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12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4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
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7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8《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荀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 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10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11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
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14《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1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7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8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19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 “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0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21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的女儿怎么没有养在侯门大户之家。
对这种“爱无差等”的“感叹”,理解正确的是22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①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②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 想家是③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挑战④说明儒家思正统地位的丧失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3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A.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2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3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A孔子B 程颢C朱熹D王阳明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25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2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3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的“某人”是指还会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如果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27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36.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
点的是28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A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灭,人欲胜则天理灭”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3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小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产者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29 “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38.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当时的教育 A.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39.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30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学说的是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
(苏渊雷)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 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
(范文澜)A.① B.② C.③ D.④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
(郭沫若)3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
(梁启超)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40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致”的含义是32.《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中,贾宝玉看见袭人的两个姨表妹,感叹这样好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4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
42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
的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宋朝为267人,明朝为__人。
这种变化趋势表明( )
A.礼教束缚渐趋强大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
43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
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的主权思想的生发。
”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位学者观点的是①“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③“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此言出自( )
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
45清代的主流学术研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
开朴实学风先河的是( )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46明代龚信认为“明医”和“庸医”的差别在于:“明医”心存仁义、不谋其利;“庸医”不学经书、希图微利。
龚信区分“明医”“庸医”的标准是( )
A.医术B.收费C.仁爱D.口碑47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
A.理学逐渐盛行B.商品经济繁荣C.儒学受到冲击D.中央集权加强48以下有关古代儒家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B.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大一统”思想C.陆九渊反对传统伦理道德
D.李贽强调以孔孟权威抨击理学
49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 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
50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
“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
“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51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2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
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
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
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B.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C.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53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54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D.为了教化子孙
55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
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
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56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
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
57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
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
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
相互征伐
5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非议政治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59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 A.刑部B.礼部C.工部D.吏部60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