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导学案 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地点和主要内容,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乡镇企业的发展,分析乡镇企业崛起的意义。

3.说出城市改革的时间和重点,说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

4.知道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认识到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2)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

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影响: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此后,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2.乡镇企业的崛起
(1)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2)意义: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3.国有企业的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1984 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1985年。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改变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以间接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4)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说一说: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关键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4.民营企业的勃兴
背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兴起。

*想一想: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何重要作用?
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而且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对于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人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背景: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连城乡人民群众的吃粮问题都没有解决。

(2)不同意这种看法。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单一等缺点,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又迅速发展了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探究问题二】乡镇企业为什么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兴起有何意义?
(1)原因:①原来的社队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③农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认识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希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寻找新的致富途径。

④在改革中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开拓又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场条件。

(2)意义:①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

②推动了农村经济新的发展。

③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

④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⑤促进了国家工业化。

【探究问题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后,生产都大大发展了,为什么?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原因:各种形式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人们的责任目标明确,干劲十足,生产也就自然提高了。

(2)启示: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