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综合医院设计研究(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大型综合医院设计研究
近年来,随着GJ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也不断的扩大,高品质的医疗资源缺乏与城市医疗资源的相对集中产生了矛盾。

继而在国内一些大型城市及发达地区相继建设了1000张甚至40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本文以近期两个新建超大型医院设计着手,试图以医疗体系模式,继而归纳整理,作以探究及回忆。

首先明确超大型医院的概念。

何谓超大型医院?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设定的建设规模限定为1000张床位,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建设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医院根据市场需求或区域卫生规划的利好条件下,在新院迁建及老院改扩建项目中,均突破标准所设定的规模限制,大幅度的增加了床位数,由此我们可以定义超过1000床以上的规模的即为超大型医院。

超大型医院的特点及带来的一些问题
1.超大型医院高度集中了地区性的医疗资源,使之更有效率,更专业,更有竞争力。

细数国内几所建成的超大型医院,如深圳滨海医院(2000床),无锡医疗中心(1500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300床)等无一不是整合当地最优质的卫生资源,并处于其区域中心及城市重要枢纽,定位较高,形成区域内医学中心及教育中心。

2.对于低级医疗机构,或周边同类医疗机构来说,超大型医院无疑具有掠夺性,指导及合作关系。

3.由于医院本身所具有的环境特点,超大型医院有一定的治理上的风险,超大型医院一般实行区域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治疗,从而细分病种并细分临床专科及亚专科,科室规模大且庞杂,对医院治理者来说面临着治理模式,组织架构及医疗模式的流程再造。

4.一旦形成超大规模后,就诊流线变长,交通人流复杂程度难以估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稳定的医疗体系模式确定对超大型医院设计最初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对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应该找到一种更好的体系。

当前超大型医院建设存在着多种情况,如在一些大城市医院用地条件受到限制,只能在院区内改扩建增加床位数,或医院选择在新城区或在医院附近新征用地建设,医院用地四周沿城市道路,限制条件较少,并多以矩形或规则用地为主,有利于医疗过程的空间序列。

后者为现在常见的新建超大型医院的主要方式之一,也为XX格形医院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可实施条件,本文探讨的1000床以上超大型医院基本属于此类范畴。

传统的工字形和王字形的医院均以门诊在前、病房在后,医技居其中的形式布置,其中医技为十字中心,存在着穿科,物流,人流交叉或者交通瓶颈的现象,相对200-300张床位的小规模医院来说,由于门诊人数及医护人员较少,科室分布相对简单,这种布置方式基本可以满足。

还有一种环形模式,主要以环形走
道来串联门诊医技,在环形以外的区域可以作为内院或中心绿化,虽然解决了人行交叉的问题,但是对于超大型医院来说面积较大,其环形走道会造成流线偏长,病人往返医技,诊室时间较多,并不适合超大型医院的高效集约交通组织。

所以一旦医院上了规模以后,尤其是1000床以上的超大型医院来说,无论从科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人流,物流的走向,都非常繁杂,对消防,节能及对医院未来进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为合理而且科学逻辑地排列,并能够满足医院功能内涵的体系与形态。

多通道的运用其实早已在大型医院设计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譬如我们常见的医患分流,即使用了独立的医生通道,患患分流,洁污分流抑或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中三区(污染区,准洁净区,洁净区),手术室,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感染门诊等分流,分区,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已在20XX年12月1日实施,按医院建筑区域划分了低,中,高,极高四个区域。

其中危险区域--包括行政治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中等危险区域--包括一般门诊、一般病房等。

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对医院的疏导和限制提出了明确范围,多通道的使用较好解决了医院隔离的治理要求,建筑布局及隔离要求。

模块化的诊室单元从其平面布置来说,一般采纳标准化诊室单元,病人和医生有单独的通道,在外围形成一个内庭院,有较
好的内外环境,从节能角度来看模块化诊室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具有很大优越性。

对于1000床左右的超大型医院其科室功能有可能会在若干年中调整,医技设备也有可能会逐步增加,采纳模块化诊室可以统一柱XX,在科室改造的同时,不影响其他单元的正常业务,便于封闭式治理。

保证防疫安全,体系统一,结构管线建设成本低。

为施工带来很大的便利性。

当然模块化诊室的不足在于,模块成组布置的话对于稍显紧张的医疗用地来说会增加建筑密度。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XX格形模式+医疗街串联门诊,医技,病房模块在用地面积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是切实可行,并且卓有成效的布局手法,可以做为1000床左右超大型医院主要体系之一。

XX格形模式+医疗街串联门诊,医技,病房模块在山湾医院设计方案中运用山湾医院作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核定床位数最终确定为1000床,总建筑面积约140000m2,充分体现了XX格形医院的特点,整个院区位于耙齿山西侧,北临芙蓉路,东接环山道,用地限制相对较少,适合XX格形医院的布置,院区内部的主导人流,车流交通呈南北向分布。

人流从南部环山路上的主入口进入。

院区主入口位于环山路上。

ZY设置人车分流的主入口。

结合交通治理,既可减少相互干扰,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又利于通过入口广场制造开放的医院主入口景观。

院区主入口可以通过门急诊人流和特需就诊人流,40米进深的开放性广场可以满足
日门急诊总量5000人次的要求。

院区次入口位于环山路西端,离主入口70米。

次入口可以供住院探访人流,医护后勤办公人员进入。

医疗体系则充分贯穿了XX格形高效集约的布局模式,以主轴贯穿门急诊医技,住院,治理办公和后勤功能单元,保持适当比例相对独立分布,同时通过贯穿医院的医院街和连廊“聚合”在一起,使各功能单元都具有足够的人流,物流交换界面和通畅的彼此联系通道,幸免了把不同功能单元集成在一个大型综合体建筑中所带来的流线混乱。

门急诊病人,住院病人和特需病人空间分离,分区明确。

XX格形模式中的。

如总体规划中西南向开敞的周边界面朝向天然河道的自然景观,各单体建筑共享中心亲水休闲广场:北部的高层可以屏蔽北向快速路的噪声污染与冬季寒风,围合式布局含纳景观广场,天然河道,背景山体所具备的优良的“风,光,水,气”等优质资源。

门诊基本采纳模块化诊室布置,以中心医疗街串联,较好的解决了通风采光的问题。

以上介绍了1000床左右的医院模式,就2000床以上更大规模的超大型医院而言,以XX格形模式的做法只能解决人流,物流交叉等问题,而单一的XX格形门诊流程暴露出诸如挂号-就诊-检查环节形成人流高峰,大量患者聚集,容易形成交通瓶颈,辅助检查繁琐,病人来往于门诊和医技检查路线变长等弊端。

以专病模式代替门诊模式,每个医疗中心都有各自相对应的门诊
医技和住院单元,集中了医疗资源,提高了医疗效率,降低了交叉感染率,减少了病人往返路线,形成“院中院”。

改专家门诊为专病门诊,医疗中心所形成的“院中院”模式,以解决大型现代医院人流车流物流治理复杂为目的,使门诊医技服务的流线模式,逐渐由大门诊医技向医疗中心模式进展,改专家门诊为专病门诊。

其次,医院建筑的生命周期在于其建筑功能模块和组织方式能否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使用要求。

对优势专科显著的超大型医院可以量身定制适合其“大综合,大专科”的医疗中心模式,采纳标准单元模块,既能适合诊室单元,又可以适合医技单元等各种单元模块,并能及时的更新以适应新的使用要求,增加建筑的生命周期,医疗中心模式结合模块化的布局方式,整个院区建筑各项规格统一,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可以进行同步施工,缩短了施工周期。

医疗中心模式目前国内建成的实例还不多,其建设模式对医院治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医院财力,治理流程,医务人员的配置等问题,其布局特点还需在实际运营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医疗中心模式在医院设计方案中运用
医院浦东新院项目位于市浦东新区,规划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361,000m2,设置住院病床2000张(含300张VIP 病房),整个工程按照整体整体规划设计,全面建设完成。

作为2000床的新院,该项目具有前章节所述的超大型医院的特点即
----病种被细化,规模超大使得就诊流线变,人流和功能复杂程度难以估量等问题,由于大医院显现出新的特性,我们在设计之初需要寻找更好的医院内部结构。

总体布局特点
在确定了以上医疗中心模式的前提下,我们依据项目所特有的地形特征对整个的布局进行了规划。

整个基地被长滨河一分为二,形成两个长方形的地块。

南侧墓地对基地使用者在视觉和心理感受上会造成较大的干扰。

为了幸免这些不利因素,院区主入口设置于地块东侧,并在南侧地块密植绿化,规避水平方向的不利视线。

门诊医技楼沿地块北侧设置,以医疗中心与病房楼分组对应。

沿地块南侧展开的连续阵列式布局,在绿树掩映下形成严谨大气的院区形象。

在病房楼的设置上,尽可能的降低层数,并沿规划河道设置于地块北侧,远离墓地,加上南侧门诊医技楼的遮挡,几乎可以遮蔽在高处远眺是的不利视线干扰。

加上一二层架空,内院景观与沿河景观相互渗透呼应,成为贯穿院区的休闲景观长轴,营造出优美安静的住院环境。

门诊和病房楼之间由二层的交通平台和三四层的连廊相互串接,联系紧密。

急诊急救楼设置在地块的东南角,拥有独立的入口和交通流线,屋顶设有直升飞机停机坪,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直通屋面的电梯到达一层的抢救室,构成高效的救援系统。

高端病房和科研办公以一个80m高层加裙房的组合形态,
作为门诊模块的连续和收尾设置在南侧。

他们拥有各自独立的出入口,且处于不同的方向,不会互相干扰,又保证了从金海路自西向东驶来的车辆,首先可以看到这座标志性的高层建筑。

宿舍教学区位于规划河道分割出来的北侧地块上,自成一区。

幸免了与医疗区域的相互干扰。

院区建筑的格局形态均方整有序,体现出内部医疗中心与模块结合的特点。

综上,通过两种体系在两个超大型医院设计中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确定体系能更好的梳理医疗建筑的创作思路,在着手设计之初,应对总体结构及功能划分理性设定,明确医疗体系,使我们在复杂的医疗功能找出一条清楚的主线,从而实现高效完整的设计解决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