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富有创见的思维。
它是在己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组合,阐发新见解,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它是想象的放飞,智慧的畅发,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与激活的产物。
“创造性思维不仅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
”(《教师百科辞典》第9 3页)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的思维技能,具有优异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
它的习得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下面本文拟从创造想象力、逆向思维、意识流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实例,谈点浅见。
一、创造想象力。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捕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发展他们想象力的创造契机,借以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使其沉迷其中,创意出新。
为此,可指导学生练写想象作文。
如笔者执教《与妻书》一文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林觉民妻子陈意映的身份,给林觉民写一封回信。
这个命题新颖不俗,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力,他们根据原信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沉浸到角色的情感世界中去,写出了许多精彩片断。
如:
在一片沉寂中,我独自一人在灯下给你回信,不觉泪水又悄然落在了纸上。
窗外的月亮一如往常皎洁明亮,往日的月圆之时,总有你相伴身边,而如今……
月光花影伴我们,当时的时光多么美好,是我永生难忘,刻骨铭心的。
而今却是景物依旧人己去,我独立梅树下,月光冰冷,我断肠心碎。
依新很懂事,见我悄然流泪,就走过来安慰我,陪伴我,逗我开心,我无心笑,可又不忍伤害他那颗天真无邪的童心,更不忍告诉他失去父亲的事实,我忍着泪,笑了,可泪水还是禁不住流了下来……
这些描绘均融入了作者的创造想象,或融情于景,应景切境;或对比映衬,细节生辉,都写得情文并茂,真挚感人,达到了写作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双重效用。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
其次,逆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
而是积极地否定旧说,扬弃陋识,在否定中不断发展与完
善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
维,关键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入手,提炼观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课题。
如针对考风不正,作弊严重的现象和部分同学中存在的不作弊吃亏的错误思想,我们设计了“不作弊吃亏吗” “作弊未必取巧” “析作弊取巧论”一组题目,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反思,去驳诘,去求真,去论证,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利思想的锋刃,撞击真理的火花。
又如针对学生迷恋武打、言情小说,不分时间、场合,嗜读成瘾,严重影响学习的现状,我们又设计了《开卷未必有益》的作文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认识,谈感受,谈危害,反弹琵琶,翻新旧说,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松树的风格》一文时,先要求学生不准重复陶铸同志的观点,自选一个新的角度去赞美松树。
然后他又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松树的短处》为题口头作文。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
一提起松树,人们便会想到它的四季常青,于是,就把它作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象征。
是的,松树的这一特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无论是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霜,冬天的雪,都改变不了松树的这一特色。
可是,松树的不足恰恰也就在这里。
我们想一想:那松树春天是这个样子,夏天是这个样子,秋天还是这个样
子,到了冬天,它也依然保持原貌。
一年过去了,几年过去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万年过去了,地球上已经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松树呢?它依然是那个老样子。
这就叫做一成不变。
一成不变是不好的。
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前进的。
从发明工具到改造工具,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从人操纵机器到电脑控制,人类社会真可谓日新月异!如果地球上的事物都像松树那样一成不变,那么我们还会有今天吗?只有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中开拓前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松树的这一短处也不能等闲视之。
这篇口头作文,抓住松树“一成不变”的短处,运用辩证的发展观点加以剖析透视,指出“一成不变是不好的” 是同社会发展与变革精神相抵触的。
整篇文章简洁凝练,立论严谨,自圆其说,令人信服。
三、意识流思维。
意识流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1 9 8 0年在其所著《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类的全部心理生活是一个不间断的、构成每个人直接经验的、经常变幻着的意识流。
他说:“在我们每个人中间,当不眠的时候(而常常甚至在睡梦中)都有些意识过程发生。
我们有各种状态的意识流(感觉、愿望、思考等等)在迅跑,它们犹如波浪
式的原野一样绵亘不断。
”(见《外国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4 1 6页)新的思维方式的引进和运用,也是创造性思 维的可贵尝试。
有一篇题为《一切为了考试》的作文,记 述了一个“奇怪的梦”:
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
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曰当空。
氢氧化铝分子式。
蚊子叮在脖子上,啪! 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
春眠不觉晓, 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
一张五十三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 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
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 一切 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
它是一 个中学生殚精竭虑的拼挣和精疲力尽的呼喊。
作者以强烈 的创新意识,自觉地尝试将意识流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 思想随意跳跃,内容错杂闪接,时空交割变换,意象奇幻 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纷扰杂乱,不胜其 荷的心理重负,读来发人
茅盾原
名? 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__老师说是
深省。
四、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
它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譬如“砖”的用途有:造房子、砌围墙、铺路,刹住停斜坡的车辆、作锤子、压纸头、代替尺画线、作线砣、当书架等等。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要从这“三性”入手,强化训练,任学生自由联想,迅速反应,在思维的发散过程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一位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就曾以“砖” 为题,先让学生围绕母题信马由缰,尽力联想发散,使学生思维碰撞,智慧交合,开阔视野,打通思路。
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提炼内蕴,这样很快就整理出一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1 .总是把后来者举得高高。
(含观点:甘为人梯是美德)
2.从外到里是一种颜色。
(含观点:表里如一)
3.—旦放在路上,就会成为绊脚石。
(含观点:英雄须有用武之地)
4.砌在哪里,就在哪里奋斗一生。
(含观点:服从分配,忠于职守)
5 .手牵着手挽起了万里长城。
(含观点:团结就是力
量)
6.不经过烈火的焚烧,只能是土坯一块。
(含观点:艰难苦困,磨练意志)
7.由一摊泥土变为一块砖,首先是接受了模子的制约。
(含观点:成才要有必要的约束)
在此孕旨立意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构思、布局、运技、谋篇,并要求学生至少写出观点不同的两篇文章来。
显然,这种由易到难、由单项到整体螺旋上升的训练形式,对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认识事物,多侧面、多领域地挖掘事物本质,以及多元化、多维度地辐射思维的光束,照亮思想的穹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