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南省信阳市灵宝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河南省信阳市灵宝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
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
李捷
①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
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
②这部纪录片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
片中展现了各地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
③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
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
在乡愁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
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且受益匪浅。
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
④“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足之情等。
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们的心连成一片。
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
不论是山村,还是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
这种情,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⑤“义”是为人的要领。
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分。
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起各方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老乡亲。
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事业、做学问。
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⑥“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
理。
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
一个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
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
⑦“美”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
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
⑧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
“情”“义”“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抓住了印记在心中的共有精神家园。
《记住乡愁》通过娴熟的影像表达手法充分展示出来一段段精美的篇章,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3日。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
B.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
C. 乡愁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
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要代代去传承。
D. 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乡愁”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住乡愁》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
B. ②段紧承①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山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
C. ③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美,统领④⑤⑥⑦⑧段。
D. ④⑤⑥⑦段分别从情、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纪
录片中的小山村的文化积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所说的“情”指思乡之情。
此“情”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B. 文中所说的“义”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积极齐家治国平太下。
C. 文中所说的“理”指家国之理,即尽忠、尽孝、报国。
在民族危难的时候,“理”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D. 文中所说的“美”不仅指山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美。
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小乡村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美。
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项,记住乡愁,有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说乡愁“是……重要保证"夸大其词。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这篇文章采取的是总分总结构,①⑧是总,②③④⑤⑥⑦是分;其中③④⑤⑥⑦又是总分关系,③是总,④⑤⑥⑦是分。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原文是说“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义”不是说就一定要去治国平天下。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25分)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
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
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
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
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
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
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
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
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
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
蜂针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
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
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
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杀手锏。
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
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地疼。
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
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
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
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
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
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用冷水冲拇指。
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
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
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
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
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
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
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
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
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
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
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
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
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
⑾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
17.文章开头为何要从故乡的秋景写起?(6分)
18.文章中间④―⑦节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被蜜蜂蜇了的情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
19.作者自己被蜜蜂蜇后非但不记恨,反而对蜜蜂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为什么?(6分)
20.一般来说,黑暗是人们贬斥的对象,而作者却会对黑暗产生柔情,这是为什么?你是否认为作者故意标新立异,有意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7.写故乡的秋景,意在交代大自然的花季已经过去,而居室的花季还在,(2分)为蜜蜂飞入书房埋下伏笔或作铺垫(2分);然后引起下文,引出了蜜蜂蜇“我”的情节(2分)。
18.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手法(1分)。
写“我”被蜜蜂蜇的情节,突出了蜜蜂虽小,蜇人能量却大(2分)。
蜇后“我”疼痛难忍,彻夜难眠,百般折腾后,疼痛仍未消除(2分)。
19.作者被蜜蜂蜇后,开始是因疼痛而懊恼,最后却对蜜蜂产生了感激之情。
这是因为①蜜蜂蜇过人自己也就会死,作者认为蜜蜂是勇敢的,这是壮烈的牺牲;②正是由于自己被蜜蜂蜇了,才唤起了疼痛感;③也正是有了疼痛,才让自己关注起黑暗,对黑暗产生了柔情。
20.第一问:因为①作者感觉到黑暗有着处子般的鲜润,为之感动,泛起暖意;②作者认为黑暗是洁净的,是干干净净的,而人为文明则亵渎了黑暗的圣洁;③正是由于有了黑暗,才能使我们拥有梦想。
如果没有梦想,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单色调的世界。
第二问:不是标新立异。
因为作者以独特的眼光来看待黑暗。
作者眼中黑暗是干净的,圣洁的,黑暗是产生梦想的温床。
这是相对于那种人为制造的喧嚣,制造糜烂的光明而言。
这样看来,作者对黑暗的柔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天文、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平衡、吉祥、美满和等级的价值追求。
易学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
以九、六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幸福、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
北京故宫建筑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龙凤呈祥的意蕴。
故宫内廷多用偶数,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
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因而借助与上下四方即天地相合的建筑数字用以满足天地护佑、和谐共生、祈福求祥的期盼。
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阴阳学家提出了“天圆地方”学说,认为大地的格局是四边形,而“四”这个数字又被赋予“边界”“界限”的意味。
北京四合院中的“四”为“四方”,象征“地方”;“合”为“闭合”,象征“天圆”。
这一由“四”所表征的建筑符号呈现出有方有圆、有阴有阳的直观意义,暗含着阴阳和谐、天地合一之意。
可以想见,北京四合院正是借助于“四”这个数字的形象所指,表达了祈求圓满的美好愿望。
北京天坛作为大型的祭祀场所,其作用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其建筑构成上的数字都暗合一年四季、日月星辰的数目,以求得实现与天地和谐、得天地护佑的愿望。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
《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
“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
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
中国自夏、商、周三代社会,建筑就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体现出“礼”的要求。
无论是中国传统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其空间形态和规格常用数字做出等级划分。
《礼记》规定“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于是建筑的台阶高低也成了等级制度的栽体。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突出地表现在间架数字化追求上,不不同品级的官贞能拥有的“间”“架”数量有着严格的区分。
(摘编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先民把数字融入建筑中,把数字和天文等结合,借建筑中的数的意象表达价值追求,赋予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B. 易学认为,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幸福、和谐与美满的数字是九;属于阴性,阴冷和不祥的意义的数字是六。
C. 故宫建筑阴与阳互相矛盾、对立:下方、偶数等为阴,所以故宫内廷多用偶数;上方、奇数为阳,所以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
D. 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用九与五两个数字显示皇权至高无上,因此“九”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代表皇帝坐镇中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北京天坛作为例子,论证建筑所包含的数字与美好愿望之间的关系。
B. 文章以故宫、四合院、乔家大院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C. 文章引用《易经?乾卦第一》中的句子,论述古代帝王被称为“九五之尊”的由来。
D.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开头提出论点,中间是若干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阳学家认为,四合院中的“四”所表征的建筑符号暗含着阴阳和谐、天地合一之意,表达了祈求圆满的美好愿望。
B. 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反映了普通百姓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
C. 自夏、商、周三代社会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体现出“礼”的要求,其中数字常被用来做等级符号。
D.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不同,拥有的建筑间架的数量也不同,体现出等级制,这与《礼
记》里的规定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答案:
1. A
2. D
3. A
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项,奇数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幸福、和谐与美满,奇数除了九还有其他数字;偶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样的意义,偶数除了六,还有其他数字。
C项,“阴与阳互相矛盾、对立”错,应是阴阳相合。
D项,颠倒因果。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文章结构不是“总分总”,结尾没有总括论点。
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四合院中的‘四’所表征的建筑符号暗含着阴阳和谐、天地合一之意,表达了祈求圆满的美好愿望”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阴阳学家的观点,阴阳学家提出了“天圆地方”学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注】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
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B.违制之坐坐:判罚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12.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4分)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3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C (属:连接)
11.答案:A (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
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12.古文翻译(7分)
(1)(4分)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也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
(2)(3分)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
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
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
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
”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
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调任密州。
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