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崇因寺明神宗圣旨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一
碑首拓片
崇因寺坐落于河北正定城内北门里街路西,历史上曾是这座古城的八大寺院之一。
然而历经岁月风雨,偌大的寺院如今仅存南端
的照壁和北端的藏经楼,其它的建筑及文物,除1959年将寺内重要建筑毗卢佛殿与毗卢铜佛迁至隆兴寺中轴线末端,一口明代铜钟和一尊韦陀铜像藏于隆兴寺进行保护外,大多均已坍毁和流散。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后经调查,发现了一些自崇因寺流散的石刻文物,明神宗圣旨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
此碑原立于崇因寺内,20世纪50年代移至寺外,被砌于今常山公园门前的桥上,1980年重修该桥时拆下,运至隆兴寺保存。
碑为青石质,座失,首身一体,高221厘米,宽
76厘米,厚19.5厘米。
碑首部分高60.5厘米,阳面碑额刻正书“圣旨”二字,两旁线刻二龙戏珠,且辅以祥云纹(图一)。
碑身边饰亦为
图二
碑文拓片
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
故谕。
」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吉旦」
从圣旨内容可知,崇因寺全称为“敕赐护国崇因寺”,系明神宗赐额。
性定为其开山第一代住持。
碑文中记“况国初建置僧录司,职掌厥事”。
僧录司是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唐文宗开成年间置左、右僧录司;宋承唐制,设左、右街僧录司;后几经改制,元朝于各路设僧录司,后期废。
明政权建立之初,僧侣出身的明太祖对佛教进行整顿,洪武十五年(1382)仿照宋制,设各级僧司、僧官;在京设僧录司,为管理僧人之最高机构,隶于礼部,负责颁给僧人度牒、总理天下僧人以及统领地方各僧官衙门,即府之僧纲司、州
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
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
的理论之著述。
明代的大藏经有“南藏”和“北
藏”。
初刻南藏系洪武五年(1372)敕令点校,
三十一年(1398)刻成,因版刻成后不久即被
焚毁,故流传极少。
明成祖永乐年间又敕令雕
印,称永乐南藏,亦即世所称南藏,刊成于永
乐十七年(1419)。
北藏是明成祖朱棣敕命编
撰的一部大藏经,永乐十九年(1421)为报皇
考皇妣生育之恩而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
完成。
大藏诸经凡636函,万历年间,神宗母
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又续刻入藏诸集,自钜
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
万历十二年
(1584),神宗钦赐《御制续入藏经序》,总计本
序凡677函及目录一函。
此即《明史·艺文志》
所称“释藏目录四卷,佛经678函”[1]是也。
这
些经藏“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可见明
万历时期,正定崇因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
院。
该碑阴首部正中碑额刻正书“碑阴”二
字,两旁装饰纹饰同碑阳(图三)。
碑身周边
刻缠枝花纹,内刻“本府崇因寺盖方殿募缘
疏”,楷书16行,满行32字,共378字(图
四)。
全文如下:
本府崇因寺盖方殿募缘疏」粤崇因禅林,
图三阴面碑首拓片
图四阴面碑文拓片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不住一法,功德等于」河沙,福果同于劫石。
《地藏经》云,生前作福,十分全收;没后追修,七中获一。
黄金盈」室,空留祸患之资;白璧千箱,斗乱子孙业重。
人生若梦,奚不广结善缘;幻世空花,」早觉身前作福。
人无百载欢娱,财属五家有分。
达士宜思,遇好事莫轻放过。
或栋」梁椽柱,或砖瓦灰石,共种出世良因;或工价颜料,或米面柴薪,同成无上妙果。
不」徒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且当于今世后世而资遐福。
作善降祥,积善余庆,善岂」无征。
舍笠遮佛,樵夫位尊离面;顿饭施僧,贫婆果乐三禅。
稽古明言,况乃佛非妄」语。
只教来世胜今生,莫遣今生胜来世。
第办肯心,福不唐捐者矣。
」
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作证。
」沙门性定薰沐谨书”」
该碑文系崇因寺住持僧性定为安奉圆回
直是一个谜。
此募缘疏中这短短的40个字,无疑是研究该佛像历史沿革的确切文字资料。
它明确告知,正定崇因寺的铜铸毗卢佛像系明神宗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铸制时间应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或稍早。
无论从碑阳明神宗颁经敕谕,还是从碑阴的募缘疏,都可看出明神宗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对佛教的崇信。
明神宗即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时不足10岁,以高拱、张居正为辅臣。
万历初,张居正秉政,综核名实,整顿吏治,清丈田地,行一条鞭法,整饬边备,国势渐见中兴。
张居正死后,神宗尽反其所为,改革遂废,政局复趋守旧。
万历皇帝晏处深宫,长年不理朝政,以聚敛金钱珠宝为务,公然传索帑藏。
神宗生母李太后,县(今北京通州)人,嘉靖年间入宫为宫女,后侍穆宗于裕邸,隆庆元年(1567)三月封贵妃。
神宗即位,上尊
图五铜毗卢佛像.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53页)———————————————
[1]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1—91页。
[2]牟发松:《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象新探———以〈崔氏合墓志〉所见成德镇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3期。
[3]毛汉光:《论安史乱后河北地区之社会与文化──举在籍大士族为例》,载淡江大学中文系主编:《晚唐的社会与文化》,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第99—111页。
[4]张沛:《唐折冲府汇考》,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5]《旧唐书》卷180《张仲武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677页。
[6]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23页。
[7]唐·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17《密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42页。
[8][9]同[7],卷3《制》,第18、19页。
[10]同[5],卷18上《武宗纪》,第595页。
[11][12]《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74、172页。
[13]清·陆心源辑:《唐文续拾》卷6《妫瀛莫三州刺史
阎好问墓志》,《续修四库全书》第1634册,第265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