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醛固酮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验醛固酮的意义
摘要】目的讨论临床检验醛固酮。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
结论醛固酮的这些主要作用,使之参与调节细胞外液量及维持酸碱平衡和Na+、K+平衡。
Na+吸收,继发性地引起C1-、H20随之等渗性重吸收,于是细胞外液量增加。
醛固酮缺乏或过量,远曲小管保Na+排K+、K+分泌也随之减少或增加,而造成低血K+或高血K+。
低血K+刺激尿酸化,高血钾减弱尿酸化,醛固酮对盐排出的影响出现相当缓慢,在给醛固酮之后几小时才达到作用高峰。
【关键词】检验醛固酮
一、概述
醛固酮(a1dosterone)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和网状带分泌的激素。
其主要作用是刺激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主动重吸收。
在远曲小管,在促进Na+吸收的同时,亦促进K+分泌。
因K+进入管腔液,决定于管腔内电化学梯度的大小,而Na+主动吸收造成管腔内负电位导致K+被动分泌,即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保Na+排K+。
醛固酮的这些主要作用,使之参与调节细胞外液量及维持酸碱平衡和Na+、K+平衡。
Na+吸收,继发性地引起C1-、H2O随之等渗性重吸收,于是细胞外液量增加。
醛固酮缺乏或过量,远曲小管保Na+排K+、K+分泌也随之减少或增加,而造成低血K+或高血K+。
低血K+刺激尿酸化,高血钾减弱尿酸化,醛固酮对盐排出的影响出现相当缓慢,在给醛固酮之后几小时才达到作用高峰。
1.醛固酮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免法(RIA)、酶免法(E1ISA)等。
2.参考值(放免法)
成人:仰卧位80~400pmo1/1
直立位 180~790pmo1/1
3.标本采集要求
(1)血液采集必须用标准的样品管或带有分离胶的管,如采集血浆标本需用肝素或 EDTA等抗凝管。
(2)分离出的血清或血浆标本,在4~8℃保存可稳定24h,在-20°C保存可稳定半年。
(3)保存期间标本只能融冻一次,否则影响检测结果。
(4)标本溶血或乳糜血均影响检测结果。
(5)生物因素、利尿剂、抗高血压药、避孕药、皮质类固醇对醛固酮与肾素分泌有影响。
如有可能,应在采血前8d停用。
同时应在采集样本前3天尽量保持电解质平衡。
二、诊断思路
(一)醛固酮增高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醛固酮升高外,还有低血钾(<3.0nmo1/1)、高血钠(>142nmo1/1)、轻度代谢性碱中毒。
血浆肾素活性降低且用利尿剂和直立体位后也不能升高。
醛固酮抑制试验(盐负荷试验),患者血醛固酮不被抑制。
螺内酯(安体舒通)试验,患者血压下降血钾升高。
(1)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瘤:本病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病因,大多数为单个腺瘤,极少数为两个腺瘤。
肾上腺B超、CT及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病变的定位。
体位试验,患者自晨8时至中午12时站立4h后,其血糖、肾素活性和醛固酮较站立前无明显升高。
赛庚啶试验,患者服药后血浆醛固酮水平无明显变化。
ACTH兴奋试验,患者可一过性被抑制,但抑制时间短,血浆醛固酮不能
降至正常,且两周后重又升高。
患者晨8时血浆18-羟皮质酮>100ng/d1。
(2)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近来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发病有上升的趋势,
肾上腺 B超、CT及核磁共振检查提示为双侧肾上腺增生。
体位试验患者血糖、肾
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升高显著。
赛庚啶试验患者血醛固酮服药后下降多于
110pmo1/1(4ng/d1)。
ACTH兴奋试验可短时轻度被抑制。
患者晨8时血浆18-羟
皮质酉N<100ng/d1。
(3)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本病较罕见,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常在青少年发病。
患者对ACTH呈过度反应,给予地塞米松2mg/d数日后,患者
血浆醛固酮可降至正常,1~2周后血压降至正常。
(4)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癌:此类患者的肿瘤除分泌醛固酮外,还分泌其
他皮质类固醇,如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肾上腺CT扫描可显示肿瘤。
(5)异位醛固酮分泌腺瘤或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若肾上腺正常而
在肾脏或卵巢发现肿瘤,应考虑此病。
(6)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病理形态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增生,但其生化改变与腺瘤相似。
单侧或部分肾上腺切除术后可使高血压和低血钾完全得以控制。
(7)对肾素有反应的醛固酮分泌腺瘤:患者病理形态为肾上腺瘤,但患者的体
位变化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相似。
(8)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家族性发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
2.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过多,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
螺内酯试验,低血钾均可减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血压下降,继发性醛固酮增
多症者血压不能明显下降。
(1)肾血流灌注压降低致肾素分泌: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慢性
肾脏疾病伴高血压。
(2)因有效血容量减少致肾素分泌:钠摄入过少、肾脏丢失钠、胃肠道丢失钠、肝硬化腹腔积液、充血性心衰、特发性水肿、肾病综合征。
(3)肾素分泌瘤:①肾小球旁细胞的肿瘤,青少年多见,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
②血管外皮细胞瘤;③肾母细胞瘤;④卵巢滋养细胞瘤。
(4)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单纯男性化型)。
(5)血管紧张素原增多:口服雌激素或避孕药,妊娠。
3.巴特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患者有低血钾及代谢性碱中毒表现,但血压正常。
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肾组织活检可见肾小球旁器
颗粒细胞增生和肥大。
(二)醛固酮降低
1.原发性醛固酮减少
(1)肾上腺手术、外伤。
(2)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发育不全:极少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3)醛固酮合成酶缺乏:21-羟化酶缺乏症、胆固醇碳链酶缺乏、3β-羟类固醇
脱氢酶及4,5-异构酶缺乏、18-羟化酶缺乏、18-羟类固醇脱氢酶缺乏。
2.继发性醛固酮减少
(1)假性高醛固酮血症(1idd1e综合征):患者醛固酮分泌很少,几乎等于零,
但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及肾素活性降低。
(2)Arno1a-Hea1y综合征:患者肾功能正常,但有低醛固酮、低肾素血症,表
现为高血压、高血钾及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大量盐皮质激素不能纠正高血钾,
大量碳酸氢钠可纠正高血钾。
(3)药物:长期应用肝素及类肝素可致醛固酮生成减少,停药后可恢复。
长期
使用肾素阻断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会引起醛固酮减少。
(4)其他:支配肾小球旁器的交感神经末梢的退化及损害,可引起醛固酮缺乏。
参考文献
[1]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006.
[2]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