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技能提升专项训练三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与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能提升专项训练三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与探究
1.(2023·宜昌中考)为了证明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小文同学做了如图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A.甲实验中,溶液仍为无色
B.乙实验,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丙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2023·济南中考)已知某溶液X是稀盐酸和Ca(OH)
2溶液两者之一,甲、乙、丙是NaNO
3
溶
液、K
2CO
3
溶液、FeCl
3
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溶液X,分别向其中滴入适量的甲、乙、丙
三种溶液,产生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A) 所加溶液甲乙丙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红褐色沉淀无明显现象
A.甲是K
2CO
3
溶液
B.乙是NaNO
3
溶液
C.丙是FeCl
3
溶液
D.溶液X是稀盐酸
3.(2023·济南商河二模)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否反应,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由图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减小
C.b 点表示的含义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D.c 处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剂后显红色
4.(2023·武威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了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后,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像描述。图A 是实际操作图,图B 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 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
根据以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A 、图B 可知,该实验是将 硫酸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图B 中b 点溶液中溶质是 NaOH 、Na 2SO 4 。
(3)向pH=7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SO 4+BaCl 2=== BaSO 4↓+2NaCl 。
(4)写出图C 中方框内乙粒子的符号24O S 。
5.(2023·鄂州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了盖上瓶盖。对于该瓶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 假设二:该溶液部分变质; 假设三:该溶液全部变质。
为了验证假设,同学们共同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请你帮他们完善该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发现,Ba(NO 3)2溶液呈中性。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该瓶溶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NO 3)2溶液,振荡 步骤二:取步骤一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氢氧化钠
结论:假设二成立
反思一: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易变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 2+2NaOH===Na 2CO 3+H 2O 。
反思二:步骤一中,滴加Ba(NO 3)2溶液过量的目的是 除尽溶液中的碳酸钠 。 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项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
?
无明显现象
实验 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紫色石蕊反应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 氢氧化钠不能与盐酸反应
(1)实验一的现象: 溶液变为蓝色 。 (2)实验二的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
【实验反思与拓展】(3)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uSO 4=== Cu(OH)2↓+Na 2SO 4 。
(4)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溶液由 红 色变为无色,由此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 ===NaCl+H 2O 。
7.(2023·烟台中考)欲证明“CO 2与NaOH 能发生化学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电脑均已略去)。
实验一:小亮同学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U形管两端液面相平,将NaOH溶液滴入试管中,待反应后恢复到室温,U形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
(1)小亮同学根据U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得出结论:CO
2
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CO
2+2NaOH===Na
2
CO
3
+H
2
O 。
(2)小明认为仅凭U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不足以得出“CO
2
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与水反应。
实验二:为获得充足的证据,兴趣小组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并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三颈瓶内压强的变化。
按图2所示,打开压强传感器,观察到三颈瓶内初始压强为101 kPa,将滴有酚酞试液的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快速推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待压强不再减小后,再将适量的稀盐酸快速推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待压强不再增大后,将两个注射器活塞先后拉回原位(不进行活塞操作时,活塞不能自主移动)。瓶内压强变化如图3所示。
(3)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呈红色。
(4)向瓶内推入适量稀盐酸后,能证明CO
2
与NaOH已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有气泡生成,产
生此现象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
2CO
3
+2HCl===2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