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西延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上海市西延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

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

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

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

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

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

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纸条。

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

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种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

有条粗粗的黑线画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经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

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

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

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

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

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

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

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

这是他的岳母。

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了,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

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

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

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

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

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

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

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

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

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

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有很多的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 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开头,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情低沉的情感基调,同时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还与后文相关情节形成了照应。

B. 作者在第十一段中写道:“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

”这是因为纸条上面的字是“多种笔迹写的”,加上他看了很长时间,所以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

C. 《半张纸》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男主人公的家庭琐事,情节波澜起伏,情感真实动人。

D. 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实时地穿插了一些议论,如第七段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有效地拓展了文章的深度。

2. 小说的结尾画线句子“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文章为什么以“半张纸”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
程大利
笔墨不仅是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

看清代的艺术品会觉得越来越小气,你们看清东陵的雕刻与明代相比就差远了。

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

那时候,人是把艺
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

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

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

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的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

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

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

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首诗。

中国的汉字和艺术结下了最早的关系,中国汉字的象形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

西方则没有方块字的概念,它是由拼音组成的,因而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

汉字组成了诗,但是中国的诗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比如“关关鸠”怎么翻?《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

这也是艺术的不可解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阐释学是二十一世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大误区,就是以经济状况推断文化状况,以经济价值观判断文化价值观。

因此欧美文化中心论就成为外国人看待文化的参照系。

老外常常用唐人街的标准来推断中国文化,以为中国到处都是敬财神、拜关公的烟火,到处都是崇金尚银的饰物,到处都是行画,对中国的认识非常肤浅。

现在我们有些人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了,把欧洲的文化判断标准搬到中国来。

这肯定是不行的,于中西文化交流毫无益处。

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之外的又一个体系。

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形成中国艺术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一整套创作的规律,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发展的动力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

我们不能推翻和再造,但是我们可以推动它、发展它,用我们新的知识不断地将其补充和完善。

我今天没有讲技法,但是希望大家能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认识论决定方法论。

眼高手才能高,眼高手低是讲不通的,眼低了手不可能高。

(摘编自《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之前的艺术纯朴沉厚,与生存结合在一起,它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没有功利色彩,体现为“天地恢宏,宇宙无限”的艺术追求。

B.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种艺术现象,是两种哲学背景和美学背景支撑的高峰,它们互相独立,只能远远的看着,难以融合起来。

C.中国艺术最早发端于中国的象形文字,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一个汉字往往就能成为一首诗歌,这是汉字最本质之所在。

D.中国文化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只能不断补充和完善,不能推翻和再造。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叙述清东陵的雕刻不如明代的事实,意在说明清代的艺术品越来越小气,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

B.第二段运用比喻、对比论证。

通过“高峰”“山谷”“谷底”等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只能作浅层次交流的道理。

C.第二段段末举“《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的例子,旨在说明汉字有微妙的意义和艺术的不可解读性,进而说明阐释学的重要。

D.第三段先批评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的错误,再阐释对待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最后交代本次演讲只讲认识论而未讲方法论的原因。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为基本观念的中国艺术,视天地万物为有生命的景致,“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但功利色彩势必破坏这种精神特征。

B.东西方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交流,因为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西方没有方块字的概念,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C.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某些手段,但是不能用经济状况来推断文化状况,也不能以经济价值观来判断文化价值观。

D.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小说的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梁代萧统编《文选》。

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但这时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
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恕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

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节选白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材料二: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史传文学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史通》。

他很讲究“识”。

先秦早就讲究“器识”,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器识,就是心胸开闼,目光远大。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他认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国小说理论的头一条,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在“器识”上下功夫,
第二条,你要写好小说,必须要有“孤愤”。

李贽说《史记》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太史公有“孤愤”;《左传》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左丘明有“孤愤"。

“孤愤”是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的真实感情,个人所独有的激情。

第三条,中国小说很讲究“真实”。

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

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了,就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了。

其实我们不能固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就不吃饭了?“真、美、善”我们都要,它们并不是并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

没有真,那个美是假美,那个善是伪善,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

要讲真实,很要紧的一条,就是必须深入生活。

坐在屋子里想入非非,尽是想当然,那是不行的,《史通》总结我国的史传文学,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
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

这并不是客观主义,史传文学是要“寓褒贬”“别善恶”的,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是非、善恶通过情节场面,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让读者自己去分辨评判。

(节选自吴组缃《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材料三: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

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

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有较大影响。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

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

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

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代萧统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提出了小说创作“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主张。

B.进入唐代,我国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和讲求文采。

C.话本小说兴起于宋代,由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加工而成,二者风格大致相同。

D.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偏重于以描绘人物为目的,而不再重视情节,用情节来吸引人了。

8.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讲究真实,要真实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生活就能写出真实的文学作品。

B.“虚空传响,清浊必闻”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客观主义倾向,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
和历史面貌。

C.与中国古典小说不同,外国小说不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注重人物外部言和行的表现。

D.《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井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

9.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一书最初同历史归于一类,内容既有远古的神话传说,也有地理知识。

B.《红楼梦》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而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顶点的。

C.民间话本《三国志平话》虽粗糙又不准确,但可以作为研究《三国演义》形成和演变重要资料。

D.《史通》中“实录”的文学经验与陆机《文赋》中“妍媸毕露”的理论主张是一致的。

10.请以《史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例,谈谈《史记》是如何体现“实录”精神的。

11.结合材料三,请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

父灌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吴楚反时,颍阴侯为将军,请灌孟为校尉。

夫以千人与父俱。

灌孟年老,战常陷坚,逆死吴军中。

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

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

不得前,复驰还。

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

夫身中大创十余,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将军壮义之,太尉乃固止之。

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

灌夫为人刚直,不好面谀。

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

稠人广众,荐宠下辈。

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

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

灌夫有服,过丞相。

丞相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

”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

”丞相许诺。

灌夫俱语魏其侯。

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

平明,令门下候伺。

至日中,丞相不来。

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

”乃驾,自往迎丞相。

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

及夫至门,丞相尚卧。

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

”丞相鄂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

”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

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注:仲孺,灌夫的字。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
B. 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
C. 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
D. 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尉: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

战国末期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地位达到鼎盛,仅次于各将军。

B. 右:周、秦、汉时,官职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在己之右”即地位在自己之上,文中灌夫驾车迎丞相,会空出右边位置。

C. 服:丧服,依照生者与死者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丧服从最重的到最轻的一共有五等,叫作“五服”,此处指在服丧期内。

D. 平明:即平旦。

天色计时法按照时间顺序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灌夫勇猛无畏,一心杀敌,不计个人安危,带领勇士冲入吴军,受伤后继续上阵。

B. 灌夫为人刚直,对权贵不但不予礼节,反而会凌辱他们,对贫贱之人却恭敬有加。

C. 灌夫重视朋友胜于遵守礼节,丞相邀他拜访魏其,他没有因自己情况特殊而拒绝。

D. 灌夫言行坦率,丞相爽约,灌夫去丞相府迎接,对丞相酒宴上的做派表示出不满。

15. 请简要概括文中魏其侯和丞相对彼此态度。

16.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

(2)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泛舟
刘著①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金代诗人。

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

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本。

②传邮:朝廷文书。

③吏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

③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捱难耐之情。

B. 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消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

C. 本诗作者通过对偶回中原故士之际月夜泛舟之境记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屈居金人统治之下而淤积的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

D. 全诗融身历事、眼前景、心中情于一体,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堪称金人七律中的佳品。

18. 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分析人们称道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教育和道德对王道非常重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一诗开篇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