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7页,满分为100
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
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如需改动,不准使用涂
改液、修正带剐纸刀。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

”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大改革推动发展
B. 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
C.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 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
【答案】D
【解析】按照材料的意思秦“富厚”是在得蜀后,蜀有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即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造成秦“富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大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与民休息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C.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B
【解析】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均高于其他地方,这是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制约南方经济发展的是生产工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平均亩产量来看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差甚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地理环境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农业生产水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齐民要术》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频种。

其杂田地,即是来年谷资。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提倡精耕细作
B. 适时增加肥力
C. 需要大量劳力
D. 重视兴修水利
【答案】A
【解析】“施肥、耕鋤”等均属于精耕细作的典型表现,所以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提倡精耕细作,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仅仅是增加肥力的问题,还要耕鋤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提及大量劳动力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提及兴修水利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施肥、耕鋤”属于精耕细作的典型表现。

4.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
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关于该农具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适宜小面积的水田操作
B. 耕地深浅调节规范化
C. 农具构造模式长期沿用
D. 江南稻田的插秧农具
【答案】D
【解析】该农具是曲辕犁,是耕地工具而非插秧农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曲辕犁也适宜小面积的水田操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曲辕犁的耕地深浅是可以调节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曲辕犁的构造模式被长期沿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曲辕犁不是插秧农具。

5.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对夔州路的主客关系颁布的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他处不得居停。

又敕:施、黔州诸县主户、壮丁、寨将子弟等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画时差人计会所属州县追回,令著旧业。

”材料说明此时
A. 官营手工作坊匠户地位下降
B. 农民雇主队伍无法保持稳定
C. 佃农人身依附仍相当严重
D. 当时政府对人民经商限制严格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主客关系存在着严重人身依附关系,而主客关系就是佃农和主人的关系,即佃农人身依附仍是相当严重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官营手工作坊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身依附关系的严重使农民雇主队伍是非常稳定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商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 2017年3月9日“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览再现了青龙镇人口繁盛、佛寺林立、商贸聚集的旧时风貌,也改写了上海开埠前是小渔村的说法。

根据遗址出土的大量铜器、铁器、瓷器和佛像等文物判断,青龙镇出现的时期是
A. 春秋
B. 秦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上海在唐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出土的大量铜器、铁器、瓷器和佛像等文物也足以证明青龙镇的繁荣,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春秋和秦朝时佛教尚未进入中国,是不可能出现佛像的,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元朝时上海不是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 观察《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汉代丝织业中心由都城长安向全国各地辐射
B. 唐宋时期的丝织业是发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
C. 元至清朝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D. 古代丝织业中心多数分布在丝绸之路的沿线
【答案】C
【解析】从图即可看出元至清朝苏州、南京等地的确也成为了丝织业中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全国各地,因为主要是向中部和东部辐射,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宋时期的制瓷业才是发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丝绸之路主要在西部,而古代丝织业中心多数分布在中部和东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8. 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

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

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
A. 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 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C. 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 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权经常会短时间内发生转移,即强调了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所有权并非在“各”阶层间流动,例如农民阶层就没有土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权转移而非土地兼并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权转移而非小农经济受到冲击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的是土地占有权转移的问题。

9. 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仅建康城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万余人,还拥有大量地产和人数众多的依附农民,寺院经营农业、商业和高利贷,所有人“皆不贯民籍”。

这种现象说明了
A. 江南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B.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
C.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东晋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答案】A
【解析】拥有“大量”地产等字眼足以证明江南“大”土地所有制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耕作方式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农副产品商品化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描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大量”地产体现的是大土地所有制。

10.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B. 读书风气日益盛行
C. 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
D. 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族人也可以经商,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贱商的观念是有所改变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经商风气日益盛行而非读书风气日益盛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商观念进一步加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后期抑商政策尚未发生转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1.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 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答案】A
【解析】烟草属于经济作物,烟草的种植是为了作为商品销售的,烟草种植的增多反映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卷烟技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烟草种植而未体现小农经济解体,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贩卖烟土的毒害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烟草种植的增多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12.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 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 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D. 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答案】A
13.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
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 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 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D. 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答案】A
【解析】世界本来包括有人居住的大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但西方史学家提出“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基本上是以欧洲为中心代替整个人类历史,A正确;B强调的资本主义发展,与题干“上古”没有关系,排除;题干主旨没有强调“海外贸易”,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分散发展、整体”等信息,排除D。

故答案选A。

14.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
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C.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D.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答案】B
【解析】贫于生产导致西班牙的毁灭,所以就必须从事生产、从事制造业才能不毁灭,即这一认识客观上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航路早已经开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而非促进了殖民扩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后来的工业革命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关键字眼——贫于生产,吸取贫于生产的教训而必须多生产、多发展制造业。

15. 《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

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

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材料反映了
A. 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 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 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 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只是表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可知机器大生产中形成了统一的工作组织,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家庭结构的内容,故C项错误;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的观点过于表面化,且忽视了机器和人的关系,故D项错误。

16. 下表反映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
A. 经营方式改变
B. 贫富差距缩小
C. 产业结构变化
D. 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各类工人的工资增幅,体现不出经营方式的改变,故A项排除;从表格各类工人工资增幅相差较大,不能反映出贫富差距缩小,故B项排除;材料中农业工人工资增幅远小于工人,故反映出国家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故C项正确;消费水平提高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数据的准确分析,也就是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
17.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答案】A
18. 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

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

上述现象说明
A.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 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 “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 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故D正确。

材料主旨不在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故A排除。

材料反映士子对于工作一无所知却参与洋务,没有两难选择,故B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19. 《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

”这表明,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 一战时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 工商界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
D. 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洋政府保护奖励民族工业的正确经济政策,即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外部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而非实业救国的推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 下表为1875—1931年中国棉布供应的来源(百万平方码),关于该表说法正确的是
A. 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 手工织布业拥有独立的市场
C. 工厂织布的竞争力弱于手工织布
D. 手工织布产量的增加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表格中只有“工厂产品”“手工业品”“进口货”,与工业结构概念不符,故A项错误;手工业棉布百分比在78.2%、78.7%、65.5%、61.6%之间维持,可见手工棉布市场一直比较稳定,故B项正确;工厂产品的比例从0到28.2%,手工业品的比例从78.2%下降到61.6%,可见工业产品的增长率高于手工业,故C项错误;手工业织布比例从78.2%下降到61.6%,故D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纺织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

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

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1. 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

这一现象
A. 反映出民族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B. 体现了国人具有盲目排外的心理
C. 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
D. 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
【答案】C
【解析】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族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爱用国货、抵制洋货而非盲目排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并
未转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 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 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 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D.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钢铁进口增加、机器进口增加、生铁产量增加,这都是在为抗战做准备,即是在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经济比例未体现出失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工业日益发展特别是重工业而非萎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3. 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

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

该公司的经营
A. 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B. 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 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D. 有利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统治日益崩溃而非日益巩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使官僚资本的膨胀继续加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4. 民国建立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B.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婚礼观念,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观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盲目肯定和效仿而是在顺应潮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 海洋与陆地一样,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会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二17世纪荷兰殖民地分布图
19世纪末英国殖民地分布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荷、英两国海外殖民地在分布上的不同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其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材料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

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

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

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

(编者注:19世纪60、70年代以来,俄、英、法、日等国加大对我国新疆、西藏、云南、两广和台湾的侵略,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原因以及争论带来的影响。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物种的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2)特点:荷兰分散占据海上通道的主要商业据点,多沿海和岛屿;英国海外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据有大片陆地。

特征:荷兰:资本主义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海外扩张以垄断海上贸易,攫取商业利益为主;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英国:处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殖民扩张以拓展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为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原因: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或西方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冲击和示范;财政困难;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

影响:改变传统的国防观念,海防逐渐成为国防重心;加强海防建设,启动海防(海军)近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