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同鱼水, 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 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 幸诸公数相匡救, 冀凭直言鲠议, 致 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 天下太平。” 数shu ò:多次。相遇:相互对 谏议大夫王珪 天下太平。”待。遇,对待。鲠:直爽、正直。谏议大夫王珪 对曰:“臣闻, 木 从 绳则正, 后 从 谏 回答说:“我听说,木材依照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 则圣。 是 故古 者圣 主必 有争臣七人, 为圣明的人。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安排几个敢于直言谏诤的大臣,
平章国计:商议国家大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呢。 预闻: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
贞观五年, 太宗谓房玄龄 等曰:“自古 帝王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
多任情喜怒, 喜则滥赏无功, 怒则滥杀无罪。 大多喜怒无常,高兴就胡乱奖赏无功之人,愤怒就滥杀无辜。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因此天下大乱,无不由此引起。我现在日夜都把这放在心上, 恒欲 公 等尽 情 极谏。 公等亦 须受人谏语, 常常希望你们尽力进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劝谏,怎能 岂得以人言不 同 己 意,便 即护短不纳? 若 因为别人话语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立即护短不予采纳呢?如果
4.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明确] 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 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 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 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同时他 选贤任能,实行了开明政策,采取利国利民措施,从而出现了 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 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 已感受到国势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 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 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 治目的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 值,而得到历代珍视。
该书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 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 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 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 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 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 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 有雄才大略的治世明君。
或有人臣谏 事, 遂答云‘业已为之’, 或道‘业 的记载,有时有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 已许之’, 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 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
是:正确。业已:已经。竟:终究。 可反手而待也。” 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反手:形容时间短。而:表修饰。
者,纵不合朕心, 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 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 深恐人怀战惧, 岂肯更言!” 忤w ǔ:冒犯, 恐怕人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触犯。更:再。 贞观十六年, 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 知者明, 信为难矣。 如属 文之士, 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文章的人, 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 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 工文 匠,商 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 工匠、文士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
勖xù: 玄 龄 等 数 人 勖 之。 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勉励。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昔舜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 俎zǔ: 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 案板。 食 器 之间, 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 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精雕 琢 害 农 事, 纂 组 伤 女工。 细琢会妨害农耕,纺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译文: 一个人要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 。 句式: 宾语前臵句,正常语序是“人欲照自”。 (2)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译文: 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 句式: 被动句,无被动标志,语句本身有被动之意 。
[要义探究] 3.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求谏的目的是什么?
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吴兢从事 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 书》、编年体《唐春秋》。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 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 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晚年还执着于修史工作。 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二为直 笔,努力保留历史真相。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 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 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 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明确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同时他选贤任能实行了开明政策采取利国利民措施从而出现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经典原文6
求_谏
吴兢(约669-749),唐朝史学家。汴州俊 仪(今河南开封)人。仕历大部分时间是在京城 做史官。武则天当政时,吴兢以“有史才”之 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
[明确] (1)背景: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
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 陈意见。于是,他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虚 心请教的姿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 (2)目的:其实,他求谏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并非着眼于 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唐王朝的统治, 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
太宗 威容 俨肃, 百僚 进 见者, 皆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
失 其 举 措。 „„者:„„的人。 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举措:举止。
太宗知 其若 此,每见 人奏 事, 必假 颜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表现出和颜悦 色, 冀 闻 谏诤, 知政教得 失。 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劝谏的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贞观初, 尝谓公卿曰:“人 欲 自 照,必 须 明 镜; 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想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
诵读第一段,完成以下各பைடு நூலகம்。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皆失其举措 (举止) ..
① ② (2)必假颜色 ,冀 .. . 闻谏诤
①(脸色) ②(希望)
① ② (3)主欲知过 ,必藉 . . 忠臣
①(过失) ②(借助) (4)臣亦不能独全 其家(保全) . (5)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 规谏(竭力陈说) ..
但:只是。下:使下面。 怖慑, 言语致失次第。 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 正人:正直的人。比:
近来。怨滞:怨结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 于心而阻滞不通。 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
犯逆鳞:喻指 所以每有谏 必当畏犯逆鳞。 必然害怕触犯君主威严。 触犯君主威严。所以每当有人谏
害:妨害。纂zuǎn:原指赤色丝 首创奢淫, 危亡之渐。 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 带。组:丝带。渐:开端,开始。
漆 器 不 已,必 金为之; 金器不已, 必 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 玉 为之。 所以诤 臣 必谏 其 渐, 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
太宗曰: 及其满盈, 无所复谏。” 及:等 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 到。 太宗说:
“卿言 是矣。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 “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 或 已将 终, 皆宜 进谏。 比 见 前史, 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
寻亦诛死。 全:保全,使动用法。自贤:自以前事不 不久也被诛杀。 为贤明。寻:不久。诛:被杀。 前事不
远,公 等 每 看事 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远,你们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极言:竭 力陈说。
贞观元年, 太宗谓侍臣曰: “正主任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 邪 臣, 不能致理; 正臣事邪主, 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 亦 不能致理。 惟 君 臣 相 遇, 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是一部政论性的史 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 与臣下魏徵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 谏奏疏。 《贞观政要》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 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 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 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 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恒:常常。以: 不能受谏, 安能谏人?” 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怎能劝谏别人?”因为。安:怎么。
贞观八年, 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
则 自 内省, 恒恐 上不 称天心,下为百 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 姓 所怨。 但思 正人 匡谏, 欲令耳目 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 外通, 下无 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多有 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大多
言 而 不用, 则 相继以死。 后:君主。争:谏 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 诤。而:如果。
陛下开圣虑, 纳刍荛, 愚臣处 不讳 皇上您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 虑:思虑。刍荛ráo : 之朝, 实 愿罄其 狂瞽。” 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借指粗野之人。罄其 狂瞽:竭尽自己浅陋 太宗 称 善, 诏令自是宰相 之才。瞽g ǔ,瞎子。 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 入 内平 章国 计, 必使谏官随入, 预闻政事。 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
冀:希望。 主 欲 知 过, 必 藉 忠臣。 i â:借助。 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藉j
主 若 自贤, 臣不匡正, 欲不危 败, 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 岂可得乎? 故君 失其国, 臣亦不能独全 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家,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 其 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 臣 下 钳 口, 他们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 卒令 不闻 其过, 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 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
乃见。 商略诋诃d ǐ h ē:商讨品评,呵斥指责。信: 显现出来。 àn :显现。 确实。伎:各种技艺。见xi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 臣,举 其愆过。一日 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他的过错。每天有 万 机, 一 人听断, 虽复忧 劳, 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 安 能 尽 善? 愆qi ān : 常 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 过失。 我常 念 魏徵 随 事谏 正,多中 朕失, 如 想念魏徵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 明 镜 鉴形, 美恶必见。”因 举觞 赐 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