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写作20150119

合集下载

季羡林谈作文

季羡林谈作文

季羡林谈作文作文或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吗?据说是有的。

旧社会许多出版社出版了一些《作文秘诀》之类的书,就是瞄准了学生的钱包,立章立节,东拼西凑,洋洋洒洒,神乎其神,实际上是一派胡言乱语,谁要想从里面找捷径,寻秘诀,谁就是天真到糊涂的程度,花了钱,上了当,“赔了夫人又折兵”。

据我浏鉴所及,古今中外就没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么秘诀成名成家的。

记得鲁迅或其他别的作家曾说过,《作文秘诀》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

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

清代的《古文观止》或《古文辞类纂》一类的书,大概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编选的。

结果是流传数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书,我们至今尚蒙其利。

我从小就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些文章,至今背诵上口者尚有几十篇。

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前半,写作文用的都是文言。

在小学时,作文不知道怎样开头,往往先来上一句:“人生于世”,然后再苦思苦想,写下面的文章。

写的时候,有意或无意,模仿的就是《古文观止》中的某一篇文章。

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我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

现在有人主张,写散文可以随意之所之,愿写则写,不愿写则停,率性而行,有如天马行空,实在是潇洒之至。

这样的文章,确实有的。

但是,读了后怎样呢?不但不如天马行空,而且像驽马负重,令人读了吃力,毫无情趣可言。

古代大家写文章,都不掉以轻心,而是简练揣摩、惨淡经营、句斟字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这一点道理,只要你不粗心大意,稍稍留心,就能够悟得。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也”字句,不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吧?元刘土熏的《隐居通议》卷18讲到:古人作文,具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这实在是见道之言。

这些间架、枢纽、脉络、眼目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只有一个:从惨淡经营中来。

对古人写文章,我还悟得了一点道理: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

节奏和韵律,本来都是诗歌的特点;但是,在优秀的散文中也都可以找到,似乎是不可缺少的。

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

季羡林作文300字6篇

季羡林作文300字6篇

季羡林作文300字季羡林作文300字6篇季羡林作文300字篇1读了《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写的非常好,让我很感动。

当作者写了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哭了几天几夜,饭不吃,觉不睡,还想随母亲一起长眠于地下。

我也很想哭,我能看得出他们母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感情。

作者很后悔不该离开母亲,应该陪在母亲身边,让她开心的过每一天,当他最后一次回故乡,他看见母亲的棺材放在那里,便大声痛哭起来,当时他心里真想一头*死。

他舍不得母亲离开,因为母亲在她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母爱是伟大的,每个人的母亲都很伟大,在我们小的时候母亲话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头,才把我们养大成人。

母亲真伟大,从小我们调皮捣蛋,虽然母亲打我们,骂我们,当时我知道母亲都是为了我们好,打我们后她自己心里比我更痛。

为了让我们能够成才,她才这样做的。

所以说我们不能忘记母亲对我们的爱,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母亲对我们的期望。

季羡林作文300字篇2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十分是勤奋,他还说过要问他的优点就是勤奋。

而他的做人标准是:朴实、真实。

当季羡林先生还上北京大学的时候就十分的勤奋,闻鸡起舞表式这个人十分勤奋。

可是季羡林先生起的比鸡都要早。

在4点多钟就会起床。

他是北京大学里第一个亮灯的人。

季羡林还把吐火罗文的书翻译了出来。

世界上懂这语言的人不超过30个人。

季羡林先生也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才学会的。

但是已经有十几年没有接触过这种语言了。

可季羡林先生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并且最后翻译出了吐火罗文。

而这时的季羡林先生已经年近70了。

季羡林先生当时在德国留学时正好碰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上空飞机的隆隆声,而季羡林先生却仍旧给学生上课。

而当时食物紧缺。

季羡林先生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肚子咕咕叫着,却还是教给学生知识。

季羡林老先生还写出了110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

季羡林作文300字篇3读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季羡林2015作文人物素材

季羡林2015作文人物素材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1】最高学位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2】心系家国季先生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

越老工作干得越多。

”极为可贵的是,季羡林先生又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学者。

相反,他相当入世,胸中承载着天下万物,时时守望着民族、国家、世界,还有大自然。

他还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始终秉持独家观点,绝不人云亦云。

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

人与人要和谐相处。

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

季羡林先生以小见大的作文

季羡林先生以小见大的作文

季羡林先生以小见大的作文《季羡林先生以小见大》说起季羡林先生,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

他不仅是咱们中国的国学大师,还是个国际上响当当的人物。

说起他的学问,那可是深不可测,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无垠。

要说季先生的小故事,那可就多了去了。

比如说他小时候,有一次去学校,老师问:“你们知道‘井底之蛙’是什么意思吗?”季先生一听,心里就乐了,心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青蛙住在井里,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嘛!他立马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知道!就是形容那些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人。

”老师听了,点点头,夸他回答得对。

还有一次,季先生在火车上,看到一个小孩子在画画。

那画儿虽然不怎么样,但小孩儿却特别认真。

季先生看着看着,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学画画的情景。

他突然有了个主意,拿出随身带的小本子,开始给那孩子讲起画画来。

他说:“小朋友,你看这个太阳,它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圆盘,上面还挂着几颗亮晶晶的星星呢!”小孩儿听得津津有味,连声说好。

季先生的故事多着呢,比如他小时候帮家里做农活,累得满头大汗,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学习。

他说:“学习就像种庄稼,需要辛勤耕耘才能收获满满的知识果实。

”这些话说得大家都心悦诚服,觉得季先生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季先生不仅学问高深,而且为人处世也特别让人佩服。

记得有一次,有个朋友跟他抱怨工作上的事情,季先生耐心地听他说,然后给他出主意。

他说:“做人要像水一样,遇到障碍物就绕过去,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这样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这话说得大家心里暖洋洋的,都觉得季先生真是我们的知心大哥。

季羡林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学问和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我们要向季先生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品德、有爱心的人。

高中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

高中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

高中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

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

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

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

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

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

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

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

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

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

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从“写散文”的角度浅谈如何进行现在的写作。

写作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机会,有的人利用了这个机会,有的人错过了这个机会,有的人正在路上急急忙忙地赶过来。

写作是一种机会,这个大家不否认,好的写作者在这个时代仍有一席之地,虽有自己扎根的地方,但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下,不改变自己,就很难与时代很好的融合。

写作人要与时代融合,写作也要与时代共同进步。

现在是全民阅读时代,但仍有很多人在阅读这件事持有观望态度;现在也是一个写作的时代,写出一篇好文章,不仅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逻辑的解决一个问题,会使我们生活更有序。

写作和阅读为互补关系,阅读要补给写作,写作需要阅读持续供给能量,在这样一个互补的关系下,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

然而问题是阅读相对容易,至少要比写作稍易。

写作需要我们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即使要呻吟,也要有技巧的呻吟。

今天主要从季羡林先生谈写散文的技巧上来分析如今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写作。

什么是写作上的灵感,写之前我们要怎么做:我们做一件事需要兴趣,打球要有打球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在写作方面,需要一种叫“灵感”的东西,通俗地说说“灵感”:当有了灵感的时候,我们对写作有一种迫切想要写下来的愿望,就像画家,在旅途中,突然灵光乍现,有了新的创作灵感,画家们通常在一个地方会完成新的创作。

写作的灵感也是如此。

灵感没有灵感就没有什么写东西的迫切愿望,在这样的时候,你什么东西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想写。

这是写作上的灵感,下面要看看写之前我们需要如何看待生活。

季羡林先生说道:虽然自己写的东西非常少,水平也不高,但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却有不少感性的认识。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读书·治学·写作》谈到对写散文的一些见解。

我们看到这句话,要注意后面的酸甜苦辣四个字,还有一句“不少感性的认识”。

季羡林八十述怀写作文

季羡林八十述怀写作文

季羡林八十述怀写作文给我感受最深的有那么几件事情。

一、平凡、朴素中孕育着伟大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来北大报到,看见一位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

老头爽快答应了,而且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

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道:“您回来吧,我替他看著。

”可以老人说道:“还是我等他吧,再加了人他该不出了。

”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季羡林先生的就是这样的平凡、朴素,如果他不平凡,他不朴素,能被别人认做守门人吗?然而就是这样的平凡愈加显出他的伟大,愈加折射出他人格的魅力。

一个大学校长给一位新生看看行李,没丝毫怨言,而且认认真真的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又就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啊?何况当今存有几个人能努力做到?即使有人想要搞,存有谁能努力做到他那么平淡的心态去搞这件事情?恐怕没几个人!季老的理想还可以提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的话去评价。

刘梦溪说道:“不管在什么场合看见季老,总想要过去向他挥手致意。

可季老只要远远看见我走过去,一定会站起身来。

一贯如此。

对照我更年长的后学也如此。

后来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只有趁他不特别注意的时候悄悄趴在他旁边,他就不了东站出来了。

”因此刘梦溪在《季羡林先生90寿序》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先生是‘望之温温,即之也温。

晚生后学,可以相亲’。

”这真是“高山仰止,景行月华”。

二、对动物的钟爱,对大自然的爱好,他的感情如此的多样、柔和,催人泪下。

他酷爱养猫,对猫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他写的《老猫》,幽默,细腻,感人。

他对波斯猫的钟爱至了跟他们一起趣,一起悲,甚至跟它们居住一起。

晚上猫睡觉在自己的被窝上面,为了防止触怒小帽,他醒过来硬是忍着不颤抖一下。

他把它们完全看作了自己的朋友。

季老喜爱动物,跟怀有各种各样动机去爱宠物的一些人不同,他关心身边这些“伙伴”的命运,甚至为它们背着沉重的感情十字架,为一些孤苦、弱小生灵的命运伤感、悲苦。

季羡林《谈写作》第一段的作用

季羡林《谈写作》第一段的作用

季羡林《谈写作》第一段的作用
季羡林在谈写作第一段中告诉我们虽然写作没有秘诀,但写作中却可以悟出一些道理。

古代大家写文章,都不掉以轻心,而是简练揣摩、惨淡经营、字斟句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元代刘熏的《隐居通议》讲到: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这实在是见道之言。

这些间架、枢纽、脉络、眼目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只有一个:从惨淡经营中来。

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

节奏和韵律,本来都是诗歌的特点,但是在优秀的散文中也都可以找到,似乎是不可缺少的。

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

好比谱乐谱,有一个主旋律,其他旋律则围绕着这个主旋律而展开,最后的结果是: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读好散文,真如听好音乐,它的节奏和韵律长久萦绕停留在你的脑海中。

古人写散文最重韵味。

细读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甚至读英国的优秀散文,通篇灵气洋溢,清新俊逸,绝不干瘪,这就叫做“韵味”。

统而观之,中国散文的风格大体上只有两派:一派平易近人,不求雕饰;一派则是务求雕饰,有时流于做作。

我自己是倾向第一派的。

我追求的目标是:真情流露,淳朴自然。

有一些文章则一片真情,纯任自然,读之如行云流水,毫无不畅之感。

季羡林说写作:炼字、炼句重要,炼篇尤其重要

季羡林说写作:炼字、炼句重要,炼篇尤其重要

季羡林说写作:炼字、炼句重要,炼篇尤其重要展开全文季羡林创意写作指南2017-05-01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光是炼字、炼句是不是就够了呢?我觉得,还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还要炼篇。

关于炼字、炼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著作中,也包括大量的所谓“诗话”,讨论得已经很充分了。

但是关于炼篇,也就是要在整篇的结构上着眼,也间或有所论列,总之是很不够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文人学士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我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炼篇包括的内容很广泛。

首先是怎样开头。

写过点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章开头难。

古今中外的文人大概都感到这一点,而且做过各方面的尝试。

在中国古文和古诗歌中,如果细心揣摩,可以读到不少开头好的诗文。

有的起得突兀,如奇峰突起,出人意外。

比如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开头两句是:“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文章的气势把高塔的气势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让你非看下去不行。

有的纡徐,如春水潺湲,耐人寻味。

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的一句话:“环滁皆山也。

”用“也”字结尾,这种句型一直贯穿到底。

也仿佛抓住了你的心,非看下去不行。

还有一个传说,欧阳修写《相州昼锦堂记》的时候,构思多日,终于写成,派人送出去以后,忽然想到,开头还不好,于是连夜派人快马加鞭把原稿追回,另改了一个开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这样的开头有气势,能笼罩全篇。

于是就成为文坛佳话。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几十几百。

这些都说明,我们古代的文人学士是如何注意文章的开头的。

开头好,并不等于整篇文章都好,炼篇的工作才只是开始。

在以下的整篇文章的结构上,还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有人写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言不搭后语,我认为,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在整篇文章的气势方面,也不能流于单调,也不能陈陈相因。

尽管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应该注意培养这种风格,这只是就全体而言。

季羡林写作经历3篇,大师风范!

季羡林写作经历3篇,大师风范!

季羡林写作经历3篇,大师风范!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在新育小学三年,斑斓多彩,内容异常丰富。

我是不喜欢念正课的。

对所有的正课,我都采取对付的办法。

上课时,不是玩小动作,就是不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脑袋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常常走神儿,斜眼看到教室窗外四时景色的变化,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柳成荫,秋天风卷落叶,冬天白雪皑皑。

旧日有一首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迟迟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

”可以为我写照。

当时写作文都用文言。

语言障碍当然是有的。

最困难的是不知道怎样起头。

老师出的作文题写在黑板上,我立即在作文簿上写上“人生于世”四个字,下面就穷了词儿,仿佛永远要“生”下去似的。

以后憋好久,才能憋出一篇文章。

万没有想到,以后自己竟一辈子舞笔弄墨。

逐渐体会到,写文章是要讲究结构的,而开头与结尾最难。

这现象在古代大作家笔下经常可见。

然而,到了今天,知道这种情况的人似乎已不多了。

也许有人竟以为这是怪论,是迂腐之谈,我真欲无言了。

有一次作文,我不知从什么书里抄了一段话:“空气受热而上升,他处空气来补其缺,遂流动而成风。

”句子通顺,受到了老师的赞扬。

可我一想起来,心里就不是滋味,愧悔有加。

在今天,这也可能算是文坛的腐败现象吧。

可我只是个十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文坛,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完全为了好玩儿。

但自己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才愧悔,从那以后,一生中再没有剽窃过别人的文字。

……有一年秋天,新育小学组织全校学生游开元寺。

开元寺是济南名胜之一,坐落在千佛山东群山环抱之中。

这是我经常来玩的地方。

寺上面的大佛头尤其着名,是把一面巨大的山崖雕凿成了一个佛头,其规模虽然比不上四川的乐山大佛,但是在全国的石雕大佛中也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从开元寺上面的山坡上往上爬,路并不崎岖,爬起来比较容易。

爬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就到了佛头下。

据说佛头的一个耳朵眼里能够摆一桌酒席。

我没有试验过,反正其大可想见了。

从大佛头再往上爬,山路当然更加崎岖,山石当然更加亮滑,爬起来颇为吃力。

季羡林作文

季羡林作文

季羡林作文English Answer。

Ji Xianlin, a renowned Chinese scholar and writer, is best known for his profound contributions to Indology andhis eloquent writings that spanned genres. Born in 1911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Ji's early life was marked by poverty and hardship. 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his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passion for literature propelled him to pursue his academic endeavors with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In 1930, Ji enrolled at Peking University, where he excelled in his studies and developed a deep interest inthe ancient languages of Sanskrit and Pali. His exceptional linguistic abilities and scholarly acumen were recognized early on, earning him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abroad at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During his sojourn in Germany, Ji immersed himself inthe study of Indology, a field that encompasses the history,culture,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He spent years meticulously researching ancient Indian texts and translating them into Chinese, thereby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wo great civilizations.Upon his return to China in 1946, Ji assumed a teaching posi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 where he continued to captivate students with his erudite lectures and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young scholars to pursue their ownintellectual journeys. His seminal works, such as "Historyof Indian Literature" and "Collected Essays on Indology," became indispensable resources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alike, shaping the trajectory of Chinese Indological studies.Beyond his academic pursuits, Ji was also an accomplished writer whose literary contributions spanned a wide range of genres, including essays, poetry, and memoirs. His pros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lyrical beauty, philosophical depth, and keen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condition. His writing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numerous languages and have garner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for theirtimeless themes and universal appeal.Ji Xianlin's legacy extends far beyond his scholarly achievements. He was a staunch advocate for cultural exchange and dedicated his life to fostering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s of Indology and literature have earned him the admiration and respect of scholars and readers worldwide, and his writings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enrich generations to come.中文回答。

季慕林教我写作文

季慕林教我写作文

季慕林教我写作文季老是知识分子精神高地人格感染北大学子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11时30分,灵堂右侧大门开启,所有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灵堂,在白色的本子上写下悼词,走向季老先生的照片鞠躬致哀,随后默默离去.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国贸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季老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季老在301医院时,我还曾去看望过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爱心与胆识十分醒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他是20世纪到21世纪转折点上,一个象征性人物.”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人格污点或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大千世界平等的思想与不争而无可与之争的智慧,在季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独特人格感染北大学子“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读后感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读后感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读后感季羡林老爷爷的文字,就像他本人坐在你面前,慢悠悠地跟你讲故事一样。

他写的东西特别实在,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这就给我一个感觉,原来写作文不用刻意去堆砌那些华丽得不得了但实际上空洞无物的辞藻啊。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实实在在地把事儿说清楚、把感情表达出来就挺好。

书里那些关于写景的部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观察世界的新大门。

以前看风景,就是看个大概,什么“哇,好美”就完事儿了。

看了老爷爷写的,才发现原来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那么多可说的。

比如说他描写的那些花花草草,就像是给它们画了一幅超级细致的肖像画,从花瓣的颜色到花蕊的形状,再到风吹过时它们轻轻摇曳的姿态,全都写得活灵活现。

这让我明白了,要想写好景,就得先仔细观察,把那些小细节都抓住。

还有写人那部分,那简直是绝了。

感觉季羡林老爷爷就像一个有着超级洞察力的侦探,能把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通过一些小事就剖析得明明白白。

他写自己的老师、朋友,那些人物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一样,有血有肉的。

这就告诉我,写人不能只写外貌,还得写那些能体现这个人灵魂的事儿。

比如说写一个善良的人,光说他长得慈眉善目可不行,得写他怎么帮助别人、怎么在一些小事上展现出他的善良,这样这个人才立体起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常常忍不住笑出声来。

季羡林老爷爷的文字里有一种很自然的幽默,不是那种故意挠你痒痒的搞笑,而是在不经意间就让你觉得特别有趣。

就像他讲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尴尬或者小趣事,让人觉得他特别接地气,就像身边的一个爱讲故事的长辈。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写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

以前一提到写作文,我就脑袋疼,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现在就感觉,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一种真诚的方式写下来就好。

就像季羡林老爷爷那样,用最朴素的文字,写出最动人的文章。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宝贝,对我这个想在写作上有点进步的人来说,真的是太有用啦。

作文季羡林曾说诗意

作文季羡林曾说诗意

作文季羡林曾说诗意季羡林曾说:“人生于世,俯仰之间,自当追求卓越,但有尽其所能。

”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的一段充满诗意的小插曲。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周末,我被老妈从温暖的被窝里拽了出来,原因无他,陪她去菜市场买菜。

对于一个周末只想与周公约会的年轻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有新鲜蔬菜的清香,也有水产区的腥气。

老妈在一个菜摊前停下,开始和摊主讨价还价,那架势,仿佛这不是几毛钱的事儿,而是关乎世界和平的重大谈判。

我百无聊赖地站在一旁,眼神四处乱瞟。

就在这时,我的目光被一个角落里的小摊吸引住了。

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的摊位上摆着的不是常见的蔬菜,而是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

那些花草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有些蔫蔫的,但在这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里,却显得格外独特。

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蹲下来仔细打量着那些花草。

老爷爷看到我感兴趣,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那笑容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满是皱纹却充满了温暖。

“小姑娘,喜欢这些花花草草啊?”老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却透着一种亲切。

我点点头,指着一盆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问道:“爷爷,这是什么花呀?”老爷爷眼睛里闪着光,说:“这叫勿忘我,别看它现在不起眼,好好养着,能开很长时间呢。

”我又看了看旁边的几盆,有嫩绿的多肉,还有不知名的小野花。

老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道:“这些都是我从山上挖来的,自己养着玩儿,顺便拿来卖卖。

”我好奇地问:“爷爷,您怎么想到来菜市场卖这些呀?”老爷爷笑了笑,说:“人老了,闲着也是闲着,就喜欢摆弄这些花花草草。

菜市场人多,说不定能遇到喜欢它们的人。

”不知怎的,我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感动。

在这个喧嚣的菜市场里,大多数人都在为了柴米油盐奔波忙碌,而这位老爷爷却在这里守着一方小小的花草世界,寻找着生活中的诗意。

老妈买完菜过来找我,看到我蹲在那里和老爷爷聊天,有些不耐烦地说:“磨蹭什么呢,赶紧走啦。

”我有些不舍地站起身来,对老爷爷说:“爷爷,我下次还来您这儿买花。

名家散文-季羡林: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名家散文-季羡林: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名家散文-季羡林:人人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本难念的经,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哲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感到无法逾越,有时候甚至会感到失望和绝望。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和困难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正如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经历了困难,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美好,才能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不同的生活经历。

有的人可能经历了家庭的困难和挣扎,有的人可能经历了职业的挫折和压力,有的人可能经历了健康的挑战和疾病。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勇气和坚持去面对和克服。

然而,在困难面前,很多人往往选择逃避和放弃。

他们认为困难是不可逾越的,所以选择放弃和退缩。

然而,这样的选择只会令人一事无成,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相反,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推给他人或外界。

只有主动承担困难和挑战,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最后,人人有本难念的经也是一种机遇和宝藏。

困难可以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促使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奋斗的精神。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季羡林作文600字

季羡林作文600字

季羡林作文600字•相关推荐季羡林作文600字4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羡林作文600字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羡林作文600字篇1第一次接触季老的文章是去年的中学语文课本,不知道这位学者,更没想到他竟是“国宝级”的大师。

第二次接触季老是与父母的谈话,对于父母对他的熟知我似乎还很惊讶。

从他们的言语中大体了解了这位百岁老人,但印象还是很模糊,总感觉像这样的学者比比皆是。

第三次接触季老是一个噩耗--驾鹤西去,由此事再次觉得这位老人像是一个谜:为什么全国会这样轰动?中国损失了什么?我非常想彻底了解一下这位在我以及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传奇老人。

第四次接触季老是在图书馆中,偶然看到了季老书籍的专栏,便翻阅起来。

这次,我想我真的是解决了心中的困惑,阅读他的自传,阅读他的散文,阅读他的心情日记,阅读他的生活。

早已明白他是一位大师,可这次的收获在于我真的不敢相信他是“国学大师”。

原因在于:他的身世:用文中的话形容,是位于当时全国贫穷省份之一的山东最贫穷的临清县的最贫穷的村庄的最贫穷的人家;他的经历:六岁为叔父接到济南,自己形容“少无大志”,非常贪玩,却幸运踏入了清华园;他的国外生活:德国的十年已成为季老的“第二故乡”。

在这里,季老完成了对国学的研究。

他自己说,也许没有在德国的十年,没有他今天的成就,甚至不能活到今日…………太多的太多,季老的生活在平淡、舒适中取得了成就。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从来没有什么志向,更从未想过会成为“国学大师”,只是一心研究他感兴趣的学问,并为之付诸努力,持之以恒。

我想这便是季老流芳百世的原因,非常简单,重要的是肯去行动! 季羡林作文600字篇2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谈写作
下面是从《季羡林谈写作》(季羡林著季羡林研究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摘录的有关写作的一些箴言和方法。

写作的箴言
1、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

在这一点上,诗文皆然,细心的作者不难自己去体会。

2、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

3、文章之作,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4、我个人觉得,文章最忌单调平板,必须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

5、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能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如何去构思写一篇文章
一、文章的题目。

题好一半文。

二、写文章要惨淡经营。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惨淡经营的,将结构,将节奏,字斟句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丝不苟。

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惨淡经营的基础上,才能信手拈来。

拿书法和绘画来打比方。

书法必须先写正楷,
横平竖直,点画分明。

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任意发挥。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浮躁浅薄,急于求成,这样的书法只能是鬼画符。

三、怎样写作文。

如果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

必须把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在心中酝酿成熟,浑然一体然后写出来。

就是说要细致观察,反复酝酿,然后才下笔
写文章不能平铺直叙,象记流水帐,枯燥单调。

首先要注意选词造句。

要象写诗歌那样来写作文。

写文章还要炼篇。

首先是怎样开头。

文章开头难,有的起的突兀,如奇峰突起,出人意料。

有的纡徐,如春水潺潺,耐人寻味。

……
好的开头,并不等于整篇文章都好,炼篇的工作刚开始。

在以下文章的结构上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

整篇文章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

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有的同学写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言不搭后语,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文章的中心部分写完了,到了结束的时候,又来了一个难题,文章的结尾更难。

结尾要首尾呼应,构成一个整体,要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要象写交响乐那要来写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