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
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
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
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13、相: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

14、蕨类植物:原蕨植物门、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真蕨植物门、前裸子植物门。

15、裸子植物: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
16、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

身体扁平,左右对称,背面为一坚固的背甲,腹面为一柔软的腹膜和成对分布的附肢。

背甲上有两条呈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沟,称为背沟,背沟把背甲纵分成中间的轴部和两侧的两个肋部,故名三叶虫。

最早出现在寒武纪,寒武纪和奥陶纪最繁盛。

22、人类的起源与演化: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23、遗迹化石:古代生物在底层内或底层层面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留下的遗迹被沉积物充填、埋藏后,再经后期成岩的化石作用而形成的。

24、遗迹化石的特性及其研究意义:
特点:(1)遗迹化石一般都属原地保存,很少被水流搬运,无论是保存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都会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而固结在原地,水流波浪的作用只能导致其被侵蚀和破坏,因此它不但能反应原来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是生物活动的证据。

(2)无论具硬体或不具硬体的生物都可形成遗迹化石,可以作为缺乏实体化石的地层划分对比的标
志。

(3)根据很多资料研究表明,同类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于表现出不同的习性,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遗迹化石,而不同门类的生物由于共同适应相似的环境条,可以形成相似的活动痕迹。

(4)遗迹化石往往出现在那些很少有或完全没有实体化石的地层中,特别是前寒武纪晚期的浅变质岩中,保存了较多的遗迹化石,它不仅有划分对比底层的意义,还为研究生物的进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5)遗迹化石的地史分布一般比实体化石的时间长,因此它不像实体化是那样经常可以作为生物地层学的标准化石,但却有指相意义,用作相分析和古生态比较。

遗迹化石一般不受岩性条件限制,即使在高能的岩石岸线或深水浊流沉积中,也常有各种遗迹化石保存。

由于生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遗迹化石,这对沉积环境的分析和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25、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地层特征的地层体,其识别与划分的依据是岩层中可见的、能鉴定的生物化石。

(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富集带)
26、延限带:在地层序列的化石组合中,经过筛选的任一个或几个化石分子的已知延限(地层和地理上)所代表的那段地层。

27、组合带:一个组合带是三个以上分类单位整体上构成一个独特组合或共生的地层体。

28、富集带:富集带是代表某一类或一群特定分类单位的总存在范围中相对富集的那段地层体。

29、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

(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形成年代地层单位的地质时间间隔称为地质年代单位。

(宙、代、纪、世、期、时)
30、层型:是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

31、海侵:指海洋向陆地推进,海水面积扩大,海岸线延伸到原来的陆地内的现象。

32、超覆:海侵序列上层的展布范围大于下层的展布范围,而有一部分直接覆在更老的岩层之上这称为超覆。

超过的那一部分地区称超覆区。

33、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从大陆后撤,海岸线向外迁移,称为海退。

34、退覆:在海退序列中愈新的地层分布范围越小,这称为退覆,较新的地层未覆盖的地区称退覆区。

35、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便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36、叠层石:是指由菌藻类生物集合体与沉积物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其形态变化与菌、藻类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出现最早的底层是:古元古代晚期的滹沱群。

(是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37、迪卡拉动物群:新元古代末南华纪全球性冰期之后,距今5.8至5.6亿年时
期,地球上出现了后生动物并开始辐射发展,由于他们都呈印模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故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即埃迪卡拉动物群。

38、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时期。

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三叶虫,奥陶纪,笔石,鹦鹉螺。

志留纪,单笔石,晚志留纪,裸蕨植物
39、古生代晚期——陆生生物大发展时期。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空前大发展,晚石炭世起原始爬行类开始出现,从而完全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真正完成了动物界征服陆地的历史过程。

40、稳定型海相沉积
(1)象州型:发育于地台区,沉积物为各类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常夹有碎屑岩层。

剖面底部常为厚层碎屑岩,普遍与前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生物群以固着底栖类为主,具大量地方性属种。

代表近岸浅水、富氧和水动力条件较强的环境。

代表性地区为桂北、湘
中、黔东南、龙门山和秦岭等。

(2)南丹型:发育于地台区,沉积物多为瘤状灰岩、硅质岩、黑色炭质泥岩,与前泥盆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度不大。

生物群以发育菊石、竹节石、浮游类三叶虫为特征,并多为世界性属、种。

代表远岸较深水、较宁静环境。

代表性地区有:滇东南、桂西南、黔南等。

(3)江南型:发育在康滇古陆东缘、湘中、湘赣交界等盆地边缘地带。

沉积物多为沙泥质等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含植物化石,也含鱼类、双壳类、腕足类等动物化石。

41、两个旋回:早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在内的早起构造旋回,又称为加里东旋回。

晚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在内的晚期构造旋回,又称海西旋回。

42、中生代生物界的显著特征是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菊石类、箭石类大量发展。

因此人们往往将中生代称为爬行动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和菊石时代。

43、热河动物群:晚侏罗世的东方叶肢介和类蜉蝣,以及早白垩世的延吉叶肢介和直线叶肢介等它们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狼鳍鱼共同组成湖泊相生物组合,也就是东亚著名的热河动物群。

44、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晚期。

燕山运动:侏罗纪——白垩纪
45、古生代晚期生物界的变革。

答:植物界:从晚泥盆世出现了真正的陆生植物,石炭纪,植物界进一步得到发展。

到晚石炭世植物群的纬度分区现象逐渐明显。

晚二叠纪至早三叠世初,蕨类植物衰退,慢慢步入裸子植物时代。

陆生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晚期鱼类、两栖类得到极大的发展。

泥盆纪为鱼类的时代,到泥盆纪末期,出现两栖类。

至石炭二叠纪,两栖类得到极大的发展。

晚石炭世起,原始爬行类开始出现。

海生无脊椎动物:古生代晚期以腕足类、珊瑚类、蜓类、菊石类的繁盛为特征,大部分在古生代末消失。

46、总结石炭二叠纪华北、华南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

答:石炭纪: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石炭纪煤层赋存于本溪租、养虎沟组、怀头他拉祖、克鲁克组及东昆仑南坡的下石炭纪中。

而晚
石炭纪太原组的煤,分布广泛,在华北地区总体呈现出北部、中部煤层厚,南部煤层薄,西厚东薄的规律。

二叠纪:华北地区早二叠纪世太原组的煤,规模大,分布广,西起新疆、
甘肃、河西走廊、贺兰山、经山西、河北、山东延至东北南部,煤层厚度稳定,是我国重要产煤区。

中、下二叠纪统山西组是我国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含煤层位,下石盒子组局部含不稳定煤层,上二叠纪基本上不含可采煤层。

其中,山西组不仅煤层厚度大、煤质好,而且赋存稳定。

47、陆生植物:中生代极盛,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

三叠纪:松柏、苏铁、银杏类及蕨类植物中的真蕨类繁荣。

侏罗纪至早白垩纪裸子植物占主导地位,真蕨类仍很重要,早白垩世被子植物出现并在全球广泛分布,晚白垩世起则占统治地位并具有新生代植物面貌,从此高等植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8、中生代陆生无脊椎动物中,重要的还有叶肢介和昆虫:晚侏罗世的东方叶肢介和类蜉蝣,以及早白垩世的延吉叶肢介和直线叶肢介等它们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狼鳍鱼共同组成湖泊相生物组合,也就是东亚著名的热河动物群49、脊椎动物:早中三叠世脊椎动物是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与发展,两栖类中的迷齿类、原始爬行类中的二齿兽类十分繁盛。

三叠纪中晚期:晚三叠世:原始恐龙类和似哺乳类。

三叠是晚期:恐龙类大发展标志着爬行动物进入一个新的演化阶段。

侏罗纪陆生恐龙中的蜥臀类和鸟臀类繁盛。

三叠后期:鱼龙类。

白垩纪末期恐龙大灭绝。

哺乳类最早见于三叠纪晚期,鱼类则在晚三叠世以全骨鱼为主,白垩纪晚期被真骨鱼取代。

50、无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中的菊石和箭石类以及双壳类的繁盛为特征。

17、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18、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9、化石化作用: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
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20、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结构中或结构间一般都有空隙。

当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充填,就可以使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

21、置换作用:在埋藏情况下,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而由外来的矿物质逐渐补充的过程叫置换作用。

22、碳化作用:埋藏后生物遗体组分中的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溜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的过程。

23、化石保存条件。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以下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24、简述原厥植物主要特点。

它们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特点:原蕨植物又称为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2m,多为草本,无根和叶。

茎二岐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

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束管,为原生中柱。

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

意义:原厥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原厥植物是陆生高等植物发展演化的起点,原厥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

25、裸子植物分为哪几个门?主要门的一般特点如何?、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
总特点:多年生木本,乔木或灌木,少数为木质藤本。

多为常绿植物,无草本
和水生类型;单轴式分枝,次生木质部发育,可形成大乔木。

原始类型具大型羽状复叶和带状叶;进步类型具小型叶,茎的分枝和叶的数量多;只有有性繁殖阶段,以种子繁殖,是最早的种子植物,具有一定的原始性:(1)胚珠裸露,无子房保护(2)成熟后表现为种
子裸露,无果实保护(3)无真正的花,所谓雄球花、雌球花并无花的构造,少数为两性花,多为风媒。

种子蕨植物门:(1)是古老的裸子植物,植物体较小,为小乔木或灌木,也有藤本(2)茎呈块状,不发育,很少分枝。

类似于苏铁类(3)叶大型,多为羽状复叶,形态上与真蕨类没有什么区别,常进行形态分类(4)生殖叶上着生种子,因而是古老的种子植物(5)晚泥盆世出现,石炭纪和早二叠世繁盛,晚二叠世衰退,晚白垩世绝灭。

苏铁植物门:(1)矮而粗的常绿木本植物,茎很少分枝或不分枝(2)茎顶端丛生坚硬革质的一次羽状复叶或单叶,羽状分裂的裂片着生于羽轴两侧或羽轴腹面(3)叶表皮角质层厚,气孔下陷。

叶脉多为平行脉、放射脉,个别为单脉、网状脉(4)种子繁殖,雌雄同株或异株,生殖器官由小孢子叶和大孢子叶球组成(5)晚石炭世出现,三叠纪到早白垩世繁盛,现代仅存9属,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银杏植物门:(1)为高大的乔木,茎单轴式分枝,有长、短枝之分(2)单叶,在长枝上呈稀螺旋状着生;在短枝上呈密螺旋状着生,形成簇状(3)叶具长柄,扇形、肾形、宽楔形、或分裂成细长的裂片,叶脉为扇形脉,少数为平行脉(4) 雌雄异株,雄蕊组成雄球花(小孢子叶球),雌蕊着生于枝的顶端(5)二叠纪出现,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繁盛,早白垩世晚期衰退,现代仅存银杏一属
松柏植物门:(1)本门植物体为多分枝的乔木或灌木,次生木质部中薄壁细胞少,致密。

(2)单叶呈螺旋形排列。

(3)雌雄同株或异株。

(4)本门包括科达纲和松柏纲。

26、笔石相:保存在黑色页岩中的笔石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又很少与其他门类的化石共生,或只与极少数的浮游生物化石在一起,这种沉积环境成为笔石相。

27、爬行动物是从两栖动物的石炭蜥类祖先演化而来。

爬行类更适应陆地生活环境。

:角质化的皮肤可以阻止水分过分蒸发,肺具有更完善的呼吸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繁殖方式——能产羊膜卵,并且骨骼构造和大脑比两栖动物更加发育。

28、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下孔亚纲兽孔目中较进步的兽齿类。

它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纲出现于三叠纪晚期。

南方古猿:440-100万年前,非洲南部和东部,脑量400-500mL 能人:250-160万年前,脑量775mL,砍砸石器(奥杜韦文化)直立人:180-30万年前,脑量1088mL,北京猿人用火,多种石器
智人:(1).早期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20-10万年前,如尼安德特人、长阳人、丁村人等(2).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10万年以来,如克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柳江人等。

29、地层: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层或岩体,以明显的界面或经研究后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或岩体相区分。

30、地层单位:是指依据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或属性划分的、并能被识别的一个独立的特定岩石体或岩石体组合。

(生物带: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富集带。


31、岩石地层单位:可分为四个等级:群、组、断、层
32、地层划分:就是在理清地层纵向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按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发展规律,根据地层的各种特征和属性(如层序、接触关系、沉积旋回、岩性、
化石、同位素年龄等),把地层剖面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

33、地层对比:是把不同剖面划分的地层单位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特征与属性是否一致、层位是否相当,从而了解其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层时间属性的对比。

34、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35、种系演化法:根据生物谱系演化关系确定地层层位和时代。

36、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如陆相、滨海相、浅海相、深海相可以在平面上依次出现,在垂向上它们也可以依次叠覆。

37、河床沉积:包括河床滞留砾石沉积、心滩或边滩的沙质沉积。

38、早寒武世三叶虫以莱得利基虫目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