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师华秀毓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
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
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
试,有少数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教学,很好地把
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
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 1 时= 60 分,
1 分=60 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与秒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 培养时间观念。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
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
有教师归纳总结。

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
习。

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拨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
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
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
空间。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
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
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
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
时间。

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
试中,只有个别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教师华秀毓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
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1、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

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
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困难,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一些困难,在小组交
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

2、运用方法,引申练习。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小组的
交流和全班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从配餐的知识迁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难,但在小组
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特别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是怎
么走路的时候都是都非常有顺序的。

总之,这节课我先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
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紧密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
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
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
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教师注意走进学生,和学生一
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的
思维明晰化、条理化。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教师华秀毓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内容。

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从而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几种情况。

我的这一节课一开始 , 首先设计了一个“摸球”的游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
极积性。

第一步让学生从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这样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
出一个问题:能摸出一个黄球吗?让学生试着摸一摸,结果学生发现是摸不到的。

第二步让学生从装有白球和黄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组成员伦流摸,摸了以后又放
回去,学生发现可能摸出两种颜色的球。

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
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 的学习内容上。

通过摸一摸、猜一猜、
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猜想,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
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再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然后说一说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全过程无处不是“可能性”的学习和判断,可以说活动贯穿全课,“可能性”也融贯全课。

本课教学,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而爱好数学。

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

这节课中,加强学生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可能性”的判断和
争辩等。

从这节课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分析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

另外,学生在这节课中了解到操作、比较、猜想、实验、验证对认识事物、数学分析都有重要作用。

所以这些,说明这样教
学会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并聪明起:来。

不足的是:
学生对“一定”的含议了解得不是很好。

因为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我的实验一定能成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教师华秀毓
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
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
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
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
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
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
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
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
动手操作,动手圈。

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
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
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
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

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
比较遗憾。

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
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踏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教师华秀毓
因为有了前面学习笔算加减法的基础,所以在新课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
进行计算,总结出笔算加减法时就注意的问题。

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巩固练习的正确率也比
较高。

可是到了做练习册和家庭作业时,情形却大相径庭。

是他们忘性大吗?还是他们不会呢?不是,让他们说,都知道。

可正确率为什么就这么低呢?他们会抛下“粗心”两字为自己
开脱。

可见粗心的危害被学生们所忽视,认为只是小毛病,不以为然。

对待因粗心而出错的题目,以为订正好了就
可以了。

每遇到类似情况,每次都说“我太粗心了”,下次照犯。

那么,
学生为什么会粗心呢,怎样帮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呢?经过仔细分析,
粗心类型和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因感知粗略造成的。

比如:题目是 132 却写成 123,减号抄成加号,上下两行题串
在一起等。

这些都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成熟度造成的,他们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粗略、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对算式在头脑中的印象缺
乏整体性。

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还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

二是因记忆错漏造成的。

比如,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忘了退 1,本来做减法题,做到百位时却按加法计算。

这是因为多位数的计算中,计算环节比较多,中间得数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
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 记忆性错漏 " 。

三是情绪不稳造成的。

一方面,算式简单则麻痹轻视,比如: 510-246 ,把个位计算成
6,另一方面,计算复杂,又表现出厌烦、畏难情绪、导致错误。

再有就是下课铃声响过后做的
题正确率明显不如之前做的。

克服粗心,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审题训练,准确感知算式。

要求学生先观察、议论,再动手计算,最后交流
运算方法,评讲哪种方法较为合理,灵活。

培养学生感知算式特点的意识和能力,为后面
正确计算打好基础。

2、坚持口算训练,培养记忆能力。

熟练的口算是正确笔算的基础,口算和
笔算都离不开瞬时或短时记忆。

口算是训练学生短时记忆能力的最好形式,因此
口算训练必须经常化。

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
算符号,每算一步要上下、左右纵横检查,抄写数据和符号准确无误;算草书写
也要整齐清晰,便于查对。

不能口算的题一定要清晰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束
后要自觉地检查计算过程是否合理,计算方法是否简便,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培
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其次,还要让学生对粗心的危害有足够的认识。

让他们认识到:将来我们要面对的并不
是可以订正的作业题,有可能成为飞机制造者、楼房设计者、高架桥的工程师等等,而这些
行业需要的并不是反复的订正,而是一落笔就要正确的。

如果一旦粗心成自然,那么,总会在某方面出点小差错,到时候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所以粗心是最不可原谅的错误。

最后要家校配合,齐抓共管。

家长的观点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
师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细心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旦教育者对一现象加强关注,孩子
也会引起重视。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教师华秀毓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如何让枯燥的
内容变得生动、富于活力呢?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和教参,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学习
本单元内容:
1、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探
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
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
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
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
法的方法。

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
体地位,
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己的成果,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2、给学生一个跳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的
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在学生学会简单的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算稍难的算式,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思考
计算方法,利用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

每一堂课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

虽然每节课中我为学生搭建了自由展示、自主合作的平台,但对一些学生的关注时间和空间不够,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
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
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多位数乘法的教学让我对计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
取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教师华秀毓
新教材对《平行四边形》的要求与老教材有所不同,它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它没有明确的定义,需要通过许多实践活动来获得感性的认识。

于是本节课安排如下;
首先出示教科书的主题。

先让大家画出图中的四边形,画完之后,让他们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初步感知这类图形的特征。

教材上用红笔也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看起来四条边相等,知识量丰富的学生说“它是菱形”,有些同学说是“平行四边行”,当然应该大力表扬那个说“菱形”的学生,同时也跟他说“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

说“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也应表扬他:很会学习。

接着,
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此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其次,讲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点。

出示三角形框架和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动
手拉一拉,学生发现,得出规律:三角形不易变形(即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稳定性)。

同时让他们例举生活中的例子,那些是运用这个特性的。

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讲解特点时借助方格纸。

得出两个特点:相对的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不是直角。

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的认识。

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练习往往能反映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反应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体这样设计,有好些地方有待改进。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教师华秀毓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
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


一会儿,一双双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

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

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 ”课代表卞君晴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

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

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
形两条,那么 8+8 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8×2。

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 4×2。

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 =长× 2+ 宽× 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

全班 30人,用我的公式方法
计算的仅有 2 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
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
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
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 =长 +长 +宽 +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
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
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
久的将来他们会摘取数学皇冠的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