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北宋官窑的前生今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源北宋官窑的前生今世
王东霞
烧制工艺失传。
北宋官窑也因此成为陶瓷界注目的热点,
形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其他四大名瓷的遗址先后被考古界发现,而断代近九百年之久的北宋官窑遗址却遍寻不遇,至今没有被考古界所发现。
1
1.锦鲤荷叶盘
第二种说法,北宋官窑因传世品极
为稀少,加之窑址不明,故而有许多
人持偏见怀疑北宋官窑的存在。
实际上
北宋官窑不仅有清晰的文字记载,而且
还有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等传世品相印
证。
南宋人叶寘在其笔记《坦斋笔衡》
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书中还说南宋有官
窑。
他明确指出,杭州南宋官窑是“袭
故京遗制”,就是承袭北宋官窑而兴建
起来的,考古科学完全证明叶寘的记录
是真实的。
杭州确实有官窑,一个叫郊
坛下官窑,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发现,
经过多次大规模发掘,现在建成南宋官
窑博物馆;一个叫修内司官窑,在凤凰
山麓的老虎洞,经杭州市考古研究所科
学发掘,经专家鉴定,被评为2001年
十大重大考古发现。
如果北宋官窑不存
在,还有什么故京遗制可袭?南宋官窑
也无从说起。
南宋文人的记载不仅明确
了北宋官窑的客观存在,也从文献上说
明北宋官窑并非汝窑。
第三种说法,北宋官窑就是北宋汴
京官窑,窑址就在当年的东京城区域。
也就是说,北宋官窑窑址存在于今东起
开封西至郑州、巩义沿黄河南岸地区都有可能性,只是还没被发现。
它承袭汝窑之精华,为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所继承。
我们持这种观点,也被中国古陶瓷史研究所证实。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知宴在《文物鉴定与鉴赏》中曾写道:“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南宋文人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一书中写道‘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顾文荐是南宋时人,《负暄杂录》是他晚年写的,他已经休闲在家,将其一生观察到宋朝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写成杂记。
他是一个士大夫文人知识分子,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宋代理学、文化教育很发达,知识分子都讲究道德名节。
再说顾文荐写书时已到晚年,可以说没有什么复杂的社会关系,更没有那种人是人非的个人利益纠葛。
从全书看,有关官窑的内容只占极小部分,他没有什么必要去胡编乱造一个官窑来。
他在《负暄杂录》里记录的是北宋快灭亡前的事。
北宋和南宋紧挨着,北宋的事,尤其是北宋晚期的事,顾文荐一定看得很清楚。
大名鼎鼎,为宫廷生产皇帝用瓷的官窑作坊,其产品社会影响很
大,汴京等地的社会上层恐怕不会完全陌生,顾文荐有可能看到过。
所以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说北宋官窑的事不容怀疑,是可信的。
”1995年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经耿宝昌等57位专家集体审定的“官窑”名
词解释为:宋代著名瓷窑。
有南北之分。
据文献记载北宋政和至宣和年间,朝廷在汴京自置瓷窑,专烧宫廷用瓷,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灭亡,高宗南渡后在杭州置窑于修内司,名为内窑,又称修内司窑。
后在郊坛下立新窑,名郊坛下窑。
修内司窑在杭州凤凰山下,郊坛下窑在杭州乌龟山下。
此两窑统称南宋官窑。
1998年由冯先铭等编纂的《中国古陶瓷图典》,在窑口“汴京官窑”条目中称: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南北之分,北宋后期所设官窑在东京汴梁。
宋顾文荐《负暄杂录》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
以后明清文献多沿袭此说。
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
釉色为粉青、月白色,釉质晶莹润泽,釉面开片纹,有文献上所描述的紫口铁足特征。
另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家们的测试和模拟实验,就已经鉴定出北宋官窑的本质特征,就地取材,选用河南本地瓷土和原料配出了北宋官窑的胎、釉。
凭着工匠高超的制作技巧和烧瓷工艺,烧出独具风格的北方青瓷,由于胎体内含铁量较多,釉层较厚,色调像美玉一样淡雅而光润。
科学家们据此承认北宋官窑的存在。
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是父与子的关系,从遗传学讲,有其共同特征:器物紫口铁足,釉下气泡密如攒珠,釉面开冰裂纹片,这些均体现了两个窑口的共性,验证了“袭故京遗制”的文献记载是准确的。
向器物本身询问是验证北宋官窑是否存在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实物比窑址更重要。
所以,北宋官窑即为北宋汴京官窑,它承袭了汝窑之精华,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一脉相承,先后存
2
25件及南宋官窑青瓷110件传世品,已于1989年都见诸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的《宋官窑特展》图录。
北宋官窑瓷器的实物客观存在,就是北宋官窑存在的根本依据,充分证实了北宋官窑即为北宋汴京官窑,遗址就在今日之开封及郑州部分地区。
也许距离地面只有七八米左右的深处,只是因为自然原因无法发掘出来,并不是不存在。
窑址的考古发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问题。
窑址发现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窑址没发现,争论很多也属正常,但我们可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目的是为了最终能解决问题。
另外,考古学上的许多问题需要等待,当年许多著名的瓷器如秘色瓷问题、汝窑问题都是因为窑址没发现而争论多年,但考古工作者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后来因窑址发现,问题就自然解决。
在等待过程中我们不能轻易否定。
北宋官窑的窑址也一定能发现,只是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北宋官窑神秘的面纱和多舛的命运并不能抹灭其独特的艺术光辉。
在中国制瓷史上,官窑与民窑的区别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生动反映。
官窑器皿是指官办窑厂专为皇室烧制的御用瓷器。
和民窑器相比,官窑器皿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惜成本,多为传世珍品,量少而质高,反映了当时制瓷的最高水准。
就此而言,五大名瓷中其他 名瓷,也只能称为汝瓷官窑、钧瓷官窑、哥瓷官窑、定瓷官窑。
然而北宋官窑尤为特殊,因为它不仅涵盖了广义上的官窑,更是特指狭义上的皇家御窑,是一个专属名词。
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窑(瓷)里,它是一个特指的瓷器种类。
对于学术界和收藏家们来说官窑瓷就是专指北宋官窑瓷器,早已约定俗成,也早已被历史所证实。
北宋官窑瓷器在装饰上追求自然本色,全然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的涂绘,在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泊自然的情趣韵味,多仿古代青铜器、玉器。
在器形和图案设计中弃繁华纹饰图案,承古朴风范,高穆浑雅。
最多只是以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给人一种静谧和含蓄内敛的美感。
反对人为修饰,像山水画中“霞不重以丹青,云不重以彩绘,恐失其岚光野色,自然之气也”,因此,北宋官瓷以其淡雅清秀、自然大气、含蓄凝重,反映出宋代以宋徽宗为代表的宋廷高雅的艺术品位,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宝,为世界收藏家所喜爱,而被千古留传。
3
2.盘口象耳瓶
3.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