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二编第4讲“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做到字字对译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二编第4讲“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做到字字对译含答案
第4讲“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做到字字对译
[技法初感知]
一、细致观察下面的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中的语句翻译,你有怎样的感悟?
二、细致观察下面的2017年山东高考第13题第(1)题语句翻译,你有怎样的感悟?
通过以上的示例来看,文言文翻译重在“字字落实”,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而“字字落实”主要采用“留”“删”“换”3种翻译手段。

一、字字对译用好“3手段”
[例1](2017·全国卷Ⅲ,改编)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绍圣初,(许将)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译文:
[提示]句中的“章惇、蔡卞、元祐、将”是人名,“哲宗、司马光墓”是特定称谓的专有名词,“颍昌府、大名”是地名,翻译时都应该保留。

[参考答案]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墓。

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

”(后来被降职)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

[参考译文]
绍圣初年,(许将)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
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墓。

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

”(后来被降职)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

在大名六年,多次以年老请求辞官,被召为佑神观使。

[应用体验]
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策定丹阳,吕范[注]请暂领都督。

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

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吕范:字子衡。

(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

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译文:
(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译文:
解析:(1)翻译时,需保留的词语有“孙策”“丹阳”“吕范”“都督”等。

(2)翻译时,“诸葛亮”“襄阳”“刘表”“刘备”等词语需保留。

参考答案:(1)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兼任丹阳的都督一职。

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
(2)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任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

参考译文:
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兼任丹阳的都督一职。

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要拯救时世,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都会受到它的危害。

这也是为我考虑,不完全只是
为将军考虑。

”孙策依从了他。

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交,等到孙策死了,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于是就一心侍奉他了。

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任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

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
[例2](2015·四川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
译文:
[提示]“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

[参考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参考译文]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又说如果雕刻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雕刻不止,金石也能雕出花纹。

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效果吗!
[应用体验]
2.将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

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

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

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

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

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1)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

夫天何言哉?
译文:
(2)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译文:
解析:(1)“乎”放在句中提示停顿,“夫”是发语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2)“所”在文言文中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翻译时可把动词译作名词即可,“所”可删去不译;“伏愿”中的“伏”用来修饰“愿”,仅表尊敬,在现代汉语中可不译。

参考答案:(1)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

上天是想说什么呢?
(2)我实在是愚蠢浅陋,大致列举我看见的,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参考译文:
我听说祸福不是注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不吉祥的现象不会随便发生。

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

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

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

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施行;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

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
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

现在的太平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

我实在是愚蠢浅陋,大致列举我看见的,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例3](2017·全国卷Ⅰ)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译文:
[提示]句中“臧否”“言论”“以”“乱”是重点实虚词,其中“言论”是古今异义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发表议论”;“乱”为使动用法,“使……乱”,可译为“岔开话题”。

[参考答案]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参考译文]
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的好坏,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资财巨万,园宅十几所,奴仆还有数百人。

谢弘微一概不要,用自己的俸禄营办丧事。

[应用体验]
3.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詹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译文:
解析:句中的“无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可译为“没有人才”“可以用来”;“活”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命”;“孰谓”“哉”“是”“其”“乃”“之”应换成现代汉语词;“赦”“问”应换成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参考译文:
至正末年,我军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了,乘坐着楼船逃到海上。

皇上非常生气,想发兵讨伐他。

方国珍身边没有谁能为他想出好办法,詹鼎替他起草上表谢罪,言辞非常恭谨有理。

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
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使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
再问罪。

并且让方国珍担任了右丞的职务,詹鼎也被召到京城。

4.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士隆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

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

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

”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

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

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

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

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

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

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

(1)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

译文:
(2)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

译文:
解析:(1)关键是把“坐”“削”“籍”“谄”“善”等词替换解释为“因……犯罪”“取消”“官籍”“谄媚”“与……交好”。

(2)关键是把“词”“连”“素”“悉”“逮”“付”替换解释为“状词”“牵连”“平时、向来”“全部”“逮捕”“交付”。

参考答案:(1)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

(2)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

参考译文:
张士隆弹劾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取利益之事,并且说:“廖铠凌虐陕西,正是他父亲廖鹏凌虐河南的旧习气。

河南因廖鹏的原因招致民乱,廖铠又想祸乱陕西。

(臣)请求将廖铠父子绳之以法,并召回廖銮,以此消除陕西民众的愤恨。

”廖銮,是廖铠所随从镇守陕西的人。

钱宁向来亲近廖铠,见到奏疏大为恼恨,于是趁张士隆调查薛凤鸣的案件时来诬陷他。

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
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

薛凤鸣与堂弟薛凤翔有仇,唆使侦缉搜捕的人揭发他的隐私,下交司法官吏被判处死刑。

刑部怀疑有冤情,一并逮捕审讯薛凤鸣。

薛凤鸣害怕,让他的小妾在长安门外哭诉冤枉(并)自杀,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

张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调查惩办(此案),又逮捕薛凤鸣对证,(最终)释放了周在并恢复他的官职。

二、字字对译防范“3失误”
防范3失误
1.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2.该删不删,画蛇添足;
3.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存在一些错误,请加以改正。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1)夫杀人之父兄,(2)利人之货财,(3)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4)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5)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

(6)由其武议在于一人,(7)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8)夫将,提鼓挥枹[注],临难决战。

接兵角刃,(9)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10)则身死国亡。

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节选自《尉缭子》) [注]枹:鼓槌。

[考生译文]
[译文改错]
(1)“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可不译,而译文中翻译为“那些”,错误;“父兄”为古今含义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父亲兄弟”译与不译皆可。

(2)“利”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利”,翻译时应该更换为适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可引申为“掠夺”,“货财”为偏义复词,“货”无实义,可不译。

(3)“臣妾”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臣妾”,这两个
词均应意译,需要更换为“奴役、役使”;“子女”为古今含义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译文译为“儿子女儿”不恰当。

(4)“诛暴乱、禁不义”中的“诛”和“禁”皆为单音节词,译为现代汉语要用双音节词“平定”和“禁止”来替换,译文未能译出,出现文白夹杂的现象。

(5)“官府”为专用名词,翻译时可保留不译,而译文中对“官府”强行翻译为“工作岗位”不准确,也无必要。

(6)“武议在于一人”中的重点词语“武议”需要更换为容易理解的“惩罚”,而译文因不明白如何翻译,只是照抄了原文,属于该译未译的错误。

(7)“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中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而译文中却把“焉”当作代词,译为“他们”,该删未删,强行翻译,出现错误。

(8)“夫将”中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译文中译为“那些”是错误的。

(9)“鼓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可不译,而译文中当作代词,译为“他们”不正确。

(10)“身死国亡”“存亡安危”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当作成语来用,可不译。

[参考译文]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

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

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士大夫不离开他们的官府。

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

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

——“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
一、“文言文翻译”语段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

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

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

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

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

清泰初,移华州。

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三年,起为陕州司马。

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

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

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俄拜翰林学士。

(1)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译文:
(2)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译文:
参考答案:(1)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

(“裨校张彦”“节度使”“贺德伦”“庄宗”“崇谅”“陕”翻译时应该保留)
(2)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

(“汉祖”“崇谅”“契丹”“知制诰”翻译时应该保留;“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应该删除) 参考译文:
鱼崇谅字仲益,他的祖先是楚州山阳人,后来迁徙到陕州。

鱼崇谅年幼时善于写文章,二十岁时,相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

适逢魏帅杨师厚去世,以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一半的州县隶属于相州。

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上表推荐鱼崇谅为记室。

从荣被斩杀,由于连坐,鱼崇谅被除去官籍,流放庆州。

清泰初年,移到
华州。

不久因从荣被允许在家乡安
葬,于是放鱼崇谅回到陕州。

清泰三年,起用为陕州司马。

在后晋为官时,捧着土产进贡,宰相举荐他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年,契丹进入汴梁,契丹宰相张砺举荐他为翰林学士。

契丹主回到北方,留鱼崇谅在京师。

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

不久授任翰林学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译文: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
参考答案:(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伯夷”“叔齐”“西伯昌”翻译时应该保留;“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
(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伯夷”“叔齐”“首
阳山”翻译时应该保留;“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

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杨津字罗汉,少端谨。

除侍御中散。

津以身在禁密,不外交游,至宗族姻表罕相参候。

司徒冯诞与津少结交友,而津见其贵宠,每恒退避,及相招命,多辞疾不往。

后迁长水校尉,仍直阁。

出除岐州刺史。

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

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

使者到州,以状白津。

津乃下教,云有人着某色衣,乘某色马,在城东十里被杀,不知姓名。

若有家人,可速收视。

有一老母行哭而出,云是己子。

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

自是阖境畏服。

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

于是官属
感厉,莫有犯法者。

(1)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

使者到州,以状白津。

译文:
(2)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

译文:
参考答案:(1)当时有位使者骑着驿马疾驰到此,被抢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使者来到州府,把情况告诉了杨津。

(“使者”“州”“津”皆为专用名词,翻译时可保留;“驰”“驿”“告”“状”“白”等词需要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疾驰”“驿马”“告诉”“情况”“告诉”等)
(2)至于郡守县令及属官中有贪污受贿的,杨津从来没有公开宣布他们的罪过,总是用私人信函的方式严厉责备他们。

(“未曾公言其罪”省略主语,翻译时需要补充;“浊”“货”“公”“言”“罪”“私”“切”等翻译时,皆需要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贪污”“受贿”“公开”“宣布”“罪过”“私人”“严厉”等) 参考译文:
杨津字罗汉,从小端正谨慎。

被任命为侍御中散。

杨津因为自己在宫中,不与外人交际,以至宗族姻亲也很少问候。

司徒冯诞和杨津是从小结交的朋友,但杨津见他富贵尊宠,总是退避他,等到召唤他前往,也多是托病不去。

后来改任长水校尉,仍旧兼任直阁。

外任岐州刺史。

有武功地方的人带了三匹绢,在离城十里远的地方被强盗抢走。

当时有位使者骑着驿马疾驰到此,被抢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使者来到州府,把情况告诉了杨津。

杨津便写下告示,说有人穿着怎样的衣服,乘着怎样的马,在城东面十里远的地方被杀,不知道姓名。

如果有谁是他的家人,可尽早辨认收尸。

有一位老母亲边走边哭出城来,说是自己的儿子。

因而派骑兵追捕,人赃俱获。

从此全境的人都畏惧服从。

至于郡守县令及属官中有贪污受贿的,杨津从来没有公开宣布他们的罪过,总是用私人信函的方式严厉责备他们。

因此官员僚属们都感激受到勉励,没有犯法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

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

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

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世祖悦。

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

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
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

”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

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

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从之。

(1)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

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
译文:
(2)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译文:
参考答案:(1)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按照法律处置他们。

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奉,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四年”“阿里不哥”“安童”“帝”“朕”等翻译时需要保留)
(2)安童推辞说:“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

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以这么重的任务(或:错误地承受重任),恐怕各个地方会有轻视朝廷的心。

”皇帝深受感动,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考虑成熟,没有人比你合适。

”(“附”应替换为“归附”,“谬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