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必修1第二单元第2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北半球)
400N
大 洋
大
甲
陆
大 洋
30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N——400N的大陆西岸(甲地),夏季受北 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冬季,西风带南移。(北半球)
西 风 带 大 洋
大
400N
大 洋
300N
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陆
300N——400N的大陆西岸(甲地),冬季受南 移的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冬季,东北信风带南移。(北半球)
东 北 信 风 带
甲
0 0N 甲地,冬季受南移的东北信风带控制,进入干季
东北信风带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东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世界气候分布图.swf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高温,有明 显干湿季之分的热带草原气候
极低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4)西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陆的东岸和西岸,大洋的东岸和西岸
大 陆
大
大
甲
洋
乙
陆
甲地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 乙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
大陆的东岸和西岸,大洋的东岸和西岸
大 洋
大
大
甲
陆
乙
洋
甲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 乙地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
南 北 半 球 的 暖 冷 气 流 从 北 方 来
20°S 60°N
40°S 40°N
陆地
60°S 20°N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练习解析版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答案】 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第4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答案】 C【解析】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6~7题。
6.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答案】B【解析】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知识清单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1.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
(2)二氧化碳的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3)水汽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4)尘埃的作用: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5)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降温的过程中冷却凝结、充足的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平均12 千米左右,低纬度地区的厚度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厚度大于冬季;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
(2)平流层:厚度约40 千米,其顶部距地面约50 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平流运动为主,是航空的理想空域;臭氧含量较高,水汽和杂质很少,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有若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电离层,能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3.逆温现象、分类及其影响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1)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
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①图a 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 、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②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
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入山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3) 其他方面的影响(对工业等行业建设的响):
由于城市热岛环流可能造成城市大气污染加重, 所以在城市规划时,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 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 染物从近地面流回城市,加重污染;另一方面, 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环流之外,以免相互污染。
B P=F/S
A
所谓某地的气压, 就是指该地单位面 积垂直向上延伸到 大气层顶的空气柱
气压随着高度 的增加而降低,
海拔高 海拔低
C
B
A
地面
所以A、B、C三点的气压比较: A> B>C 海拔高度越低气压越大,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小
等压面
空间气压 相等的各 点所组成 的面。
1000(百帕) 低
1005
郊区
气 流 上 升
热
市区
郊区
问题研究
A
B
1、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中的 B 地 ; 2、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A 地进行植树造林。
山谷风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增温慢 (冷源)
降温快 (冷源)
降温慢 (热源)
降温快 (冷源)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 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 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 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 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 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 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 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 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低压 700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强化对大气层划分、大气运动原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
3.加强对学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4.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层划分和大气运动原理的思维导图,要求清晰、准确、具有逻辑性,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讲解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4.地理图表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地理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讨论:
1.分析大气层划分的意义和作用,讨论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科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认识不够深入,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以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相对较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2章第2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大气也会发出辐射波吗?由问题进行引入。
大气升也会发出自己的辐射波,而且也是以长波辐射为主。其中逸出大气层的少部分我们称之为大气辐射,返回地面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活动: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重点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清代黄叔撒在《台海使搓录》(图2.8)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 “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 “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大气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多的可见光,大气并不能很好的吸收。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会反射太阳辐射。大气中的空气分子和尘埃、雾粒、小水滴会向四面八方散射太阳辐射。如,天空常呈现蓝色,是因为空气分子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红黄光最不容易被散射。阴天天空灰蒙蒙的,是因为尘埃、雾粒、小水滴没有选择性,各种波长都可以被散射。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火,地平面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
讨论:下列行为分别利用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哪些环节?
1、在低温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2、农业上的塑料膜分别改变大气受热过程的哪个环节?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大气运动》的第二节的内容,即“气压带和风带”。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反思等五个部分: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三维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二、说教法(一)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理由1.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2.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二)主要方法: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总结地球的大气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其中大气运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运动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以期读者对该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大气运动(1)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地球表面各大洲、海洋以及热带、温带、极地区域的空气运动。
其中,由于太阳照射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地球表面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大气环流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此外,还有一个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的科氏力,对大气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2)季节性气候变化季节性气候变化是大气运动的常见表现之一,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地球自身轨道的偏移所导致的。
比如,赤道低压带由于太阳能的辐射,导致温暖的空气向高空上升,并形成雷阵雨等天气现象;而副热带高压带则相反,因为空气下沉导致地面干燥、晴朗。
此外,由于气压差异,空气受到地球自转和科氏力的影响,形成了持续数月的风,这种风被称为区域风。
二、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成为当前全球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特别是高发的城市化地区。
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是燃烧、工业化、交通运输和农业等活动所排放出的废气,同时,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沙尘暴等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1)大气污染物质大气污染主要包括六大类,分别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颗粒物和光化学污染。
(2)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环境破坏。
例如,二氧化硫能够刺激眼睛、鼻子等器官,导致呼吸困难和心肺疾病;氮氧化物会对大气中的臭氧、硫酸盐等其他化学物质的生成有一定影响,造成雾霾,同时也对人类造成呼吸道、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
三、预防和治理如何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各国政府和组织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标准和政策,以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管理和控制。
(1)技术控制和治理技术齐全的工厂和机构可以采用当代的技术方法,如氧化还原过滤器、预过滤器、沉淀池和化学稳定器等,减少废气排放,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
三、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地面受热不均 。 (1)成因:_____________
(2)形成过程。
高
低
高
冷
热
冷
①填图: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②画图:用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③完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空气的垂直运动 _______________
大气的水平运动 _______________
随着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成云致雨,在其影响下,天气一般 是干燥的。但当信风经过暖流洋面的增温增湿后 ,在迎风坡上 也会形成丰沛的降雨。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大气受热原理的三个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贫乏。
【师生互动1】 1.为什么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
【提示】气温的高低取决于空气获得能量的多少 ,而近地面大
①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环流名称:
低纬环流 b_________, 中纬环流 c_________ 高纬环流 。 a_________, ②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赤道低气压带 、C_______________ 副热带高气压带 、 气压带:A_____________ 副极地低气压带 、G_____________ 极地高气压带 。 E_______________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为主,有利于高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行 对无线电短波通 信有重要作用的 电离层位于该层
高层大气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 C_________ 后增加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热量来源 太阳辐射 。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_________ 地面辐射 。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_________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
[答案]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2) 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从而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
(3) 影响近地面风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面摩擦力。
(2) 该图所示为____(填“南”或“北”)半球风向,判断依据是什么?
北
[答案] 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右偏。
[解析] 第(2)题,图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a)向右偏转,表明在北半球。
(3) 甲、乙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原因是什么?
乙
[答案] 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2) 图中A、B、C、D、E五处,气压相等的是__________三处,气压最高的是___ 处,气压最低的是___处。
B、D、E
A
C
[解析] 第(2)题,根据图示的等压面分布,位于同一等压面上则气压相等,故B、D、 E气压相等。A位于等压面下方则气压较高;C位于等压面的上方则气压较低。
2.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现象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4) 地表受冷,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 )
×
提示 地表受冷,高空气流下沉,形成低压。
(5) 沿海地区晚上吹海风。( )
纠错:
×
提示 沿海地区晚上吹陆风。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等压面图的判读
情境探究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 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诸葛亮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 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考纲展示]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名师解读] 1.识记: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水平运动。
3.应用: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4.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5.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
6.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组成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2.结构——垂直分层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填写下列表格。
字母 名称 温度变化 与人类的关系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 B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高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先降低再升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大气高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热量来源(1)主要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损失起补偿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1.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①填图:在下左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②画图:用箭头在下左图中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③在下右图中填空完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比较: 类型 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 F 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 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 1(水平气压梯度力)、F 2(地转偏向力)和F 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四、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读三圈环流(北半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三圈环流的成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环流圈②中纬环流圈③高纬环流圈(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①气压带:A 赤道低气压带、C 副热带高气压带、 E 副极地低气压带、G 极地高气压带。
②风带:B 东北信风带、D 盛行西风带、F 极地东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①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
3.季风环流1月 7月 东亚季风 西北风 东南风 南亚季风东北风 西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海陆热力差异南、亚: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差异1.辩证观点看逆温逆温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而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大气能见度变低,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但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气压、风向与等压面的判定(1)“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而言的。
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始终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吹向北的风。
(3)等压面上凸表示该地气压高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其他地区,下凹表示气压低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其他地区。
3.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考向1大气的受热过程典例1(2015·高考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 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
故选A。
第(2)题,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
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
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1)A(2)C1.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2.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量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则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如图中A所示;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则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削弱量大,如图中B所示。
(2)天气:阴雨天气,云量越多,云层越厚,反射量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晴朗天气则反之。
(3)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则反之。
3.大气保温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对流层大气中水汽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含量越大,对地面辐射吸收的程度越大,大气温度就越高,大气逆辐射就越强。
因此天空中的云层和烟幕对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影响较大,如使用烟雾防霜冻即利用了此原理。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CO2、CH4、O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下表为南方某地2014年9月27~10月2日天气资料。
读表完成1~2题。
日期27日28日29日30日1日2日最高气温26 27 25 22 18 17 最低气温21 21 18 13 12 11风力东南风3~4级东南风3~4级东北风4~5级东北风4~5级东北风4~5级东北风3~4级阴晴白阴夜多云阵雨阵雨晴转多云多云多云1.6天中,白天大气辐射最强的是()A.27日B.28日C.29日D.30日2.与30日相比,29日()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更强B.大气逆辐射更弱C.地面辐射更弱D.大气辐射更弱解析:第1题,图示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状况,由冷热不均导致,读图分析,A 地气压高,温度低。
A错。
垂直方向气流,A处下沉,B处上升,B错。
B地气压低,温度高,C错。
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D对。
第2题,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海洋是高压,陆地是低压。
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所以为白天,吹海风,A对。
答案:1.D 2.A考向2气温和等温线图的判读典例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答案:(1)C(2)A等温线图的判读技巧1.判断等温线的数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数值大小一般与纬度位置、地势高低、寒暖流等因素有关。
(2)根据数值大小求气温差。
(3)根据气温数值变化判断气温空间分布规律。
2.判断等温线的弯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等温线弯曲的判读规律: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
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2)等温线的弯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①海陆与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向)南(弯曲),七(月)陆(向)北(弯曲)。
②地形: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③洋流: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3.判断等温线的闭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闭合区域一般反映的是高温中心或低温中心,其判读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如下图:甲地气温大于20 ℃,乙地气温小于18 ℃。
地形是造成等温线闭合的主要因素,另外人类活动也会使等温线闭合(如城市热岛效应)。
4.判断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走向影响因素等温线与纬度方向基本一致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地势等温线闭合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高温)5.判断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2)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
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4)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6.判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1)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及影响因素①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反之越小。
影响因素是纬度高低。
②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于内陆。
影响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高原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于平原地区。
影响因素是地势高低。
(2)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及影响因素①纬度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反之越小。
影响因素为纬度高低。
②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