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理论及其演进-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理论及其演进
瑞典学者Johanson和Vahlne于1977年发表《企业国际化过程:知识增长与增加外国市场投入的模型》一文,开辟了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理论研究的先河。

在此后近30年中,学者们对该模型加以不断修正和发展,使过程理论成为企业国际化成长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成长是一个企业渐进地参与国际经营活动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不确定性的风险规避,通过经验学习获得的外国市场知识和企业运作知识的增加与企业对该国的决策行为和资源投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个因果链就是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机理所在。

一、基本框架与核心概念
企业国际化的过程理论建立在Cyert和March的企业行为理论和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作为模型的主要假设,通过知识、投入、发展链(Establishment Chain)、松散结合体(Loosely-coupled System)和心理距离(Physic Distance)等概念描绘和分析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模型(即Uppsala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它区分了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态和静态的因素。

其中静态因素包括市场投入和东道国知识(包括特定国际市场知识和企业国际运作知识),影响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态因素包括对于
东道国资源投入的决策和企业近期行为的效果(图1)。

过程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市场知识和市场投入决定了下一阶段的企业对于该国市场的投入决策及企业行为,而这又决定了企业在再下一阶段经验学习的效果及风险认知,由此也就决定了企业在更下一阶段的市场投入。

需要说明的是,市场投入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投入的资源和投入的程度。

投入的资源表示资源投入的多少,而投入的程度表示这些投入的不可转移性。

如果企业投入的资源不能被移作它用,则表明企业的投入程度大,反之则反。

这个概念类似于“沉没成本”。

这样一个闭环的因果链是过程理论分析企业渐进国际化成长的核心所在。

沿着Penrose(1959)的企业成长理论的思路,过程理论将企业国际化所需的知识分为常规知识和经验知识。

该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的活动不仅需要常规性的知识,更加需要特定的市场知识及国际市场的运作知识。

与常规知识相比,经验知识是整个理论的核心解释变量。

企业国际化所需的特定的市场及国外市场运作知识属于经验知识的范畴,具有缄默性、意会性和情境依存性,仅仅能通过企业在该市场上的经营活动获得,并且仅仅存在于特定个人头脑中,难以转移和复制,因此也难以向企业整体扩散。

这种“经验知识”的获得只能够通过企业国际化实践的“干中学”获得,这也就决定了企业国际化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此外,过程理论从“发展链”和“心理距离”这两个概念来描绘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它们描绘的是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两个不同维度。

“发展链”(Establishment Chain)主要用来描绘企业在某一特定东道国市场成长的过程性和渐进性。

企业国际化成长之初,企业对特定东道国市场仅仅存在零星的出口,随着企业国际化运作知识和市场知识的增加,企业会设立销售代表处,接下来便是销售子公司,最后会达到全资生产子公司这一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

这便是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发展链”。

尽管企业国际化成长中不一定经历发展链的各个环节,但企业会大致沿着这条链发展。

“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则主要是描绘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东道国的选择与转移。

企业首先会选择与本国“心理距离”较小的国家进行国际化经营,然后才会依次转移至“心理距离”较大的其他国家。

“心理距离”较小意味着东道国的市场和环境跟母国市场比较相似,因此国际化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引致的经营风险也较低,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在该国市场的国际化运作。

过程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成长是自发性和持续的,这主要通过“松散结合体”(Loosely-coupled System)这一概念来解释。

“松散结合体”意味着企业各个层次及各个位置的人员拥有不
同利益目的和行为动机,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经验学习则主要发生在与某个东道国有经营往来的人员。

这些个人在发现东道国的市场机会之后,便会推动企业在该国的经营卷入,由此开始了企业
在该国的国际化进程。

这个过程一旦开始,便拥有持续进行的动力,这实际上与该理论隐含的市场承诺和资源投入的不可转移性有关。

同时,为了避免 "绝对化"的诘难,过程理论指出了企业可以迅速实现国际化的三种例外情况:企业拥有非常充足的资源、市场环境和条件是稳定并且是同质的、企业拥有大量的对某一特定东道国相类似的国家的国际化运作经验。

二、过程理论的逻辑假设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理论建立在企业行为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之上。

企业行为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实际上对应着过程理论的两个核心假设:企业有限理性和经验知识的难以转移。

除了这两个假设之外,过程理论还包含了其他三个较为隐蔽的假设,即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国际市场环境不确定以及国际市场投入的转换成本(图2)。

企业及其员工的利润最大化动机是企业进行国际化成长的根本动力所在。

由于国内市场的狭小、资源的短缺或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企业不得不把眼光扩展到全球并进行国际化经营;而企业的有限理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又对企业的国际化产生制约,这对矛盾决定了企业国际化成长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那么怎么才能平衡“企业――环境”之间的矛盾呢?过程理论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企业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国际市场知识及国际化运作知识,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学习机制。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能力培育机制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学习机制”。

Johanson和Vahlne特
别强调“干中学”对于企业经验知识获取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获取经验知识的唯一途径。

最后,过程理论认为企业沿着“发展链”的程序在特定东道国实现国际化则是与企业市场投入的“转换成本”有关,即企业在东道国所作的投入在下一期很难被移作它用,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企业便不得不作更大的投入使其国际化进入下一阶段。

以上五个假设是过程理论结论产生的逻辑前提,随着环境的变迁,其中某些假设条件可能会相应改变,这就会导致该理论的相应修正,从而促进理论的发展。

过程理论从过程角度考察企业国际化成长,是一个动态理论。

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相比,动态性是其优越性的最大体现。

其次,过程理论强调企业的有限理性决策和信息的不完全,这点与折衷理论的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相比更加接近现实世界。

此外,过程理论强调组织学习对于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并将承诺和知识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解释变量,这一点与当今国际商务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

三、过程理论的主要缺陷
1. 研究背景的先天性缺陷。

过程理论诞生于瑞典的Uppsala 大学,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针对瑞典制造企业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基础上。

这个研究背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局限于瑞典,另一方面针对的仅仅是制造业。

众所周知,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小国,国内市场非常狭小,企业实现规模生产之后国内需求不足,进行国际化的生产与经营是必然的。

然而,对一些国
内市场容量较大的国家来说,企业实现规模生产之后只要经营得当在国内市场就可以消化其生产能力,企业国际化经营不一定必要。

此外,研究对象集中于制造业也导致了“过程理论并不适用于服务业”的批评。

其中Engwall和Wallenstal针对瑞典银行业的国际化的研究,证明企业国际化行为不一定与文化距离有关。

后来Johanson和Sharma针对瑞典技术咨询公司国际化的研究也发现过程理论不能解释其国际化行为。

因此,研究背景的局限性限制了理论的应用范围。

2. 过程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或已经不合时宜。

该理论假设企业缺乏国际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知识是导致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的主要原因。

但是,该假设成立的必然性却遭到了后来研究者的质疑。

有研究者认为,企业比较缺乏国际运作经验知识的时期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当企业在多个国家拥有经营业务之后,企业的国际化经验知识已经相当充足了,因此,Forsgren (1989)甚至认为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化的再成长也就不一定是过程理论所描绘的“渐进性”了。

此外也有研究认为,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企业缺乏国际市场和国际运作的经验知识不再成为企业国际化的障碍,过程理论在未来的实用性也将越来越低。

同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世界同质性的增强也趋于消失。

从前述分析可以得知,支撑过程理论结论的假设前提随着环境的变迁已经发生了松动,因而,企业国际化成长的Uppsala过程模型也应该与时俱进而进行某些方面的修正。

3. 过程理论关于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组织学习的范畴界定过于狭窄。

过程理论假定“干中学”才是获取国际成长所需经验知识的唯一途径,它忽视了企业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学习企业国际化成长所需知识的可能性。

比如通过学习其他企业的经验这种模仿性学习就可以获得其所需的国际化运作知识,或雇佣其他成功进行了国际化的企业的员工或者并购该企业同样可以被归
纳到组织学习范畴。

从这个角度来看,过程理论所强调的“干中学”在当今已经不完全合时宜。

基于此,Forsgren(2002)认为,企业在某一特定东道国的成长速度将会越来越快,企业也可能在根本没有经验知识的情况下实现国际化,企业也可完全可能实现激进式的国际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企业组织学习的多模式性,过程理论所强调的“渐进性”不再是企业国际化过程的普遍性特征。

4. 国际新创企业等新现象的出现形成了对过程理论的挑战。

随着新的、灵活的产品技术和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隔遥远的国家间的同质化市场的增长和贸易壁垒的减少等国
际新环境的出现,“国际新创企业”逐渐出现于国际商务研究者的视野。

Oviatt & Macdougall(1994,1997)认为,企业有可能在诞生之初便已经实现了国际化,这种企业后来被称为“天生全球化”企业。

这种企业有形资源较为贫乏,而无形资源较为丰富,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社会资本。

它们倾向于采用诸如网络结构等治理成本较小的治理模式,通过自身特殊资产,运用特许、
模仿、网络嵌入等竞争优势的保存机制实现快速的国际化。

这些企业在高科技行业中非常普遍,并且与过程理论所研究的成熟的、较大规模的企业相反,它们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

在此基础上,Oviatt & Macdougall(2000)又提出了“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实际上就是企业跨越国界的发现、制定、评价和利用企业成长机会来创造未来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这个理论的本质就是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家如何开发和利用国际成长机会
的创业过程,企业国际化行为被人格化了。

目前,在学术界国际新创企业理论和国际创业理论逐渐趋于成熟,由于其结论与过程理论相背离,因而形成了对过程理论的直接挑战。

四、过程理论的完善与未来发展方向
过程理论通过引入网络(Network)、机会创造(Opportunity Creation)、市场发现(Market Discovery)等思想,推进了过程理论的发展,强化了过程理论的解释力。

将网络的概念运用到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理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Johanson和Mattsson(1988)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实际上是网络嵌入的,企业在国际化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逐步建立通向全球市场的国际商业网络的一个演进过程。

企业获得国际市场与国际运作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企业所处的一
个庞大的网络中。

企业在国际化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关系网络构建的特别重要性,“国别市场”已不能成为过程理论的一个研究基
本点,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s)成为了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此外,传统的过程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成长是渐进学习和风险规避的,但是目前过程理论已经认为风险规避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企业可以通过与国际化合作伙伴的双边承诺及其合作伙伴所嵌入的网络创造更多的知识,知识的发展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成长机会。

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持续地发现存在的机会与面临的新问题,并且在国际经营过程中不断调整企业的战略使企业的国际化行为能更加适应突变的环境。

“市场发现”其本质是企业在在突变的环境下,其国际化过程中的惯例行为(Routine)、搜寻行为(Search)和改进行为(Improve)将会导致运作创新和战略创新,进而影响其国际化的阶段性决策。

由以上新的研究可以看到,过程理论已经随着环境的变迁做出了种种改进,其解释力得到了增强。

在未来,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理论将进一步吸收经济社会学和组织理论的思想,向着更加社会的、历史的、情境依赖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该模型将会由研究“企业―环境”向着“企业―网络”的方向发展。

网络实际上更能描绘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国际化企业与其所处关系网络的互动是当今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核心特征,这一转变将会大大缩短过程理论与现实世界的距离。

沿着这条思路发展,企业的市场投入也将会被关系投入所取代而成为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关键特征,关系资本的建立、开发与提升也会成为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此外,企业国际化
将不再以减少不确定性和规避风险作为其行为的首要指导,而是将以获得更多知识、挖掘更多成长机会为其战略导向。

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的国际化伴随着市场、产业与网络的国际化,基于这一点,过程理论也将逐渐将市场国际化、产业的国际化与网络的国际化渗透到企业的国际化的研究当中。

概括起来,该模型在未来将朝着聚焦于经验学习、双边承诺与社会资本构架下的动态网络方向发展。

而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国际化成长是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并与跨国公司开展全球竞争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和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过程理论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其所强调的“渐进性”、“经验学习”、“机会创造”、“市场发现”和“关系网络”等思想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