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谣言新闻的传播辨析与考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8期
(总第72期)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谣言从无到有,有三个必备的因素:本质的不真实,传播者缺乏自我规范和受众的易被迷惑,正是这三者的“偶遇”和整合,恰恰构成了谣言的产生。

[1]因此,在某一特定社会时期或者是
某一特定的事件中,谣言能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以更广
的范围、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向公众进行传播。

本文旨
在对大众传媒中谣言新闻的报道现象进行辨析与考量,在纷
繁复杂的海量信息里,为媒体报道提供一种认知和解读谣言新闻的思路或方法。

一、谣言与谣言新闻(一)谣言的概念及内涵作为现代社会意义上的谣言,国内外的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或者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辞
海》
)。

《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各种工具书的中性界定简单明了,但谣言是相当复杂的一种社会传播现象,不是简单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也不可简单地视之为“捏造的消息”或“未经证实的传闻”。

1951年,美国学者彼德逊(Peterson W.)和盖斯特(Gist N.)在《谣言与舆论》(《Rumor and Public Opinion 》)一文中将谣言定义为: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美国的纽斯特罗姆等注意到谣言与小道消息的关系,把谣言定义为“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标准而被传播的小道消息,它是小道消息中没有被证实的不真实的那类内容。

”[2]
我国很多学者倾向于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是有目的歪曲事实真相,通过传播来达到某种目的,通常怀有恶意。

而胡钰认为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
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3]
这些定义的出发点虽不一样,但都明确了谣言的性质,即谣言作为信息的一种形式,首先它是未经官方证实的,其次它是公众敏感而感兴趣的,第三它是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传播,最后它在社会中得到广泛流传,拥有相当数量的受众群体。

(二)谣言新闻的传播按照上述分析,谣言并不总是私下传播的,相当一部分
谣言也是公开传播的,而且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比如新闻媒介并未搞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造成失实报道,比如某种政治力量、组织力量主动设计的谣言并鼓励传播。

所以
谣言一方面借助网络、手机等通过人际的、群体的非正式渠道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它也无条件地被媒介通过大众传媒的正式渠道进行传播。

因此,笔者以宏观的角度理解,谣言新闻则是指传播媒介对谣言及其在社会上传播情形的一种信息报道。

这里的谣言新闻并不是指谣言的内容,更多的则是指
媒体对谣言在社会上传播动态的一种关注,也是大众传媒对
谣言的一种反应。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大众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传媒的
多样化态势,使得传媒和受众群体无暇去核实媒体关于谣言的新闻报道。

“事实上,据估计美国企业每天至少产生3300万条以上的流言。

”而“一个谣言的大范围蔓延就像一个灾难性的瘟疫横扫整个组织,其速度之快就像夏日的暴风雨,并
且通常会造成很大损失。

”[4]
笔者近期通过对谣言新闻的报道篇数的百度搜索发现,以谣言作为新闻标题内容的报道达6.33万篇,流言2.05万篇,谎言4.18万篇,传言达12万篇,小道消息与错误言论各有1650篇和914篇。

在当前传媒多
样化竞争与发展的背景下,虽然谣言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虚假的信息,但更多的还是被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向公众进行
谣言新闻的传播辨析与考量
陈万怀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谣言新闻是当前媒体报道中常见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大众传媒对谣言在社会上传播的一种反应。

文章首先阐释谣言及谣言新闻的内涵,并对当前媒体上的谣言新闻报道进行传播内容辨析和传播要素考量,以期对当前媒体谣言新闻的报道思路、报道方式等起着反思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谣言
新闻
大众传媒
传播
公众
主题专栏———传媒与和谐
22
2010年第8期(总第72期)
2010
年第八

大量传播。

传播者或传播机构作为信息把关的重要环节,在
涉及到谣言的相关新闻信息报道时,仍然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传播着谣言。

无论怎样,谣言新闻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则就因该成为媒体所应该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谣言新闻的传播辨析
社会谣言或流言,对传播者及传播媒介来说,无论辨别
与否,每天都被作为一种社会新闻在大量传播。

由此可以看
出,谣言与新闻的确是密不可分,对于谣言的新闻传播,总的
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认识:
(一)谣言就是新闻
从传播学上看,一般认为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
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

美国社
会学家T ·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是一群人在议论过程中产生的
即兴新闻。

它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于是需要
用一群人的智慧以求对事件找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5]在卡普
费雷看来,谣言之所以存在,首先是因为它涉及一条新闻,这
条新闻关系到一个群体:其结果并非局限于某个个人,而是
整个圈子里的人共享。

而且,谣言本身也是一条新闻:因此在
时间的效应下,它是会寿终正寝的。

[6]
新闻不是一个故事或者趣闻逸事,它是一个具有强烈现
实意义的信息,它几乎总是有关一个可能带来重大变化的事
件。

换言之,就是那些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的谣言:警告将有危
险发生,败坏道德的行为,社会秩序的扰乱,自然环境的嬗变
等,例如近期我国各地有关地震自然灾害的谣言频繁在各地
上演,在某种程度上谣言就是被公众甚至是媒体无条件的作
为一种“新闻”在传播。

而作为传播媒介的谣言,其传播的内
容信息多半是变形的或扭曲的,但人们缺乏核实谣言的欲
望,现实中很少有人去核实谣言内容的真伪,因为“有人说”本来就等于没人说。

很多谣言并不要求公众采取行动,而且
很可能谣言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所希望听到的消息,对于这些
人来说谣言某种程度上就是新闻。

(二)谣言是假新闻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现代汉语词典》),或者
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辞海》)。

据此我
们也就可以理解,谣言一般属于小道消息的范畴,因为大多
数谣言是不通过正式途径传播的,但这也是就一般情况而
言。

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谣言是通过正式途径传播
的,而且有时还是很高甚至国家级的正式途径,统治阶级所
控制的大众传媒上故意刊播的假新闻就是如此。

[7]新闻报道
的实践也是如此,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由于缺乏深入的
调查采访,有些新闻为了所谓的轰动效应,或是所谓的炒作,甚至有些新闻是某些个人或组织不顾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发布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新闻”,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假新闻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期刊推出了每年一度的《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历数其评选的每年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的假新闻,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新闻”最初出现时,基本上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五大新闻要素,而经过事实的考证与检验无一例外的成为不折不扣的“假新闻”,甚至可以更准确地说是以讹传讹、制造“新奇轰动效应”的谣言新闻传播。

今天看来,这其中多数谣言新闻传播中,少数的媒体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三)谣言有时候是新闻,有时候是虚假信息
从起源上看,其实新闻也和谣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谣言是一个临时的新闻,西方早期的新闻信或早期的报纸中,许多新闻就来自小道消息或来自谣言,即使到目前为止,特别是在一些言论自由的国家里,谣言仍然是新闻的一个来源,被作为新闻背景加以传播。

其次有的学者还认为(如卡普费雷),在形态和信任机制上,谣言和新闻本质上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比如说在1938年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泽西州一家电台的广播剧《星球大战》造成的“火星人入侵”事件的恐慌中,通过正式传播渠道用新闻播报的方式播出虚构故事,就被许多人无条件地当成了新闻事实,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新闻”只不过是广播媒体公开虚构的一则虚假信息而已。

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并不是正在流传的消息的性质或传播媒介的性质(报刊或口传媒介)使我们断定,这一个属于信息的范畴,而那一个则是谣言。

信息和谣言的分水岭带有人为的主观性质,主观观念决定我们相信谣言与否的产物。

当一个人相信他的一个朋友或熟悉的人所带来的消息,他就认为这不是谣言,而是新闻,这个信息就得以“新闻”的形式继续流传下去;当他有所怀疑时,他就认为这同一个消息是谣言,是虚假的消息或新闻。

同样,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媒体把谣言作为新闻背景,进行深入的采访和调查,在掌握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一方面介绍了谣言传播的来龙去脉,
另一方面又将谣言错误成分进行纠正,将某些不真实内容剔除,核实或证实了谣言所包含的正确信息内容,使之成为真正的新闻信息。

反之,媒体对这则谣言的报道就成为假新闻。

三、谣言新闻的传播要素考量(一)谣言新闻的传播者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新闻信息一是来自大众传播媒介所说的;二是在一群人中间流传的,即口传媒介的方式。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小群人的声音即小道消息往往却走在大众传播媒介之前。

2010年2月21日凌晨,山西省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个地方几十个县市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瑟缩在寒风中等待地震的来临。

五个小时后,人们等来了山西省政府的公告:地震系谣言。

而这一切仅仅源于表1关于谣言等新闻、文章等资料信息主题专栏—传媒与和

23
一条手机短信:“明天早上六点以前太原地区有地震,请大家要注意,并转告身边的朋友!”[8]这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介虽已普及,但公众仍然会以口语传播的方式获取部分信息,同时,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现代传播媒介扩大了传播者的人际传播范围,使得谣言新闻在人际、组织和社会的二次传播中无翼能飞。

在传谣者看来,谣言几乎总是叙述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它具备有一定的信息价值,所以传谣者总是以一个独家新闻、最新消息的获得者的姿态去传播,一方面在于他有和他人进行谣言信息交流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在于他总是试图以自己对谣言信息的理解去左右他人的理解,甚至要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

传谣者经常寻求说服他人并使之相信,当传谣者感到未能说服他人时,他会提出一个比他更知情、更权威、并被假定为消息来源的人:
“我的一个朋友亲眼看见一个患者从医院的救护车上跳出来逃走了。

”因此,传给我们谣言的人不是直接从最初的消息来源那里获悉这一信息的,而且谣言大多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它融汇了传播者的判断与理解,即传播者善于用谣言来表达他对某人某事的爱憎情感。

(二)谣言新闻的传播媒介
谣言的新闻报道在当前媒体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辟谣澄清式的报道,如上述的山西地震局辟谣新闻目的是为了遏制其流传和危害。

而在2010年5月10日,南京市江宁区出现的万只蟾蜍集体上路,再次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地震恐慌情绪”,直到专家出面辟谣,才得以平息;[9]这也是属于辟谣式的新闻报道。

另一种是纯客观的报道,不加任何评判,但明确说清是传言,这类谣言在影视明星谣言、流言的文娱新闻报道最为常见。

从宏观角度讲,这两种方式也是传播媒介中的谣言、流言的表现方式,但后者人们在获知的同时已清楚地知道这是谣言,在心理认知接受上不会发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有时候尽管没有制造谣言,但有时却成为谣言的强有力的中转站。

[10]如上所述,即使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已经证实了谣言的不真实性,但是这个不真实的谣言也通过大众传媒得以和公众见面,直接传播给公众。

这即是说,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就是谣言的中转站,如果这则新闻报道不能有效地说服受众,大众传媒则就成为谣言新闻二次传播的制造者,因为谣言已经获得了公开,获得了媒体的注意或“认可”,成为以新闻的方式传播出去的信息。

就这一点来看,无论真实与否,谣言本身就是新闻。

以网络论坛、博客、手机短信等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方式和口头传播为主的传统传播方式更使谣言等成为无翼能飞的新闻信息,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只不过使谣言的传播更加专业化而已。

(三)谣言新闻的受众
所有的谣言最终都要和受众见面的,同时也必须要在受众群里进行传播。

一方面谣言几乎是新闻前的新闻,它引起了群体心理互动,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开始,公众都想尽可能去理解“现实”,构筑他们自己独有的“选择性理解”,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种解释往往使谣言内容变形,恰恰印证了公众对新情况、新境遇群体性再适应的心理趋向;另一方面既然谣言表达了公众的意见,公众当然也同样寻求改善改善谣言,使之对于其他人来说更具说服力。

对于谣言新闻来说,公众也许掌握着解读的钥匙,公众的主观倾向是什么,谣言就是什么。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沃斯城遇刺身亡,事后一个特别委员会在著名的沃伦报告中排除了种种疑点,确认凶手是一个名叫哈维·奥斯瓦尔德的家伙所为,其背后无指使者。

但在暗杀没有几天,谣言在美国各地就已经出现了,人们纷纷说那天在达沃斯城有好几名凶手,实际上存在一个真正的阴谋。

可以说时至今日,美国官方关于凶手单独作案的说法始终未能说服一部分美国公众舆论。

同样,1998年以来,英国官方戴安娜王妃死因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也不能说服英国部分民众心中“戴安娜死于某个阴谋”的谣言。

综上所述,本文对谣言新闻的传播辨析和考量意义在于,媒体的编辑、记者甚至是传媒机构在涉及到谣言内容的新闻报道时,更多的应该多一份理性,不能急于树立信息权威,或者为所谓的辟谣而“新闻”。

而更多的是对谣言进行理性辨析,对谣言新闻传播要素进行考量,应注意谣言新闻传播时的负面效应,应该采取妥当的表述方式和报道方式,屏蔽一些过度表述谣言传播的词语,避免谣言作为非正式渠道传播的信息之余,又成为正式渠道中二次传播的谣言新闻,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论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网络背景下的谣言及
错误言论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0805870
参考文献:
[1]蒋方舟.谣言的特点[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220.
[2][美]约翰·W·纽斯特罗姆,基斯·戴维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73.
[3]胡钰.谣言:概念与诞生.传播学论文选萃Ⅲ.[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75-376.
[4]顾孝华.组织传播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06.
[5]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6.
[6][法]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5.
[7]顾孝华.组织传播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08.
[8]新华社山西青年报.山西地震谣言六市彻夜“等地震”[EB/OL]./c/2010-02-22/03251710 6903s.shtml.
[9]裴睿,朱姝.南京万只小蛤蟆集体逃亡专家称与地震无
关[N].扬子晚报,2010-05-11.
[10][法]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69.
作者简介:
陈万怀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从事传
播学研究。

主题专栏
———传媒与和谐
24
2010年第8期
(总第7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