈现出简洁、大气的美感。

三、密斯流动空间的应用领域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建筑项目中,特别是办公楼、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中。

1. 办公楼办公楼是一个需要灵活空间的场所。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特点能够满足办公楼内不同需求的空间划分,同时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开放的工作环境。

2. 展览馆展览馆作为展示艺术品和展览的场所,需要提供灵活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可以帮助展览馆实现空间的多功能性和流动性,使观众在展览中能够自由地浏览和欣赏。

四、对密斯流动空间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密斯流动空间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通常指的是德国现代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设计的建筑空间风格,以及他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强调极简主义、几何形状、开放空间和材料的坚固性。

密斯流动空间的特点包括:
1.开放性和透明性:密斯的建筑空间通常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使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界限消失,创造了广阔、透明和连贯的空
间感。

2.极简主义:密斯的设计理念强调极简主义,简化建筑元素和结
构,强调几何形状和线性排列。

3.开放平面布局:密斯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平面布局,取消内墙
或采用可移动隔断,以实现多功能和灵活的空间。

4.优质材料:密斯强调使用高质量、坚固的材料,如钢、玻璃和
大理石,以创造持久和精致的建筑。

5.独特的比例和对称:密斯的建筑以精确的比例和对称为特征,
使空间和建筑元素看起来平衡和和谐。

6.平整屋顶:密斯的建筑通常采用平整的屋顶,强调水平线,营
造简洁而现代的外观。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和文化建筑中。

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包括巴塞罗那
椅、塞尓达大厦、芝加哥联邦广场等标志性建筑,他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建筑的典范之一,强调了简约、功能性和美学的统一。

现代设计二密斯凡德罗、格罗佩斯作品赏析

现代设计二密斯凡德罗、格罗佩斯作品赏析

米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德国人,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提倡纯净、简洁的建筑表现。

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密斯的作品具有整洁和骨架外露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简练而制作精细的细部。

新材料钢铁和玻璃的普及,以及密斯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使他的建筑都有简洁纯净的效果。

1929年.密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他突出的运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乎全部特征,简单、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和减少主义的形式,并设计了著名的现代主义经典椅子——巴塞罗那椅,使他一举成名,称为世界公认的设计大师。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是密斯设计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

是现代建筑运动早期的代表作品。

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流动空间概念的代表作。

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

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

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

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密斯少即是多的名言,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最好的解释。

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设计标志着密斯人生最后乃至最高的到达,是密斯的封笔之作。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由于中国建筑美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美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美论文范文篇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作品以简约、纯粹的设计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借鉴,对当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进行分析。

一、简约至上密斯·凡德罗一直坚持“简约至上”的设计理念。

他主张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表达建筑的本质,摒弃了过多的装饰和细节。

他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它的内在结构和形式,而不在于外部的装饰。

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被称为“凡德罗式”。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简约至上的设计理念。

比如他设计的德国巴伐利亚国王花园展览馆,整个建筑都由简单的水平和垂直线条构成,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整体呈现出一种简洁、纯粹的美感。

在建筑设计中,密斯·凡德罗的简约至上理念对当代的建筑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建筑师在设计中都会借鉴这种简约的风格,力求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达建筑的内在结构和美感。

二、注重功能性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作品强调功能性,他认为建筑的设计应该服从功能的需要。

在他看来,建筑师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而不是追求华丽的外观。

他主张“形式应服从功能”,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应该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功能性的注重。

比如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筑结构简洁明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充分满足了展览和活动的功能需求。

这种注重功能性的设计理念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三、开放式空间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作品以开放式的空间设计闻名于世。

他认为,建筑的空间应该是开放的,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其中活动和交流。

他主张建筑内部的空间应该是连续、流动的,而不是封闭的房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室内与室外空间连接起来,创造一种开放、通透的空间氛围。

密斯·凡·德·罗作品分析

密斯·凡·德·罗作品分析
自然景物为衬托,总 会令人倍感清新脱俗。迈耶亦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 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 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 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对几何空间进行重新的组合。
道格拉斯住宅
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果,被称为美国当代建筑中 的“阳春白雪” 白色派建筑特点是:1、建筑形式纯净,局部处理于净利落、整体条理清楚。2、在规整的 结构体系中,通过蒙太奇的虚实的凹凸安排,以活泼、跳跃、耐人寻味的姿态突出了空间的 多变,赋予建筑以明显的雕塑风味;3、基地选择强调人工与天然的对比,一般不顺从地段, 而是在建筑与环境强烈对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之中寻求新的协调;4、注重功能分区,特 别强调公共空间(Public Spaces)与私密空间(Private Spaces)的严格区分。迈耶设计的 道格拉斯住宅是白色派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道格拉斯住宅 Douglas House 犹如天然 的杰作,清新脱俗,一尘不染。 室外的楼梯和高耸的烟囱,还有横向的顶,透明的玻璃窗, 构成了它的所有。 室外平台面对着大海,充分享天泽,蓝蓝的海,轻盈的楼梯,纤细的栏 杆——还是纯净。 顶楼是作为远眺风景的屋顶平台。而在三楼部分,则而是作为主要的卧室空间,而透过卧房 外的走廊平台,也可俯视那挑高两层的起居室。顺着楼梯而下,到达的是宽阔的起居室 ,可以 享受户外美景,到了一楼的部分,则作为餐厅、厨房等服务性空间。 在屋外的部分设置了一座 以金属栏杆扶手构成的悬臂式的楼梯,而它也清楚连接了起居室和餐厅层的户外平台,而形成一 套流畅的垂直动线系统。在住宅的外观有一个金属烟囱,使整幢房子看起来更具有现代感。另外, 整幢房子因楼板和框架玻璃所分割的水平轴线,则在垂直方向,以金属烟囱来清楚的确立垂直向 度的方向感,而使整幢房子的外观立面更为流畅而完整。理查德· 迈耶在大片玻璃上加上了框架, 而框架的作用,可以更清楚的界定室分和室外空间,不会让人产生内外不分的幻觉 户外的 美景,经过框架玻璃的框景,更形成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住宅所处的场地里,非常陡的斜坡地形使住宅的入口只能设在顶层平面。因此这种看起来似乎 直接横越正面顶部的引桥形式再次得到应用。从公路上惟一能看见的是屋顶和顶层的部分。只有 穿过引桥才能看到五层高的住宅和起居空间。一条更低的桥直接将起居层和下面的经由一系列的 台阶、狭窄通道、爬梯,最后到达底层的湖边。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03
历史意义
该馆是密斯凡德罗的成名之作,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里程碑,对后来的
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塞罗那住宅区
设计理念
巴塞罗那住宅区是密斯凡德罗为 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而设计的项 目,其理念是将住宅与自然环境 相结合,创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空 间。
建筑特点
住宅区内的建筑采用了开放式结 构和简单的几何形状,注重采光 和通风,同时与周围的绿化景观 相融合。
运用水景元素,如水池、喷泉等, 增加室内湿度,提供视觉享受。
室外景观设计
01
02
03
室外绿化
大面积的绿化带和植被覆 盖,提供自然生态的室外 环境。
室外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营 造出开放、私密、半私密 等多样化的室外空间。
室外景观小品
设置雕塑、座椅、照明等 小品,提升室外景观的品 质和观赏性。
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密斯凡德罗运用了现代主义的 设计理念,如开放式空间、流动的线条和简洁的外观,同时融入了传统的建筑元 素,如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的使用,以及西班牙传统建筑的拱形结构。
这种设计手法使德国馆既具有现代感,又与周围的历史建筑相协调,成为巴塞罗 那城市历史与现代发展的见证。
要点一
总结词
“少即是多”的理念是密斯凡德罗设计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通过最 简单的材料和结构,实现了建筑的功能性和美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密斯凡德罗运用了大量的钢架和玻 璃结构,这些材料不仅质地坚固、耐久性好,而且能够充 分展现建筑的结构美。同时,他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 使得这些材料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建筑 的形式美。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简洁、 明快,也使得建筑的造价更加经济、实用。

现代建筑大师系列之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现代建筑大师系列之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1886-1969)???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着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密斯·凡德罗简介??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原名MariaLudwigMichael,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斯·凡·赖特(1908-???密斯·范则???导。

将建筑室内架构的稳固性。

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一样,密斯也特别重视将自然环境、人性化与建筑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单元里面。

由他所设计的郊外别墅、展厅、工厂、博物馆以及纪念碑等建筑均体现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密斯也重新定义了墙壁、窗口、圆柱、桥墩、壁柱、拱腹以及棚架等方面的设计理念。

???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现在已经扬名全世界。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密斯在很多领域中都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在自传中说道:“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在芝加哥伊利诺工学院工作之际,由他设计的湖滨公寓(LakeShoreDriveApartments)充分展示了他在科技时代的建筑天才。

直到1969年去世,密斯一直孤身呆在芝加哥公寓里从事设计工作。

玻璃幕墙的缔造者???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或者,并???,似开似来.". ???".国画大,"多"."巴设品.???还有1954-1958年建于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这座仿佛凌空生起的摩天大楼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建筑之一,这种精致不是来自楼里楼外充斥的雕花线脚,而是来自其精巧的结构构件,茶色玻璃和内部简约的空间。

深圳大学《外国建筑史》期末复习重点

深圳大学《外国建筑史》期末复习重点

深圳大学《外国建筑史》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巴西利卡:长方形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

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两侧开高窗。

大多数的巴西利卡用木屋架,所以支柱比较细,一般用的是柱式柱子。

2、《建筑十书》:古罗马人维特鲁威写的一本内容包括:建筑师的修养,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等内容十分完善的建筑学著体。

3、流通空间: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采用象征性的分隔,而保持最大限度的交融和连续,实现通透,交通无阻隔性或极少阻隔性。

4、后现代主义建筑:它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

它即出现在西方世界开始对现代主义提出广泛质疑的时代背景中,又有其自身发展特点。

5、肋骨拱:6、飞扶壁:利用从墙体上部向外挑出的一个卷形成半劵形物体,将墙体受的压力传递到一点距离的土墩柱上。

7、柱式:指特定做法的梁柱结构艺术形式。

8、巴洛克建筑: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风格。

9、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给住宅下的一个新定义“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意即是大规模生产房屋的概念。

10、少就是多:1928年密斯提出的建筑处理原则,利用简单的形体,去掉附加装饰,突出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颜色、纹理和质感。

11、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才是正统,这种新建筑形式是“野蛮民族”式的,故被贬称为哥特式。

12、梁柱结构:13、帆拱: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余下的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14、希腊十字式:拜占庭教堂最普遍的一种平面形制,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拱成等臂的十字教堂,使教堂内部空间以最大限度扩大。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密斯·凡德罗- 建筑理念及设计风格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玻璃窗体的大量运用,这使之成为其成功的标志。

密斯从事建筑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建筑系统来实现的,而正是这种建筑结构把他带到建筑前沿。

同时,他提倡把玻璃、石头、水以及钢材等物质加入建筑行业的观点也经常在他的设计中得以运用。

密斯·范·德·罗运用直线特征的风格进行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视结构和技术而定。

在公共建筑和博物馆等建筑的设计中,他采用对称、正面描绘以及侧面描绘等方法进行设计;而对于居民住宅等,则主要选用不对称、流动性以及连锁等方法进行设计。

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当重视细节,用他的话说“细节就是上帝”,这归功于他父亲对其技术的教导。

虽然他从未受过正规的建筑学习,但他很小随其父学石工,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技艺有所认识,又通过绘制装饰大样掌握了绘图技巧。

同时,他用极为大胆、简单和完美的手法进行设计,将建筑学的完整与结构的朴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密斯并不是特别关注装饰原料的选择,但是他特别注意室内架构的稳固性。

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一样,密斯也特别重视将自然环境、人性化与建筑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单元里面。

由他所设计的郊外别墅、展厅、工厂、博物馆以及纪念碑等建筑均体现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密斯也重新定义了墙壁、窗口、圆柱、桥墩、壁柱、拱腹以及棚架等方面的设计理念。

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现在已经扬名全世界。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浅谈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绘佶烈帝列忙浅谈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任宏蒋晖摘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承载着前人的设计理念,面向现在和未来不断探索。

受时代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设计理念、方式和作品等,为现代建筑创造了可能。

密斯•凡•德•罗基于对建筑的研究,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建筑形式,探索了新的空间分割形式,研究了建筑质量轻重与建筑稳固性的关系、建筑结构体系与功能的同一性以及承重结构与非承重结构的定义等。

无论从理论成果还是实际应用看,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建筑都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玻璃幕墙、钢架结构以及摩天大楼均是适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

该文从材料、结构以及空间等方面,举例分析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作品,阐述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材料摩天大楼结构流动空间纯净一、建筑材料的选用研究在工业革命之前,建造建筑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泥、瓦、石。

泥、瓦、石的材料特性导致当时建筑的空间被结构限制,难以分离。

工业革命之后,钢、铁、玻璃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各种材料相互结合,产生了新的建筑形式,使空间构成要素彼此分离成为可能。

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私人住宅迅速发展。

房产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欧洲新建筑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离开他人的建筑事务所后,密斯•凡•德•罗在柏林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致力于建筑设 计的研究,并在工程中详细研究了新材料、新方法在建筑方面的潜力。

这些新材料是现代建筑的主流材料——玻璃、钢架、钢筋混凝土,体现了密斯•凡•德•罗建筑设计作品的主要特征。

1.明亮的摩天大楼密斯•凡•德•罗在建筑设计中表现了独创性和预见性。

他提出了“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理念,精简了建筑中的多余装饰,追求简洁与实用功能。

对于现在的虚拟隔断等空间划分手段而言,密斯•凡•德•罗无疑为其提供了基础。

密斯•凡•德•罗主张“以结构的不变来应功能的万变”,以简化的结构体系、精简的结构构件、严谨的结构逻辑表现,使建筑内部呈现出没有屏障、可供自由划分的大空间。

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构形设计策略——以巴塞罗那德国馆方案为例

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构形设计策略——以巴塞罗那德国馆方案为例

一、德国馆建筑实体前期调研(一)巴塞罗那德国馆概述作为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德国国家馆的选址最初并不在西班牙民俗村坡下的角落里,而是与法国馆共享场地。

密斯于1928年6月7日与9月19日先后两次到访巴塞罗那才选定了如今所在的位置。

从新场地的确定到场馆建成开幕,密斯和他的团队只用了短短9个月,而根据密斯档案馆的记录,德国国家馆的实际建造时间更是只有短短3个月。

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使得德国馆的设计、选材、施工、收尾等工作都异常紧张、意外频出,开幕时仍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记录性资料也不够完整。

即使如此,该作品在现代建筑史中里程碑意义依然无法撼动。

然而德国馆仅仅是一座临时性场馆,以至于在世博会结束之时,它的去留一度成为当时的问题。

在博览会的后半阶段,德国政府对其进行了拍卖,然而直到最后,买家并没有出现,与此同时,世博会组委会并不愿意出资购买这座建筑。

无奈之下,1930年,在距离建造完成不到一年的时间后,德国政府只能将它拆卸并运回德国。

所幸1980年巴塞罗那市议会决定重建它。

(二)选取原因密斯的大部分作品中,钢结构和大片玻璃墙的表现是最精彩的亮点,忠实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的细部处理手法的建筑,形成“密斯风格”。

和普通的展馆不同,德国馆充分体现了他在1928年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德国馆除了一座雕塑和几件专门设计的家具(巴塞罗那椅)之外,展馆内没有任何展品。

这样一来,密斯可以将展馆设计为连续的空间,使得展馆内外没有明确的界限,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

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展馆的平面非常简单,东西向轮廓近似矩形。

它由天然石灰石贴面,其中设置了一个主展馆、一个辅助用房和一大一小两个水池。

小水池中竖立着由格奥尔格·科尔贝(Georg Kolbe)创作的雕塑作品。

在主展馆中,建筑师使用了8根镀铬十字形截面的钢柱,并由他们支撑起整片轻薄的屋面,使得主体覆盖部分的结构和围护能完全分开,起隔断作用的墙体自由穿插于十字形的钢柱支撑起的矩形屋面下。

密斯·凡·德·罗与范斯沃斯住宅

密斯·凡·德·罗与范斯沃斯住宅

密斯·凡·德·罗与范斯沃斯住宅摘要密斯·凡·德·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他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贯穿了他的建筑设计生涯。

多亏了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现代主义建筑才能摆脱中世纪欧洲的传统建筑的束缚,建筑以从未有过的朴素而优雅的姿态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德国。

密斯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而本文所要介绍的范斯沃斯住宅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关键词少就是多精简创新一、范斯沃斯住宅1、设计概要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1945年为美国单身女医师范斯沃斯设计的一栋住宅,1950年落成。

住宅坐落在帕拉诺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夹杂着丛生茂密的树林。

我之所以将范斯沃斯住宅作为我的作业论题,是因为它完美的诠释了密斯的建筑理念。

与其他设计相比,作为一个坐落于大自然中的私人住宅,不必考虑设计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和谐统一,也不用揣摩其他人对建筑形式的看法,只要让业主满意就行。

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设计环境诞生了现在看来也不落后于时代的范斯沃斯住宅,它仿佛是密斯前半生设计生涯的总结和凝练。

少就是多——建筑整体简洁朴素,没有任何多余装饰。

流通空间——建筑内部没有墙壁,内部空间灵活。

玻璃幕墙——作为玻璃幕墙的缔造者,密斯将传统的墙用玻璃替换,这是跨时代的创举,也是这个作品引发争论最多的地方。

2、建筑构造这个建筑完全是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盒子,内部仅设计了一个小小封闭的服务中心,把浴室、厕所这些设施放在里面,其他地方全部是敞开空洞的,白色钢铁构架,一共用8根钢柱支持整个建筑,巨大的玻璃幕墙,使外面看建筑时完全可以一览无余,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密斯建筑中极少数完全用白色的,而这部作品中密斯大胆地只用白色作为地板和天花板的配色,将墙壁的颜色交与大自然,将一年四季福克斯河右岸的风景作为建筑的一大亮点,颇有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的意思。

杜洛斯——凡利圆的推广

杜洛斯——凡利圆的推广

杜洛斯——凡利圆的推广熊曾润【期刊名称】《福建中学数学》【年(卷),期】2005(000)006【摘要】美国数学家R.A.约翰逊在其名著[1]中,介绍了如下两个奇妙的共圆点定理:定理1在三角形中,以高的垂足为圆心,作通过外心的圆,与垂足所在的边相交,则这样得到的6个交点在同一个圆上,圆心是这三角形的垂心.定理2在三角形中,以各边的中点为圆心,作通过垂心的圆,与这条边相交,则这样得到的6个交点在同一个圆上,圆心是这三角形的外心.这两个定理中的“6点圆”,都称为杜洛斯——凡利(Droz—Farny)圆.有趣的是,对于同一个三角形来说,这两个“6点圆”还是等圆!本文拟将定理1和定理2推广到一般圆内接闭折线中.为了叙述简便起见,本文约定:(i)符号A(n)表示平面闭折线123n1A A A L A A;(ii)从A(n)的n个顶点中任意除去一个顶点(1jA≤j≤n),其余n?1个顶点组成的集合,称为A(n)的一级顶点子集,记作jV.定义设闭折线A(n)内接于(O,R),(I)若点H满足1niiOH OA==∑uuuur uuur,①则点H称为闭折线A(n)的垂心(容易验证,此定义与文[2]中的坐标法定义等价);(II)对A(n)的一级顶点子集jV,若点jE满足1()/2nj i jiOE OA OA==?∑uuuur ...【总页数】3页(P)【作者】熊曾润【作者单位】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流动空间——凡·杜斯堡对密斯·凡·德·罗建筑设计的影响 [J], 李敏;张乘风;孙琦2.伊卡洛斯形象在19世纪的演变——以歌德笔下的欧福里翁-拜伦、波德莱尔与斯特凡·格奥尔格的几篇诗作为例 [J], 杨宏芹;3.伊卡洛斯形象在19世纪的演变--以歌德笔下的欧福里翁-拜伦、波德莱尔与斯特凡·格奥尔格的几篇诗作为例 [J], 杨宏芹4.“杜洛斯—凡利”(Droz—Farny)圆的成因探究与推广 [J], 段惠民5.对杜洛斯—凡利线定理的探究 [J], 金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空间——凡杜斯堡对密斯凡德罗建筑设计的影响李敏;张乘风;孙琦【摘要】密斯·凡·德·罗在成长为现代建筑大师的过程中,也经历着学习和借鉴,他的建筑思想也是有渊源的。

本文主要探讨艺术家凡·杜斯堡对密斯的影响。

首先分析杜斯堡和密斯的言论,发现两者的思想有着相似性;其次通过图片分析两者的作品,以杜斯堡的"俄罗斯的舞蹈韵律"和密斯的乡村住宅等五个建筑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杜斯堡对密斯的流动空间的建筑语言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乡村砖住宅方案;俄罗斯舞蹈的韵律;流动空间【作者】李敏;张乘风;孙琦【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664“建筑只能来源于理念,要想理解它就要把它看成是生命发展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建筑总是用空间来实现理念。

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只有当它充满活力的时候,才有可能被人们所理解。

”[1]这是密斯·凡·德·罗在1928年设计巴塞罗那德国馆时讲到的。

巴塞罗那德国馆堪称现代建筑的里程碑,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将密斯的新建筑概念——流动空间展现无遗。

流动空间作为空间类型中的一种,区别于传统静态、封闭空间,它将空间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并且与室外环境相联系,使视觉处于一种流动、无阻碍的状态,使空间充满变化和趣味性。

密斯·凡·德·罗是流动空间的应用大师,他从1923年初次尝试运用流动空间概念的乡村砖住宅方案到1968年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在40多年的一百多件作品中,流动空间的手法在他的设计中随处可见。

20世纪中期,在绘画和建筑两大领域中,提奥·凡·杜斯堡(1883—1931)和密斯·凡·德·罗(1886—1969)分别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前者是风格派的核心人物,后者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

两者虽在不同的领域,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凡·杜斯堡的思想对密斯的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提奥·凡·杜斯堡是荷兰“风格派”运动的领袖,他在191 7年创办了《风格》杂志,这本杂志吸引了大批具有先锋思想的艺术家像蒙德里安、里特维德,经过杜斯堡和风格派艺术家们的努力,使荷兰风格派成为了20世纪初重要的现代主义运动之一,为艺术和建筑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直到现在,在建筑和艺术领域里依然能看到风格派的影子。

密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大师和建筑教育家。

他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建筑思想,创造了独立式墙与皮包骨的结构,建立了钢结构的新建筑语言,在建筑的空间形式也有他自己的探索。

在当代世界建筑领域内,随处可以看到密斯的影子,他的建筑思想已成为许多建筑师的基本语法,他的建筑已经成为一种通用法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研究密斯的建筑我们不难发现,他在一战前后的作品有很大差异。

1919年前的作品受辛克尔和贝尔拉格的影响很大,基本上都是新古典主义的风格。

一战之后,他开始探索崭新的设计方向。

在1921年到1923年他做了五个大胆地设计方案:①柏林高层办公楼;②玻璃摩天大楼;③钢筋混凝土办公楼;④砖结构乡村别墅;⑤混凝土乡村别墅。

从此之后设计风格急骤变化,原因何在?其一,战后的德国经济十分困难,繁琐且花费较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其二,荷兰发展起来的风格派,苏联发展起来的构成派和极端派,在瑞士苏黎世发展起来的达达派,都吸引着德国的注意[2]。

作为年轻且有着巨大抱负的密斯,难免不会受到影响与鼓舞,本文着眼于风格派的凡·杜斯堡对密斯建筑思想的影响。

1917年,杜斯堡与几位荷兰先锋艺术家共同创办《风格》杂志。

1 921年,杜斯堡到中欧各地作巡回演讲,成为震惊一时的明星人物。

1922年,他在魏玛,在包豪斯讲课提道:“1921年至1923年,风格派从它的两个中心,魏玛和柏林,统治着整个的现代设计”杜斯堡说的没有错,风格派直接影响了20世纪初欧洲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甚至连包豪斯的校长格罗皮乌斯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杜斯堡为后人留下最大影响的在于建筑和设计,他对建筑有16个方面的认识,他在1924年写的《走向一个造型的建筑》中这样写到:“建筑是经济的,建筑是功能的,建筑是联系的,建筑是主动的,建筑的内部和外部是相互渗透的,建筑是开放的,建筑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新建筑是反立方形的,新建筑的造型是丰富的,建筑是色彩的,新建筑是反装饰的,建筑是新造型主义的综合物。

”[3]杜斯堡对建筑的认识是很全面而深刻的,80年之后的我们再看这16点认识,依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在杜斯堡1920年造访德国到1924年发表《走向一个造型的建筑》的时间里,密斯刚服完兵役,在柏林从事建筑设计。

而这一时期的密斯正在参加设计竞赛、组织“十一月学社”展览会,此时的他特别需要新观念、新思想的洗礼。

研究两者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观点,不难发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密斯在1923年柏林出版的《创造》杂志上提出这样的看法:“我们反对一切美学的抽象理论,一切教条,一切形式主义。

我不承认形式问题,只承认建造问题。

形式本身并不存在。

把形式作为目的是形式主义,我们是要拒绝的......”,“建筑以空间形式体现出时代精神,这种体现是生动、多变和新颖的”恰好跟杜斯堡这两句言论很像,“消灭一切把形式当作一个固定的样式的概念对整个建筑和艺术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

”“新的建筑在空间和时间里全面地发展它的造型的丰富性。

”[4]密斯和杜斯堡两者在形式和空间的认识上,观点不谋而合,只不过杜斯堡的思想表达是在画面上、演讲上,而密斯将这种思想应用在实际的建筑操作中。

1923年,密斯完成了他的乡村砖住宅方案,并在大柏林艺术展览会上展出,这个方案是密斯在20年代初期成为现代派设计师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乡村砖住宅方案的平面是最有吸引力的,同时也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其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画面般的效果。

很多人分析这个方案,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凡·杜斯堡名作“俄罗斯舞蹈的韵律”的绘画作品影响[2] (见图1)。

“俄罗斯舞蹈的韵律”完成于1918年,在画面中,红、黄、蓝、黑四种颜色用同样的宽度和不同的长短,在横向和纵向的排列形式下,组成了一幅均衡、有动态节奏的画面,俄罗斯姑娘跳舞的韵律跃然纸上。

也许“俄罗斯舞蹈的韵律”不只是停留在平面上那么简单。

密斯把它拿来,加以调整,变成了一份建筑作品。

密斯在他的乡村砖住宅方案中(见图2),布置了一些独立自由的墙,它既不封闭房间,甚至也不暗示房间的面积,而只是在空间中指示动态,这些空间是相互渗透的,他把空间转变为动态的空间统一体。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与研究,将乡村砖住宅方案和“俄罗斯舞蹈的韵律”拿来分析,分别为(图3)、(图4)。

将两图中相似的部分用字母和浅绿色色块标注,图(3)中分别为a、b、c,图(4)中分别为m、n、o。

观察两图,我们不难发现,a和m相似,a是在m的基础上,将下面的横线向左边无限延伸,将左边的纵线向上无限延伸。

同时,b和n相似,b是在n的基础上将向上的纵线和向左向右的横线缩短、偏移,将中间围合的部分变大,形成一个交通空间。

另外,c和o相似,c是在o的基础上将各条线缩短或延伸,形成一个既围合又流动的空间。

纵观这两张图,a、b、c的顺序和m、n、o的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到右。

所以不管从元素上还是元素的排列顺序上,都可以看出密斯的乡村砖住宅平面是借鉴了杜斯堡的风格派绘画手法。

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出,密斯在乡村砖住宅方案中应用的墙比他组织内部空间所需要的数量多得多。

有三堵墙延伸到房子周围的外部空间中,每一条线都伸到画面以外,好像是暗示着这个建筑整体是引向无限远处[2]。

这里不得不提,杜斯堡在《走向一个造型的建筑》中这样写到的:“新的建筑已经把墙打开,所以消灭了内部和外部的隔离。

墙不再承重;它们只提供支承点。

产生了新的、开放的底层平面,完全不同于古典的,因为内部和外部现在互相渗透。

”所以,不得不说密斯很大程度上是把杜斯堡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试图使内外空间融合,创造空间虚实对比的效果[5]。

创新精神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创造精神在早期就奠定了基础,他的哲学观点是始终如一的,并且在不断地推敲与完善,但是他却从不改变它的结构[2],密斯·凡·德·罗就是这种类型,他在早期阶段受凡·杜斯堡思想的影响,确定了界限模糊、相互联系、自由穿插和相互渗透的“流动空间”的设计概念,在之后的四五十年的建筑生涯中,将杜斯堡的思想推向了更远更广的现实生活中。

正如蒙德里安所说:“在未来,……我们将不再需要绘画,因为我们将生活在实现了的艺术之中。

”参考书目:[1] Mies van der Rohe.Die Vorausset zungen bauk ü nstlerischen Schaffens,1928,unpublishedmanuscript.Described by Fritz Neumeyer.Baukunst und Zeitwille.In:Der Querschnitt4.No.1(1924):362.[2] 刘先觉.密斯·凡得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 Theo van Doesburg. Towards a plastic architecture[J].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De Stijl, XII, 6/7, Rotterdam 1924.[4] 孙琦.立体主义建筑的启示[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11.[5] 孙琦.构成主义的空间概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