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核心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以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修编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核心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以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修编为例
[ 摘要 ]文章从生态城市理念入手,以明珠湾起步区为例探讨城市核心区
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对搭建生态框架、构建开放空间系统、建立开放空间蓝绿走廊、响应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生态堤坝等5个方面的探索进行总结,希望能为
其他城市核心区的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 关键词 ]生态城市;公共空间;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
一、关于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市理念
我国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指出,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民
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生
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广义上的生态城市指的是依照生态学原理开展城市整体规划和设计,造就一
个高效率、和谐、可持续的生活环境[1]。
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思路从提
高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转变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也在相
应转变,遵循整体性、节能性原则,实现人、自然、建筑的有机结合[2]。
(二)生态城市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
生态城市规划强调对生态系统包括湿地、
动植物的保护,避免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而破坏自然环
境[3]。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成为新时期
规划工作的主基调, 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生态为要。
[4]
2.保障城市安全。
生态城市应保留生态空间最基本的功能,
可以抵御风暴潮、海岸侵蚀和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
营造良好的动植物栖息地,以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的夏季高温,达到改善城市气候、保护城市安全的作用。
3.强调对象的整体性。
构建一个安全的、可持续的城市生
态空间格局,意味通过织补破碎化的城市生态空间,在
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景观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融合,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构建
完整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
二、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
南沙位于广州市最南端,伴水而生,沿海而兴、依港而荣,是粤港澳大湾区
地理几何中心,也是粤港澳“半小时交通圈”原点和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重
要组成部分。
明珠湾起步区作为南沙CBD,面积约33平方公里,包括灵山岛尖、
横沥岛尖、蕉门河口、慧谷西区四个片区,规划定位为金融商务发展试验区,以“绿色生态、低碳节能、智慧城市、岭南特色”理念为引导,旨在打造南沙新区
引导示范区及核心功能区。
明珠湾起步区在规划之初超前性提出生态设计理念,并充分贯彻到最终的实
施建设中,目前灵山岛开发建设基本完成,横沥岛基础配套设施正在快速建设。
明珠湾起步区以绿色建设作为引领,已荣获了包括“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 、“LEED for Cites 铂金奖”、“亚洲都市景观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在生态城
市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
三、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空间营造策略
南沙明珠湾起步区自然资源丰富,规划范围内包括三条外江河道、七条河涌,背靠黄山鲁森林公园,生态优势充足。
规划充分考虑城市与生态的关系,旨在建
立城市韧性系统,并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临水人居环境典范。
(一)搭建生态框架
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城市设计方案将现有河流、山体、堤岸等自然基底进行
整合拓展,为公共开放空间和生态韧性空间预留足够的用地面积,围绕公交枢纽
中心进行高密度开发集中,形成呼山应水、大密大疏的城市结构。
用地布局上,
城市各类绿地及水域占总用地40%以上,湿地公园、岭南水街步道、生态堤公园、山体廊道公园等大面积公共空间面积均不小于300平方米,公共空间500米服务
范围覆盖城市功能的比例达到60%,保证了公共空间的均好性、连续性和可达性。
(二)构建连续开放空间系统
规划尊重明珠湾的自然地貌形态和生态特色,通过大型滨水公园打造标志性
的滨水空间,以河涌、山地等自然空间为边界塑造各个独具特色的街区,形成水
乡居住社区、商务社区、科创中心、多功能居住中心等多个组团。
开放空间系统
贯穿主要的公共节点,建立从山体、绿色街道延伸到堤坝、水体的连续体系,保
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并营建宜居的城市环境。
林荫大道、绿色街道、滨水慢行
道串联各个开放空间,形成连续、舒适的慢行系统体系。
(三)建立不同等级的开放空间蓝绿走廊
以连续开放空间为城市基底,规划构建了生态堤、山体廊道、河涌、街头绿
地等一系列蓝绿廊道,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生态框架。
蓝绿廊道延续自然
河涌,结合南沙特色的“一涌一村”肌理,打造符合岭南水乡特色的弯曲河道,
使滨水空间恢复到自然亲人的状态,沿河涌两侧提供多种形态的开放活动空间和
尺宜人度的新岭南现代建筑,再现“依水而居”的岭南生活场景。
这些不同等级
的开放空间有利于盛行北风和盛行东南风穿越,有助于风渗透主要蓝绿色走廊进
入邻里空间,促进城市通风和热量消散、帮助分散空气污染物,也为提升城市韧
性和构建绿色社区提供了优良的基础。
(四)开放空间响应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
考虑滨海地区夏季炎热的气候,规划从社区、街区和建筑尺度提出针对性设
计要点。
社区层面,规划大面积提高生态用地和城市绿地占比,通过开放空间廊
道改善通风和消热,规划主要廊道宽度不小于100米、次级廊道宽度不小于50
米,使夏季体感温度下降8℃左右。
街区层面,小尺度街区营造更荫凉更舒适的
步行体验,多处社区公园等小型开放空间提高了休闲娱乐空间的可达性,根据街
区规模,廊道内规划设计合理的建筑造型和城市布局,对街区朝向、建筑高度变
化等进行设计,保持街区内的空气流动通过,同时通过冷巷、小庭院和植被景观
改善空间的遮阳、热舒适度和风通道。
建筑层面,通过紧凑的建筑体量、连续骑
楼街、绿色立面及生态屋顶打造通透的、适应岭南气候的建筑形态。
(五)生态堤坝
明珠湾起步区临三条外江河道,外江的堤岸安全和景观风貌同等重要。
考虑
堤岸的水安全和生态性,规划提出生态堤概念,不同于传统硬质化堤坝,生态堤
大大提高了堤坝的绿化覆盖率,构建了从开放水域到盐沼、红树林、防浪墙坡地、堤坝公园、内陆湿地的渐进式自然过渡。
生态堤利用本地沿海植物(现有滩涂和
红树林)保护沿海环境的自然特征,在消浪50%-80%的同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
栖息地。
生态堤结合活动空间和生态区域,连续长度大于30公里,宽度不小于
80米,堤身生态化表面不低于50%,打造集湿地森林、堤顶漫步道、滨水活动广场、都市花园为一体的生态堤公园。
结语:在城市核心区中通过绿色生态手法营造城市公共活力空间也已成为规
划实践中的广泛共识,本文通过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的规划探索提出了部
分解决思路。
然而随着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问题的尖锐化,绿色空间和城市开发
如何平衡、绿色城市各项指标如何制定和实现,依旧是需要在城市规划中继续探
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唐亚琼.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探讨[J].城市建筑空
间,2022,29(S1):38-39.
[2]毕雪娇.生态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及城市生态问题解决对策[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05):42-44.
[3]王昌威.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路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6):19-21.
[4]邹兵.自然资源管理框架下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基本逻辑与设想[J].规划师,2018,34(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