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权威完整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权威完整模板)
一、企业发展规划意义
2020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年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说“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的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
广大央企、地方国企以及快速发展中的成长型企业,在未来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只有做好战略性决策并不断调整,才能适应产业发展,抓住机遇,保持可持续性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规划相一致。
通过企业层级的“十四五”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战略,抓住国家产业振兴的有利时机,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企业发展规划概述
企业发展规划是对企业战略的规划,常见的商业管理课程均将“企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在内。
(一)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准备
1、针对企业自身和环境的客观实际情况,分析制订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和采取什么样的企业发展战略。
(1)稳定发展的条件
①市场需求稳定,产品处于市场饱和前期;可维持原有产品市场。
②市场需求稳定,但产品处于市场饱和后期;可采取改善现有产品,维持原市场。
③利用原有产品发展某个细分市场。
(2)创新发展(基于内部资源稳固及丰盈的基础上)
①开发新的产品细分市场。
②开发新的产品。
2、确定制订发展战略所基于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应遵循的原则。
3、建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的。
“调整布局”——在深刻理解和解读外部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尽优的调整自身的业务布局,形成业务间的平衡、产业间的平衡、时间序列上的平衡,降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经营业绩压力。
“精深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业绩”,在外部环境相对严峻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从组织架构、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弥补短板、做精做深管理。
“提高效率”——通过效益的提升,实现业绩的稳定。
通过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诸多维度的工作,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
将“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全面激励和提升全员的主观能动性。
“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已经不可逆转的融入到全球,中国企业也应逐步放眼全球,在全球寻求业务的发展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全球行业发展的经济周期,实现产业扩张、项目获取、行业抄底等,“借势而为、借船出海”。
“产融协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因而,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实体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资本工具和金融手段,实现产业和金融的协同,既确保现有业务的平稳有效发展、又能有效支撑潜在的扩展和并购。
“抢抓机遇”一一任何的经济环境,机遇总是永远存在的。
在新形势下,中国的“国民消费升级”、“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健康产业发展”等都孕育着新的机遇。
因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需要抢抓机遇、布局发展。
(二)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原则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时企业发展的灵魂与纲领,指引企业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的业务领域,指导企业资源配置,指明企业的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措施。
有利于建立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愿景,使员工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从而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有利于履行社会责任,扩大社会责任,扩大就业,保护资源和环境,充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般认为,战略管理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适应环境原则;全员参与原则;整体最优原则;反馈修正原则;适度合理性原则。
1.适应环境原则
企业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有些间接作用于企业,如政治、法律、经济、技术、文化等;另外一些因素则直接作用于企业,如政府、顾客、供货商、债权人、股东、员工、竞争者等。
战略管理就是要在清楚这些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分析机会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所以,有人说,战略管理就是要实现企业与经济环境的和谐。
2.整体最优原则
战略规划要将企业视为- -个整体来处理,要强调整体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战略规划不强调企业某- -个局部或部门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制定企业的愿景、目标来协调各单位、各部门的活动,使它们形成合力;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资源分配方法等的选择,取决于它们对战略实施的影响;在战略评价和控制过程中,战略管理更重视各个部门、单位对企业实际愿景、目标的贡献大小。
3.反馈修正原则
战略规划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般在五年以上。
在战. 略实施过程中,环境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
此时,企业只有不断地跟踪反馈方能保证战略的适应性。
也可以这么说,对战略规划的评价和修订意味着新一轮战略规划的开始。
因此, 战略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滚动式管理,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确保战略意图的实现。
如果企业内外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以至原定战略的实现成为不可行或者改变战略企业将会发展更好,这时需要把原定的战略进行重大的调整。
其关键就是在于如何掌握环境变化的程度和方向,如果当环境发生微变化时则不倾向于修改原定战略。
因此关键在于如何衡量企业环境的变化。
4.全员参与原则
由于战略管理是全局性的,并且有一个制定、实施、控制和修订的全过程,所以战略管理决不仅仅是企业领导和战略管理部门的事,在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中,企业全体员工都将参与。
当然,在战略管理的不同阶段,员工的参与程度不一样的。
在战略制定阶段,主要是最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和责任;一旦进入战略实施的控制阶段,企业中基层管理者及全体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全心全意的投入是十分重要的。
5.适度合理性的原则
由于经营目标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受到信息、决策时限以及认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对未来的预测有些误差,所制定的企业经营战略可能在行业内实施的战略不是最优的,主要的战略目标基本达到了战略预定的目标。
新战略本身就是对旧战略及其相关的要素的否定,具有创新精神。
所
以战略实施过程是对战略的创造过程。
在战略实施中,战略的某些内容或特征有可能改变,但只要不妨碍总体目标及战略的实现,就是合理的。
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分工实施的,由企业内部各部门以至部门各基层组织分工去贯彻和实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做的工作是对这些矛盾冲突进行协调一致折衷、妥协,即在战略实施重要遵循适度的合理性原则。
三、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一)商业模式规划
●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 即公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
价值主张确认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
●消费者目标群体(Target Customer Segments): 即公司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
这些群体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公司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
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 market segmentation)。
●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 即公司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
这里阐述了公司如何开拓市场。
它涉及到公司的市场和分销策略。
●客户关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 即公司同其消费者群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
通常所说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即与此相关。
●价值配置(Value Configurations): 即资源和活动的配置。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ies): 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合作伙伴网络(Partner Network): 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合作关系网络。
这也描述了公司的商业联盟( Business Alliances )
范围。
●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 即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货币描述。
●收入模型(Revenue Model):即公司通过各种收入流(Revenue Flow) 来创造财富的途径。
泰莫斯定义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和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
收益来源和方式。
在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一类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办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商业模式的规划是商业策略( Business Strategy) 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将商业模式实施到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机构设置、工作流和人力资源等)及系统(包括IT架构和生产线等)中去则是商业运作( Business Operations) 的-部分。
(二)资本运营规划
资本运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法。
资本最大限度增值对于企业来说,可表现为:
1、利润最大化
企业将资本投入生产经营后,将所得收入与耗费相比, 如果收入大于耗费,企业实现利润,如果收入小于耗费,则发生亏损法。
在资本运营中,企业为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就必须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
(1)不仅要注重增加当期利润,更要注重增加长期利润;
(2)不仅要注重增加利润额,同时要注重提高利润率;
(3)不仅要考察自有资本利润率,而且要考察全部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利润率法。
2、股东权益最大化
股东权益,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金和未分配利润法。
企业实现的利润越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
公积金和分配就越多法。
盈余公积金既可用于弥补企业亏损,也可用于转增资本,使投入企业的资本增多法。
将企业期末股东权益总额与期初股东权益总额对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企业的自有资本发生增值法。
两者之差即为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除以期初股东权益总额,即为本期股东权益增加率法。
3、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利润和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要重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法。
企业价值的评估,是指企业在连续经营的情况下,将未来经营期间每年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体现、累加得出某一估值,据以估算出企业价值法。
如果企业价值大于企业全部资产的帐面价值,那么企业资本增值,反之,企业就贬值了法。
将企业价值减去企业负债后得出的数值与企业股东权益的帐面价值相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表明企业的自有资本增值法。
(三)品牌形象设计
1、品牌视觉的统一与稳定
品牌视觉形象必须是统- -的,而且还要求稳定,不能随意变动,这是品牌吸引消费者最重要条件之-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文字的统一。
要求品牌设计确定后文字是统一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不变形,如中国的品牌“全聚德、同仁堂”等。
二是图形的统一。
品牌设计要求图形是统一的,不能常常更换图形,这样才有长久的品牌魅力。
如“海尔的兄弟图样等”。
三是颜色的统一,品牌设计要求颜色是统一的,即要有象征性,又要有品牌特征和生命力,如:国外品牌麦当劳的黄色和IBM的蓝色。
四是纯文字、图形、颜色的有机结合使品牌更加耀眼具有立体的视觉效果。
由此可见,品牌的形象设计要结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力图使品牌达到统一、稳定的视觉形象,简洁、易记的特点, 良好的情结联想的效果。
2、品牌定位的要求
品牌定位反映了品牌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人容易被人忽视,没有个性的品牌同样被人们遗忘。
品牌之所以成为名牌商品是因为其所营造的品牌个性影响着消费者。
凡是成功的品牌都有准确的定位,如海尔品牌的高质高价定位,金利来的男人世界的定位等。
由于不同消费者群体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和特征,同时,社会文化习俗和消费习惯也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
因此在品牌设计时,首先要对品牌进行定位,为其寻找到一个有力的位置,然后符合运用品牌所有的营销要素去占据和适应这个位置与市场的变化。
.
3、品牌的创新与文化
品牌创新是品牌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
是获得品牌心理效应的重要举措,品牌创新包括重创品牌和品牌更薪。
一方面,任何产品都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使其成为名品,产品其有品牌特征和特色才能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已经创立的品牌也有更新再创造的问题。
同时,品牌文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品牌文化传播和取向是企业品牌塑造的重心所在。
品牌中的文化传统部分,是唤起人们心理认同的最重要的因素。
有时甚至作为一种象征,深入到消费者心中,来来品牌的竞争能力,实质体现在品牌与文化传统的融合能力。
-是品牌与文化传统的价值,如真、善、美的融合,二是品牌等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价值取向的融合,如海尔的无菌、保鲜,新飞的绿色概念都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应。
.
(四)组织管控规划
1、组织管控的定义
所谓的组织管控指的是利用组织设计来实现集团公司管控目标,是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考虑集团公司管控的需要. 并做出相应的安排。
集团公司管控不能脱离组织的框架凭空而来,集团公司管控需要合适的组织架构与之相匹配才能臻于完备,否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2、组织管控的内容
具体而言,组织管控是一个在组织架构和组织功能中施加管控力的过程,组织管控的要点在于将集团公司管控的思想融于其中融为一体。
组织管控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3、组织架构管控
又划分为两块:集团整体组织架构,总部与分部之间应该采取何种组织体制;总部组织架构,集团总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体制。
4、组织功能管控
也划分为两块:监控功能设置,如何利用组织功能设置来产生监控力量;横向协调设置,如何强化横向协调体系来保障管控的功能。
5、组织管控设计的3S原则
集团企业由于形成的方式各不相同,构成情况也有差别,所以不能用生搬硬套的方式来设计组织管控。
组织管控设计有以下原则:
(1)战略导向
所谓的战略导向是指,组织管控设计必须以战略为先导,战略是决定组织管控的主要因素。
各个业务单元中必须有明晰的远景、目标和价值观,围
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从外部市场客户的需求开始到内部组织结构和价值流转的一条完整的企业动态价值链。
(2)效率导向
所谓的效率导向是指,组织管控设计要将效率作为关注的焦点,不能简单地站在企业内部业务模块的角度来设计,必须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流程重组和信息技术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动态价值链衔接起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根据企业流程优化整合出来的未来组织架构方案才能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层次,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同时兼顾效率的扁平化架构。
(3)实质导向
所谓的实质导向是指,法律规定是设计公司架构时的外生变量,而非内生变量。
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不会限制商业决策的自由,相反却能保护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在规划未来组织管控方向时应该以经营战略和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为主要原则,建立实质性的管理架构,最后将管理架构融入法律架构的框架中,保证实质和形式的一致性。
(五)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狭义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对可能的人员需求、供给情况作为出预测,并据此储备或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
战略具有总体性、系统性、长远性、指导性、竞争性、现实性等特点,导致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比人力资源规划更全面、更系统、更长远。
因此,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着眼于长期规划,兼顾中期规划、短期规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总体人力资源规划,兼顾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某项任务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着眼于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兼顾战术性人力资源规划。
认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重点和兼顾内容,非常有利于认清各项内容的主次、结构和作用,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主流的划分方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可分成七个子规划: .
1、外部人员补充规划: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战略,通过有计划地吸收外部人员,从而对组织中长期可能产生的空缺职位加以补充的规划;
2、内部人员流动规划: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战略,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内部人员流动,实现在未来. 职位上配置内部人员的规划;
3、退休解聘规划:指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战略,通过有计划让达退休标准人员和不合格人员离开组织,从而使组织的人员结构更化、更合理的规划;
4、职业生涯规划:指组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战略引导员工职业发展方向,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兴趣、个性和可能的机会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从而组织可系统安排内部员工职业发展的规划;
5、培训开发计划: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战略,考虑员工发展需要,通过对员工有计划地培训和开发,提高员工能力、引导员工态度,使员工适应未来岗位的规划;
6、薪酬激励规划: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战略,为了使员工结构保持在一个恰当水平,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为了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制定一系列薪酬激励政策的规划;
7、组织文化规划: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战备的需要,不断完善组织长期积累形成的组织文化,使其在未来能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员工,从而为组织提供更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人力资源工作的起点,是企业人事行动的指南和工作纲领。
在战略规划层次上,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分析、预计未来企业总需求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估计远期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规划的调整等,重点在分析问题。
在经营计划的
层次上,人力资源规划涉及对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量的预测,并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方针政策,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活动开展主要有以下步骤和内容:
(1)调查和分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信息
在调查分析阶段,要认清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
首先要调查企业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基本信息,比如: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状况、职位的设置及必要性;企业现有员工的工作情况、劳动定额及劳动负荷情况;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及任务计划,生产因素的可能变动情况等。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调查分析。
这一部分通常包括:企业现有员工的基本状况、员工具有的知识与经验、员工具备的能力与潜力开发、员工的普遍兴趣与爱好、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发展需求、员工的绩效与成果、企业近几年人力资源流动情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与现行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另外,对于企业外在人力资源相关调查分析,如劳动力市场的结果,市场供给与需要的现状,教育培训政策与教育工作,劳动力择业心理与整个外在劳动力市场的有关因素与影响因素均需作深入的调查研究。
这些信息都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基础。
(2)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情况预测
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规划。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分几步走,每一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人力做支撑,需求数量是多少,何时引进比较合适,人力资源成本分析等内容。
然后才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需求预测。
.
(3)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分为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和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时,要仔细地评估企业内部现有人员的状态和他们的运动模式,即离职率、调动率和升迁率。
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包括企业内部现有人员的状态:年龄、级别、素质、资历、经历和技能。
必须收集和储存有关人员发展潜力、可晋升性、职业目标以及采用的培训项目等方面的信息。
其中技能档案是预测人员供给的有效工具,它含有每个人员技能、能力、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是工作分析、绩效评估、教育和培训记录等。
人员在企业内部的运动模式,亦即人员流动状况。
人员流动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死亡和伤残、退休、离职、内部调动等。
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包括:本地区人口总量与人力资源比率、本地区人力资源总体构成、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地区的教育水平、本地区同一行业劳动力的平均价格与竞争力、本地区劳动力的择业心态与模式、本地区劳动力的工作价值观、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对外地人口的吸引力、外来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本地区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
(4)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是基于以上获得的信息来开展的,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的基础和保证。
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建立起来,建立的如何,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制定的基本内容是否全面和水平的高低。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与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有关的人力资源规划目标、任务的详细说明;企业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政策策略及有关说明;企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