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
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
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
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
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二
对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先贤,我一向非常敬佩。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时候会感觉身处现代化科技都市的我们,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还远远不如生存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人。
一个人只有内心充实,精神才愉快,生活才和谐。
怎样才能充实呢?人的志向就是一个杯子,他用追求到的东西,比如知识、智慧、品德、成就等东西来填充这个杯子。
少了不行,但是也不宜太满,好比倒茶,有个六七分就好。
如果太满,一个人会因为拥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太浅了也不好,杯子很大,里面的东西寥寥无几,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会很贫乏,这叫做眼高手低。
有智慧的人,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养成一种谦虚的心态。
人们觉得自己了不起,是因为眼睛只放在自己的身上,看不到别人的高明之处。
登泰山之高虽是“小天下”,但是如果之后又登上珠穆朗玛峰,那泰山的高度与之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真的比别人强,也不必时时显摆你的过人之处,气势太盛容易显得咄咄逼人,这样并不利于与他人和谐相处。
锋芒毕露并不是坏事,但是与人交往的时候,懂得“藏拙”,多展露一点你和别人的相同之处,别人会从心底认同你、接纳你,从而更容易和别人融洽相处。
在别人面前显示太多的不同,就会
让人觉得格格不入,认为你跟他不是同一路人,并且疏远你,这对你的人际关系不利。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才会成为别人信服和倚重的人。
但是,用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如付诸行动。
一公斤事实胜于一吨自我表白,只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有无价值,价值有多大,别人一目了然,又何须说得太多?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整天无聊的强调自己做到了什么,他们会默默的拿出自己的创造。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静心,才不会因为名利得失、进退去留而困扰;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每个人都应该遵循“道”的规律行事。
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我们可以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不能肆意妄为,你喜欢钱,可以去争取可以去追求,但是不能盲目穷尽一切不合理手段肆意妄为。
现在的现象那么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物质的狂热追求。
还有许多大学生,为了无关紧要的虚荣心,不惜背上高额贷款也要购买奢侈品,这些都是病态的行为。
在这个物欲日益膨胀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心,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保有清净,留住内心的那份安宁。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
很多人认为,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
而根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悟。
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巩。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榷道德经》中的精华。
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
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
少私寡欲。
所以,我们要学〃道〃.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
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
老子在第•章开头就做了诠样:〃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
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
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
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
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
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
在科学中,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时间。
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虽简却精。
同样,在己知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甚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
对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确切的答案一道。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
所以道是〃自然〃如此," 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养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
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
植物腐后可成为天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养分,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创
造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
〃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
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间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
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理解也只能说是浅显的。
道就像数学中sina的函数图象一样,函数两边永远没有尽头,且周而复始,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寻找道的真谛。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因为我们有高超的智慧,发达的科技。
既然人类有这么发达的科技,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还是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们一再违背道的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必将受到道的惩罚。
难道你没有看到人类--意孤行的后果吗? 频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气候异常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自己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却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难以琢磨的,它渗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诚可以说是〃众妙之门〃.
至此,我们应该懂得按照道的规律行事。
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适当地释放欲望,不能恣意妄为。
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也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胡乱作为。
有些人被欲望冲昏头脑,胡作非为。
例如重庆的文强,本是一位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官,但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名声扫地,在狱中度完此生。
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为了虚荣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贵重的珠宝。
其实,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装饰的。
更明确来说,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商纣王后宫佳丽无数,还要征集民间美女,吃肉喝酒便罢,非要设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难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纣,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
虚荣心也常常害人不浅,《项链》中的女主角因为虚荣,白白耗费了十几年青春。
道让万物繁衍生息,而无欲无私,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利万物而不求回报。
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欲望所充斥的社会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良品质,火热的欲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
道无穷无尽的智慧告诉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方能活得自在。
不要让欲望与虚荣控制自己,要理性的对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不要背离道的规律。
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所不为〃,什么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和规则。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四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庆幸?惋惜?我不得而知。
千里之行
小学的第一堂课,老师问道:“你长大了想当什么?”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爷爷也问我:“今天是你上学的第一天,你想好以后要做什么了吗?”
白衣天使、杏坛园丁、辛勤科者……一个个自豪的身影在我脑海中转换,让我时常改变想法。
而要实现这种.种想法,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又显得过于遥远。
我想不出答案。
每个孩子大概都会在童年梦想着自己长大后成为这样那样的“家”,然
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又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呢?
少之又少。
见我沉默了一路,爷爷慈祥地笑了。
“你看那要旅行千里的人,哪一个不是从脚下第一步的跨出开始?人的一生,不就像这千里之行,看似漫长,总也要从迈出第一步开始。
无论你想要长大后做什么,都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从现在开始,打好基础。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我懵懂地点点头。
爷爷的话,语重心长。
持执盈满
常忆儿时夏夜,天气炎热,又被蚊虫叮咬,睡不着觉时,便缠着正在书桌前看书的爸爸,要他给我讲个童话故星才肯入睡。
那天,爸爸放下那本薄薄的却被看了许久的《老子》,起身到我的床前开始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的一个山洞里埋着一大堆被封印起来的宝藏。
有一个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决定要找到宝藏,并将所有宝藏据为己有。
他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藏宝的山洞。
在山洞里,这个人找到了一个宝瓶。
宝瓶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打开瓶盖,里面就会冒出金沙。
请在取到足量金沙后把盖子盖上。
'”
“寻宝人欣喜若狂,打开了瓶盖,果然是宝物。
一开盖,金沙就像礼花炮一样飞射出来,黄金闪亮,就像是在做梦一样。
”
“'我要发大财啦!'这个人手忙脚乱,用袋子装,用帽子接,用衣服兜, 用双手捧,甚至鞋袜里也盛满了金子。
宝瓶里的金沙像涌泉喷涌而出,越喷越多。
渐渐地这人没东西装了,金沙从他手上溢出……溢出……溢出,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跪在地上捧着手接。
他太过高兴,过于疯狂,过于痴迷,只顾着欣赏金沙狂涌的美景,想象着独占所有财物的情景,而忘了瓶上的告诫:'请在取到所有金沙后把盖子盖上。
'最后,他被埋葬在厚厚的金子堆里。
”
“孩子,你要知道,当你拥有了不能再多的东西时,不如适时的停止拥有。
如果仍然不知满足,放纵自己的欲望,无休无止地追求那些对于你来说过多的东西,那么你最终会受到私欲的毒害。
”
我伴着父亲的轻语朦胧入梦,夏夜的风轻轻抚过那本还未合拢的书扉,月光淡淡,映在“持而盈之,不如其己”这句话上,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未曾适可而止的悲剧故事。
宠辱得失
中学时代,我的成绩十分优异,曾是班上公认的“学霸”之一。
考试名列前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同学们也十分乐意与我交朋友。
渐渐地,我有了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到后来便发展成骄矜之情。
一次月考,分数不尽人意,我担心会失去人前人后的颜面,立志下次的期中考试一定要翻身。
在中期考试
中,我却更加慌乱,不但没有翻身,反而退步。
中期家长会开完,看见妈妈走出教室,我赶紧躲得远远的,以免被瞧见又招来一顿训斥。
家长们都散尽,同学们陆续回教室,我才坐到座位上。
我的座位,一张纸,分外熟悉的笔迹。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
我盯着这张纸,反省良久。
古人诗云:“世事如庭前花,花开也有花落,又如天边云,云舒也有云卷。
”若是面对得失,斤斤计较,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那么再拿手的事恐怕也做不好,若是有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心态平静,淡泊自然,有些事反倒水到渠成。
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复失,这是一种自然、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我・《道德经》•家
年年岁岁,我在父亲的慈爱,母亲的温柔下长大,家中那本承载者厚厚情意的薄薄典籍,早已发黄褪色,但当我再次翻开它,一行行文字便立即化为家中长辈从前的谆谆教诲,幕幕鲜活,恍如昨日,从未褪色。
书页翻动,纤尘轻舞,书香扑面,我在这充满书香的家中长大,伴着书香,向天际远航。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五
感悟《道德经》己有些时间了,自己的感悟,一段时间过后总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里,有看到不同人的感悟,当然也有与不同的人进行讨论交流,讲实在,这是一段充实的时光,很有感触,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正如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的一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总是不断变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完全相同,事实上“变化”才是事物的共同特点,所以我们也应这样理解: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是不会完全相同。
明白这样后,如果看到一些人总是号称天下第一或者什么的,那你亦要认可:林子这么大,什么样的鸟没有呢?当然你也不要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这样的情况就象佛家的一个故事讲的那样:几个瞎子去摸大象,有人说大象象一条木柱,有人说大象象一把扇子,还有人说大象象一把尖锥。
对一头大象的形容,几个瞎子的看法都不同,这样的情况就象是我们对《道德经》的感悟一样,现在想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瞎子,所以这么多年对于《道德经》的研究与感悟,没有什么可以自我称耀的,除了一点,那就是我,自己战胜了自己的某些观念与做法,一直以来,还是有所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