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讲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小的要求。第一:老师发出上课口令的时候,值日生喊“起立”,你们在座位上不动。第二:希望每个同学给自己一次发言的机会。(师:上课生:起立同学们配合得真好,少数同学注意力尽快集中)

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屏幕出示图片)

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月亮。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月亮,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画意。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请问同学们,想起了哪些,与关月亮的名句呢?(示意举手回答)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生

生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

祝愿。每每提起月,我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会吟这首词的吗?和老师一起来。(师生齐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配乐朗读

师: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想很想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能够吗?(生答能够)那好,老师就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在听的时候注意结合课文作好停顿标记)请同学们看到课文。老师配乐朗读。

师: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一次承天寺,老师看到了那清明皎洁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同学们做好朗读的标记了吗?

生答:做好了。

师:嗯,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

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屏幕显示:初读-通语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

3、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点名朗读(同学评价)

5、屏幕显示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抽学生上黑板注音)

6、屏幕显示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抽学生读)

师:看来大家的接受水平很强,接下来请大家大声齐读一下课文(边朗读,边记忆)5、全班齐读。

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不过总觉得缺少点韵味。同学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屏幕显示:再读-明大意: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

解决疑难问题。)

师:首先,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附近的同学合作解决

疑难问题;若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有同学带了资料书,老师建议你们收起来,试着用自己的眼观来品读)(生翻译,交流。师巡视指导。)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

屏幕显示进一步疏通文意

师:学好文言文必要的积累不可少,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疏通文意(师生一起疏通课文)四、赏景

师(屏幕显示:三读-赏奇景)接下来请大家欣赏课文短片进一步熟悉课文。

刚才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文,接下来我们就重点分析写景的语句。

师: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语句。(抽学生回答)

师:(屏幕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个句主要写的是什么景?(大家选一下:1、月色2、夜景3 、竹柏)

生:是月色。

师:很好。作者笔下描写的月色是怎么样的呢?(举手示意回答)(请同学们再齐读。) 生:(齐读)

师:月色是怎么样的呢?(月色的特征)

1生:澄清

2生:透明

3生:清亮、空灵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举代表分享给全班同学听(1.3.5.排同学转过身与后面同学构成小组)学生讨论后代表发言)

生1: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生2: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3: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4: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生5: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色图。

师:品得好!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学生细读)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能够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连“水中藻、荇”也看得清清楚楚,说明月光一定很清朗!

能够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形成就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师:再齐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这清幽,美妙的意境(生齐读。)

师:去掉“盖”字,再读。(生去掉“盖”字,齐读。)

师:再加上“盖”字,把“盖”字读得夸张一些。(生齐读。)

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1:去掉后没有朦胧美,更没有意境美,加上“盖”字,苏轼有恍然大悟之感。

师: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它居然让苏轼忘了是在赏月,达到了一种忘我境界!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

(在宁静清新的钢琴曲《Kisstherain》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

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把你刚才感受到的画面写下来。(写好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屏幕出示月景图

生1:一轮明月挂在树梢,将她最温柔的月色流泻,水中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横,飘落的树叶悠悠飞舞,好像鱼儿在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

师:你感受到了一种灵动之美。

生2:美丽的月亮挂在夜空中,她是那样温柔、恬静,似乎比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还要纯洁。此时的庭院犹如一面银镜,倒映出皎洁的月亮,倒映出竹柏秀美的影子,倒映出悠闲赏月的这两个亲密友人。

师:你读懂了苏轼和张怀民!

师:月色之中,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同分享良辰美景,苏轼又是何其有幸啊!人生有一知己足矣,苏轼也该自豪与满足了。此时,如果你就是苏轼,请你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式来抒发感慨。(举手示意回答)

屏幕出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寒冷的冬夜,是不是任何人都像苏轼和张怀民一样有此雅兴从容赏月?(生摇头。)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一颗闲心,带着一种闲情,时时刻刻都能在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生摇头。)这就是我们下堂课将要分析的内容----作者的款款情思到底经历了哪些转折。

屏幕出示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