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走进新时代2教学反思浙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走进新时代2教学反思浙教版
第一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走进新时代2教学反思浙教版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三课走进新时代
我的教学活动主要分为五个流程:
一、歌曲导入;
二、衣食住行话小康;
三、我家住在丽水城;
四、了解缤纷时代;
五、祝福您,我的祖国。
坦白说。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教材时,我吐了吐舌头:清一色的政治内容,怎么教啊?我曾经是一名初三的社会老师,当时教的也差不多是这些内容。
但是已经成为小学教师的我深知:用同样的教法去面对小学生是不合适的,更是不负责任的。
于是,我从身边的事例出发,从切合学生实际的本土教学资源入手,选取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住房的变化,以及倍受关注的2008年奥运会等题材来组织教学活动。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有遗憾,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研究才充满了诱惑和挑战,也才更有魅力。
这堂课我也有很多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学生上台贴祝福的时候把电源切断了,电脑关机了。
我考虑到,如果重启,很浪费时间,索性忍痛割爱,把最后一个环节删掉了。
上完这堂课我的脑子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品德课怎样进一步增强实效性?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内心感悟?如何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内心体验?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怎么上?应该说,我这堂课虽然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但很多细节还有待斟酌。
比如说学生讲到丽水的住房变化时,我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并没有继续深入;再如谈到人民生活改善了,服装越来越时尚了,还应该引导学生:现在我们不仅是几百块钱的衣服,甚至几千块、几万块的都
买得起,这说明了什么?不正说明我们的生活条件日趋改善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作为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大胆进行学科改革,善于取长补短、谦虚求教是相当重要的。
只有这样,身为教师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进步。
曾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以我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可以影响我的学生。
”这是多么朴素的一句话,我想我们小学教师应在学校这一精神特区里,努力做好我们的撼动、推动、唤醒、影响的工作。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小学品德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站在泰山顶峰》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本单元的主题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本主题凸显了齐鲁文化的精髓。
学生都知道“一山”“一水”“一圣人”,但相对而言最陌生的还是泰山,本班只有一个同学到过泰山,而且是几年前去过的,问及对泰山什么地方的印象深刻时,她竟一无所知。
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十来岁的孩子而言十分难理解。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我及时给学生补充了图片,但是远远不够,趁学生学习的间隙我连忙上网查找资料以加强学生对泰山的认识。
“登临泰山”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泰山的自然景观,体验泰山的壮美。
五岳之首是泰山,又有学生问及其余四岳是什么?我没有拒绝孩子,而是及时补充了其它四岳的知识,孩子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我又及时启发:“又有这样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可见五岳各有各的妙处,可以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在以后的课时中我们再来体会什么叫‘五岳归来不看山’”。
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登泰山”是去过泰山的旅游者的一种体验,对泰山十八盘的险峻同学都不了解,我针对此种情况向学生进行毅力方面的德育教育,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对“一览众山小”学生不解其意,我及时进行引导,又对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做了简单的介绍。
“泰山壮丽的美景”是本课的重点,对泰山的“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云海玉盘、泰山佛光做了图片展示,使学生对泰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
泰山的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泰山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以对泰山进行深入地了解,感受泰山历史文化的厚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由于泰山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博大精深,主要让学生采用专题学习的形式介绍相关知识。
本次的教学主要是方法的指导,课前已经让学生制订主题研究计划,我在课前进行了一定的方法的指导,效果比较好。
中国的其他名山大川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对此更感兴趣,我适当运用猜一猜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几个,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针对上节课的学生情况,在五岳的了解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又对四大佛教名山作了简要的了解,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知识、情感方面得到增长、提高。
问题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共分为: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帝王封禅、古文化遗址四个主题小组,由于班额较大,小组人员较多,所以显得纪律较差。
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小组教学的人数控制,以四人小组为宜。
教学重建: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情况,针对难搜集资料的现实情况,教师积极为学生搜集部分资料,这样探究式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3.8
《来到黄河岸边》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本课分为三个课时,包括“我看到了母亲河”、“母亲河哺育了我”、“为了‘母亲’的微笑”三个主题活动,分别展示了黄河地貌的壮美、黄河孕育的千年文明史和黄河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背景、途径省份、地理位置及整体形象,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因为我们这里就在黄河的岸边,有的学生就在黄河岸边长大,但对黄河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图片展示法、师生讨论法、小组研究法等方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趣,进而培养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学生对影像资料感兴趣,针对这个特点,我为学生补充了视频资料(浩浩荡荡的黄河),又为学生播放了气势磅礴的《我们是黄河泰山》,学生对黄河的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本
课的教学中我还注意运用学生对黄河的了解,在课上交流,达到信息共享。
我还补充了有关黄河景观的资料,如壶口瀑布、黄河入海口等,这些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第二课时“母亲河哺育了我”一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黄河流域文明的历史故事、重要事件与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举例法、图片展示法等方法,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了解黄河文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单单是地理知识或历史知识的教学,而是以情感得到激发作指导,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第三课时“为了‘母亲’的微笑”,以提高对黄河的保护意识为主,着重从黄河受污染、河水断流、土质恶化等方面的环境问题入手,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积极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资料展示法(既包教师搜集的资料,也包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变化,又用设疑法让学生寻找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生本次搜集的材料较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颇感兴趣,能自觉运意识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自主的学习。
学生意识到黄河面临的严峻问题,明白保护黄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又加之学生生活在黄河岸边对黄河断流、地上河情况了解甚多,已经把保护黄河当做自己的责任。
学生对我国的名川秀水很感兴趣。
我适当补充了我国较大的河流。
尤其对长江的作了具体的探讨,黄河、长江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水系图也知道我国的北部河少、南方水系多。
长江的水量是黄河的20倍。
春天正值干旱季节,电视新闻对此报道也很多,学生也能真切感受到水资源的匮乏,电视台也有有关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所以学生对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情况也比较了解。
我们这里是农村,用水方便,能否把节约用水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内心还是个难题。
问题反思:学生说的很好,但是很多同学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按照说的去做,也就是“知行不一”如何培养言行统一的学生还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学重建:作为品德课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是怎样做人,德为立人之本,教师更应该为学生积极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景,促使学生知行合一。
另外,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行及时监督,时时提醒,教师也应以身作则。
3.19
《寻迹孔子故里》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对孔子的专题研究,走进三孔,不但了解了孔子和孔子对中国的影响,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专题研究的经验,提高专题研究的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汇报学习收获时,引导学生的发言,梳理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对专题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使专题研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方向,有层次,步步深入,同时及时肯定学生好的专题研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使老师的评价成为学生的路标和灯塔。
我对这两节课感触颇深,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门课程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问题反思:
一、使用教材不灵活,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
在教材运用方面,我对教材把握不够,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我的导课过于繁琐,把孔子的形象直接定格在学生面前,未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还有一点是我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同时对收集的材料未进行透彻的处理和吸收,只注重了课本范围内的备课、上课、很少考虑教材之外的教育内容,对于孔子的名言、观点渗透不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够。
二、教师情感投入不够。
品德与社会课除了认知和学习外,要多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可以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并且引导儿童获得情感的体验,获得经验,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为自己本身对孔子的内涵没有把握好,在课堂中,我的教学语言较为平淡,情感投入不够,以致于影响教学效果。
三、评价学生过于简单。
成功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使人们永远乐观向上的动力。
因此,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评价语言不可太过于简单,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使用的评价语
言过于简单,欠缺学生的自我展示、总结展示,对学生的激励程度不大。
教学重建:这节课不是简单的明理课,又不容易联系学生的实际,所以必须另辟奇径,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连接体验,提高教学实效,充分利用情感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话题,只是学习的一个借鉴。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深入挖掘人文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呈现有意义的、快乐的课堂教学内容,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努力实践新课标的新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把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很好地教好。
3.26 《好大一个家》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学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所以在本课设计上我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图片,就以本地现在的季节为与南方气候对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感受季节、时间的不同,通过具体描述来感知,领会这种疆域辽阔带来的全国各地自然景观的不同。
《品德与社会》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开课伊始我就以一首爱国歌导入,整堂课引导学生体会祖国的辽阔,培养爱国情感。
自我评价:特别是在认识34个省级行政区的时候,通过猜谜语深化认识,本课知识性强,为了学习不那么单调,我采用了比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东西部和南北方的空间概念,在和同伴的合作游戏中学习,寓枯燥的学习内容于游戏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观察地图的能力。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培养学生良好的收集资料习惯,为自主学习打开方便之门。
在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的是“品德良好、
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
这就应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去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
因此,师生收集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之前,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各民族知识的资料。
师生课内外有目的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与人交往、搜集信息、探究等能力,并让学生通过多方面搜集信息而得到巨大收获,成就感油然而生。
2.培养合作意识,加强情感的融合交流。
本节课学生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品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情感得到交流,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但是应该看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是需要培养的。
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年龄特点、思维的发展和接受能力,不能急于求成。
问题反思:对行政区域划分部分教学较少,没有很好的深入进去,学生对部分行政区的简称和首府(省会)还不甚了解,编谜语有一定难度,拼图游戏的时间不够只有放在课后,对教学时间的安排还不够合理。
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
教学重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实际授课时,丰富自己的经验,遇到突发状况时应变自如,使原本的设计能正常进行,不至影响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
4.5 《同是炎黄子孙》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两岸人民血浓于水》一课时,一开始,就播放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听了真情演唱,孩子们触动很大。
再让学生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海外华侨的生活。
然后,让学生了解海外华人的生活习俗,知道海外华人虽然身在他乡,但依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让学生把收集的有关海外华人生活习俗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探讨,拓宽知识面。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
的实际畅所欲言,把感受在全班进行交流,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海外华侨的爱国情结。
朗读诗歌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已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第二课时中,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问学生谁能说出关于台湾的历史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因为学生已经是十多岁的孩子,他们对时事问题了解的也不少,这是他们展示自我的绝好时机,总想告诉大家自己的知识,这是孩子的天性。
可是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也只能说出个大概或是提前预习得到的教材上的一点点东西。
此时,正是我们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的时候,我利用网络资料,给学生做以补充,从三国开始,讲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一直讲到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岛,形成现在的分踞局面……学生对台湾问题有所了解。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学习“两岸人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你知道哪些台湾的特产?你是从哪里了解到台湾的?又联系到中央4台的“海峡两岸”栏目,结合时事政治台湾的领导人参加上海世博会,我们这里有一些台胞,大陆与台湾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白大陆与台湾的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亲情。
联系上节课,从而让学生知道不论大陆人民、台湾同胞,还是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在学生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之后,再怀着满腔热情唱歌曲《我的中国心》,使情绪高涨起来,以此来抒发各自的爱国情怀。
课外的各种资料都是课程的资源,会让学生多渠道学到知识。
问题反思:刚开始的播放歌曲声音太低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及时调整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虽然不是住校生,但微机室不能上网,学生手头没有资料,资料基本上是我给提供的,这样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他们也就无法对资料进行取舍。
教学重建:学校的图书馆不能随时开放,这对品德课教学是致命的打击,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学生对台湾有一定的了解,但仅限于风景方面,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较多,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不能很好的发挥。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找出更好的品德课教学的路子,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
4.12 《为了祖国的振兴》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本课共分为三课时,《辉煌成就》、《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教学第一、二课时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鲜活的例子,发挥直观优势,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经验,结合探究式教学,强化学生技能的形成。
在以名人为例的榜样式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补充大量资料,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祖国辉煌六十年的历程。
在这几节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展开,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先辈们建设祖国的热情和斗志。
我还注意调动学生的各种技能运用于学习中,品德与社会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应该是孩子们积极探索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中,是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将知识的挖掘放手于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探寻所需要的知识,充分体现主动学习。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汇报学习收获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的发言,梳理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对专题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选择有价值信息,使专题研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方向,有层次,步步深入,同时及时肯定学生好的专题研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效果不错。
第三课我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及视频资料,通过丰富的视觉体验,逐步了解读书的真正价值,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基本遵循了一般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引领学生从身边及生活的具体事物中感知为什么读书,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功利性读书,也不是读书会有体面的工作的错误认识,读书会有更好的选择,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本课中,没有简单的用自学讨论法,而是采用学生乐于参与的讲故事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寓教于乐。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尽量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才更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说假话,也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及错误的价值观。
问题反思:有的时候我还在以绝对的、理想化想法代替学生的想
法,有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的时候。
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学生搜集的资料太少,探究式教学落不到实处。
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名人效应学生感触不是很深,没有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总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教学重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加强理论修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但在实际授课时,资料准备不足,使原本的设计未能正常进行,不得不现场搜集有关资料,以至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
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说一套,做一套。
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是每个品德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4.23
《林海雪原》(北国风光)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东北平原的冬季景象及民俗文化。
学生对景色宜人的林海雪原景色知之不多,因此我通过谈话引入东北平原,又让学生通过中国地形图认识东北平原的大体位置,进一步知道东北平原的具体位置。
又让学生配乐欣赏了东北平原独有的“北国风光”,学生被纯洁壮丽的雪景所吸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声,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对“北国”的探究欲望也就更强了。
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品德教学的德育效果不言而喻。
本单元的教学有的老师认为是纯粹地理知识的教学,把教材当地理知识教学是严重的错误,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割裂是品德教学的彻底失败。
自我评价: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我没有一味的讲东北的气候及环境特点,而是让学生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说说喜欢的冬季风景。
学生普遍对雪景感兴趣,也愿意玩冰雪上的游戏。
由于我们这里冰层的厚度还不够,在水上滑冰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时渗透生命教育,淡化教育的痕迹。
在讲“东北人是如何过冬的?”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我们这里的人是如何过冬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更能明白东北的冬天比我们这里还要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