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点拨]全面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改革,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 制度。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 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 革。
探究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的改革
② 国民经济 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局限性:没有改变优先发展 重工业 的基本政策。 3.结果 (1)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2)各种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领 域
内容
结果和影响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修补补,并未在 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 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 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 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 夫改革( )
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答案: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 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 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史料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 %”“7.1 %”“2.8 %”。从 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 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从侧面说明勃列日 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价格 (3)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 玉米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劣 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 机
工 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 (1)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治 (2)进行大规模平反 冤假错案 活动
地方 权力虽有所扩大, 但没有使企业获得 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
(1)未找到 个人崇拜 产 生的真正根源 (2)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
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实际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 革。根据“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 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故 B 项正确。
答案:B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 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 40%。从 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
[细致梳理·核心点]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 世纪 50 年代, 苏联模式 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 能。
2.内容
方 面
措施
结果
农 业
(1)改变过分集中的 农业管理体制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自主权
(2)削减农业税,提高 农副产品 的收购
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具有探索 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
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4.1991 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 我完善。
答案: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 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 因素: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 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这段史料用赫鲁晓夫的墓碑及其解读,准确地评价了赫鲁晓 夫改革。画线部分指出了改革的意义,也指出了改革的局限性。
[易混易错]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 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易混易错]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 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 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 体。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
不同点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文化制度改革
C.政治体制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开始是对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是经济领域困难重重,所以戈 尔巴乔夫改革转向了政治领域,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故选 C 项。
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未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材料“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只是对苏联模式小修小补,没有 从根本上触动。C 项正确。A 项是赫鲁晓夫;B 项错误,因为勃 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D 项不符合 史实。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历史时空坐标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以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苏联解体的经过为时空线索,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的时空特征。 2.家国情怀:通过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 致苏联的解体,从而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第二阶 段为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 年,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率为 7.1%,比前五年下降 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 三阶段,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 8%。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 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 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 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个人崇拜 的泥淖
3.影响 (1)积极: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苏联模式 。
(2)局限性:对苏联模式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打 破 苏联模式 的框架。
4.结果: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 新经济体制”。 2.影响 (1)积极性 ①对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 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
答案:C
6.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
990 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答案:A
2.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
答案: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讽刺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激进的改革 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史料强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削弱、放弃了布尔什维克党的 领导。
历史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 政治领域
[基础巩固]
1.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 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 重过大导致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故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 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
(1)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经 (2)重视科技
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
济 (3)用 经济管理 的方式代 向政治领域
替行政命令
(1)改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道路
政 治
(主 (性 (多312)))” 义 党推用 倡,” 制行“ 导纵取人 “政容代道 民治自“的 主由多科、 化化元学民”思化社主和想会的“,主社公实义会行 开”(想 (党 地 ((4523))))混 位在经造 从民乱国济成 根族连家了 本分年政党 上裂滑治内 动坡体和 摇运系社 了动中会 苏愈的演 上 联愈领的 共烈导思 产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 500 万
1 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 万
1 300 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 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 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轻、重、农比 例严重失调,A 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 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 项排 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项排除。
异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
失败
失败原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
因
行修修补补
主义方向
(1)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同 (2)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
[建体系]
[微总结]
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 效果不大。
史料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 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 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 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 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 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 是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因此选 D 项。
答案:D
[同步真题]
1.[2019·全国卷Ⅱ]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 预测或计划任务
(6)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1)开始:1991 年 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 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2)加速: 八一九 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3)解体:1991 年 12 月 21 日,《 阿拉木图宣言 》签署。
[轻巧点拨·关键点]
[易混易错] 赫鲁晓夫改革≠废除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全 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 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苏联模式的修补 者,而不是抛弃苏联模式的革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