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一周一练同步练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一周一练同步练习:廉颇
蔺相如列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缪.贤(mào) 燕.王(yàn) 砧.板(zhǎn) 傲倨.(jù)
B.睥睨.(nì) 弄.臣(lòng) 斋.戒(zhāi) 佯.狂(yáng)
C.汤镬.(huò) 渑.池(miǎn) 盆缶.(fǒu) 怒叱.(chì)
D.披靡.(mǐ) 避匿.(nì) 鄙.贱(bēi) 刎.颈(wěn)
2.下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赵惠文王时,得楚禾氏璧。
B.取吾璧,不与我城,奈何?
C.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D.臣头今与璧具碎于柱矣!
3.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君幸于赵王幸:宠幸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负:辜负
B.不如因而厚遇之遇:款待,招待
相如引车避匿引:掉转
C.窃计欲亡走燕窃:私自,私下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整饰
D.臣请就汤镬就:接近,接受
不欲与廉颇争列列:位次
4.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相如奉璧西入秦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③拜送书于庭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⑤召有司案图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⑦乃使其从者衣褐⑧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⑨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⑩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A.①②③⑤⑦⑧
B.②③④⑦⑨⑩
C.①②③⑤⑥⑧
D.④⑤⑥⑦⑧⑨
5.(题文)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患秦兵之来均之二策
B.故燕王欲结于君归璧于赵
C.以勇气闻于诸侯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D.相如因持璧却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舍相如广成传B.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C.而相如廷叱之D.左右欲刃相如
7.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⑧毕礼而归之
A.①②④/⑤⑦/⑥⑧/③
B.①⑧/②③⑦/④/⑤⑥
C.①④/②⑥⑦/③/⑤⑧
D.①⑧/②⑥⑦/③⑤/④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出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D.本文在表现人物时,不仅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借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极力铺张,渲染烘托人物,使人物性格鲜明而又生动。
二、语言表达
9.在下面句子后的横线上续写完整的两个分句,结构要和画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
《史记》是一座人物画廊,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以示美人
..及左右美人:妃嫔
B.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负:仰仗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倨:傲慢
D.大王必欲急.臣急:急切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②王问:“何以.知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城入赵而.璧留秦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②③④都不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同
D.①②④不同,③相同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善于审时度势。
秦王向赵国讨要和氏璧,赵王不知所措时,蔺相如分析了当时的形式,认为应该把和氏璧给秦国,于是自己带和氏璧出使秦国。
B.蔺相如有必胜的信心。
蔺相如在答应赵王出使秦国时向赵王保证:秦国把城池给赵国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否则完好无损的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C.蔺相如临机应变。
当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给赵国城池时,他说和氏璧有瑕疵,得到和氏璧后威胁秦王,秦王无奈把和氏璧给蔺相如。
D.蔺相如不辱使命。
蔺相如出使秦国,和秦王巧妙周旋,最终不辱使命,没有让秦王得逞,让和氏璧完好的回到赵国。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1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起:起来
C.李牧多为奇陈陈:通“阵”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暗中探伺
1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夫赵强而燕弱
C.张左右翼击之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击秦军于宜安会于西河外渑池
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④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⑤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⑤⑥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
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
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打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
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
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1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2)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正误。
A项,“燕王”的“燕”应读yān,“燕国”是周朝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
为秦所灭。
指河北北部。
B项,“弄臣”的“弄”应读nòng,指帝王狎昵的臣子。
“弄”读lòng 的时候,是方言中的巷子。
D 项,“鄙贱”的“鄙”应读bǐ,卑贱,指卑微下贱的人。
“披靡”的“靡”应读mǐ,草木倒伏,喻军队溃败,泛指退却后退,喻事物衰落,犹风靡谓风吹到的地方,草木随之倒伏。
“靡”读mí的时候,指浪费。
2.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词语的意思辨析正误。
A项,“赵惠文王时,得楚禾氏璧”中的“禾”应为“和”,因是楚国人卞和发现,因此称为“和氏璧”。
B项,“取吾璧,不与我城,奈何”中“与”应为“予”,“予”意思是“给”。
D项,“臣头今与璧具碎于柱矣”中的“具”应为“俱”,“俱”意思是“一起”。
3.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解答。
A项,“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中“负”如解释为“辜负”,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其中的“负”应解释为“倚仗”。
4.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
象。
①“相如奉璧西入秦”中“奉”同“捧”,双手捧着。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中“不”同“否”。
③“拜送书于庭”中“庭”同“廷”,朝堂。
⑤“召有司案图”中“案”同“按”,查明。
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中“缪”同“穆”。
⑧“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孰”同“熟”,仔细。
④⑨⑩中没有通假字。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画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指示代词,这。
B项,于:介词,跟,同/于:介词,到。
C项,以:均为介词,凭借。
D项,因:副词,趁机/因:介词,通过、经由。
故选C。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的用法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句中画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项,舍:名词作动词,安排住宿。
B项,衣:名词作动词,穿。
C项,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D项,刃:名词作动词,杀。
故选C。
7.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考生应先明确词语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类型。
①⑧都是使动用法,“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应为“使……承担”,“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应为“使……回去”。
②③⑦都是名词做动词,“乃使其从者衣褐”中“衣”应为“穿”,“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中第一个“舍”应为“安置”,“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中“前”应为“上前”。
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坚定明确地遵守”;“约束”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为“同盟,信约”。
⑤⑥都是名词做状语,“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中“间”应为“从小路”“抄小路”,“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中“西”应为“向西”,故选B项。
8.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
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而且还极力铺张,渲染烘托人物”错误,从文中来看,主要是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借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并没有“极力铺张”“渲染烘托”。
9.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一位戏剧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下面句子后的横线上续写完整的两个分句,结构要和画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这是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
首先分析语境和例句,确定仿写的模式,如“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考生要仿写的句式应为“又像一个……,以他那……的……,为我们……了一个个……的……”,确定格式后,需要结合自己对司马迁《史记》内容的理解进行填写。
如可以确定司马迁像雕塑家,像戏剧家,然后结合“雕塑家”“戏剧家”的特点进行拟写。
10.D
11.B
12.B
13.A
14.(1)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
(2)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大王必欲急臣”,“急”如解释为“急切”,不但与语境不合,且在语法上讲不通,“急切”是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句中后面有宾语“臣”,故“急”应活用为动词,或者活用为使动词,即“逼迫”或“使……急”。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
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之”是代词,这;“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中“之”是结构助词,的。
②“王问:‘何以知之?’”中“以”是介词,凭;“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中“以”是介词,用。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中“于”是介词,表被动,被;“故燕王欲结于君”中“于”是介词,和。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中“而”是转折连词,却;“城入赵而璧留秦”中“而”表顺承。
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这是考查学生对传主形象的把握和对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象是“蔺相如”,特点是“机智果断”,然后分析每个句子,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
①③④⑥都是表现蔺相如的机智果断,②“怒发上冲冠”是表现蔺相如的气愤,⑤“臣请就汤镬”是表现蔺相如的英勇无畏,排除这两句后即可选出答案B项。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秦王向赵国讨要和氏璧”有误,从文中来看,赵王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意思是“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负”,仰仗,倚仗;“其”,代词,代指秦国自己;“以”,用;“空言”,空话;“偿城”,补偿给赵国的城;“得”,得到。
第二句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恐”,敬畏。
【点睛】
解答内容概括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如A 项,考生可以借助“秦王向赵国讨要和氏璧,赵王不知所措”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第一段,从文中来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秦王名义上是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和氏璧。
15.B
16.D
17.D
18.B
19.(1)大王如果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
(2)李牧的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起”如解释为“起来”,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军队”,句中的“起”应解释为“起用”。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都解释为“在”。
A项,“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中“为”,作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中“为”,成为。
B项,“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中“而”是转折连词,却;“夫赵强而燕弱”中“而”是并列连词。
C项,“张左右翼击之”中“之”是代词;“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中“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这是考查学生对传主形象的把握和对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象是“李牧”,特点是“军事才能”,要求是“直接表现”,然后分析每个句子,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
①③④都是李牧的行为,都是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句子;②“匈奴每来,出战”,从文中来看,“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可见“出战”的应是新来的将领,这并不是李牧的行为,故排除;⑤“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匈奴的表现,不是直接,应是间接;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这是写赵王的行为,也不是直接表现。
由此可以选出答案。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错误,从文中来看,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
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必”,如果;“用”,任用;“如”,像;“乃”,才;“奉令“,接受命令。
第二句,“详”同“佯”,假装;“北”,败北;“以”,把;“数千人”,几千人;“委”给;“之”,代词。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