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
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仪器的识记。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难点】滴管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演示小魔术:干燥水杯倒入“纯净水”,观察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
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
阅读教材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
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
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练习与实践):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2.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
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观察药品
(联想与启示):
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实验探究)
将少量稀盐酸侄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形成认识,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完成练习)
【课题3】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
1.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
2.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
3.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
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
【课题4】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
阅读教材P16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
【课题5】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物质的加热
(提出问题)
1.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
2.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
3.怎样熄灭酒精灯?
(提出问题)
1.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
(实验探究)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思考、交流、讨论、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实验探究)
1.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
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2.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
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材,也要把握好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
心理特点方面,他们不仅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对化学实验已有初步感性的认识。
九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基于他们的认知特点,将会对化学实验室会充满强烈的探究欲。
知识能力方面,八年级物理实验中用到的烧杯和量筒大家已经不太陌生;学生们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与体验,例如向杯子里边加糖,向茶瓶里边倒水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垫
脚石。
但是同学们往往眼高手低,正确熟练的取用化学药品还有一定的挑战。
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训练,掌握了药品的取用加
热基本操作的步骤和技巧,为学生利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通过亲身接触实验仪器,亲自动手实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
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过程获取了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科学
探究能力。
通过合作实验、交流讨论,学生听取别人的观点,借鉴别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认识,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时
为了完成实验活动,小组成员间学会了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
学会了互相帮助和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要熟悉教材,理清教材,才能做到对教学从整体上把握,在局部中落实,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走进化学实验室这节课,是让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熟悉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
学生能否安全顺利进行化学实验,能否喜欢上化学学科,这节课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化学药品的取用。
九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在化学药品取用过程中,量筒和滴管是相对复杂的实验仪器。
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量筒、滴管的使用。
1.科学实验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下列实验操作中规范的是()
2.下列常用仪器中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试管
B.烧杯
C.烧瓶
D.锥形瓶
3.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量取液体
B.
加热液体
C.
滴加液体
D.
点酒精灯
A. 稀释浓硫酸
B.加热液体C.点燃酒精灯D.称量NaOH固体
5.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①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________;
②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________;
③过滤时,混合液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中________;
④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________。
6.用量筒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
则该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6ml
B.大于6ml
C.等于6ml
D.无法确定
【拓展提升】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如果砝码与被称量物体的位置放颠倒了,称量的结果是5g,游码移至标尺0.4g处,达到平衡,则称量物实际质量为多少()
A.4.6g
B.4.8g
C.5.4g
D.5.6g
2.小明家有一件久置的铜器件,其表面有大量“铜绿”.某化学课外实验小组,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刮下的“铜绿”粉末,按下图所示实验来探究它的成分。
(1)写出下列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①将“铜绿”粉末加入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定放有“铜绿”的试管时,试管口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样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加热时,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铜绿分解生成了________,该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添物理或化学)
A.取少量氯化钠
B.闻药品气味
C.滴加液体
D.稀释浓硫酸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的。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就存在差异。
如活泼好动的学生可能很快就完成实验,胆小心细的学生可能就会慢一些,而爱动脑的学生可能在操作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必须做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动手参与化学实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避免不了的,教师一旦急了,学生就更不敢动手了。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方式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一)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1.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为今后的化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在学生已初步了解科学探究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上,介绍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是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的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际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操作的步骤和技巧,为学生利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身接触实验仪器,亲自动手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不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过程获取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讨论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
通过合作实验、交流讨论,学生有机会听取别人的观点,借鉴别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认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时为了完成实验活动,小组成员间要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二)结合新课标,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应以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相结合,突出化学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通过课题1和课题2的学习,学生虽然对一些常见仪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安全、规范地进行实验,还缺乏整体的认识和必要的规范训练。
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等基本操作,都涵盖大量的操作要点和操作注意事项。
如果教师一味地机械讲解,不但降低了本部分内容的趣味性,而且会加重学生记忆的负担。
教师演示实验时所用的仪器及用品应当干净整洁。
如玻璃器皿的内外壁不能有污痕;破旧的配件如胶皮管、药匙、镊子等不宜再用于演示实验。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凑合”的工作。
同时,教师正确规范的操作,有条不紊、镇静自若的演示,对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明确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化学实验技能上的要求: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熟练掌握实验操作。
(1)在认识常见仪器的教学中,不要过多的将初中阶段的所有仪器在一节课上都让学生认识到,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
教师只需让学生认识这一阶段常见的仪器就可以了。
学习时可将仪器贴好标签摆放在实验桌上,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联系生活实
际和已有的知识发现它们的用途,避免教师直接给出过多过细的知识要点,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2)药品取用是比较简单的实验基本操作,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取用经验,比较容易掌握这部分知识。
但在量筒的使用的教学中,特别是对于错误读数方式引起的后果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先亲自取用液体进行观察,在学生实际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是解决猜想和疑问的重要途径。
(3)给物质加热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操作的一大难点,因为它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畏难情绪。
教学中除了教师示范操作,建议再让学生代表进行模仿演示,教师辅助,在引导中让学生意识到只要规范操作,有“危险性”的实验也不难。
引导学生反思“哪些不当操作会导致试管的炸裂”,在实验前做好实验预设,最后鼓励分组合作完成实验。
(4)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新教材从附录中转移到教材正文的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基本实验操作。
课改前学生学习这部分时,检查气密性的原理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但课改后学生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已经具备了气体压强的相关知识,因此这部分的教学难度明显降低了。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让学生提出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并大胆实践。
3.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尊重学生实验操作上的差异,给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学好化学。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的。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就存在差异。
如活泼好动的学生可能很快就完成实验,胆小心细的学生可能就会慢
一些,而爱动脑的学生可能在操作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必须做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动手参与化学实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避免不了的,教师一旦急了,学生就更不敢动手了。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方式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