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免疫的概念:机体对⾃⼰”或⾮⼰”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的⽣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种⽣理性功能。
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
⼜称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作⽤范围⼴,并⾮针对某⼀种特定抗原;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③⽆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改变。
2.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类具
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包括⾻髓和胸腺⾻髓的功能
1. 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
2.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 免疫调节功能
⼆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 、B 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 :1.T 细胞及 B 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的场所
1)浅⽪质区:细 B 胞定居的场所 2)深⽪质区: T 细胞
1)髓索: B 细胞和浆细胞较多 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
3.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的功能
1. 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3.合成⽣物活性物质
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
抗原概念:指能与 T 细胞、 B 细胞的 TCR/BCR 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抗
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淋巴结的结构: 1 ⽪质
定居的场所。
2 髓质
2.是免疫应答发⽣的场所 4.过滤作⽤
抗原的性能(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能诱导机体产⽣免疫应答的特性。
即刺激机体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
(2)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分⼦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特异反应的特
性。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异物性:是抗原物质的⾸要性质。
即“⾮⼰”物质。
在胚胎期未与机体淋巴细胞充分接触的称为异物。
亲缘关系(即种属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a. 异种物质:各种病原体
b. 同种异体物质:ABO ⾎型,HLA 。
c. ⾃⾝抗原:1 隐蔽的⾃⾝抗原2 修饰的⾃⾝抗原 3 正常的⾃⾝抗原
特异性特异性: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专⼀性。
抗原的特异性表现:*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抗原性的特异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中的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AD ))概念:抗原分⼦中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表
位。
它是与TCR 、BCR 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抗原表位的类型: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指⼀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段。
构象表位:序列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
T 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APC )处理加⼯提呈的线性表位。
B 细胞则可识别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
T 细胞表位和B 细胞表位
T 细胞表位指被T 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可存在于抗原分⼦的任何部位。
B 细胞表位指被B 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多位于抗原分⼦的表⾯。
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这种表位称为共同表
位;共同抗原(交叉抗原):带有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
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抗原分⼦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蛋⽩质:强,含芳⾹族氨基酸更强。
多糖:较强核酸:抗原性很弱;
脂类:⼀般⽆免疫原性。
2、分⼦量⼤⼩:作为完全抗原的物质,其分⼦量⼀般在10kDa 以上。
在⼀定范围内,分⼦量越⼤,则抗原
性越强。
3、结构的复杂性明胶分⼦量虽⼤,但免疫原性弱,加⼊2% 酪氨酸,则免疫原性提⾼
4、分⼦构象
5、易接近性
6、物理性状:环状结构的蛋⽩质其免疫原性⽐直链分⼦强;聚合状态的蛋⽩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
抗原较可溶性抗原强
⼆、宿主⽅⾯的因素
1、遗传因素:种属、个体不同MHC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青壮年⽐幼年和⽼年对抗原应答强‘ 新⽣⼉或婴⼉易耐受雄性⽐雌性免疫应答弱
妊娠期免疫抑制三、进⼊机体的途径
抗原进⼊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和佐剂类型等明显影响应答。
免疫应答强弱:⽪内注射〉⽪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服耐受原因:消化酶⽔解,抗原丧失抗原性
抗原的分类
⼀、根据诱⽣抗体时是否需要T 细胞辅助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需要在T 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刺激
B 细胞产⽣抗体。
⼤多蛋⽩质抗原为TD-Ag 2、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
不需要在T 细胞的辅助下就能刺激B 细胞产⽣抗体。
如细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及聚合鞭⽑素等少数抗原。
⼆、亲缘关系
1、异种抗原:病原及其分泌物;动物免疫⾎清(抗毒素);抗⽣素及化学药品等。
2、同种异体抗原:⾎型抗原、HLA
3、⾃⾝抗原:
4、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动植物、微⽣物间的共同抗原。
5、独特型抗原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
1、外源性抗原:APC 细胞之外的抗原。
2、内源性抗原:在APC 细胞内合成的抗原。
免疫球蛋⽩
Ab 的概念;是B 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特异性结合的糖蛋⽩,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的结构
(⼀)轻链和重链
Ig 基本结构:两对四条肽链通过链间⼆硫键连接形成Ig 的单体结构。
两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H 链);另两条相同的短链称为轻链(L 链)。
两条重链间,轻链与重链间以⼆硫键相连,整个Ig分⼦呈“Y字型。
结构域:由链内⼆硫键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
(⼆)可变区和恒定区
1)可变区(V 区)位于L 链靠近N 端的1/2(约含107个氨基酸残基)和H 链靠近N 端的1/5或
1/4(约含107-130个氨基酸残基)。
V 区氨基酸排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有较⼤的变异。
L 链和H 链的V 区分别称为VL 和VH 。
⾼变区(HVR ):在VL 和VH 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具有更⾼的变化程度。
也称互补决定区(CDR )因HVR 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
2)恒定区(C区)位于L链靠近C端的1/2和H链靠近C端的3/4区域或4/5区域。
这个区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序⽐较恒定。
H链含有4-5个结构域(VH、CH1-3或4); L链含有2个结构域(VL、CL)。
每⼀结构域约由110 个氨基酸组成。
(三)铰链区
位于CH1 和CH2 之间,易伸展弯曲,富含脯氨酸残基,易被⽊⽠蛋⽩酶、胃蛋⽩酶⽔解,该区称为铰链区。
IgM 和IgE ⽆铰链区。
(四)结构域
概念:lg分⼦可折叠成若⼲个球型结构,每个球型结构约由110个aa组成,称为结构
域或功能区。
每个功能区⼀般有其独特的功能。
轻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重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
免疫球蛋⽩的功能:
⼀、lg V 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是lg 最显著的⽣物学特点,由其V 区(尤其是V 区中的⾼变
区)的空间构成所决定的;中和作⽤。
⼆、lg C 区的功能
(⼀)激活补体
1、IgG的CH2和IgM的CH3暴露出结合C lq的补体结合点,开始活化补体。
2、凝聚的lgA、lgG4 和lgE 等可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
(⼆)结合细胞表⾯的Fc 受体
1、调理作⽤:是指抗体促进吞噬细菌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能⼒。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亲和⼒FcR,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促进细胞的吞噬作⽤。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ADCC):当IgG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可与有F C Y
R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
3、介导I 型超敏反应: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的IgE 的CH2 或CH3 可与嗜碱性粒细胞、肥⼤细胞表⾯
IgE⾼亲⼒受体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引起I型超敏反应。
(三)穿过胎盘和黏膜
通过胎盘:在⼈类,IgG 是唯⼀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的Ig。
IgG 能选择性地与胎盘母体⼀侧的滋养层细胞结合(输送蛋⽩FcRn),转移到滋养层细胞的吞饮泡内,并主动外排到胎⼉⾎循环中。
三、Ig 的⽔解⽚段:
(⼀)⽊⽠蛋⽩酶⽔解IgG:
1、裂解部位:IgG 铰链区H 链链间⼆硫键近N 端侧切断
2、裂解⽚段:共裂解为3个⽚段:
(1)2个Fab段(抗原结合段)
组成:每个Fab段由⼀条完整的L链和⼀条约为1/2的H链组成;
功能:⼀个完整的Fab 段可与抗原结合,表现为单价,但不能形成凝集或沉淀胃蛋⽩酶⽔解IgG:
1、裂解部位:铰链区H 链链间⼆硫键近C 端切断。
2、裂解⽚段:
(1)F(ab ')2:包括⼀对完整的L链、VH、CH1和铰链区。
F(ab ‘)2:具有双价抗体活性,与抗原结合可发⽣凝集和沉淀反应。
双价的F(ab ‘)2 与抗原结合的亲合⼒要⼤于单价的Fab。
(2)pFc': Fc'可继续被胃蛋⽩酶⽔解成更⼩的⽚段,失去其⽣物学活性。
不具有任何⽣物学活性。
免疫球蛋⽩的功能
⼀、Ig V区的功能
特异性结合抗原,是Ig最显著的⽣物学特点,由其V区(尤其是V区中的⾼变区)的空间构成所决定的。
中和作⽤:
⼆、Ig 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
1)IgG的CH2和IgM的CH3暴露出结合C lq的补体结合点,开始活化补体。
2)凝聚的IgA、IgG4 和IgE 等可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
2、结合细胞表⾯的Fc受体
1)调理作⽤:是指抗体促进吞噬细菌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能⼒。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亲和⼒FcR,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促进细胞的吞噬作⽤。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ADCC):当IgG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可与有F C Y R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
3、穿过胎盘和黏膜
通过胎盘:在⼈类,IgG 是唯⼀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的Ig。
各类免疫球蛋⽩的特性与功能
1.IgG
(1)合成与分布特点
IgG于出⽣后3个⽉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平IgG是⾎清中含量最⾼的Ig,占⾎清总Ig 的75% ?80%。
⼈IgG有IgG1?lgG4 4个亚类。
IgG半寿期长,约20?23天。
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2)主要⽣物学作⽤
1)抗感染作⽤2)通过胎盘3)与细胞表⾯的F C Y R结合4)激活补体5)参与⾃⾝免疫性疾
病与超敏反应
2.IgM
(1)合成特点
1)合成早: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即能产⽣IgM ,故脐带⾎IgM 增⾼提⽰胎⼉有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2)合成快:在抗原刺激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IgM 也是最先产⽣的抗体。
感染过程中⾎清IgM ⽔平升⾼,说明有近期感染,该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
(2)分布:
主要分布于⾎液中。
是五类Ig中分⼦量最⼤者,⼜称巨球蛋⽩。
它是由5个IgM单体借助J 链连接⽽成(五聚体)。
B细胞膜表⾯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
(3)主要⽣物学作⽤:
1)抗感染作⽤: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早期阶段产⽣的主要Ig,在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是⾎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2)激活补体:IgM 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3)参与⾃⾝免疫性疾病与超敏反应
3.IgA(1)⾎清型IgA
(2)分泌型IgA(SIgA):SIgA 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殖道等处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合成。
SIgA 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胃肠液和⽀⽓管的分泌液中,不易被蛋⽩酶破坏,故可发挥黏膜局部免疫作⽤,如对保护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具有重要作⽤。
新⽣⼉可从母乳中获得SlgA,能防⽌胃肠道感染。
SlgA合成功能低下的幼⼉易患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4.IgD—B 细胞成熟的表⾯标志。
IgD 可主要分布于正常⼈⾎清和B 细胞表⾯。
B 细胞表⾯的mIgD 可作为B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l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lgM和mlgD。
成熟B细胞活化后或变成记忆B 细胞时SmlgD 逐渐消失
5.IgE
1)分布:IgE 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
(2)主要⽣物学作⽤
1)诱发I 型超敏反应2)抗寄⽣⾍作⽤各类免疫球蛋⽩的特点
补体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是⼀组包括30 余种组分,⼴泛存在于⾎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质反应系统。
组成:
1 固有成分:1)经典途径C1q、C1r、C1s、C4、C
2 2)MBL 途径MBL 、MASP、FCN
3)旁路途径B 因⼦、D 因⼦4)共同组分C3、C5、C6、C7、C8、C9
2调节蛋⽩H因⼦、I因⼦、C1INH、C4结合蛋⽩、膜辅助蛋⽩等
3补体受体CR1-5、C3aR、C5aR、C1qR 等
补体系统的⽣物合成和理化性质
(1)合成:主要由肝细胞(90%)和巨噬细胞合成。
补体含量与适应性免疫⽆关
(2)理化性质
1 组分⼤多为糖蛋⽩2C3 含量最⾼也是最重要的补体分⼦,D 因⼦含量最低3不稳定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及⽐较
杭原抗体复合物(fgG或站M)
激ifi的(5
(C5转犹
C4
灯
現膜址合休
C5b-9
B因
经典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IgG或IgM更强因为是五聚体)
补体参与:Clqrs C4 C2 C3 C5-9
过程:识别阶段C1活化构象发⽣改变活化阶段C3和C5转化酶形成膜攻击阶段C5
转化酶将C5裂解C5a C5b,C5a可以C6结合成C5b6,后⾯以C7-9形成复合物,即供膜复合物MAC,使细胞裂解。
旁路途径
激活物:病原体表⾯多糖
补体参与:B因⼦D因⼦P因⼦C5-9
过程:病原体表⾯多糖----C3,在BDP因⼦的作⽤形成C3转化酶,C3转化酶可裂解更多的C3,存在正反馈放⼤效应。
C3b与C3转化酶结合形成C5转化酶
,终末与经典途径相同。
MBL途径
激活物:病原体表⾯⽢露糖残基
过程:病原体表⾯⽢露糖残基与MBL结合,构型改变,MASP活化。
MASP1直接裂解C3 ⽣成C3a、C3b。
形成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后⾯和旁路途径相同。
MASP2类似C1s裂解C4、C2形成类似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进⽽激活后续补体成分。
感染时补体激活顺序:旁路途径,MBL 途径,最后经典途径。
当经典途径和MBL 途径活化时,通过C3 放⼤途径也可活化旁路途径,三者以C3 活化为中⼼密切相连的。
1、经典途径特点:
激活物为IgG 或IgM 结合抗原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
C3、C5转化酶是C4b2a和C4b2a3b;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的产⽣,在感染后期发挥作⽤。
2、旁路途径特点:
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C3; C3、C5 转化酶为C3bBb 和C3bBb3b; 存在正反馈放⼤环;⽆需抗体存在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
补体的⽣物学活性;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C1-C9
2、调理作⽤(C3b、C4b)
3、免疫粘附:为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
4、炎症介质作⽤补体的⽣物学功能
补体成分功能
C1-C9 溶菌、杀菌、溶细胞作⽤
C3b、C4b 调理、黏附作⽤
C2a 补体激肽
C3a、C5a 过敏毒素
C5a、C3a 趋化作⽤
CK 的概念: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刺激细胞所产⽣的低分⼦量可溶性蛋⽩质,为⽣物信息分⼦,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共同特点:
1、多为⼩分⼦(8-30kD)多肽;
2、⾼效性:在较低浓度下既有⽣物学活性,
3、通过结合细胞表⾯⾼亲和⼒受体发挥⽣物学效应;
4、作⽤⽅式:⾃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5、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
6、⽹络性,
⽩细胞分化抗原和CD 的概念
1、⽩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是造⾎⼲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lineag?、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
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分⼦。
2、CD 的概念:应⽤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法,将来⾃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个分化群,简称CD。
3 黏附分⼦( AM 、的概念:指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的统称。
⼤都为糖蛋⽩,分布于细胞表⾯或细胞外基质中。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染⾊体上的⼀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其产物能引起强⽽迅速排斥反应,参与抗原提呈和T 细胞激活,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节,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
⼀、经典的I类基因和经典H类基因
根据在染⾊体上的分布以及所编码HLA分⼦的功能特点,将HLA基因分为I类、U类和川类基因。
1.HLA I类基因
(1、经典HLA I类基因:包括A、B、C三个基因座位
2.HLA U类基因
(1、经典HLA U类基因:由DP、DQ、DR三个亚区组成
HLA I类分⼦的结构与分布
结构(1)肽结合区(a 1/a 2):结合抗原肽
(2) Ig 样区(B 2m/a 3 ):与CD8 结合
(3)跨膜区: 固定HLA-I 类分⼦于细胞膜上
(4)胞浆区: 信号转导
分布:I类分⼦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
2.HLA U类分⼦的结构
1) 肽结合区(a 1/B 1):结合抗原肽
(2)I g 样区(a 2/B 2):与CD4 结合
(3)跨膜区:固定HLA U类分⼦于膜上
(4)胞浆区:信号转导
.HLA U类分⼦的分布
U类分⼦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APC),活化的T细胞,胸腺上⽪细胞表⾯
MHC 的⽣物学功能
⼀、作为抗原提呈分⼦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T 细胞以其TCR 实现对抗原肽和MHC 分⼦的双重识别(形成T 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 限制性、。
CD4+Th 细胞识别II 类分⼦提呈的外源性抗原
CD8+CTL 细胞识别I 类分⼦提呈的内源性抗原
MHC 参与⾃⾝免疫性,参与对⾮⼰MHC 抗原的应答,参与T 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
⼆、作为调节分⼦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
T 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
如DP 细胞的TCR 能与胸腺上⽪细胞表⾯的抗原肽-MHC I/II 类分⼦分⼦复合物以适当亲和⼒结合,则可继续发育为单阳性(SP)细胞。
⾼亲和⼒结合或不结合的DP细胞均凋亡。
在此过程中⼤部分DP 细胞死亡,只有⼩部分DP 细胞存活并增殖。
DP 与MHC-II 类分⼦结合则分化为CD4+ 胸腺细胞
DP 与MHC-I 类分⼦结合则分化为CD8+ 胸腺细胞。
意义:阳性选择的结果是使T 细胞获得MHC 限制性。
T 细胞发育的阴性选择
SP 细胞在⽪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的⾃⾝抗原肽-MHC I/II 类分⼦复合物发⽣⾼亲和⼒结合,即发⽣凋亡或⽆能,否则继续发育成熟。
意义:通过阴性选择T 细胞获得⾃⾝耐受性经胸腺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后,胸腺细胞分化、发育为成熟T 细胞,其特征为:表达功能性TCR ;
为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
具有MHC 限制性和⾃⾝耐受性
T 细胞表⾯分⼦
⼀、TCR-CD3 复合物:
TCR-CD3是由T细胞受体(TCR )与CD3分⼦以⾮共价结合形成的⼀个稳定的功能复合体,TCR 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的信号借助CD3 分⼦转导进⼊细胞内
⼆、CD4 分⼦和CD8 分⼦
成熟T细胞只表达其中⼀种,即CD4+细胞和CD8+细胞。
主要功能是辅助TCR 识别抗原和参与T 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
CD4分⼦是MHC U类分⼦的受体,它可与MHC U类分⼦的Ig样区(B 2)结合。
CD8分⼦可与MHC I类分⼦的Ig样区(a 3)结合
三、协同刺激分⼦
初始T 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协同作⽤。
第⼀信号由TCR 识别抗原产⽣,经CD3 分⼦转导⾄细胞内。
第⼆信号(协同刺激信号)则由APC 或靶细胞表⾯的协同刺激分⼦与T 细胞表⾯相应的协同刺激分⼦(受体)相互作⽤⽽产⽣。
1、CD28
CD28 分⼦的配体为APC 细胞膜上的CD80/86(B7.1/B7.2)。
促进T细胞的活化,刺激T细胞合成IL-2等CK,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
2、CD2 (LFA-2)
其配体为APC或靶细胞上的CD58 (LFA-3 ),其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信号,并介导T细胞与APC 或靶细胞之间的粘附。
CD2分⼦与⽺红细胞上LFA-3结合形成花环,称为E-花环,可⽤鉴定和分离⼈T细胞。
3、CD154 (CD40L )即CD40 配体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 细胞。
与B 细胞表⾯相应受体CD40 结合,可调节B 细胞的活化,产⽣双向效应。
4、LFA-1 和ICAM-1
LFA-1 的配体是ICAM-1 、2、3,可促进T 细胞与APC 或靶细胞间的粘附,从⽽增强细胞介导免疫效应。
5、CD152与B7分⼦结合,可向活化的T细胞传递抑制信号,下调或终⽌T细胞活化。
T 细胞亚群根据活化阶段:初始T 细胞;效应T 细胞;记忆T 细胞根据TCR类型:a B T细胞;丫3 T细胞根据CD4CD8 分⼦:CD4+T 细胞;CD8+T 细胞根据功能:Th 细胞、CTL 细胞、Treg 细胞Th 细胞、CTL 细胞
1 、Th 细胞:
初始CD4+T 细胞,可分化为3 类效应细胞,通过分泌不同细胞因⼦起作⽤;还可分化为Th3 和Tr1 :
Th1 :分泌IL-2、IFN- 丫,TNF等促进细胞免疫
1)Th1 细胞的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感染。
特点:
①通过CK间接发挥效应;②发挥效应⽆抗原特异性;③⽆MHC限制性;
Th2 :分泌IL-4、-5、-6、-10等促进体液免疫
2)Th2 细胞的功能:
①诱导、促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IL-4、-5、-6、-10、-13 等);
②参与I、II、III 型超敏反应及抗寄⽣⾍感染
(IL-4、-5等)
Th仃:分泌IL-17、-21、-22等CK,参与固有免疫,在炎症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
2、CTL (Tc)细胞具有细胞毒作⽤,通常指表达a B CD8+T 细胞。
根据分泌CK 不同,分为:
Tc1:分泌的CK与Th1相似,(如IL-2、IFN等)IFN- 丫、IL-12可促进Tc1的⽣成
Tc2:分泌的CK与Th2相似,(如IL-4等)IL-4 可促进Tc1 的⽣成。
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在杀伤过程中⾃⾝不受伤害,可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
特点:
①通过CK 直接发挥效应;
②发挥效应有抗原特异性;
③具有MHC 限制性
B 细胞的主要的表⾯分⼦
1、B细胞抗原受体(BCR-CD79a/b)复合体
2、B细胞共受体(CD佃/CD21/CD81 )
3、协同刺激分⼦(CD40、CD80/86)
B 细胞亚群
B细胞根据CD5的表达,分为B-1细胞(CD5+ )和B-2细胞(CD5-)1、B-1细胞占5-10% , 出现较早,胚胎期即可产⽣,主要产⽣低亲和⼒的IgM 。
参与固有免疫,⽆需Th 辅助,能⾃发分泌针对微⽣物脂多糖和某些⾃⾝抗原的IgM ,这些抗体称天然抗体。
B1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
①受到抗原刺激后活化的细胞不发⽣抗体类别的转换。
②产⽣IgM类低亲和⼒抗体。
③不形成免疫记忆B细胞。
2、B-2 细胞是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
在个体发育中出现较晚,受抗原刺激后
分化为浆细胞,产⽣⾼亲和⼒的抗体※ B2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
①受到抗原刺激后活化的细胞可发⽣抗体类别的转换。
②产⽣⾼亲和⼒抗体。
③形成免疫记忆B细胞。
B2 细胞具有抗原提呈作⽤;还可以通过产⽣多种细胞因⼦参与免疫调节。
B 细胞的功能是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活化的B 细胞还可提呈可溶性抗原。
1 、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1 )中和作⽤;2)激活补体
3)调理作⽤;4)ADCC
2、提呈可溶性抗原:活化的B 细胞通过其BCR 可有效地结合可溶性抗原,提呈给T 细胞,并表达
CD80/86,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3、免疫调节:通过产⽣CK参与调节M ?、DC、NK及T细胞的功能。
NK 细胞杀伤作⽤的机制
1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储存于细胞质颗粒内,其⽣物学效应与补体供膜复合物类似。
2、Fas/FasL 途径
3、TNF- a /TNFR-1 途径
⼀、NK 细胞的表⾯受体
NK 细胞受体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两类
①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是可激活NK细胞杀伤作⽤的受体。
其胞内段带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TAM )。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与靶细胞表⾯相应糖类配体结合,使胞内段的ITAM 磷酸化,启动激活信号,产⽣杀伤效应。
②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 ):是能够抑制NK细胞杀伤作⽤的受体。
胞内段带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ITIM )。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与靶细胞表⾯⾃⾝MHC I类分⼦结合,使ITIM 磷酸化,启动杀伤抑制信号,阻断杀伤信号的传递。
KIR 的抑制作⽤占主导地位。
抗原提呈细胞(APC )的概念:是指能加⼯、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 淋巴细胞的⼀类细胞。
专职性APC:其组成性表达MHC U类分⼦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及黏附分⼦,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处理与提呈功能。
包括DC、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
树突状细胞(DC)
DC 是⽬前所知功能最强的APC,DC 最⼤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 细胞增殖,是适应性T细胞免
疫应答的始动者。
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中具有独特地位。
⽽M ?、
B 细胞仅能刺激活化或记忆T 细胞。
抗原提呈与处理
MHC I 类分⼦途径:内源性原通过MHC I 类分⼦途径加⼯处理与提呈
内源性抗原被蛋⽩酶体降解成抗原肽,移⾄内质⽹(ER)腔内与新组装的MHC I类分⼦结合,该过程依靠(ER)表⾯的抗原加⼯相关转运物(TAP)。
与ER内组装的MHCI类分⼦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 类分⼦复合物,在经⾼尔基体将此复合物转运于细胞膜上,供CD8+T 细胞识别,从⽽完成抗原提呈过程。
MHC II 类分⼦途径
外源性抗原被APC 识别摄取,在胞内形成内体,内体转运⾄溶酶体或与溶酶体融合,抗原随后被降解为多肽⽽转运⾄M IIC 中,MIIC中含有在ER中合成并与Li链结合形成复合物⽽经⾼尔基体转运过来的MHCII 类分⼦。
在MIIC 中,Li 链被降解⽽将CLIP 残留于MHC II 分⼦的抗原多肽结合槽,HLA-DM 的作⽤下抗原多肽结合槽的CLIP 被待提呈的抗原肽置换,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II 类分⼦复合物,复合物转运于APC 膜表⾯上,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 细胞识别。
免疫应答
⼀、概念:抗原进⼊机体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发⽣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
表现出⼀定⽣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应答类型:
固有免疫:
组成:⽣理屏障(⽪肤黏膜、⾎脑、胎盘)
吞噬细胞、免疫分⼦(补体等)
适应性免疫:
免疫应答: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免疫耐受:
三、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的场所:⾻髓、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
⼀、T 细胞活化涉及的分⼦
1、T 细胞活化的第⼀信号:抗原信号TCR 特异性识别结合在MHC 分⼦槽中的抗原肽,
由APC 提呈
T细胞活化的第⼆信号:协同刺激信号由APC提呈
⼆、B 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1、第⼀信号:BCR识别抗原产⽣的信号由CD79a/CD79b传⼊胞内;CD佃/CD21/CD81复合物(共受体)增强活化信号的转导作⽤;
2、第⼆信号:CD40/CD40L 的相互作⽤,向B 细胞传递活化的第⼆信号,可诱导静⽌期B 细胞进⼊细胞增⽣周期;可抑制⽣发中⼼的B细胞发⽣凋亡。
由活化的T细胞提供.
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的⼀般规律
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规律。
潜伏期较长 5-10 天初应答产⽣的抗体主要为 IgM ,亲和⼒低,抗体维持时间短,下降期持续⼏天之数周。
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①潜伏期短; 2-3 天
②抗体合成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且持续时间长;③下降期持久;
④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量⼩;
⑤再次应答产⽣的抗体主要为IgG ,亲和⼒⾼。
超敏反应的概念: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的以机体⽣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