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导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的含义:
①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②简言之,文艺学即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③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艺学的三个分支
⑴文学理论:指研究文学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
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
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⑵文学批评: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
科学。
⑶文学史:从历史的视角,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关系:
①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②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
③三者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艾布拉姆斯文学研究四要素
世界
↑
作品
↙↘
读者作者
2.文学理论的任务
发展论
↑
本质论←文学活动→构成论
↙↘
创作论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①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检验)。
●动态的、发展的。
②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总有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为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的,其价值取向应该是人民
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第二节文学理论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①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复杂的,多层次的)
②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⑴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
⑵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二.文学理论基本形态
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①文学哲学②文学社会学③文学心理学④文学
符号学⑤文学价值学⑥文学信息学⑦文学文化
学。
2.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①文学作为人类的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
统活动。
②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
个活动过程。
③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课外阅读(文学理论专著)
第一章马克思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①康德②黑格尔③费尔巴哈④“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六个基本观念
①艺术活动论--人类学
⑴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
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⑵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通过
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⑶文学是“人学”
②艺术反映论- -- 辩证唯物论
艺术反映论的哲学基础:文学活动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③艺术生产论- -- 经济学
经济学的观点:
⑴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之一种
⑵文学活动进入现代资本社会后,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
⑶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
④艺术交往论- -- 媒介与符号
⑤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美学、社会学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特殊性的一面:文学的审美特征
⑥人民文学论--历史唯物论
人民文学的内涵:
⑴要真切地表现人民群众的情感、思想、意志、愿望等等。
⑵要真情实感地表现人民群众关心的事。
⑶表现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①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②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
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
①使马克思主义的首遇具挫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③实现古今对话和现代转化
三.当代性
①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新问题
②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③吸收20世纪新学科的理论方法,创建文学理论新的分支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二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1.人类活动的性质
由,人类活动的具体阐释:①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
②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
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
础
知,人类活动:也即是人的生活活动。
它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从各层面看生活活动
①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
②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
⑴旧唯物主义: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
⑵德国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活动的方面,不能说明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⑶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
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动物对事物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生命本能的
♢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是多样化的: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意的
♢人的活动的多种意义:经济技术、革命实践、审美创造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生产是全面生产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值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1.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精神活动的区分
⑴按照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看
⑵按照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看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文学作品的内容)
1.世界的范围
①客观世界:自然万物、社会现实
②主观世界:思想情感、宗教的超验世界
2.文学与世界的关系
⑴艺术模仿论
含义: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立论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⑵中西模仿论传统
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东:陆机、刘勰、荆浩、叶燮、
二.作者
1,文学与作者的联系
⑴艺术表现论
含义: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⑵中西传统对作者的观念
东:“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浪漫主义、福柯:作者缺席
#1.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①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
作背景
③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2.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
⑴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
Eg: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三.作品
1.内容方面:①作品与现实是有差异的。
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
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②作者的情感不等同于人的日常情感。
2.形式方面:作品的形式具有独立价值,对形式的强调,凸显了作品本身的本体论特征。
♢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结构主义
四.读者
1.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Eh: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2.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五.文学四要素的关系
①构成一个整体、有机的活动系统。
♢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②构成了一个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交往结构
♢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这种对话关系表达了一种交往理性基础上的主体间性关系。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①巫术发生说: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
②宗教发生说
③游戏发生说
④劳动说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1.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的探讨
①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
②黑格尔的理念
③弗莱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
④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
2.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的原因
①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惟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
度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
②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
3.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关系
①不平衡关系:不平衡关系是局部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情况。
#不平衡关系,表现: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②平衡关系:从历史发展总体情况看,文学与经济发展是大致平衡的。
♢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物质生产、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小结(文学的文化含义)
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已被觉察到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从审美角度看:①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②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1.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2.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
①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②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
美体验的任务
3.文学的通行含义: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等文类。
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
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四.文学与非文学
1.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①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②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③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④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①哲学意识形态
②政治意识形态
③法律意识形态
④道德意识形态
⑤审美意识形态
⑥宗教意识形态
⑦商品意识形态
2.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
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相关文章:《关于文学特征的思考》
《文学与审美》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①无功利与功利
②形象与理性
③情感与认识
2.审美形象的含义:
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3.审美形象特征:
①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像、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②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4.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
①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②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③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如卡西尔所说
5.文学中的理性
①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②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③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
⑤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形象与理性(小结)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
♢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6.情感,即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7.审美情感的特征
①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②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③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它们而显现
8.文学也是认识的
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②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情感与认识(小结)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
#小结(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阿多诺♢审美属性是直接的和突出的,社会属性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文学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1.何谓话语
话语(discourse),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四种“话”的区分: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
(语言系统)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
(言语)
♢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
(话语)
♢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
(文本)
2.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3.文学话语的特殊性
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有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有紧密联系
4.文学话语五要素
①说话人
②受话人
③文本
④沟通
⑤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1.何谓蕴藉
“蕴藉”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2.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3.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
刘勰、张炎、贺贻孙、王夫之、赵翼、刘熙载
4.话语蕴藉
①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
形态之中
②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5.文学作为话语蕴藉
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②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③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含蓄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
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2.含混(歧义、复义、多义)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3.含蓄与含混
①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②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