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中国佛教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後,进入了宗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大成时期。

唐代政治统—,经济繁荣,长安成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镇所在。

佛教也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八宗相继成立,大德辈出,译事发达,义学空前活跃。

在佛教发展的这个重要时期,唐代统治者的佛教政策如何?在佛教的日趋鼎盛的过程中起了哪些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颇值得探究。

本文对唐高祖、太宗、武则天,玄宗、武宗等几个重要时期的帝王与佛教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同时对其它诸帝也做举要式的说明,兼论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

由於二百九十多年的唐王朝,二十几位帝王,对佛教的态度错综复杂,前期舆稍晚迥然不同,说清这些诚非易事,尚待才家通人不吝赐教。

二、唐高祖与佛教
(一)草堂寺为子祈疾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618———626)早年信仰佛教,在隋炀帝大业初年当时他为郑州刺史,曾为其子李世民在草堂寺祈祷身体康复,当时李世民才九岁(《全唐文》卷三载有傅堂寺为子祈疾疏)),後来李世民的病好,他认为这是三宝加被,便造了一尊石佛像送寺供养。

这则资料表明了他早年对佛教的态度及看法。

(二)在京城设十大德统摄僧尼
为了加强对僧团的管理,唐高祖即位後便想用行政力量来精整山门,於武德二年
(6(619),於京师设十大德统摄僧尼。

《续高僧传》卷十一《保恭传》上说:“武德二年,下敕召还依旧检校,仍改禅定为大庄,乃举十大德统摄僧尼。

”十大德的设置,纲纪教团,有效的维护了僧尼利益,同时也对僧团进行整顿。

保恭、慧固等人都是望重教界高僧,深得大众的钦敬,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恭禅师志行诸澄,可为纲统,朕独举之”。

(同上传)
(三)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
唐武德元年(618),於朱萑门南通衢上,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一时沙门、道士云集。

同时於并州,立义兴寺。

《续高僧传》卷十九《智满传》上说:“武德元年,乃韶满所居宅;为义兴寺,四事供养,一出国家,至三年,已满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智满为当时“化宗所被,归宗如市”的高僧。

由於北蕃南侵,曾韶敕选二千僧尼编民入伍,但智满所居寺院,高祖又特放许:“满师一寺,行业清隆,可非简例”。

不难看出高风亮节的智满为帝室所重。

同年又在太原立太原寺,于华阴立灵仙寺,京城立会昌寺、证果尼寺、来仙尼寺,又为太祖帝後等造旃檀等身佛像三躯(见《法施珠林》卷一百)。

《续高僧传》卷二十六《法周传》上说,当时以感通神异著称的沙门景晖曾预言高祖当承天命,多与谶符,为立胜业寺.又沙门昙献於隋末设粥救饥民,为其建慈悲寺(见《两京新记》卷三)。

另据《唐大韶令集》卷113《道释》记载:“武德二年(619)正月,高祖还曾下韶,要全国在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的三个月裹,不得行刑屠钓,永为国式,韶文曰:“……释典微妙、净业始於慈悲。

道教街虚,至德其残杀”。

以上所述,我们看到唐高祖李渊崇佛的种种行径,无论建寺安僧,加强对僧尼的管理等方面均有建树,但由於开国伊始,政务繁多,征战未休,没有更多的去考虑宗教问题,晚期政局稳定,开始制定佛教政策,显露要从政治、经济上限制纯化佛教的意向。

(四)《沙汰僧道韶》清整教团
唐初的佛教势力雄厚,教团力量也十分强大,当时的僧尼20万,享有不纳税,免兵役,不受俗法治理及不拜君亲的种种特权。

僧团内部龙蛇混杂,出现许多不法现象。

寺院拥有众多的土地及佃户,从某种程度影响了国家经济。

故规定道,僧诵经、受戒者道士与僧给田三十亩,女冠与尼给田二十亩,企图从法律上限制僧道的占田数量(见《唐六典》卷三).在政治上,当时太史令傅奕数次上疏高祖清除去释教,他是唐代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佛教的人。

据说,他曾把魏晋以来反佛者的事迹编集成书,题为《高识传》十卷,用以宣传反佛思想.武德七年(624)上书说佛法害国,六朝的梁武、齐襄足以借鉴,其人好老庄,又尊儒学,从社
会政治角度来反对佛教。

资料见《旧唐书》卷七十九《傅奕传》,在《全唐文》一百三十三卷载有傅奕《请废佛法表》以十—条建议来废除佛教。

傅奕的疏文传出来之後,在佛教界引起极大震动,法琳做《破邪论》,虞世南为之序,来反驳傅奕.同时沙门普应、慧乘也纷纷著论进行反击。

双方辩论激烈。

武德八年(625),高祖下韶叙三教先後,“老先、次孔、末释”。

武德九年,高祖下韶询皇太子建成沙汰佛教意思,其诏书曰:“朕惟佛教之兴,其来自昔。

但僧尼人道,本断俗缘,调课不输,丁役俱免。

理应尽形寺观,履德居真,净命释门,清身养素,比年沙门乃多有愆过,违条犯章,干烦正术,未能益利教化,翻乃左道是修,佛戒虽有严科,违者都无惧犯,以此详之,似非诚谛.今欲散除形像,废毁僧尼,辄尔为之,恐骇凡听,宁子明言,可乎不可?(见《法琳别传》大正藏50卷P200下)建成上疏为佛教声辩,群臣的意见不统一,最後下诏书沙汰僧尼及诸道士。

诏曰: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

深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获有辩。

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遵戒律者,并令就大寺观居住,官给衣食,勿令乏短。

其不能精进,戒行有阙者,不堪供养,并令罢道,各还桑梓。

所司明为条式。

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

京城留寺三所观,其余天下诸州,各皆一所,余悉罢之。

(见《全唐文》卷三)
很明显,由於寺院的职能倒退,部份僧尼行为腐化堕落。

唐高祖的《沙汰僧道韶》和傅奕的《清除佛疏》,两者的出发点,是迥然不同的。

傅奕是要从根本上废除佛教,而唐高祖则是为了。

正本澄源,是因为看到少数位僧尼不能用功办道,部份寺院生活杂滥,大有倾毁妙法的危险。

他为了沙汰滥伪寺僧,纯化僧团,才下韶书的。

而对精进练行,持戒严谨,则国家供养,达到长存妙道,永固福田的目的。

然而这项措施。

在教圍方苎也起到一点效果。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劝记载,高祖下韶沙汰僧道,是在武德九(626)四月,同年六月又下韶曰:“其僧。

尼、道士、女冠,宜依旧定。

(见《唐会要》卷477的敕文)。

等於宣布撤销《沙汰僧尼韶》,《旧唐书》卷—《高祖纪》上则说“事竟不行”。

唐高祖对佛教的政策十分微妙,他深知“宽严皆误,”一边建寺造像,一边清除伪滥,限制僧尼数字发展,后者则对唐太宗启示很大。

三、唐太宗的佛教政策
宋人欧阳修修认为唐太宗对佛教极为崇奉,弘赞教法,而近人汤用彤则主张,在唐代诸帝中,太宗实以不信佛著称。

对唐太宗和佛教的关系的看法,何以在相径庭原因在于唐太宗本人对待佛教的态度本身就存在种咱矛盾。

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百业俱兴,制定了大唐帝国的长治久安的基本蓝图。

在佛教政策方面,他对唐高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策,对唐代佛教兴衰有重大影响。

本文试从对唐太宗崇佛、抑佛方面去对其人与佛教的关系加以剖折。

建寺、设斋、度僧
唐太宗即位不久,贞观三年(629),就舍通义宫为尼寺,《全唐文》卷九《舍旧宅造兴圣寺诏》上说:“……朕丕承大实,奄宅域中,……永怀慈训,欲报无从,静言因果,思凭冥福,通义宫皇家旧宅。

制度弘敞,以崇神祠,敬增灵佑,宜舍为尼寺。

”为报母恩,舍旧宅通义宫为尼寺。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又下了一道《为战阵立寺诏》,要在当年各战阵之地,修建寺庙,借助三宝力量荐拔亡灵。

诏书曰:“……日往月来,逝川欺斯远。

犹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镬,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愀然疚怀,用忘与寐,思所以树其福田,济其管魄。

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陨身者,戎阵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侣。

望法鼓所震,变火宅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

所司宜量定处所,并立寺名,支配僧徒,及修造院宇。

具为事条以闻,称朕矜愍之意。

”(见《全唐文》卷五)为战争当中敌我双方阵亡的将士建寺起度,充分显示了太宗的冤亲平等的博大心胸。

遵照这道诏书的旨意,于如下的七个地方修建寺院,于晋州(破宋金刚处)立慈去(褚遂撰碑),于汾州(破剑周处),立弘济寺(李百药撰碑),于邙山(破王世充处)立昭觉寺(虞世南撰碑),于洛州(破剑黑达处)立弘福圭(岑文本撰碑)。

以上敕建的寺院均在战争重地,起到取慈去杀,净化人心的作用,同时还给赐寺院大量土地车、马等。

不仅在战地上修建寺宇,还为他在征战时所杀的将士“建
齐行道”。

《全唐文》卷四《为战亡人设齐行道诏》上说:“……朕自隋末创义,志存拯溺,北征东战,所向平珍,然……凡所殪,难用胜纪,……窃以如来圣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杀害为重。

……今宜为自征讨以来,手所诛翦,前後之数,将近一千,皆为建齐行道,竭诚礼忏。

……冀三途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

藉此宏济。

灭怨障之心,趋菩提之道。

”太宗为征战之际所杀的人建齐行道,依仗三宝功德,永离万劫之苦。

在《全唐文》卷八还有唐太宗《为已故礼部尚书虞世南齐僧诏》,其时齐僧五百,造佛像一躯。

经过隋末战乱的风暴,佛教受到了很大打击,寺宇破败,僧尼锐减,唐太宗每思之则良用慨然,因此两次下诏,要全国各地,普度僧尼。

《全唐文》卷五《度僧于天下》上说“二乘结缘,济度为先,八正归依,慈悲为主……其天下诸州有寺之处,宜令度人为僧,僧尼总数以三千为限。

其州有大小。

地华夷。

当处所度多少,委有司量定。

务须精诚德业,无问年之幼长,其往因减者还俗及私度白首之徒。

若行业可称,通在取限……。

”《全唐文》卷八《诸州寺度僧诏》双:“……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宜度五十人。

可见唐太宗对振兴佛教出力颇多。

”“度僧立寺,”“广事弘持”。

在度僧当中严格规定官度,并有一定的限度,维护山门的庄严,功不可没。

当时共有寺3716所,度僧尼18500人。

(二)敕颁《佛遗教经》及礼敬高僧
为了进—步对佛”情深护持“,他还专门下韶,颁发《佛遣教经》。

《全唐文》卷九《佛教经施行敕》上说:”……《遣教经》者,是佛临涅槃所说,诫劝弟子甚为详要,末俗缁素,并不崇奉。

大道将隐,微言且绝,永怀圣教,用思宏阐……多写经本,务在施行…其官宦五品已上及诸州刺史,各付一卷。

若见僧尼行业与经文不同,宜公私劝勉,必使遵行。

如此一来无论京官、州官、人手一册《佛遗教经》,凭以监督。

检查僧尼们的行为是否舆经相符。

如不符者,则进行公私劝勉,以使佛门纯净,宏阐圣教.为护持正法,唐太宗可谓功绩可嘉。

唐太宗的崇敬佛教,对当时一些上层僧侣也特别的优礼,如贞观六年(632),太宗诏请华严宗初祖杜顺进宫。

下殿亲迎,赐号“帝心”,结果朝廷上下对杜顺礼敬备至;贞观九年律学大师智首死,太宗敕令为他举行葬礼,由朝廷供给葬具,命房玄龄,杜正伦;
辛大臣亲往吊祭。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与玄奘的关系。

玄奘从印度归国途中,到了於开,上表太宗。

太宗立即韶复玄奘:“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舆朕相见。

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

朕己敕於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

令敦煌官司,於流沙迎接,鄯善於沮沫迎接。

”(见《全唐文》卷七昭玄奘还至於阗国进表韶))。

玄奘到洛阳,太宗立即“别敕引人深宫之内殿……谈叙真俗……从卯到酉(早上五时到晚七时),不觉时延,迄於闭鼓。

(《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

玄奘在会见时,请求搜擢贤明,组织译场,太宗对玄奘说:“……造宏福寺,其处虽小,禅院虚静,可为翻译。

所须人、物、吏力,并与房玄龄商量,务令优给(见《大正藏》卷五P253)。

这样玄奘从洛阳回到长安後,延请知名高僧如道宣、神泰、玄应等十二人证义,又征集缀文等相敷十人,襄助译事,大臣於志宁,许敬宗,杜正伦也参与了译事。

玄奘在弘福寺建立了规模宏大译场,开始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译经事业。

贞观二十年(646)玄奘把他撰述的《西域记》奉表上闻,太宗韶答(见《全唐文》卷八《答玄奘法师进书诏》)。

太宗又亲为玄奘所译经作《大唐三藏圣教序》……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民仰德而知道。

(见《全唐文》卷十)。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披览玄奘所进新译《瑜伽师地论》,对侍臣说:“朕观佛经,瞻天俯海,莫测高深。

法师能於异域得是深法,朕比以军国务殷,不及委寻佛教。

而今观之。

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犹汀滏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

(见《大正藏》五十卷P454)随即敕令秘书省缮写九部,分发雍、洛、并。

相、荆兖、扬、凉、益九州,以辗转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闻之义。

(同上)。

同年慈恩寺落成。

又度僧三百,请高僧五十人人住。

别造译经院。

请玄奘移居翻译,并任上座之职。

玄奘移居之日,真太宗及皇太子等亲执香炉临送,场面庄重,观礼者数万人.唐太宗直到死前仍和玄奘谈论佛法,问及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迹,叹相见恨晚,不能广做佛事为憾。

以上两则不难看出由於多种原因,使唐太宗对佛教产生了信仰,他曾在《弘福寺施斋愿文》裹自称。

皇帝菩萨戒弟子,发誓惟以丹诚,皈依三宝。

,表示自己的最终追求是。

愿心悟无为,神迁妙喜……疾证菩提,早登正觉。

在《大兴善寺钟铭》裹,他又自称是”金轮天王“的化身,要以度生为己任,云和之乐,共法鼓而同宣,雅颂之声,与梵音而俱远…¨圆海有竭,福祚无穷,方石易销,愿力无尽。

(见《全唐如卷十),唐太宗对佛教实行的扶持政策使唐初佛教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寺宇重辉,僧尼得度,译事隆盛,宗派争鸣,一派生机的景象。

(三)抑佛点滴
唐太宗即位初年,及至晚期,对佛教的态度有些矛盾.上述的则是。

护法情深的帝王,然而他也对佛教采取—些抑制措施。

《全唐文》卷八《贬萧禹手韶》上说:……至於佛教非意所遵,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

何则求其道者,未验福於将来,修其教者,翻受辜於既往。

至若梁武,穷心於释氏,简文锐意於沙门,倾帑藏以僧祗,殚人力以供塔庭.…而不暇社稷,俄顷而为虚报施之微,何其谬也梁武帝的後裔萧禹信佛,太宗下韶贬斥。

在这道韶书裹,太宗又郑重声明,佛教不是他所尊信,又举梁武帝等人奉佛的结果。

”朕所好者,唯尧、舜。

周,孔之道。

(见《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太宗》)。

不但如此,还在实际行动上限制佛教,抑制佛教。

在即位之前,又将洛阳的寺院焚毁,凡曰道场,尽为消除。

即位之初,又多次检校僧团,清肃非滥。

对於一些非官度僧尼,都处以极刑。

其中虽也有韶令天下度僧之举,然而度僧数字限制极严,强调。

总数以三千为限。

,被度的对象“务须精诚德业,……若官人简练不精,宜绿附殿失,但戒行之本,惟尚无为”。

对假慕沙门,妄称神通,以不法方式谋财者,皆以刑罚,“务使法门精整”(见《全唐文》卷五《度僧於天下韶》)。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用行政力量来干涉佛道之争,强制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韶》,这位“皇帝菩萨戒弟子”,突然一反常态,严正宣布,“自今以後,斋供、行立,至於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见《全唐文》卷六)。

发生在贞观年间的道先佛後问题争论,就是围绕着逭道韶书展开的.在社会上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沙门智实、法琳、法常、慧净等
伏阙上书,请求太宗收回成命,结果智实被杖责放还。

贞观十四年,道士秦世英指控法琳著论毁谤皇室。

法琳被贬至死(见《全唐文》卷六《诘沙门法琳韶》)。

(四)唐太宗奉佛、抑佛之剖析
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前後矛盾,实际上他的作法舆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在思想界,佛教至唐初已有六、七百年的发展,已与中国古有文化相协调,拥有众多信众和社会基础,佛学理论远远超过儒道两家。

轮回、报应的观点更使人归仰如市,影响巨大。

在政治上,一些士大夫也纷纷皈依佛教,著名的士族如萧禹、萧琼、李百药、杜正伦、岑文本、虞世南。

杜如晦、裴寂均崇佛虔诚。

当傅奕反佛之时,萧禹等人挺身而出,与之抗争。

在经济上,僧尼享有免租役等特权,僧尼寺院数字激增,并拥有众多土地和劳力,影响了朝廷的收人和兵役来源。

诸多原因使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

不仅仅是信仰问题,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

道先佛後的争论实际上是坚持唐高祖自称为李聃後裔的说法,提高道教的地位,是因为。

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老子是他的始祖,更重要的是借道教始祖的後代来提高李唐皇室的声望,以与那些自高门第,妄自尊大的山东老牌士族相对抗。

所以表面是道先佛後的宗教问题,其中有复杂的民族及政治问题。

其目的是有利於唐王朝的统治,这—点也无可厚非。

在控制建寺度僧方面,我们知道在太宗时代。

唐王朝尚处百业待兴之际,隋末大起义的酶击还伤痕累累,其时全国户不满三百万,大量土地荒芜,苍茫千裹,人烟断绝,鷄犬不闻;道路萧条。

(见《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所以对雄材大略,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来说,增殖户口,发展农业生产,乃是当务之急.如此—来,对寺院滥度僧尼特别敏感,严格控制寺院僧尼的数字。

禁止私度,这都是为了使佛教的发展不要超过一定的限度。

不得不采取的抑制之势。

对过去僧尼干涉政治、造反等等弊端,他也警惕不懈,所以又特此修订寺院规章制度,使僧尼必须遵守。

总之,他只所以对佛教采取—些限制政策,是力求消除或尽量缩小佛教对国家的不利作用。

同时又极力提倡佛教的慈悲、济世。

报四重恩的宗旨,来发挥佛教有
助於王化的作用。

他韶令在战场建寺,设斋行道,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唐太宗征辽失败後,对佛教更是信仰弥深,这也与他推行休养生息、贞观後期经济出现繁荣的国家和寺院在经济上的矛盾已趋向缓和有直接关系。

因此身为帝王的唐太宗有其信佛与抑佛的两面,一些抑佛的措施是为有利於他的统治,同时也以君主的身份来整顿教团,提高了僧尼的素质。

贞观年间高僧辈出就说明了这—点。

四、武则天舆佛教关系概观
(一)武则天舆《大云经》
武则天母家出身杨隋皇室,世代奉佛.其人也特重佛法.在封建社会女人当皇帝,从儒家的立场来说难以接受,因此她想要通过—切手法来获得政陇,必须要在舆论界制造气氛。

对符瑞圃知兴趣极大,垂拱四年(688),武承嗣伪造瑞石说:“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见《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後》)。

武则天见後兴奋非常,称其石为“宝图”。

六月又得瑞石於汜水,也暗示女子当成帝王。

在689年,当时沙门怀义舆法朗等人撰《大云经疏》说她是弥勒下生,在阎浮提称主。

然而《大云锄在此前已有几种译本,只是本文有女主的文字,怀义等人才注疏上表。

同年九月,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曰“周”,改元天授。

《旧唐书》卷六《则天本纪》上说。

……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云,盛言神皇受命之事。

武後当即下诏颁《大云经》於天下,在各州郡建大云寺,度僧数千人。

此後武则天对佛教极力提倡,表现出强烈的护法热情,如在天授二年(691)四月,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彻底改变太宗时道先佛後的政策。

关於这一点在《全唐文》卷九十五上说:“朕先蒙金口之记,又承实偈之久,……大法阐奥,明王国之祯符……驭—境而敷化,弘五戒以训人!受开革命之阶。

方启惟新之运。

自今已後,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

……布告遐迩,知朕意焉”。

(见《释教在道法之上制》)
《新旧唐书》所说沙门的伪造的《大云经》现已无从查考,而在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大云无相经》裹则谈到了女人称王的事,如“……有一天女,名曰净光……佛言天女!汝以是因缘,…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王轮……”。

又说:“是天女者,……为众生故,现受
女身,尔时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

女即承正,威伏天下,合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奉承,无违拒者。

”(分别见《大正藏》十二卷P1098、1107)这段经文被武则天看做是佛对於她当王的授记.并且,怀义。

法朗等为《大云经》进行注疏。

说经裹所指的女王就是神皇武後.武则天对撰疏的云宣等九人别赐爵县公及赐紫色袈裟。

并且在天授元年(690)十月,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藏《大云经》.请义学沙门登座讲解卜(见《资治通鉴》卷204《唐纪》20《则天後》)又在长寿二年(693),菩提流支译出《宝雨经》十卷,再次谈到有位“故现女身的菩萨,为自在主,统治天下。

”故在圣历二年(699)经》十卷《华严》译成,武後亲为制序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展披详;《宝雨》之文後及”。

在《大周新译圣教序》也说:“甘露之旨既深。

《大云》之喻方远。

”《大唐圣教序》还说。

重开甘露之门,方布《大云》之荫。

(以上均见《全唐文》卷九十七》。

可见武则天的称帝,与《大云经》及《法雨经》的预言记载有非同寻常的关系。

她之所以对《大云经》及化教的重视也不难理解,主要是《大雲经》等在佛教上为她武周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重视《华严经》
武则天时代以前,《华厳经》曾在晋代有六十卷的译出,她听说晋译的不全,於是派人去於阗取回梵文全本。

并亲自组织这部经的译经活动。

由实叉难陀担任主译。

梵僧战陀提婆译语。

法藏笔受,复礼缀文,圆测、弘景等人证义,女皇本人也亲自参与。

证圣元年(695),於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到圣历二年(699)十月翻译完坒,共八十卷,亦稻唐译华严。

武则天对重译《华严经》十分重视,在她的统治时代,形成了以此经为理论根据的华严宗,并且亲自为新译《华厳经》撰写序言曰:“……华严经者,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梘之者,莫识其指归,挹之者,莫测其涯际,有学无学者,绝窥觎,二乘三乘,宁希听受……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置刹土而非隘。

……敬译斯经…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域,大乘顿教普被於无穷,方广真诠遐该於有识……(见《全唐文》卷九十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