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练习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说“木叶”》练习设计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①。
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
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②。
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
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
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
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
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引用比喻夸张B.对偶反复排比
C.对偶夸张拟人D.排比引用比喻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①
②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4.请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任一与桥相关的句子,续写下面的文字。
要求:①紧扣句首观点,符合语境;②运用包括引用在内的至少两种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
④60~100字。
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
它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
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少美景、多少情意都与桥息息相关。
答:
5.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诗歌的“意象”下定义。
(50字左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我们吟诵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时,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个事物——“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会被唤醒、驱动,因为它们都是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因为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时,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
从诗歌艺术上说,它们是一个个意象。
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一般说来,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
但不是诗中的每一种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答:
二、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一重帘外即天涯:宋词中帘意象及心理学阐释
崔小敬
①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就前者而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就后者而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
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
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
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受。
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②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进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
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的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
在她的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秘的渴望已经被点燃。
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太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③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
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中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颗敏感的心。
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④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
⑤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
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刻的寂寞、无聊、慵倦。
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⑥另一种情境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
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
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
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
他对她的渴望因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
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6.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形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
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很容易逾越。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
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并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对方带来何种影响。
C.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D.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表现出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受,这与阅读宋词时是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来看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
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秘的渴望被点燃。
C.隔帘相对时,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
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太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D.宋代词人在对“帘”这一意象进行处理时,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常常沉溺在忧郁、感伤、惆怅的情绪中。
9.第③段中“《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中“减字木兰花”是。
10.《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词中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这首词中“帘”的意象。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
选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
“也仿佛一条长河”使用了比喻手法;“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使用了引用手法;“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使用了排比手法。
2、答案①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②便晕染成(绘就)一幅幅画卷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具体考查情境补写。
第①空,前面把古典诗文比喻成一条长河,后面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这是在追溯诗文中描写“桐庐”的源头,因此横线上可填写“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第②空,前面说“诗画不分家”,又说“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既然前面已经说到了“诗人”“韵脚”,那么此空就应当提到“画”,因此可填写“便晕染成(绘就)一幅幅画卷”,注意句式与“化成一行行韵脚”协调。
3、答案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
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一词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比这两句话,我们发现两个区别,一是原句是短句,修改后的句子是长句;二是修改后的句子删掉了“参差隐现”这个词语。
短句的特点是短小、精练,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而原文中波浪线前面的句子“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也是短句,如果使用短句就能与前文风格保持一致,变成长句就不协调了。
“参差隐现”是形容“樵夫钓客的身影”的,这样写富有一种朦胧美,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共同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表现山水长卷的诗意之美;而改成长句并删掉这个词语后,就缺失了朦胧的意境,既不能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协调,也无法体现画作的诗意。
因此,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4、答案(示例一)“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人李白笔下的凤凰桥与济川桥,体姿优雅,在明艳的秋阳里,变幻出奇异璀璨的色彩。
透过斑斓的光影,我们分明看到了流浪四方的李白与谢朓在双桥上的精神聚合与沟通。
(示例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风流才子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与披着银辉的玉人,箫声轻渺,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里细语。
透过皎洁的月光,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杜牧对老友韩绰的调侃和重聚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文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注意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与桥相关的名句,并结合名句所表现出的桥的特点,围绕“多少美景、多少情意都与桥息息相关”来表达诗文作者在情感方面的内容。
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景物特点。
5、答案意象是从外界移入诗中的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力量的鲜明生动的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本质特征)的……(属概念)”。
此题中,被定义概念是“意象”,由“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可知,“意象”的属概念是“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由“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时,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可以提炼出其本质特征。
据此按格式组织成句即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
“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很容易逾越”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说“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最后一段是说“他对她的渴望……也因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与阅读宋词时是从……和折磨感”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指的是抒情主人公或者作者,而不是读者。
9、答案词牌名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
具体考查对词牌的识记,平时要注重文学常识的积累。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减字木兰花”就是词牌名称。
10、答案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李清照这首词中为珠帘。
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
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
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此词中帘外人缺席。
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
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
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让人感到一阵寒意,创造出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根据对文中重要词语“意象”的理解,再去分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帘”的意象。
文章介绍了宋词中“帘”的品种繁多,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并指出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文中列举了帘内人缺席或帘外人缺席,两者的种种心思。
文中第⑤段指出了帘外人缺席的情形,即出现“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的情形。
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正是这样的情况,词中写作者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
可是,这并未能宽解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让人感到一阵寒意,创造出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