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交替传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上海外国语大学论文管理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英汉交替传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基于上海模拟投资会议的交传案例分析
院系:高级翻译学院
学科专业:英语口译
******
指导教师:江帆副教授
2015年11月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TO 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ETATION ——A CASE STUDY BASED ON2015SHANGHAI MOCK
FUNDING CONFERENCE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Requirements for
Degree of Master of Interpreting
By
JIN Luxi
Under Supervision of JIANG Fan
November2015
致谢
随着毕业论文的终稿,两年多的研究生生活也已经接近尾声。

我想借此机会,向一路上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们道一声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导师江帆老师。

江老师在开题时帮我理清思路,并在我撰写论文期间,通过面谈,邮件和电话的方式给予我及时而宝贵的建议和反馈,帮助我一步步完善,直至最终完成本论文。

其次,我还要感谢戴惠萍老师,孙海琴老师,徐琦璐老师在开题答辩时提供的真知灼见,以及在平时口译学习中对我的教导。

李红玉老师在论文写作课上详细介绍了论文写作要求和格式,对我的论文写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想在此对高翻的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感谢柴明颎老师和张爱玲老师在诸多讲座中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教诲。

感谢金伟涛,黄一,梅文杰等老师在口译课上的悉心指导,感谢外教马修和陆晨在英语遣词用句方面的耐心指点,是你们的鞭策和鼓励使我在口译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也为本论文积累了素材和感悟。

最后,我要感谢同窗好友和家人的相伴。

从课堂课后的口译练习,资源共享,到生活中的无私关怀和宽容理解,你们的支持和陪伴是我研究生阶段最温暖的底色。

摘要
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语篇意识会导致口译产出时出现生硬的直译、指代不清、前后逻辑不一致、衔接不够流畅等问题。

本文从语篇衔接手段的作用和意义入手,结合交替传译的特点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区别,指出在英汉交传中处理和应用语篇衔接手段的必要性。

本文旨在探讨案例中用到的语篇衔接手段和效果,以及由于缺失或者不当使用衔接手段而导致的口译问题。

通过把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策略和译员在处理英汉语言差异,听辨和识读笔记时应注意的要点结合在一起,本文总结了提高译语语篇衔接质量的方式。

本文希望通过实证分析,提醒译员在交替传译中增强语篇意识,利用各种衔接手段把握翻译篇章的逻辑脉络,从而保证表达的流畅自然和译语的清晰紧凑。

关键词:交替传译;语篇衔接;衔接手段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the interpreter needs to rely on cohesive devices to ensure the coherence of the text and fluency of delivery.This paper emphasises the necessity of using cohesive devices in interpretation by expla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 devices.The case study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and their effects,as well as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lack or improper use of cohesive devices.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improve text cohesion,interpreters also need to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ake caution in the steps of listening and note reading while using cohesive devices.The author hopes to remind interpreters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that the proper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can help clarify the logic of the text,so as to improve the fluency and efficiency of interpretation.
Keywords: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text cohesion,cohesive devices
致谢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引言 (1)
第一章语篇衔接手段与英汉交替传译 (2)
(一)语篇与衔接 (2)
1、语篇的定义与重要性 (2)
2、衔接与语篇衔接手段 (3)
(二)交替传译的过程 (4)
(三)英汉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手段 (5)
1、在交传中应用语篇衔接手段的必要性 (5)
2、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区别 (6)
第二章关于语篇衔接手段的案例分析 (8)
(一)案例背景介绍:上海模拟投资会议交传案例 (8)
(二)语篇衔接手段的处理与应用 (9)
1、对源语衔接手段的处理与转换 (9)
2、译语中新增的衔接手段 (10)
3、译语中衔接手段的不当使用及缺失 (11)
第三章提高译语语篇衔接质量的方法 (13)
(一)明确英汉语言的差异 (13)
(二)听辨时合理分配精力 (14)
(三)识读笔记时扩大扫视范围 (15)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一:源语文本 (19)
附录二:译语转录稿 (27)
在练习交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经常会陷入“见木不见林”的误区,即只注重单个字词之间一一对应的翻译,缺乏整体的语篇意识和上下文意识,这就有违交替传译中以“释意”为重点的原则。

鉴于交替传译的特点,以及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区别,在语言转换重组的过程中,译员需要利用或转换各种语篇衔接手段,从而保证传达出的语义具备连贯性和完整性。

因此笔者将英汉交传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列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分析自己的口译案例,研究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如何在口译时处理汉语和英语的衔接手段,以及交替传译中应用语篇衔接手段的作用和效果。

论文案例来源于第三届上海模拟投资会议,即2015国际技术并购峰会。

译者对演讲“并购2.0时代”进行了英到中的交替传译,并进行转录分析。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指出如果要提高译语语篇衔接质量,口译时应该注意英汉在语言和结构上的区别,听辨时合理分配精力,识读笔记时扩大视野,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策略,从而实现译语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第一章语篇衔接手段与英汉交替传译
(一)语篇与衔接
1、语篇的定义与重要性
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是系统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建立和发展的这套理论“使语言学从形式主义转向了功能主义”(李青,2014)。

韩礼德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大分支就是语篇分析。

韩礼德和其夫人哈桑(Ruqaiya Hasan)在著作《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中定义语篇为“一个任何长度的、语义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的段落”(2007:1)。

为了区分语篇和句子的差别,书中还特别强调:“语篇是一组使用中的语言,它既非小句或者句子之类的语法单位,也不受长短的限制……语篇并不是与句子同类,只是比句子大的单位,它从本质上有别于句子”(2007:1)。

许多中国的语言学家积极引进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并提出自己的阐释。

比如胡壮麟(1994:1)认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黄国文(1987:7)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独白,对话,也可以是众人交谈。


由此可见,语篇的长度和形式不受限制,它是以表现一个完整意思为基础的语义单位,而不是语法单位。

显然,语篇突破了传统的句子语法的约束,而这也正是语篇研究的意义所在。

张德禄在《英语的衔接》“译者的话”中指出,在传统的外语学习中,我们特别重视句子结构,但对于句子如何组成篇章研究较少。

但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语篇:是它表达了我们交际中的整体意义,并且能够与语境系统地结合起来,使语言在语境中起作用”(2007:Ⅱ)。

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法规则之外,语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正如胡壮麟(1994:3)所说:“语篇研究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句子语法已不能说明自然语言的许多现象。

”他认为,句子语法得出的规则和对自然语言的实际观察结果出入太大,而且没有考虑到语言的交际作用。

当语言学家意识到这种局限后,语篇研究应运而生,为我们突破句子结构,完整地理解语义提供了帮助。

2、衔接与语篇衔接手段
语篇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衔接理论。

朱永生(1995)总结了衔接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介绍最早把衔接(cohesion)由一个普通词汇变为语言学术语,并且对各种衔接手段进行详尽研究的人,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者韩礼德。

韩礼德和哈桑(2007:3)在《英语的衔接》中给衔接下了定义:“衔接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

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

”书中还明确指出:“语篇不是一个结构单位,而我们所谈论的衔接也不是一种结构关系”(2007:5)。

衔接与结构无关,这说明衔接关系不受句子界限的局限,它们既可以存在于句子之间,也存在于句子之中。

但是由于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已经使句中的各个部分构成语篇了,因此研究句内衔接的意义并不大。

韩礼德和哈桑在书中所举的衔接例子也都是句际衔接,因为其效果更明显,意义更突出。

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五种: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

除了第五种词汇衔接,前四种都属于语法衔接。

(1)、指称是语义关系,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

指称不是靠自身的词义来传达意义,而是通过简短的形式来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提到或将要提到的内容,使语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2)、替代指的是用一个替代词去取代语篇中的某一个部分。

它属于语法关系,因此受制于严格的语法条件。

替代词必须与所替代项目属于同一个语法类别。

替代分为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小句替代。

(3)、省略指的是“某个结构上是必需的事物没有被明确表达出来”(韩礼德,哈桑,2007:128),也就是语篇中的某个成分被省去。

分为名词省略、动词省略、小句省略。

(4)、连接是运用连接词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手段。

“通过连接性词语的运用,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92)。

语篇连接包括增补、转折、因果、时间四种语义关系。

(5)、词汇衔接分为复现关系和搭配关系。

复现关系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
义词、近义词、上下义词或概括词的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

搭配关系指的是语篇中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包括语义相关的词汇,以及没有语义联系的邻近的词(王楠,2013)。

(二)交替传译的过程
奥地利的弗朗兹·波赫哈克(Franz Pöchhacker)博士在《口译研究概论》(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2010:9)中将口译定义为“翻译的一种类型,它是在源语一次性表达的基础上向其他语言所作的一次性翻译。

”这一定义中反复出现的“一次性”显示出了口译与其他形式的翻译最大的区别——即时性。

只呈现一次的源语和短时间内产出的目标语意味着,口译能够为跨越语言和文化进行交际的人们提供随时随地的便利。

口译员的工作方式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

交替传译又分为使用系统笔记的交传,以及不需要笔记的短交传。

本论文将着重探讨带笔记的交替传译。

交替传译的形式体现在“交替”。

发言人用源语结束一段发言后,译员用目标语再次表达原文内容,从而交替地将信息传达给听众。

本节将借鉴释意理论和认知负荷模式阐述交替传译的过程。

塞莱斯科维奇(D.Seleskovitch)和勒代雷(M.Lederer)等法国巴黎高级翻译学校的学者们创立的释意理论提出了“理解——脱离源语外壳——表达”的口译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口译并非是语言间的转换,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释意过程”(波赫哈克,2010:71)。

龚龙生(2008)指出,在释意理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是“理解——表达”的两步骤模型,也就是把翻译行为分为对源语的理解和用译语表达这两个步骤。

但释意理论坚持认为,翻译属于交际行为,因此在理解和表达中间存在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获取意义,并脱离源语外壳。

如果没有获取意义的阶段,那么两种语言间的代码转换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行为。

释意理论的学者认为,从交传开始教学可以让学生习惯释意过程和对意义的理解,如果直接开始同传教学,学生就会忽视了意义,而只注重语言涵义,继而停留在语码转换的层次(高彬,柴明颎,2009)。

吉尔(Daniel Gile,1995:178-179)的认知负荷模式更加具体地展示了交替传译的流程:
阶段1:
交传1=L+N+M+C
L=Listening and Analysis听辨分析
N=Note-taking笔记
M=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短期记忆
C=Coordination协调
阶段2:
交传2=Rem+Read+P
Rem=Remembering记忆(长期记忆)
Read=Note-reading阅读笔记
P=Production言语产出
根据认知负荷模式,要使交传顺利进行,译员必须适当分配每个部分所需的认知加工能力,以保证认知加工能力的总和不得超过译员所具有的全部加工能力,否则译员的表现就会受损(李承,2007)。

每个译员的能力毕竟有限,那么如何用有限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各种行为,处理好听辨、脑记、笔记的关系就变得至关重要。

(三)英汉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手段
1、在交传中应用语篇衔接手段的必要性
根据上文提到的释意理论,口译就是在理解源语意思的基础上,脱离源语外壳,再将信息重组,用目标语表达出来的过程。

要想把握好源语的意思,就要跳出单个字词的局限,在语篇层次上进行释意。

鉴于第一章所述,语篇体现的是语义,而且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衔接又体现为语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意义关系,因此抓住原文中的语篇衔接能够帮助译者树立篇章意识,更好地把握源语的脉络和核心意思。

在脱离源语外壳和表达这两步中,释意派的学者强调的是“得意忘形”,“口译员对讲话理
解得越深,译语与源语之间语言形式上的相似性就越少”(高彬,柴明颎,2009)。

虽然脱离语言外壳的译语在形式上和源语存在差异,但是语篇体现的整体语义却保留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译员通过在译语中转化或增减衔接手段,传达讲话人的言语信息和意图,从而实现和源语一样的效果。

在认知负荷模式中,吉尔指出,口译各个环节所需的精力要合理分配,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影响译员最终的表现。

而运用语篇衔接手段可以为译员节约精力,提高效率。

比如在听辨阶段,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标志可以提醒译员信息的前后关系。

记笔记时,有意识地以语篇作为笔记单位,并标记出逻辑衔接,能够帮助译员在识读笔记和产出译文时有清晰的上下文意识,从而加强表达的连贯性。

善用语篇衔接手段能对交传起到很大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译员应该把源语中出现的衔接手段一一照搬到译语中。

因为英语和汉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上存在一定差异,译员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或转换某些衔接手段,从而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2、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区别
英汉语言最大的差异就是形合和意合。

重形合的英语注重语句形式上的衔接,重意合的汉语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刘宓庆,2006:74)。

汉语句子内各成分间以及句子间的关系时常是内在的、隐含的,因此在英汉交传时,有些在英语语篇中明显的衔接形式在汉语译文中可以隐去,而不影响语义的连贯。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英语并不排斥意合,只要逻辑关系明确,结构上没有错误,英语的意合也常见于并列性、承接性、解释性而非从属性的结构关系中(刘宓庆,2006:263)。

汉语也没有废弃形合,汉语中各类的关联、呼应、转折词很多,而且不可或缺(刘宓庆,2006:260)。

因此有时候,英语源语中没有使用显著衔接手段,但在翻成汉语时需要酌情添加衔接手段来补充语义,显化逻辑。

在英汉交传时,除了需要增减衔接手段,源语中的衔接手段有时要经过转化再进入译语。

比如,在英语中指称的使用频率大于汉语,因为英语重形合的语言特点表现在结构上,就是有更多的前后呼应。

汉语更依赖于句子意义上的统一连贯,所以在英汉口译时,英语中的指称在汉语中常常表现为词汇衔接,也就是把英语中的代词显化,
还原为名词原词,或者直接省略不必要的指称,使译文更简练。

另外,英语的句子结构讲究平衡,又长又复杂的主语会使句子显得头重脚轻,所以经常用形式主语来代替,把真正的主语放在后面。

翻到中文时就要把这部分信息还原出来(郭歌,2007)。

各类型的衔接手段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普遍存在,但是鉴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及表达习惯的不同,语篇衔接手段的用法和频率不尽相同。

译者需要意识到英语和汉语在语篇衔接手段上的区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相应的策略处理衔接手段,从而用适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第二章关于语篇衔接手段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介绍:上海模拟投资会议交传案例
高翻学院的老师在2015年4月29日举办了一场名为“第三届上海投资会议——2015国际技术并购峰会”的模拟会议。

模拟会议形式是由老师播放会议发言音频,学生选择英汉或汉英方向承担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任务,并对译语进行录音。

会后由学生回听并转录自己的录音,进行分析总结。

笔者选定的是英汉交替传译,因为交传文本具有较高的语篇完整性,译员有时间选用语篇衔接手段使译文更易于听众理解,符合本文研究方向。

案例源语是英语演讲“Cross Border M&A:New Trends—M&A2.0(跨境并购:新动态——并购2.0时代)”。

源语和译语的录音时长总计45分钟。

演讲者潘瑞克(Patrick Becker)先生是一位国际投资顾问,也是贝旭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他首先分析了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对并购业的影响,然后探讨了跨境并购对中国的意义,以及中国公司感兴趣的投资热点,最后分享了跨境并购策略和未来并购趋势。

该案例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此演讲是会议上的第一篇主旨演讲,作为国际投资并购的专家,演讲者既概述了并购业的现状和未来,又谈及投资环境和经济形势,既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验,又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

演讲的覆盖面广,虽然核心是跨境并购,却没有太多专业性的行业术语,而是涉及了多个话题。

因此演讲内容不会给译员带来太大的理解困难,但是要求译员调动各类知识储备,紧跟演讲者的逻辑。

演讲者是德国人,英语演讲带有一定的口音,个别词句由于语音和音调问题使译员无法立即反应过来,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测。

另外演讲者的风格偏口语化,有时会在组句时忽略语法,简化句式,有时会在两段意群之间加入一些口头语如so,and,它们看似逻辑连词,但实为演讲者的有声停顿,并不做逻辑连接之用。

译员应及时对这些情况进行分辨,尽快适应演讲者的语言风格。

演讲者发言时用了幻灯片,模拟会议时老师根据演讲进度在屏幕上同步放映。

讲者提到的一些案例在幻灯片中有配套图文,这时他会简略演讲内容,或直接指代幻灯片的内容,因此译员应该分配精力抬头看屏幕,否则会难以理解源语中的省略及指代。

(二)语篇衔接手段的处理与应用
1、对源语衔接手段的处理与转换
【例1】
源语:Cross border M&A,I think,from my point of view,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e Chinese economy to gain technology.I will later in my presentation share a little bit of thoughts how we can improve it.
译语:在我看来,跨境并购是中国经济获取先进科技的很重要的环节。

一会儿我会和大家分享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跨境并购的质量。

分析:重形合的英语语言结构多前后呼应,指称的使用频率较高。

相比之下,重意合的汉语多依赖语义形成句子的连贯。

因此英译汉的过程中,英语的指称有三种常见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是在汉语译文中保留英语的指称;第二种是把英语的指称转换为汉语里的词汇衔接,把英语的代词显化,还原成名词。

第三种是省略不必要的指称,符合汉语简练的特点。

在例1中,源语句末的it指代的是上一句的中心词cross border M&A,所以笔者把代词还原为“跨境并购”,由于“提高跨境并购”的搭配不自然,因此最终把译语补充为“提高跨境并购的质量”。

【例2】
源语:As buy side,you are much more capable of getting what you want.Sorry to say it but in Europe you need M&A advisors.If you don’t have one,you can’t do it.
译语:如果你在欧洲想进行业务的话,你必须要有一个并购顾问。

如果你没有这个顾问就做不了生意。

分析:源语中的one和it分别用到名词替代和指示指称,如果保留原文中的衔接手段直译为“如果没有一个,就做不了它”肯定会让听众云里雾里,所以笔者结合上文,把替代和指称的具体内容显化了出来。

2、译语中新增的衔接手段
【例3】
源语:Cross border M&A,in regards of the recent policie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e is to stimulate domestic growth,domestic spending,domestic demand.
译语:在进行跨境并购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中国政府的政策。

中国政府现在试图拉动国内消费和需求。

分析:源语第一句的语法结构不完整,只用......in regards of......的短语突出了重点,引出本段是从中国政策的角度看待跨境并购。

鉴于口译并非只是语言间的简单转换,而是应该脱离语言外壳,传达源语的意思,为听众的理解提供便利,所以笔者在口译时增加了语篇连接,补充了时间状语“……的时候”和主语“我们”,把英语短语补充成了完整的汉语句子。

【例4】
源语:I’ve seen a lot of clients trying to approach owners of the European industry that is led technology-wise but we call the mid-market.These are medium size companies, maybe in their second or third generation.Here you have the son of the son which has built up the business of his grandfather which is producing very special parts which are exactly what Chinese want to have,which you approach and say“How much?”You can not.You need to find a strategic angel.
译语:现在许多中国公司都愿意和欧洲中等规模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可能是家族企业,传到今天已经是第二第三代了,而他们生产的产品可能正是中国企业亟需的。

那么中国企业应该如何与这些欧洲企业接洽交流呢?你是不是应该跑上去就问你这个产品卖多少钱?当然不可以这么做。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很好的有策略的切入口。

分析:源语中的“companies......in their second or third generation”和紧随其后的“Here you have the son of the son which has built up the business of his grandfather”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笔者在口译时运用了省略的衔接手段,将这两个句子合并总结为“家族企业,传到今天已经是第二第三代了”,较为简练地传达了源语意思。

源语的末句很长,包含四个which引导的从句,符合英语形合特点。

翻成汉语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