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1 荷塘月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

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

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

水边是一片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数字。

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

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

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答案】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

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
得以很好的抒发。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答案】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名师点睛】常见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1.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感情的表达含蓄、耐人寻味。

2.渲染,对事物进行细致描写,突出主要表现对象。

为行文做好铺垫,营造氛围。

3.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4.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5.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要表现的形象更加鲜明。

6.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特点,能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8.铺垫,引出议论,为下文张本,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9.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吸引读者关心情节发展或人物命运,引人入胜。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答案】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5.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

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

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

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

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词语的选用等角度出发,仔细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马湖
朱自清
①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

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②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

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

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

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

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

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

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

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

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

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③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

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

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

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

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

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

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

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

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面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

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

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

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

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

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

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④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

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

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

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

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

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

在春天,不论
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

——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

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

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

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

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

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⑤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

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

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

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1.阅读文章,认真体会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面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

(2)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

【答案】(1)“笼”字写出了雾轻盈、透明的特点,给人一种朦胧缥缈的感觉。

(2)“滴”字动态十足,生动、传神地写出春回大地,山上的花草树木青葱翠绿的样子。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笼”是笼罩的意思,薄雾将湖上的山笼罩起来,展示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

“滴”是滴下的意思,说山青得要滴下来,写出了山的青。

2.作者在写景时用了许多生动优美的比喻句,请你任意找出一个,说说它所表现的景物特点。

【答案】示例一: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分析:把湖面比作镜子,写出了湖水清澈、平静的特点。

示例二: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

分析:把桃花比作夜空的疏星,不仅写出了花的数量,而且写出了红花的光泽。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解答这个题,首先要找出比喻句,第②③④段都有,如“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像是一面古铜镜”“像夜空的疏星”“像是蜃楼海市”“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等。

然后抓住喻体的特点分析本体,如把现实中的村庄比作蜃楼海市,体现的是村庄之美;把萤火比作金线网,写出了其颜色和数量。

3.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白马湖清静幽雅的景色以及与丏翁等朋友的和谐相处,使作者对这个地方难以忘怀,以至于几年后仍念念不忘。

4.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

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

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

(2)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白马湖这一地方的留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文章第④段是对季节景物的描写,前半部分写的是春季,重点描写了春天的景色;后半部分写夏季,重点写的是人在户外的活动及所见所感。

从中概括出春、夏的特点即可。

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结合全文概括。

作者笔下的白马湖景美人和谐,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段生活的留恋怀念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

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

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

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

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

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

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

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

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

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

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

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引出下文,为写荷叶做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2.文章第①段写完宏村秋景,却又提到“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你觉得这一内容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案】拍摄《卧虎藏龙》是一种文化行为,而这一文化行为恰在此地进行,这就烘托了此地浓厚的文化氛围,突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增加了本文浓郁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

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答案】①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

②夏日的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耍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③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裹食物,具有实用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4.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答案】第②段中成年的“我”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

第③段中初中的“我”没有留意残荷,也没从“雨打残荷”中听出诗意。

两处感受不同,原因在于:在少年时代的“我”的眼里,新荷光鲜洁净,又能用于游戏,所以“我”喜欢新荷;而枯萎的残荷,单从外表来看,不能吸引“我”。

后来经过文学作品的熏陶,特别是《红楼梦》中对残荷诗意的描写,加上人生经历更加丰富,“我”逐渐拥有了审美的眼光,因此能够欣赏雨打残荷的诗意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