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因素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因素的分析
摘要:食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应严格从检验流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从样品抽取、制备、校准仪器设备、配制试剂、选择检验方法、控制实验室环境、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等几方面,确保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食品检验因素准确性
一、样品的抽取与制备
样品的抽取与制备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抽取样品时应该遵循随机原则,要从整批食品中抽取到有代表性的样品,并保证数量满足检验的要求。

务必保证抽取样品时使用清洁的工具,不能让有害物质通过使用工具进入样品中。

在抽取样品的过程中还应该想方设法使样品的微生物状态与理化指标不发生改变,最重要是不能够受到任何污染。

固体样品要粉碎、混匀,如大米、挂面、黄豆、茶叶等的水分,各项目都需要粉碎后取样;液体样品在检验前要搅混均匀,如检测酱油、醋(除可溶性无盐固形物项目外)需将样品振摇混匀,而检测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应充分振摇后,用滤纸过滤;对其他样品的制备,比如对混合型的食品就要抽取代表性样品的主要部分;在检测啤酒时,如果是检测浊度就要把气除掉,但是不能够进行过滤,如果是检测酒精度项目,就既要除气又要过滤。

二、检验方法的选择
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

检验人员应该依据国家标准,根据检验的性质、实验室条件以及样品的待测成分的含量来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

有种检验方法叫仲裁法,是检验方法中较多采用的方法,也适用于对结果有争议的检验。

仪器分析方法也是种不错的检验方法,实验室条件不容许用仪器分析法的可选用化学分析法;不同食品中含某种成分含量不同时选用的方法也不同,如测定食品中的钙含量,每100g牛奶中钙成分的含量般是100mg,检验人员单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就可以进行测量,而对于100g鹿产品胶曩,也用该检验方法进行测量就会出现较大误差,因为鹿产品胶曩中的钙含量是20%左右,检验人员应该选用EDTA滴定法进行测量。

三、仪器的校准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要定期进行保养与维护,要及时发现仪器的缺陷并加以维修。

能自校的仪器(如天平、酸度计等)应保证每周进行自校。

自制的蒸馏装置要确保气密性,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计量器具的精确性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选购计量器具时务必选择数值标示精确的计量器具,而且在日常使用中要注意维护。

还要定期进行校准,以保证检验结果数据的准确性。

四、检验试剂的影响
检验试剂的质量也会影响检验结果。

在检验过程中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对检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各类检验试剂有不同的保质期、贮存方式以及使用方法。

有些溶液“保质期”有限,如金属元素标准溶液可存放年;标准滴定溶液要求两个月标定次;淀粉溶液、碘化钾溶液要求现用现配等。

还有些溶液有特殊的存放要求,如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显色
剂――萘胺盐酸盐溶液要在低温下存放,当颜色变深时弃去重新配制。

还有测定纯净水中的高锰酸钾耗氧量,用到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和草酸钠标准溶液,存放时间过长,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定期检查重新配制;又如,测定食品中的二氧化硫时,应尽量减少碘标准滴定溶液与空气接触,否则平行试验的差异会超出标准规定的要求。

因此,检验人员要关注检验试剂的保存与使用,在配制试剂时保证准确的取量定容。

五、实验室环境的要求
实验室环境对检验结果也有定的影响。

如温度、湿度、气压、粉尘等要素不仅会影响仪器的精准度,还会使原先良好的实验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整体的检验结果。

在选择容量法进行分析时,检验人员应该在室温为20摄氏度的条件下进行检验。

为了消除温度对食物容量的影响,在检验啤酒的酒精度、原麦汁浓度或者葡萄酒酒精度、总浸出物时,就要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

而检测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只有温度控制在10至30摄氏度的范围内,才能保证准确的检验结果。

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水平
操作人员掌握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有可能为偶然误差,也有可能为过失误差。

例如,在测定白酒中的总酯时,不同的操作人员,滴定速度不同也可造成检验结果的差异,这种误差可尽量设法减免。

但是,由于操作人员对检验方法标准理解能力有限而造成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度。

因此,检验人员应该加强平时的专业水平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以更好适应相关的检验工作。

即使是偏远地区,也应该配备位高水平的检验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