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句联想
七律 长征 (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句联想
水调歌头 游泳
(1956.6)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诗句联想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 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í)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 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以写景来点明时间和环境
时间:残月天边明的拂晓时刻; 环境: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 霜铺地,残月如钩。
词人继承古典诗词的特点,以西 风、霜晨、残月、雁叫等几个事物构 成一幅色彩浓烈的图画,造成一种紧 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 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永往直前 的红军队伍。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诗句联想
七律 到韶山 (1959.6)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百度文库
旅 游 圣 地 娄 山 关
背景
本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中,娄山关 激战后。1935年1月中旬,红军准备从四川渡过长 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的蒋介石集结重兵, 封锁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 贵州军阀急调两个师固守娄山关。25日凌晨,红军 借着夜色向娄山关挺进,与敌军遭遇,经过激烈拼 搏,红军终于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 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急速通过娄山关。26日,又 击溃了反扑之敌。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 俘敌近3000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战。
本词的艺术特点
• 一、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成一体; • 二、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
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 娄山关的激战;
• 三、以景传情,景情并茂——这首词所取景物逼真 而又典型,极富表现力,极能传情,它以写景发端, 以写景收束,感情浓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真如铁”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漫道” 两字,就不仅表现了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 而且体现了红军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红军挥戈东指,重新攻占了强敌如云、严加 把守的天险娄山关,硬是从这坚固如铁的关 口上头超越过去了。这句也隐喻遵义会议后, 中国革命重新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开始了 新的征途,并且胜利地跨过了天险娄山关。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七 律 万花纷谢一时稀。
冬云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1962.12)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pí)。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诗句联想
水调歌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重上井冈山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1965.05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四、既炼字又炼句,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题—— 词中的“碎”“咽”是炼字的范例,“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它们都构成了典型的 意境,深化了词的主题。
诗句联想
沁园春
长沙 (1925)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风霜晨残月雁叫等几个意象构色彩浓烈的图画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整个上阕没有一字说到人听不到一点人语声但以景写人写了人的活动写了人所听见的各种声响既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这是一种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的手法
8 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 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 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 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 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 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 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 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 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 斗。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 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 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 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 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 说明一天 ( 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血” 的傍晚 ) 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 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 突出。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从 听觉 方面来写行军,并进一步 强调行军的时间和环境,强化了寂静、 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对词意起 着承转与推进作用。
整个上阕没有一字说到人,听不到一点 人语声,但以景写人,写了人的活动,写了 人所听见的各种声响,既显得句句有人在, 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这是一种以 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的手法。不仅写了 战地行军的肃穆,而且写出了红军慷慨赴敌 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风度,同时也 为下阕预蓄了气势。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
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 行动,词人巧妙地略去了中间 的战斗过程,而接着写胜利后 越过娄山关的情景。
本词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进军行动的描 写,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 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预 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广 阔的,但前进的道路艰难曲折,还 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