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打假的经验和教训——以报业为例

合集下载

我国新闻打假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新闻打假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新闻打假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高兴欧阳姒南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20期【摘要】2014年4月至6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等多个单位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打击假新闻的行动。

这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假新闻的蔓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风声过后假新闻又卷土重来又是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

【关键词】新闻打假;报业;媒体一、冷门专业类报刊及社会类报道易出现问题从近两年被新闻总署处罚过的单位来看,介绍冷门专业类的报刊是一个假新闻高发区。

这些被处罚的单位,轻则如《数码设计》停刊整顿,重则像《中国特产报》报社被吊销出版许可证。

这些报刊的目标受众范围小,以某个专业的特定人群为主,内容也多是介绍特定的专业知识。

由于目标受众有限,购买力不足,同时又受市场经济的诱惑,报社从业人员开始以多种违规形式获取灰色收入。

以《中国特产报》为例,它的目标受众为特色经济区的人群,内容取向是向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实用致富技术,积极宣传地方产业,促进招商引资。

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直接经济来源,该社违反有关出版管理法规,利用出版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编造虚假信息甚至进行新闻敲诈。

而社会文化类的假新闻依旧高频率出现,在《新闻记者》评选的2014年度十大假新闻中就有过半的是社会文化类新闻。

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缺少约束,把关程度不严,导致社会文化类新闻要比其他专业性新闻更加容易造假。

但近年来政经类假新闻呈现出高频态势也不可忽略,21世纪网等专业政经网站的被曝光说明了这尤为值得注意。

二、新闻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新闻生产者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一旦出了问题,假新闻就容易出炉。

媒体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和主观素质因素是出现假新闻的直接因素。

由于缺乏新闻职业素养,急功近利,部分新闻从业者会主观编造新闻,获得所谓“独家新闻”,博取大众眼球。

如《黑龙江晨报》于2013年10月报道的《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便是以社会奇闻来获取大众的关注。

杜绝虚假报道学习心得体会

杜绝虚假报道学习心得体会

杜绝虚假报道学习心得体会"杜绝虚假报道"学习心得体会文/张淑清从2010年12月份以来,嘉峪关日报社全体职工参加了"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

在会上,大家共同学习了部分职工列举的一些虚假报道的案例,还有部分职工剖析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和见解。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新闻报道真实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了虚假报道带来的危害性。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共同特点。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绳。

它不仅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更是新闻工作者诚信度的试金石。

2003年7月8日,《南国早报》刊发了一条消息,标题为《奇!桔子树上结南瓜》,并配有照片。

消息说,"记者在果场里看到,有一株柑桔居然长出了一个南瓜,瓜体直径只有10厘米大,形同葫芦。

"这篇消息是报社一名新招聘的记者和通讯员共同署名的。

消息刊发后,就有科研单位打来电话,认为柑子树上长南瓜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事。

接到质疑电话后,《南国早报》总编辑蒋钦挥就认真询问这位记者是否曾到实地调查过,这名记者表示自己确实亲眼所见。

第二天,报社一名部主任带着记者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的几位专家一道前往事发地进行实地调查。

蒋钦挥说,在前往事发地的路上,遇到一个岔路口,而该记者却不知道向哪里走。

直到这时,这个记者才暴露出没有去过事发地的真相。

而最后的调查结果发现,桔子树上结南瓜,其实是有人制造的恶作剧,把桔子树枝削尖后插上了小南瓜。

在这一案例后配发的教训写道:由于记者本人未到现场,轻信通讯员之言,在通讯员来稿上挂名,导致假新闻出笼,造成恶劣影响。

新闻失真案例法律分析(3篇)

新闻失真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然而,与此同时,新闻失真事件也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

本文以某虚假新闻事件为例,对新闻失真案例进行法律分析,以期提高新闻从业者的法治意识,促进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案例背景2018年,某知名媒体报道了一则关于某地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新闻。

报道称,当地一家食品企业生产的某品牌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

该报道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报道涉嫌虚假信息,企业产品合格,消费者健康未受影响。

三、案例分析1.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然而,在本案中,某知名媒体报道虚假新闻,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违反了宪法规定。

2.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某知名媒体报道虚假新闻,捏造事实,诽谤企业,涉嫌构成诽谤罪。

3.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荣誉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某知名媒体报道虚假新闻,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捏造事实。

”在本案中,某知名媒体报道虚假新闻,违反了广告法规定。

四、法律建议1. 加强新闻从业者的法治教育新闻从业者应提高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2. 建立健全新闻审查机制媒体单位应建立健全新闻审查机制,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核,防止虚假新闻的传播。

3. 加强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关于打击和整治“新闻四假”案件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打击和整治“新闻四假”案件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打击和整治“新闻四假”案件的实践和思考“新闻四假”是指在新闻出版领域出现的假报刊、假记者、假记者站、假新闻等违法违规行为。

这些违法违规行为扰乱了新闻出版管理秩序,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必须要除掉的一颗“毒瘤”。

自2007年8月起,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就部署开展了以整治假报假刊为核心的打击“假报刊、假记者、假记者站、假新闻”(简称“四假”)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数字报刊等新媒体的兴起,网络出版已成为发展趋势。

非法网络报刊、非法报刊网站随之大量出现,因利益的不当追求和恶性驱动,“新闻四假”也屡打不绝。

2014年3月28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启动“扫黄打非·秋风2014”专项行动,首先从3月中旬起至9月在全国组织大力收缴非法出版物,关闭非法设立的新闻类网站,坚决查处非法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机构和人员,严厉打击以记者或网站新闻采编人员名义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的不法分子,严厉打击幕后策划以及内外勾联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

笔者就近两年来淄博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以下简称支队)查办的有关“新闻四假”案件进行了整理分析,重在探讨打击“新闻四假”工作经验和方法,为深入有效地治理“新闻四假”提供管窥之见。

一、淄博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查办的典型案例简况自2012年以来,支队以整顿内部资料性报刊、网络报刊为重点,开展了非法报刊专项治理行动,着力清除以信息咨询、文化公司名义制作传播的非法报刊和网络报刊,办理相关案件5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非法出版活动和“新闻四假”现象,净化了新闻出版市场。

以下是近年来办理的几个典型案件。

2012年8月,淄博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对群众举报的位于淄川区淄城东路与中街路口交汇处某书店二楼的《鲁中生活》编辑部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鲁中生活》报编辑部是中国轻工报业总社旗下《购物导报》的淄博发行点,负责《购物导报》的订阅、发行和广告征集活动,自2012年5月在无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开始印刷发行《鲁中生活》报,共发行了十三期一万余份。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一、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月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地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地后某女孩,月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地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b5E2R。

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地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地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地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p1Ean。

失实原因:记者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地责任.炮制出虚假新闻,无中生有.二、温州乞丐流浪年回家获万拆迁补偿月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地报道《流浪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年月,家境贫寒地温州男子朱景,远离家门闯荡自己地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地肺结核.今年月日,经过天地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地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年地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余万元地土地补偿金.DXDiT。

月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地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地.这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RTCrp。

失实原因: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地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5PCzV。

三、年放假安排年月日傍晚起,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地“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地消息.按照这条放假消息,年元旦放天,春节放天,元宵节放假天,清明节放假天,劳动节放假天,端午节放假天,中秋节放假天,国庆节放假天.这一方案中含有多个长假,瞬间引发网络“疯转”.jLBHr。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第一篇: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 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新闻打假的现状及启示

新闻打假的现状及启示

新闻打假的现状及启示作者:高兴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6年第21期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但是近年来,处在急剧变革中的新闻界,却深受虚假新闻的困扰。

有关部门开展过专项整治行动,学界为新闻打假献言建策,业内杜绝假新闻的口号从未间断,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新闻打假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本研究旨在为国内虚假新闻的防范和治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假新闻;媒体;监管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1-0010-021 新闻打假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整治虚假新闻等失序现象,中共中央宣传部(简称“中宣部”)、中国记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

例如:2010 年11 月,中宣部联合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专项教育活动;2015 年9 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通报刊登虚假失实报道的15 家媒体和17 个采编人员的查处情况。

除了有关部门的专项整治活动外,假新闻评选也是新闻打假的重要举措之一。

假新闻评选的做法由来已久,20 世纪末,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报刊月报》曾推出过“×××× 年假新闻”。

《新闻记者》自2001 年开始,进行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至今已有15 年之久,影响颇广。

根据评选结果来看,报纸、网站出现假新闻的数量居多,广播、电视则较少。

然而长期以来,制度上对于捏造和刊登虚假新闻的行为,除了批评和简单处罚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惩处。

“通报批评”“警告”或者“澄清事实”“更正道歉”是使用最多的方式。

2 假新闻频现的原因综合观之,国内假新闻屡禁不止,有以下主要原因。

2.1 新媒体发展迅速,行业竞争激烈地域上,人们一般认为在偏僻的地方、政治经济较为落后之处的信息匮乏,因此信息也会稍有偏差。

但从假新闻出现的地理位置来看,反而是北京、珠三角等地区的假新闻最多。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整改措施一、虚假新闻问题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媒行业在数字化时代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然而,与此同时,媒体行业中存在着严重的虚假新闻问题。

虚假新闻指的是制造或散布不实消息、误导公众的内容。

这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新闻的可信度和媒体行业的声誉。

1. 虚假新闻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虚假新闻能够扭曲事实,给公众带来困惑和误导。

例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散布不正确的信息会导致大量人群恐慌和错误决策,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风险。

此外,虚假新闻还可能煽动仇恨、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等诸多负面效应。

通过制造谣言并加以渲染,某些势力甚至可以利用虚假信息来挑动民族关系、破坏社会团结。

2. 新闻机构与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虚假新闻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某些新闻机构和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有关。

有些从事媒体工作的人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利润,不惜编造甚至散布虚假信息。

他们缺乏对真实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核实的责任感,只追求所谓“热点”新闻。

二、整改措施要解决虚假新闻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源头控制虚假信息、加强监管、提高媒体职业道德水平等多个方面采取整改措施。

1. 强化法律法规与行业自律政府应建立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虚假报道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媒体行业协会也应该加强自律,出台更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约束媒体从业者不得散布或制造虚假信息。

2. 加强专业培训与审核机制提高记者队伍素质是防止虚假新闻问题再次发生的重要途径。

媒体机构应该投资更多资源进行职业培训,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信息搜集、分析和报道能力。

此外,建立一个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真实、准确和客观的报道上线。

3. 加强技术手段与用户教育通过科技手段来识别虚假新闻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媒体机构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自动化识别和筛查,以尽量排除虚假内容。

同时,也要加强公众对于辨别虚假新闻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

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

本文除了简单论述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危害,还简述编辑人员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方法。

关键词:假新闻;成因;危害;对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

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那何谓假新闻?笔者在研读大量以假新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

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

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将军路办事处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是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首先我们先要界定一下虚假新闻的行为主体,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是最主要的传统意义上的主体,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个人与其他团体也在现今社会扮演着虚假新闻的制造者的身份。

近年来出现许多虚假新闻的案例,2013年央视“误报”先看病后付费、“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试点”又一次被写入卫生部年度工作要点。

2013年2月20日,央视新闻却将此消息扩散成“最美假新闻”,称今年卫生部将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

但新闻播放不久,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处长焦雅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对该制度的“全面推行”无法给出时间表,但“今年肯定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2013年10月24日《黑龙江晨报》7版刊发的《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后经该报进一步多方核实系假新闻。

穆棱市公安局证实,此案件是穆棱电视台记者韦洪基杜撰的一则假消息。

这两则虚假新闻一个是央视报道一个是地方媒体报道,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这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

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虚假新闻的危害主要表现有:1、破坏政府形象,丧失公信力。

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

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

如果虚假新闻不遏制.不仅对社会和受众伤害严重.对于新闻界自身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虚假薪闻在破坏了人们对媒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我国报业30年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我国报业30年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我国报业30年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作者:郑保卫祁涛来源:《今传媒》2009年第02期自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报业在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30年中,一个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报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报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报业市场得到了扩展,报业经营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报业实力不断增强,整个报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与日俱增。

当然也要看到,我国报业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和教训,例如舆论误导,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问题的存在和蔓延,导致新闻品质受损,影响力受到冲击,公信力出现下降趋势。

同时,就经营和管理的情况看,目前我国报业还存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等问题。

当然,无论是成绩、经验还是问题、教训,都会给我们以启示。

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艺术1996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了舆论导向的“祸福论”。

2008 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则用“利误论”来阐释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他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①”两代国家领导人,同样是考察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都将舆论引导工作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舆论引导工作对报纸工作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舆论引导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分量,认清报纸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报纸宣传工作的突出位置。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努力做到趋福避祸、兴利除弊,努力使新闻舆论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社会舆论引导到符合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策略上来,引导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引导到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上来。

有关打假的新闻评论写作

有关打假的新闻评论写作

有关打假的新闻评论写作
常很惹眼,颇能赢得广泛关注。

正因为如此,它的社会破坏性也就很大。

“无冕之王”造假,会使新闻媒体应有的公共、公正性蒙受损害:一些看上去没有恶意、甚至充满善意的假新闻,虽然让人耳目一新,却因为找不到事实根据,时间一长,或为权威所证伪,或自动真相大白,只能使新闻媒体社会公信力遭到破坏;有的假新闻因掩盖事实真相,会扰乱民心、误导民意,甚至引发矛盾、制造混乱。

个别新闻媒体,所以胡编乱造假新闻,或对新闻来源不加核实就刊登,动因在于通过制造轰动效应,捞取不当经济效益,唯独不讲职业道德,丧失责任感,把社会效益放到了一旁。

但假新闻害人也害己,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君不见,造假新闻的媒体与个人,其声名狼藉,已有先例,且并不鲜见。

让假新闻不再害人害己,当杜绝假新闻问世。

那么,如何才能达此目标,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应该“吾日三省吾身”,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绝不“为赋新诗强说愁”,做到是为是、非为非,不为追求眼球效应、赚取高收视率、收听率、订阅率而编造假新闻。

对那些未经核实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猎奇新闻,坚决封杀,决不让其堂面皇之地登上银屏、版面。

新闻媒体不光要当好钟馗,痛打“李鬼”,戳穿“假猴王”真面目,也应主动狠打自家造假之举,一旦发现记者编造或提供假新闻,不管什么动机和原因,都不网开一面,一律从严惩处。

同时加强对新闻记
者的教育引导,使之明白,既然选择了新闻事业,就不能不讲新闻事业的“道之所在”--既不让新闻“人老珠黄”,更不让新闻弄虚作假。

媒体打假治敲工作总结

媒体打假治敲工作总结

媒体打假治敲工作总结
媒体打假治欺工作总结。

近年来,媒体打假治欺工作在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媒体的曝光和报道,
一大批虚假广告、不良产品和欺诈行为得到了有效打击,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市场秩序。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媒体打假治欺工作的一些成果和经验。

首先,媒体打假治欺工作需要强化舆论监督。

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
应当发挥其监督作用,及时曝光和报道各类欺诈行为和虚假信息,让公众了解真相,增强消费者的警惕意识。

同时,媒体还应当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和宣传,引导公众依法维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假治欺的良好氛围。

其次,媒体打假治欺工作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只有各方联手,才能更
好地打击欺诈行为。

媒体应当与工商、质检、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传递线索和信息,共同开展打假治欺工作,形成合力。

同时,媒体还应当加强对相关部门工作的监督和评价,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

最后,媒体打假治欺工作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媒体人应当具备扎实
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调查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和发现各类欺诈行为,撰写出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让公众能够真正了解到相关问题的本质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媒体打假治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媒体、政府和公众的
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打击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媒体能够继续发挥其监督作用,为打假治欺工作贡献更大的力量。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引言近年来,媒体行业普遍存在着虚假报道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公众对新闻可信度的普遍担忧。

虚假报道不仅损害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也严重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声誉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分析造成虚假报道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强、有效实施的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

一、虚假报道问题根源1.商业利益驱使媒体是一个商业化运作的产业,广告和赞助收入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

在追求高点击率和浏览量之下,一些媒体可能为了吸引读者而夸大事实或制造轰动效应来获取更多曝光量。

2.竞争压力随着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涌现,争夺读者眼球成为各个媒体之间激烈竞争中最主要目标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媒体有时会急于通过撰写不准确或夸大内容的报道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

3.缺乏监管与依法治理目前,媒体行业的自律机制和监管措施相对薄弱。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负责媒体监管的部门可能受到政府干涉或资源有限等问题所束缚,在虚假报道问题上无法有效维护新闻可信度。

二、新闻可信度恢复方案1.加强自律机制为了解决虚假报道问题,媒体界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并加强自我约束和评估机制。

可以通过成立独立的审查委员会来审查并惩罚发布虚假消息的媒体机构。

同时,规范行业准则并进行严格培训与考核也是必要之举。

2.推进权益保护法律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规,并配备专业人员来维持对于信息真实性和新闻质量的监督。

建立合适而高效率的投诉处理程序能够帮助公众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并对违规行为进行追责。

3.多种渠道共同监督除了改善内部监管机制外,提高对新闻报道的监督力度也非常重要。

公众、学术界、媒体同行以及相关组织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和论坛等活动分享经验,并消除信息不准确或误导性产生的隐患。

4.提升读者媒介素养加强读者对于新闻报道素养的培养能够大幅度降低虚假报道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学校应当将媒体教育纳入课程内容,开设与新闻素养相关的选修课程或工作坊,帮助年轻人更好地辨别真相和谣言。

严打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用真实的声音为群众说话

严打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用真实的声音为群众说话

严打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用真实的声音为群众说话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编辑记者座谈会4日在中国记协举行。

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部分行业类、都市类媒体以及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代表共同对新闻敲诈、假新闻等问题的成因、表现、危害及防范进行深入探讨。

(《光明日报》(2014年04月05日01版)新闻要客观公正地向社会传递真实的信息,达到激浊扬清,传递好声音,汇聚正能量的目的。

可是在新闻界或者社会上,有些人却利用媒体来造假甚至新闻敲诈,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打击报复或者谋取名利。

在互联网环境下,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存在着表现形式翻新、隐蔽性强、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严重破坏了新闻媒体公信力,败坏新闻行业形象,损害群众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必须切实清除这一新闻行业的“毒瘤”。

可以说,新闻敲诈之所以有空间,假新闻之所以有市场,这不仅同新闻业人员素质有关,更重要的还和一些官员的不良作为有关。

所谓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如果官员们清正廉洁,又何必恐惧新闻敲诈?如果不去追求所谓的政绩,又何来假新闻?如果新闻业人员熟悉新闻法规,遵守宣传纪律,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又何来制假贩假还去敲诈呢?此次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痛下决心、动真碰硬”,坚决防止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扩散蔓延,意义重大。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真向善尚美,怎能容许假大空?有的党员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不是实实在在做事,而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制造轰动效应,表面弄得富丽堂皇,私下和不良记者人员玩文字功夫,忽悠群众。

有的媒体人和社会人员发现所谓问题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去找到解决的办法,而是实施新闻敲诈,企图发财。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是毒瘤,它造成整个社会活动变得混浊,令人窒息。

如果扩散蔓延,整个社会肌体就会瘫痪、萎缩、死亡。

我们要注重职业培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防止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扩散蔓延,完善新闻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作风硬朗、业务精湛的新闻队伍,扎实开展新闻采编活动,决不道听途说和盲目跟风,要真诚地记录真人真事,用真实的声音为群众发声,推动形成健康的新闻传播秩序。

最新整理杜绝虚假新闻提升媒体公信力.docx

最新整理杜绝虚假新闻提升媒体公信力.docx

最新整理杜绝虚假新闻提升媒体公信力杜绝虚假新闻提升媒体公信力一、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经过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是包含有以下几点:(一)新闻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xx度,从而不惜采取另类手段博取观众的眼球。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是以往所无法想象的,这些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因此,有的媒体为了让自己赢得更多的xx,就抛弃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想出了虚假新闻的歪门邪道,从而导致新闻行业出现了恶性竞争,长此以往,人们就会丧失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感,最终让新闻业发生分崩离析。

(二)有一些新闻媒体人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偏低,而且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也不达标,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修养,因而就导致新闻业中的虚假新闻现象频频发生。

新闻媒体行业是一个崇高的行业,新闻工作者们所从事的工作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工作人员一定要坚守好职业底线,做好本职工作。

有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总是想捕捉到一些具有轰动性的新闻材料,然而这种类型的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业绩就捕风捉影,片面扩大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是杜撰问题,造成无中生有的现象,还有的人是为了利益的趋势而构造虚假新闻。

(三)新闻业中的造假难度比较低,这就导致很多新闻从业者们具备了虚假新闻的制造条件。

有一些记者为了做好虚假新闻的不法工作,就在暗地里构思一个故事,然后寻找一些职业的“托儿”进行故事的演绎,并对这些“托儿”进行采访,然后,记者就对画面、声音等进行一系列处理,让其变得更加具有说服性,这样一来,一条虚假新闻就顺利诞生了。

(四)我国新闻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导致虚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清晰明了的针对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这就让很多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总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处处钻法律的空子,当虚假问题出现问题之后,临时工就会被推出来成为挡箭牌,因而就造成了虚假新闻的恶心循环。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范措施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范措施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摘要】虚假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在为了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

在当下激烈的媒体竞争下,新闻工作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以假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目光,同时虚假新闻已经对社会造成了诸多危害。

本文对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社会危害,以及如何防止虚假新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虚假新闻职业道德成因后果防范【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32-01新闻不仅仅要求新鲜、及时、准确、真实、简洁,同时,新闻首先要做到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新闻的生命和前提。

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新闻媒体在社会实践中却不时发生背离“客观性原则”,“失实新闻”、“虚假报道”的丑闻。

这不仅违背了新闻的职业道德,同时在社会上也形成了很坏的影响,欺骗了广大的受众。

本文将以虚假新闻事件为例,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后果及防范措施。

一虚假新闻的例举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记者暗访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纸箱馅包子”的新闻。

节目播出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工商局立即派人检查并了解情况。

7月11日~14日,北京市工商局等单位迅速部署,却没有发现包子馅中含有纸纤维及其他违禁成分。

7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成立专案组,侦查发现,此节目内容是由北京电视台2007年新聘用人员訾北佳一手策划、编造的虚假新闻报道。

7月18日晚,北京电视台为此在“北京新闻”中公开向社会道歉。

据2010年1月12日,新华网《新华视点》刊登《“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为何状告网站?》一文:2009年8月份以来,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已被全国十多家网站转载。

后经新蔡县纪委调查,没有发现曹鑫个人有经济问题,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

此后,曹鑫以网帖内容严重失实、网站拒绝删帖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为由,将发帖人及拒绝删帖的2个网站告上法庭。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摘要]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要求和准则。

但是,自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就产生并一直存在着新闻失实的现象,就像毒瘤一样顽劣的存在着,并破坏着新闻的可信度。

通过对我国新闻界的研究,我们发现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对各大新闻媒体的信服度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国古今中外存在着很多新闻失实的报道,无论什么类型的失实新闻报道对社会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破坏作用,甚至还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灾难性的影响。

在我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很多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在我国并没有收到合理的处罚和责任追究,所以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发生。

这主要说明,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足够地重视对新闻报道失实的产生原因及后果的分析与重视。

本研究主要是以我国的新闻媒体届发生的一些失实的新闻报道案例为研究对象,并且结合我国近几年来的历史和社会的重大变迁,我们对新闻失实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界定,分析了新闻失实的状态,研究了新闻失实产生的原因,并且分析了新闻失实将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新闻失实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新闻报道;失实;原因;后果;对策On the news report false consequences[Abstract]The authenticity of the news reporting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news work, and the criterion is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must adhere to requirements. However, since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produced and there has been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news, like cancer or exist, and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new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ss of our country, we found the news untrue phenomena on the major news media credibility has formed a serious threat. Our country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there are a lot of false news reports, no matter what type of false news reports can destroy the very bad social impact, or even disastrous to people.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so a lot of news reports inaccurate phenomenon in our country and has not received for reasonable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so the news report was inaccurate phenomenon happens from time to time. This mainly show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enough attention to reports analysis and attention to fals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news.[Keywords]News reports;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Cause; Consequence;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I)[Keywords] (II)引言 .................................................................... - 1 - 一、新闻真实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要求....................................... - 1 -(一)新闻真实性的概念界定........................................... - 1 - (二)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 1 -1.概括事况要真实................................................. - 1 -2.陈述情节要属实................................................. - 1 -3.要准确地阐释事实............................................... - 2 -二、新闻失实的有关表现................................................... - 2 -(一)无中说有,引起关注............................................. - 2 - (二)有中说无,故意隐瞒事实......................................... - 2 - (三)对新闻事实进行过分的夸大....................................... - 3 - (四)随意添枝加叶................................................... - 3 - (五)偷换内容,随意发挥............................................. - 3 - (六)原因与结果不匹配............................................... - 4 -三、新闻失实相关案例..................................................... - 4 -四、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 - 4 -(一)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正作风......................................... - 4 - (二)对新闻工作者的训练程度不够,没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 5 - (三)管理不规范,不遵守法规,选择的人员不合适....................... - 5 - (四)一味追求新闻的可读性和发布率,故意添加或删除文章造成教育失实.... - 5 - (五)为了快速完成工作不经过实际调查就报道........................... - 5 - (六)想通过新闻媒体来制造假象,遮蔽自己的违法行为,欺世盗名......... - 6 - (七)不能把握好事件的现象与本质..................................... - 6 - (八)为了自己的某些主观的愿望而去报到失实的新闻内容................. - 6 - (九)新闻工作人员的作风不正,没有辩证的思考问题..................... - 6 - (十)有些记者从事“有偿新闻”的报道................................. - 7 - (十一)由于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要绝对化而导致新闻失实................... - 7 - (十二)对那些失实报道的新闻处罚力度不够............................. - 7 - (十三)对一些新闻报道的审查把关力度不够............................. - 7 - (十四)受利益的影响,处理不好社会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 - 8 - 五、新闻失实的后果及危害................................................. - 8 - 五、治理新闻失实的对策................................................... - 8 -(一)进一步对新闻报道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进行奖真罚假........... - 8 -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 9 - (三)对新闻事业要有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 9 -1.可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 9 -2.加强对新闻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 - 9 -3.能够让那些新闻采编人员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再报道............... - 9 - 结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致谢语 ................................................................. - 10 -引言无论在哪个国家,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寻找并且报道真实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把事实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虚假新闻之略见作文

虚假新闻之略见作文

虚假新闻之略见作文虚假新闻之略见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虚假新闻之略见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阐述过新闻与事实的真假关系(真新闻真事实、真新闻假事实、假新闻真事实、假新闻假事实),那时我就在不断思考着,在这个世界上,何为真?何为假?眼见就必为实吗?官方新闻就不会捏造事实吗?一个个真亦假时假亦真的新闻案例冲击着我的大脑,让我一时迷乱了自己,不知道该相信什么、怀疑什么?最后,一个想法萌然而生,稍微减缓了我的“神经错乱”——其实人们对于新闻事实的真假区分,不过是因信而信、因疑而疑罢了。

比如对于某个高官落马新闻事件,部分民众始终不愿相信如此一位打黑英雄怎么会做出那种徇私之事,即使铺天盖地的官方新闻已经“有证有据”,他们也依旧坚持那是政治斗争所导致的“真新闻假事实”。

又比如去年的“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这则假新闻,在官方澄清前,众人可是深信不疑的,因为那本就是大家所幻想渴望的,所以当假新闻发布时大家就毫不犹疑地互相传播去了,无比希望那条假新闻会变成一条“真新闻真事实”。

以上两个例子,简单地反映了新闻传播学里所谓的受众心理,简单来说,也就是受众希望新闻工作者给他们想要的,若是真事实,他们兴高采烈,假事实,他们也甘之如饴,所以,尽管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坚持真新闻真事实,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群众的心理需求。

过多的让人们感受到“假恶丑”的真事实,若是都变成了真新闻而被广泛传播,是否会造成社会群体性压抑,给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呢,你确定群众的确想尽量挖掘人性丑恶黑暗的.一面?制造出一些可以针砭时弊、反映民意的假新闻(前提是要让大家知道这只是在调侃是假的),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从而促使相关人士、部门的改善,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呼,被这些真真假假的字眼弄得我都浑了,总而言之,我所坚持的一点就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站在受众的角度去看待新闻与事实,去挑选最有益于受众的新闻与事实进行传播,如此,想必便是最正确的新闻传播工作原则。

对于虚假新闻操作道德及文化层面的分析

对于虚假新闻操作道德及文化层面的分析

对于虚假新闻操作道德及文化层面的分析在进入虚假新闻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对新闻的定义做一回顾。

我们都熟知,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对于它的定义就五花八门,说法不一。

百多种定义虽然差距甚大,很多甚至无法取得共识,但有一点却不约而同,真实性几乎是所有新闻定义显在或隐在的意义。

离开真实,新闻就不能称之为新闻。

但令人惊讶的是,完全丧失真实性的“反新闻”———“虚假新闻”不仅在新闻诞生之日就随之而来,在近年又呈愈演愈烈之势。

种种现象表明,对虚假新闻的治理很难“毕其功于一役”,我们有必要深刻分析虚假新闻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及背景,以便从实践和理论上摸索和寻找取缔虚假新闻的途径和技巧。

本文拟从操作、道德及文化三种层面展开分析。

一、虚假新闻产生的操作层面分析现代传媒运作发展到今天,早已越过了资讯的初级加工阶段,但一些传媒由于发展过快,并没有与市场同步进行机制的转换,至今仍停留在新闻的手工作坊阶段。

在现代化制造业中,QC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理念,QC即英文QUALI-TYCONTROL的简称,中文意义是品质控制、质量检验。

在ISO9000的组织里会设置这样一个部门或岗位,负责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有关品质控制的职能,担任这类工作的人员就叫做QC人员,相当于一般企业中的产品检验员。

在媒体中,我们可以把它约略地视为校对、审核过程,只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比较,媒体的QC控制缺乏明细、量化的标准,更多地依赖人际信赖和个人经验判断。

总编相信,值班主任会把好关;值班主任相信,记者采来的新闻不可能有假的,假的也逃不过他的法眼;记者相信,当事人即使有主观意图进行欺骗,也会在训练有素的采访面前原形毕露。

如果上述这些都能实现,那么虚假新闻根本就无隙可乘。

事实是,在所有环节,虚假新闻都成功进入。

2006年春天,吉林省松原市一名“孕妇”“怀”了五胞胎的新闻,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事件的发展却使它产生了更大的轰动效应,与此有关的报道足可进入“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行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一、冷门专业类报刊及社会类报道易出现问题从近两年被新闻总署处罚过的单位来看,介绍冷门专业类的报刊是一个假新闻高发区。

这些被处罚的单位,轻则如《数码设计》停刊整顿,重则像《中国特产报》报社被吊销出版许可证。

这些报刊的目标受众范围小,以某个专业的特定人群为主,内容也多是介绍特定的专业知识。

由于目标受众有限,购买力不足,同时又受市场经济的诱惑,报社从业人员开始以多种违规形式获取灰色收入。

以《中国特产报》为例,它的目标受众为特色经济区的人群,内容取向是向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实用致富技术,积极宣传地方产业,促进招商引资。

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直接经济来源,该社违反有关出版管理法规,利用出版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编造虚假信息甚至进行新闻敲诈。

而社会文化类的假新闻依旧高频率出现,在《新闻记者》评选的2014年度十大假新闻中就有过半的是社会文化类新闻。

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缺少约束,把关程度不严,导致社会文化类新闻要比其他专业性新闻更加容易造假。

但近年来政经类假新闻呈现出高频态势也不可忽略,21世纪网等专业政经网站的被曝光说明了这尤为值得注意。

二、新闻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新闻生产者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一旦出了问题,假新闻就容易出炉。

媒体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和主观素质因素是出现假新闻的直接因素。

由于缺乏新闻职业素养,急功近利,部分新闻从业者会主观编造新闻,获得所谓“独家新闻”,博取大众眼球。

如《黑龙江晨报》于2013年10月报道的《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便是以社会奇闻来获取大众的关注。

其次,当记者不能及时赶到新闻现场时,他们需要借助他人帮助提供新闻信息,借助消息来源建构新闻叙事。

此时的消息来源就成为构建新闻内容的重要部门,而往往此处会被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忽略。

事实核对查证不力,无中生有,添油加醋便成为记者炮制假新闻的常用手法。

当这种行为成为行业所谓的行规时,假新闻的大量涌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某些记者将“记者”这个身份作为了摇钱树,以虚假材料申办记者证,在采写过程中编造假新闻并以此进行新闻敲诈。

例如《今日早报》记者金侃群在担任浙江《今日早报》经济中心副主任、证券版责任编辑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多家公司支付的费用共计332万余元。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整个大环境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三、媒体自身缺乏监管新闻机构作为舆论监督的利器,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应当加强对自身的监督。

以《商务时报》为例,内蒙古商务时报社多次虚假聘任合作方人员为《商务时报》专刊主编,导致承包人非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并引发系列新闻报道纠纷。

作为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的下属机构,商务时报社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失实。

这需要新闻机构改变在出事之后才发现问题的现状,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监督,建立有效的刚性约束机制。

新闻机构应当对相关领导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加强对新闻采写和编辑的审核。

同时作为内容受众的大众也应该利用现有的新媒体监督媒体行业。

在发现新闻报道失实等不合理现象时进行举报,以此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加强媒体报道的真实性不仅依赖于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自律,还需要行业法律法规等他律来实现。

内在与外在双管齐下,这对于减少假新闻可谓事半功倍。

四、如何防范假新闻第一,完善核实新闻内容真伪机制,用常识和逻辑推敲稿件内容。

这要求编辑掌握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新闻素养,利用已有的常识和逻辑来编辑修改稿件。

同时对于转载的稿件,一定要仔细验证其出处来源,避免转载失实信息。

例如《95后女网友用身体换旅行》这一网络假新闻,由于编辑失责,没有核实该条信息的真实性,最终登上了传统媒体的版面,并被迅速转载。

该则内容甚至涉及到了色情内容,这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第二,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育,严厉打击假记者,假记者站。

从源头上看,新闻记者才是杜绝假新闻的关键。

正如黄远生所强调的新闻记者应当具备“能听能写能像能奔走”的素养,而不是哗众取宠杜撰假新闻。

在新闻总署处罚的名单上,多家单位的记者编辑因编造新闻而受到处罚。

与真记者写假新闻相对的则是假记者写假新闻,“记者”这一身份似乎被某些人当作了摇钱树。

例如《购物导报》,黑龙江记者站站长我国新闻打假的经验和教训——以报业为例高兴欧阳姒南(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330031)【摘要】2014年4月至6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等多个单位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打击假新闻的行动。

这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假新闻的蔓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风声过后假新闻又卷土重来又是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

【关键词】新闻打假;报业;媒体(下转第74页)2016.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应用研究李润泽擅自在伊春市设立新闻工作站,擅自任命工作站站长,违规收取管理费,私自制作并发放新闻采访证件,这些都说明除了整治具有新闻从业资格的人员外,还应当严打假记者和假记者站。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责任制。

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一个明确的、专门的针对新闻行业的法律条文。

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使得国家对新闻行业的管理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每当出现假新闻时,新闻机构通过钻法律的空子,推卸责任逃避惩罚。

这种对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不力或是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新闻失实的存在。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法律体系是打击假新闻的好手段。

同时还应当在法律条文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连带责任制度。

当记者的稿件出现问题时,除了记者和责任编辑应当受罚外,负责该板块的领导和对应上级也应对此负责而受罚。

这会促使上级加强对下级的监督,从而减少假新闻的出现。

如前一阵子出名的“21世纪网报道虚假新闻事件及新闻敲诈”事件也在最近公布了处罚结果: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已对涉嫌经济犯罪的21世纪网进行行政立案调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已派出工作组进驻21世纪网站和21世纪报系展开全面整顿。

21世纪网主编等8人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有惩治措施的情况下,假新闻出现的成本也会越来越少。

总结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所言:“新闻是启迪人们思想的最好的工具,它提高人们的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智、有道德的社会之人。

”正因为新闻在社会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所以假新闻的出现是全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也致使我们要积极的打击假新闻,提供公众所需的真新闻,维护整个新闻大环境的良好氛围。

打击假新闻并不是一夕一朝即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国家建立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外,我们新闻从业人员还应当明确自己的新闻理念,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完成每一次新闻报道。

而过去出现的假新闻,应当成为我们反省的例子。

虽然对过去我们要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让我们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1]张涛甫.假新闻是怎样生成的?——以新闻记者六年来十大假新闻为分析样本[J].新闻记者.2007(02)[2]刘昕.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J].今传媒.2013(01)[作者简介:高兴(1995-),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传播理论。

欧阳姒南(1995-),湖南衡阳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上接第72页)区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状况,把握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认真核实新闻报道的事实,做到准确无误。

在民族地区新闻报道中,不要出现一些主观臆断性的观点,在民族地区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引起民族地区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时,可能会激化民族地区之间的矛盾。

因此,民族地区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尊重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要坚持严肃的文化态度,不能将那些道听途说的民族故事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有全局性思维,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有利于民族团结。

六、对民族地区和群众充满感情在民族地区进行新闻报道时,记者要树立全局性思维观念,将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确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国政府机关的关注热点。

任何一个地区,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是要确保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民族地区记者在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树立起全局性思维观念,对民族地区的群众充满热情,展现出国家和党的真诚愿望,民族地区记者要时刻保持政治的敏锐度,杜绝任何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言语行为,对民族地区的群众抱着关心与爱护的情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总结由于我国许多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偏远的地区或者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每个民族地区记者的工作环境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暴风雪、沙尘暴等灾害性的天气,也对民族地区记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而这些艰苦的客观条件,对民族地区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民族地区记者具备高度的奉献精神和无私无畏精神。

同时,作为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记者,还要具备良好的新闻资料采写基本功,掌握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这样在实际的新闻采访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和掌握民族地区的文字涵义和风俗习惯,有的民族地区群众并没有汉语,这无疑是增加了民族地区记者的采访难度,一旦民族地区记者掌握了相应的民族语言,这样在沟通交流等方面就可以准确地了解民族地区群众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民族地区群众的呼声。

此外,民族地区记者树立全局性思维,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民族地区记者既要具备高素质的政治素养、超强的业务能力,又要具备爱国主义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以国家大局为重,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胡晓平.论少数民族地区记者的职责[J].新疆新闻出版,2013(03)[2]达拉塔.浅论民族地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3]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1-52[4]李拓.简论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与领导艺术[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毛泽东与中国道路——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201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