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矫正: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
2002年2月23日下午2时,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某大学生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两只黑熊,之后,该学生表情平静地国着熊山护墙转了1分钟不慌不忙离去,最后被动物园里的工作人员抓获,扭送公安局。

在当年的1月29日,他已经尝试过一次。

案例二:
天津市某一17岁高一男生不堪忍受自己成绩下滑,忽然在家发了疯似的大喊大叫,边哭边抄趁凳子对着电视机施,口中时而骂自己没用,时而又对鬲中的学习生活大骂不已,而后干脆.扔了凳子,直扑向柜子并举起双■手猛砸,把玻璃全部施碎。

虽然双手满是鲜血,但却丝毫不感觉到疼痛。

对于以上二个案例中所叙述的行为,大多数读者都会出现他们行为'‘不正常”的想法。

确实,这二位主人公的行为在常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

为何他们会表现出这样奇怪的行为,怎么来帮助他们调整?这是我们最容易发出的疑问。

一、行为的界定
众所周知,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从简单的本能反应,如咳嗽、打喷嚏,到较为复杂的获得性技能,如刷牙、洗脸、读书、写字,直至高级的智能活动,如从事科学实验或创造发明等,无一不是行为。

可见行为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

根据一般可接受的心理学泄义来看,行为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但也是最难以界说的一个名词。

按照不同的观点,“行为” 一词大致有四个不同的涵义:
1.传统行为论者如华生(J. B. Watson, 1878-1958)与斯金纳(B. F. Skinner, 1904-1990) 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内隐性的心理结构、意识过程以及记忆、心像等,都不被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行为。

他们认为行为不同于意识,意识是内隐的,而行为是裸露的。

人类的所有行为,尽管性质不同,内容各异,形式也多变,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外显的,可观察的,就是说,凡是可以构成行为的,一般都能让人看得见,也能为人所记录和测量。

传统行为论者还强调,有机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可以说,没有环境刺激就不可能有行为的出现。

华生就主张,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不过他把行为仅仅局限于有机体的肌肉或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

他用S—R简式来表示,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例如,司机开车,见到红灯就停,见到绿灯就走。

在这个例子中,“红灯”和“绿灯”就是S, “停” 和“走”就是R。

华生的主张虽然不承认有机体内部过程对行为的影响,甚至有些偏激,但他强调行为的发生离不开环境刺激的观点,却是十分正确的,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新行为论者如赫尔(C. L. Hull)与托尔曼(E. C. Tolman)等将行为的左义放宽,除可观察
测量的外显行为之外,也包括内隐性的意识过程。

因而,中间变项、中介过程、假设构念等概念都在考虑之内。

行为的产生,除了环境的影响外,有机体在环境刺激下所发生的内部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也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徳国著斜心理学家勒温(K. Leiwen)就强调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他用公式B二/* (P.E)来表示,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

这一见解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个体的反应、动作、活动或行动都看成是有机体与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充分反映了人与环境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这显示了勒温对行为的产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不像华生那样,耙行为简单地归纳为有机体被动接受刺激所致。

而美国心理学家伍徳沃思(R. S. Woodworth)则认为人的活动有两个方而,一是驱力,二是机制,如饥饿是驱力,见食去吃是机制。

驱力发动机制,经多次发动,机制也可变成驱力,如由习惯而养成兴趣。

伍徳汪思还十分强调行为内驱力,因而把S—R简式改成为S-O-Ro 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0代表有机体,既包括有机体内部的一切生理状态,如肌肉和腺体的变化,也包含着头脑里的一切心理活动,如认知、动机、情绪或能力等。

伍氏既承认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十分看重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即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行为产生所起的作用,可见他对行为的理解更为透彻。

实际情境也确实如此,当环境条件确定之后,个体的行为是否发生,还得依赖有机体的内部变化而左。

以吃饭行为为例,尽管存在着足够的就餐条件,如开饭时间已到,且有丰盛的饭菜,但当有机体亳无饥饿感,更无求食欲望,或者消化系统正处于消化不良甚至疾病状态,或者当个体怀疑饭菜有毒时,不管饭菜有多大的诱惑力,个体绝对不可能主动进食。

只有当个体处于正常心态,且有强烈的求食欲望和就餐动机时,丰盛的饭菜才能变成具有吸引力的刺激物,吃饭行为才可能产生。

就这一意义而言,行为实际上只是有机体发生的内部变化的一种外化了的表现而已。

3.认知论者将行为视为心理表征的过程,对外显而可以观察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其所研究者集中在注意、概念、信息处理、记忆,问题索解、语言获得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认知论者同意传统行为论者S-R的观点,同时又对注意、感知、思维等认知行为理论的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如托尔曼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等心理学派的影响,将各方观点组合起来,提岀了目的性行为主义观点,强调行为的目的性和整体性,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槪念。

因此,他既被认为是新行为主义的典型代表、又被公认为认知学派的鼻祖。

加涅被公认为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派的折衷主义者。

他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而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匚、智活动。

布卢姆站在行为主义的立场上编制了教冇目标的分类,但他注意到了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都忽略的问题一一情感与态度。

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既强调研究外显的行为,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强化所起的作用,又重视观察学习、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

4.行为一词在心理学上的广义用法,已包括内在的、外显的、意识的与潜意识的一切活
动。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行为作为一个心理学槪念,是指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各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两者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二、正常与非正常行为
1.正常行为
通常是指大多数人所具有的行为。

2.非正常行为
(1)涵义
是指那些与普通人相比较,所表现出的差异行为。

(2)类型
行为不足:指行为很少发生或者从不发生。

比如,儿童很少与其他的很少与其他的小朋友交往,和少说话,行为动作迟缓,不会基本的生活自理等。

行为过度:指行为发生的太多。

比如上课时间经常侵犯其他同学,顽固性的撞头,啃咬行为,或仪式性的动作习惯等。

不适当的行为: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应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应的需要的情景之下却没有产生。

比如:儿童随意把“送奶工”称为“爸爸”:将自己喜欢的玩具保存在垃圾堆里:在课堂上不满意时则不停的大叫:在悲伤时却大笑,而在欢乐时却大哭。

三、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
个体行为是由个体和行为组合而成的一个复合词。

心理学上所说的“个体”系指单一的有机体(organism)而言,而所谓“有机体” 一词,是指具有生命而且自身能够有系统的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者。

通常均指人与动物而言。

那么,什么是个体行为?狭义的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之下所产生的外部活动,既包括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无意识的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行为一般都是有意识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化。

可以说人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存在的,也是通过行为而生存的。

而广义的个体行为是指,除直接能观察及测疑的外显活动外,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活动一一意识及潜意识活动历程。

个体行为就本质而言并非固左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随时在变化。

纵观个体的发展,可以看到个体的行为是不断变化的,而促使个体行为发生改变的因素主要在于下述三个方而:
1.生理成熟与衰退
世界上所有动物都有一种使得种族延续的循环活动,人类也不例外。

从人生整个过程观察,
通常是由受孕、出生、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时期,直至死亡,在整个发展进程中,行为经历了很大变化。

例如婴儿在刚出生时只能躺着,到7个月左右就能独
自端坐,到8个月左右就能爬行,到1岁左右就能独自行走,再长大就学会了跑,到了晚年就不能跑,连走路都需要拐杖了。

生理成熟有很多是与生俱得的行为,例如吃、性、参与活动等行为,不只是人类具备,一般动物也有。

就像雌鸟筑巢、蜜蜂采蜜、蜘蛛织网等行为都是本能。

人类的生理成熟虽出自本能,但严格地说也不完全受遗传的影响,还受到人为环境力量的左右,不像动物在这方而的行为很少有变化。

例如,一个孩子虽然岀生在农村,但是生长在城市,其习得的行为与出生后就留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绝对不同。

这一点从我国学者林崇徳教授所进行的孳生姐妹的研究中可以得到证实。

虽然他们还具有相同的本能行为,但是他们要满足各自的本能行为的方式改变了,所以人类的行为模式会受到其生存的环境的影响。

2.偶发事件
疲劳、疾病、药物、剧烈运动或情绪紧张等都会导致个体的行为发生变化。

疲劳和剧烈运动会导致个体的行为发生变化,但这种行为变化比较短暂,容易消退。

例如学生白天连续上了一天课后,晚上继续上课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思维、反应变缓慢、判断力下降等。

这些行为变化会随着疲劳的消除,身体状态的恢复而消失。

疾病则直接成为行为问题的原因,如人在感冒发饶时,接收信息的能力下降,行动反应变缓,睡眠时间会增加等。

这些行为变化会随着疾病的除去而消失。

如果疾病持续很长时间或丧失亲人,变化则会维持较长的时间。

至于药物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则更加明显,如对于情绪亢奋或活动过度的儿童使用利他灵药就可以使其变得安静:对于异常严重的抑郁儿童使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呐),可以防止他们岀现自杀行为:若对儿童使用兴奋剂或迷幻药物,就会让人控制不住,变成极端恐慌、焦虑、不安状态,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3.学习
行为的改变除生理成熟与衰退及偶发事件因素的影响外,其他所有的行为改变都可以说是来自于学习,学习是与生理成熟、衰退一样对个体行为的变化产生持久影响的因素。

可以说学习是影响个体行为的最主要的外部力量。

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左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学习的过程就是反复地练习或经验。

通过练习或经验,个体掌握了新的行为。

如幼儿经过无数次练习,终于掌握正确的拿勺吃饭、握笔写字、穿衣脱鞋等动作。

(2)学习会引起行为发生改变。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习之后,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变化, 个体能做一些过去不能做的事情,如儿童过去不会走而现在能独自走几步了,儿童过去不会刷牙、
洗脸而现在能自己刷牙、洗脸了等。

(3)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改变具有相对的持久性。

一般而言,学习之后个体的行为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且个体掌握的新行为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例如,一个人学会了骑自行车,即使
他长时间不骑车,骑自行车这种技能也不会丧失。

对人类而言,学习就是生活,人类从岀生到死亡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学习。

通过学习,人的机能得到发展,心理逐渐成熟起来。

通过学习,人类才能认识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为人服务。

人类既可以通过学习学会良好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学会不良行为。

同样,人类还可以通过学习而消除不良行为,增进自身的社会适应功能。

四、行为的特点
人类的行为,不论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都具有如下特征。

1.行为就是人们所说和所做
行为包括个体的行动、动作、活动或反应,它并不是个体的静态特征。

如果说某个人生气发脾气了,那么就没有真正弄淸楚这个人的行为,而只是简单地把这个行为进行了分类。

但是,如果我们能识别出一个人在发脾气时候的言行,也就真正辨明了行为。

比如:"明明一边哭着一边在地上滚着。

”这就是对发脾气行为的描述。

2.行为具有可塑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行为的形成既有遗传和成熟的作用,更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大部分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经后天塑造而成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例如,儿童通过学习才学会说话、认字、书写,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通过教育才学会讲文明、懂礼貌,形成良好的品徳并遵守行为规范。

在人类社会里,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也可以造成人们迥然不同的个性或行为方式。

例如,我国学者林崇徳教授所进行的挛生姐妹的研究中,张XX(姐)和上官XX(妹),为同卵双胞胎姐妹,出生后第一年,抚养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同,她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观察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等都没有多大的差异。

一岁后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姐姐随农民生活,从小就参加干活,妹妹随医生生活,成为独生女,一切事情有成人照顾,早期教冇抓得紧,并提前二年人了学。

从六七岁起,姐妹俩的个性及行为方式开始分化,张粗犷、泼辣、大胆;上官娇弱、文静、害羞。

到了少年期,姐姐似乎天不怕,地不怕,妹妹却文质彬彬。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遗传和成熟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基础,但是,环境和教育却可造就、改变人类的行为,即人类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是后天塑造而成,是可以改变的。

3.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建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常会随着情境(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

例如,一个在课堂上经常做岀不守纪律行为的学生,在他所敬畏的老师上课时,却表现得老老实实,专心听讲。

但行为也并非瞬息万变,不可预测,实际上人的行为一旦形成,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左性和完整性的。

例如,一个善于交际的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表现出健谈、热情、友好、不甘寂寞。

况且,许多行为的发展往往都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巩固、稳立之后,才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发展新的行为。

例如,婴儿通常是第七个月时开始发展独自端坐的行为,经历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巩固此行为:到第八个月时又开始发展独自爬行的行为,同样需要一段时间的巩
固练习后,再开始发展独自站立行为等。

正因为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左性,人们才能通过持续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并根据观察的结果来判断哪些行为是良好行为,是值得学习和表扬的,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即需要改变的行为,是应该减弱或消除的。

4.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我们可以用行为发生的频率来测量行为,也就是说,可以计算行为岀现的次数,例如,洋洋在一节课里吸吮了12次手指;也可以用行为持续的时间来测量行为,即一次行为发生从开始直到结束的时间,例如,洋洋把手指放在嘴里吸吮了6分钟;还可以用行为的强度来测量行为,即该行为中所包括的身体力量,例如,小刚举起了5千克的铁饼。

这里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都是行为的自然尺度。

5.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由于行为是具有自然尺度的个体行动、动作、反应或活动,所以它的发生可以被观察到。

当一种行为发生时,人们可以看到它。

由于它是外显的、可观测的,所以看到该行为的个体就可以对它的发生进行描述和记录。

这是针对狭义的行为而言。

对于个体的内在的心理活动, 则可以通过行为者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6.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行为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别人和自己)的影响。

因为行为是一种包含时间和空间运动的行动、动作、反应或活动,所以行为的发生会对它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

有些时候,行为对环境的作用是明显的。

例如,我们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看见马路上有垃圾就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举起手后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对他人的作用);我们念出电话本上的一个号码,以便在拨号时更容易记住它(对自己的作用)。

有些时候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并不明显,它只对从事行为的人本身发生作用。

但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在某些方面对自然或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7.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准确地说,行为的出现是环境事件系统性影响的结果。

基本行为原理描述了行为和环境事件之间的功能性关系,描述了人类的行为是如何被环境事件所彫响,或者说是如何作为环境事件的结果岀现的。

这些基本行为原理是行为改变程序的基础。

当我们了解了引发行为的环境事
件时,就能通过改变环境中的事件来改变人们的行为。

图1-1显示了一个自闭症儿在教室里的破坏行为。

英破坏行为表现为逃避做作业:大声尖叫、发牢骚或大哭:撞击或者打翻物品。

当老师对他的注意程度处于高水平时,其破坏行为就极少出现。

而当老师的注意程度处于低水平时,他的破坏行为就较频繁地出现。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孩子的破坏行为与教师的注意程度具有相互作用关系。

图1-1教师的注意和自闭儿的破坏行为之间的关系
8.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行为改变程序最经常地被应用于了解和改变公开行为。

公开行为是指可以被行为人以外的人观察并记录的个体行动、动作、反应或活动,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狭义行为或外显性行为。

但是,有一些行为是隐蔽的。

隐蔽行为又称秘密活动,是无法被外界观察的,也即人的内在的心理活动,属于意识或潜意识历程。

例如,思考就是一种隐蔽行为,它无法被另一个个体观察和记录。

思考只能被从事这种行为的人自己观测和记录。

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公开行为或称外显行为和部分隐蔽行为也称内隐行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即为此。

9.行为举例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行为及其特征。

下面的例子既包括普通的行为,又包括可以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改变的问题行为。

普通行为:
例1•玲玲坐在书桌前做数学家庭作业
这是行为,因为做作业时用笔写字(1)是一种行动:(2)写字的姿势通过训练可以改变:(3)写字的姿势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不变的;(4)具备自然尺度(写字频率、写字的持续时间);(5)是可观察和测量的;(6)对环境产生影响(在作业本上显示出汉字和数字);(7)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先前已经学会了写字);(8)写字的姿势、方式是公开的。

例2•小雨早農是床后自己刷牙
小雨早農起床后,走到盥洗间准备自己刷牙。

他先从牙缸里拿出牙膏和牙刷,然后拧开牙
膏的盖子(2秒钟拧了4下),接着把牙膏挤到牙刷上,当牙膏挤好后,他又把牙膏的盖子拧上,把牙膏放在一边,拿是牙缸开始接水……
这是一个有多个组成部分的链状行为,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具有上述的八个特征。

请看第二个行为,小雨拧开牙膏的盖子,这是一个动作:拧开盖子的动作方式训练后可以改变;宁盖子的动作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个动作具有自然尺度(在2秒钟之内拧了4下):是公
开的.可以被小雨自己或其他的人观测和记录:对环境产生影响(盖子拧开了,牙膏露出来T):而且受自然规律支配(小雨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个行为在以前产生过同样的结呆)。

在这个行为和结果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问题行为:
例1 •旦旦躺在摇篮里大声哭闹
旦旦躺在摇篮里大声哭闹,于是她的母亲抱起她,给她喂奶。

这个行为具有上述所有的八个特征(是具有自然尺度的行动,是可以改变的,是相对稳定的,是公开的、可被他人观测的,对环境产生菜种影响•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所不同的是哭闹行为的影响是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她的妈妈回应的方式是抱超她并给她喂奶。

过去每次哭闹行为发生吋,都带来妈妈抱起和喂奶的结果。

这样,当旦旦饿了的时候,哭闹行为就继续出现。

这里,在哭闹和母亲喂奶的行为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例2・小华语文作业迟交了一天
小华因为星期天晚上看电视陸晚了,星期一早農没能按时是床,结果上学迟到了。

她跟班主任解释是因为早農起床后肚子痛,妈妈带着去医院看病,所以才来迟了。

老师接受了她的解粹,并且还在班上表扬小华带病坚持到校上学。

星期三早農小华上学又迟到了,她告诉老师,因为自己吃完早饭后肚子痛的非常厉害,又上医院了。

老师又接受了她的解释,也没有给她任何惩罚,并且又在班上表扬了她,让其他同学向小华学习,生病也要坚持上学。

小华的行为——撒谎说她肚子痛——具有行为所有的八个特征。

这是一个发生了两次(频率)的行为(说谎),被她的老师观测到了,对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老师没有给他任何惩罚,还在班上表扬了她)。

它还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因为在行为(撒谎)和结果(逃脱了迟到带来的惩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例3.丽丽在课堂上捣乱
丽丽是一个6岁的智障儿童,在培智学校接受特殊教育。

当老师正在帮助其他学生而注意不到她吋,丽丽就开始用手敲打桌子和邻座同学并尖叫。

只要丽丽一尖叫.老师马上就停下手里的事,过来哄她。

老师让她安静下来,并且表扬她很乖很听话,告诉她老师很喜欢她。

在这个例子中,丽丽的敲打桌子和同学是一个行为。

这是一个她每天重复多次的行动,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它是公开的,老师能够观测并记录下每天出现的次数。

敲打桌子的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了影响:每次它发生时,老师都要给予充分的注意。

最后,这个行为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它持续地发生,因为敲打桌子和同学的行为和老师给予充分注意这个结果之间存在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