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7期(总第366期)
No.7,2010
General,No.
366 UCATIONAL RESEAR
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第一战略专题调研组(组长:吴启迪、胡瑞文)
教育是民族兴旺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亿万家庭代际改善的根本途径。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只有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学有所教,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基本判断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社会进步,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基础
1.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
经过多年奋斗,我国在世纪之交率先于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已经接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并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从1980年到2008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1.6%提高到74.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7%提高到23.3%,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规模居于世界首位。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2.教育事业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教育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与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相比,2008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由小学毕业水平提升到了初中毕业水平。其中,20~59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年,新增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11.5年,接近高中毕业水平;总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8400万人,增长了12.4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编者按: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教育规划纲要》的研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全党全社会智慧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范例。其中,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了由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50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调研组,先后对11个战略专题的36个子课题、20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充分吸收了两轮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意见,最终形成了《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一流教师一流教育》、《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等11个战略专题调研报告,为《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本期特刊载11个战略专题调研报告(简写本),以飨读者。
3.教育公平的不断进步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城乡、区域、不同人群之间受教育机会的差距明显缩小,教育公平不断取得进展,促进了社会公平,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4.教育资源显著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校舍面积和仪器设备值显著增加。2008年,中学的校舍面积达到7.9亿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了2.1倍;高等学校的校舍面积达到7.3亿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了6.3倍;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846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11倍。
教师队伍规模明显扩大,素质得到提升。2008年高中阶段学校和普通高校教师总数分别比1980年增加了2.2倍和4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全面达标,比规定标准高一层次学历的教师人数所占比例已达到60%以上。高中阶段学校和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也显著提升。
教育投入显著增加,保障水平得到提高。2007年,全社会教育经费总投入已达到12148.1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82.5倍;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了60.4倍。
5.30年的改革探索为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做出恢复高考及对外派遣留学生的重大决策为起点,中国教育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步伐:确立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民办教育从无到有,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主、多种形式办学共存的发展格局;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取得重大突破;留学生规模显著扩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极大拓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努力,解放思想,立足国情,改革创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几十年来,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表明,要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
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国情、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三是要坚持依靠全社会力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四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和教育开放;五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1.优先发展教育:世界各主要国家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战略
美、日、韩、芬兰等国历史经验表明,优先发展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率先追赶是实现国家经济赶超的重要而且较为成功的战略途径。从世界范围看,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
2.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世界银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加1年,创造的GDP可增加9%。我国学者对制造业企业的分析表明,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国际比较看,经济发达国家都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我国整体上人均受教育水平低,还远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同时,我国研究开发人才和技能人才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技能人才明显不足,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的3.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40%。
3.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迫切需要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国内外研究表明,教育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冲击。促内需、保增长,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举措。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不仅是近期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而且通过使人们“再学习”有效减缓就业压力,培养各类人才,起到“充电”和“蓄水池”的作用。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