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
所以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的,便是这种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这种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
殷周青铜器也大多为此而制作,它们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
而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
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
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
在今天是如此之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正因如此,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品,包括荷马的史诗、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中国的青铜饕餮也是这样。
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沉没的历史力量。
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的美。
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
但当时社会必
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
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不正在于它们体现了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这如同给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由于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一样。
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
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特别是今天看来,这一特色更为明白。
饕餮纹饰也是如此。
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
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徒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
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
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能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1.下面关于饕餮形象在青铜器中盛行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借助饕餮形象来炫耀暴力和武功,铭记胜利,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种种野蛮吞并战争进行歌颂的夸扬。
B.借狞厉可畏的神秘力量来威吓、压制、践踏异氏族和部落,
饕餮等狞厉形象就是威惧恐吓的符号。
C.饕餮形象既有积淀着历史力量的崇高的美,又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被人们欣赏、喜爱.
D.饕餮形象蕴涵某种宗教神秘力量,是原始崇拜的具有保护意义的神祗的化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铜器大多是作为祭祀的“礼器",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它的产生和古代战争密切相关。
B.饕餮形象的双重属性在于,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
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
C.古代的神话传说,战争故事和艺术品,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的原因之一是这些看起来粗野,甚至狞厉可怖的事物,在当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能够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
D.饕餮纹饰的崇高之美体现在它不仅代表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且也是人类祖先自身光荣与骄傲形象的化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铜艺术和希腊悲剧虽然都给人以恐怖效果,但是同时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都赋予人们美的感受.
B.由于早期宗法制的影响,饕餮形象又带有某种原始、天真的、拙朴的美,体现出一种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C.后世的狰狞形象没有了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显得空虚可笑,缺乏美感。
D.只有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宗教观念已经淡薄,人们才能真正理解、欣赏、喜爱饕餮之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莘莘学子胸怀祖国心系家乡
罗登义教授1906年4月15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中学毕业于贵阳二中。
1923年考入北平京师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大学和北平大学任教。
1935年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获农业生物化学硕士学位。
时年正值民国政府政治腐败,神州大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他断然拒绝导师的挽留,放弃了留美的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毅然返回祖国,到北平大学任教。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他不当亡国奴,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效劳,冒着生命危险,与夫人一道乔装商人南下,几经辗转先后到西北农学院、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47年被贵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兼农学院院长.同年,联合国在我国选中了既懂农业又懂生物化学的罗登义教授,通过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聘请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顾问,由于报效祖国的心愿尚未实现,于是他婉言拒聘,再次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仍然留在国内艰苦的教学、科研岗位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召其回校。
接管贵州大学的军代表对他说,新中国成立了,大学里不再设客座教授,而且贵州刚解放,急需人才建设贵州,对他诚挚地予以挽留。
因为留下来建设家乡也是自己的心愿,罗登义教授就没有要求返回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建立后,又要调他赴北京工作。
时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任书记的苏振华将军再次挽留他。
罗登义教授想到多年来为了报效祖国,经历了许多困苦磨难,认为留在家乡工作也是为祖国而工作,于是他再次留了下来。
这一留,就是数十载春秋,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家乡,直至2000年8月17日辞世并埋葬在家乡的土地上。
他曾作诗《家乡恋》以言心志:“生我育我好贵州,气候暖和,山水清幽。
地下蕴藏丰富有,金碗叫化,愚者蠢忧。
勤劳人民应振奋,智力开发,兴工兴农。
雄心壮志岂能休,暂时穷困,何惧何愁。
"
罗登义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化学、营养化学研究工作,是我国闻名
的营养学家。
自1928年始,他研究的课题全部是大众食物的营养问题。
他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是根据当时国穷民困,百姓食不果腹,身体素质极差而确定的。
抗日战争时期,他随浙江大学迁到了湄潭县。
除了担任三门课的讲授外,他还抓紧时间进行生物营养的科学研究,而湄潭丰富的野生资源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对象.浙江大学在湄潭办了6年,正是这6年,他在生化营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他在对170多种水果蔬菜的营养成分的分析中,发现了刺梨含丙种维生素非常丰富,进而对刺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前后发表论文近十篇。
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科学家的关注,英国闻名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特别将刺梨称为“登义果"。
几十年来,罗登义教授研究的食物品种众多,研究的地域遍及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至1984年止,以中、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共计58篇,专著7本,另有近百篇文章发表在《科学》、《学艺》、《东方杂志》、《自然界》、《化学》等刊物上。
1963年,在国家科委、农业部和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罗登义教授在贵州农学院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不久又建立了基础生化、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为贵州建立了农业生物化学研究基地。
他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营养学研究,特别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为改善国民的食物结构、食物品种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罗登义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为贵州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解放初期,作为贵州农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领导,罗登义教授带领干部职工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兴建校舍,购置设备,聘请教师,招收学生。
他亲自开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为贵州农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罗登义教授甘当人梯。
为了使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他除了亲自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指导实习外,还著书立说,担任全国性多种刊物
的编委、审稿人。
他从事教育事业七十一年,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农林牧科技人才,学生遍及国内外,其中不乏知名人士.罗登义教授晚年曾在《自叙》诗中小结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程,坦诚抒怀:“忙忙碌碌数十秋,粉笔生涯,白云悠悠。
少壮求知勤奋修,全力苦干,忘愁忘忧。
成年寸心欲何求?科研工作,育才传流。
一生志向岂能休,尽管白头,何惧白头。
"
罗登义教授出生在旧中国,对社会的黑暗,外强的凌辱,民不聊生的境况深有感触.和众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他强烈期盼这中华的振兴,他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最爱的祖国、最爱的故乡!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罗登义教授在美国硕士学习毕业后,看到祖国正值危难之时,断然拒绝导师的挽留回到祖国,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毅然返回祖国,到北平大学任教,并亲自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指导实习,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农林牧科技人才。
B.“七·七”事变后,几经辗转先后到西北农学院、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47年被贵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应浙江大学之召回校,为国家建设和家乡建设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罗登义教授发现了刺梨含有特别丰富的丙种维生素,进而对刺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科学家的关注,英国的科学家们,特别将刺梨称为“登义果”。
D.罗登义教授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返回祖国,作为贵州农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领导,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为建设家乡贵州呕心沥血,在学术研究、发展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文章分别两次引用了罗登义教授自己创作的小诗,分别表达罗登义教授怎样的情怀和精神面貌,请结合文章简析。
(4分)
6.罗登义教授在《自叙》一诗中说到:“一生志向岂能休,尽管白
头,何惧白头”请结合文本中罗教授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此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一盆兰花
季明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
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
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
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
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晌,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
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
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
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看到陌生客人被自家的花香深深陶醉了,老安热忱地送了李致宁一盆兰花。
出于酬谢,李致宁送了一幅画给老安。
B.对李致宁送给自己的画,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里,后来
感觉自己被李致宁骗时,咬牙切齿地将画撕成粉碎。
C.老安送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告诉老安兰花很贵,惋惜老安好花没有卖到好价钱。
D.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也被老安的兰花吸引,提出购买。
老安张口三万块,城里人大吃一惊,骂老安脑子有病。
E.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先扬后抑,情节跌宕起伏。
兰花是行文线索,以老安的前后变化,讽刺了他的咎由自取。
8.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
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
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1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扣紧题意,即景抒情,虚实结合,意境雄浑阔大,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因“思"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
夕",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灭烛之后因天气寒冷而加衣入睡的的情形。
D.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E.这首诗以月贯穿全诗,借月抒发一种缠绵而感伤的情意,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
15.诗中的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从侧面衬托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逍遥游》中,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感慨自己时日无多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
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
,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
....
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
,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