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困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困惑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

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为历史教师,纵观人类历史沧桑,对社会的认识应当有自己的判断。

不过,课堂不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毕竟是基础教育的阶段,应该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来授课。

本人按照新课标、岳麓版新教材实际探索教学一年多来,感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有新的思考与困惑,在此,说出来以求教于各位领导和同行。

一、新教材出现了新问题,教材的编写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目前孝感市正在使用的岳麓版《历史》教材存在着许多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教材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

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

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

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

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从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来看,这一目的非但不能达到,相反还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难度。

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内容适合大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

理由之一,教辅资料缺乏,与岳麓版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参考资料、教学挂图、图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

理由之二,新教材课后练习题的编写有“重能力轻知识”的倾向。

重知识轻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观为大家所针砭,但新教材课后练习编写的“重能力轻知识”倾向是否可取,我看是值得商榷的。

且不说其轻知识的表现,我们先谈谈其课后练习的能力要求以及是否可行,每课后的练习题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即“温故知新”(或“知识巩固”)、“畅想天地”、和“自己动手”(即“活动建议”)。

这里第三部分的“自己动手”(即“活动建议”),如:七上第18课“自己动手”是:拜访中医,了解张张仲景和华陀的医学成就哪些还在应用;八上第11课“自己动手”是:观看《开天辟地》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情况;九上教材要求组织学生看有关拿破仑和“一战”的影视作品,开展讨论评价;九下第1课“自己动手”是: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影视、文学作品;九下第11课“自己动手”是:搜集战后初期至当代日本城市面貌变化的历史图片,办一期专刊。

等等,这些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试问谁能给学生活动时间、资源、资金、安全等的保证呢!显然这类探究实践活动缺乏操作可行性。

理由之三,目前市场上,符合课改精神、编写质量较高的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并不多,而且有些资料题目较为老套,有些与教材不配套,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复习带来了困难,甚至反而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四:由于以上原因,新教材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课程标准历史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但毕竟课文里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设计方能授课,而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一切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

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像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

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人教四个班,每班七、八十人,每周二十多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
光是备课都不够用,还要批改做业、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等等,我们只得经常将工作带回家做,不但做到了“以校为家”,甚至做到了“以家为校”。

这并非都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境界高,而是更多地透出许多教师的无奈。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不尽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评价体系依然陈旧落后,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展,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

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视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进)树优(秀)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教师也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

于是历史教师就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

因为他的职业生存不允许他去讲故事,他要在优胜劣汰中保住饭碗,他要完成杂七杂八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不会讲故事了,他们会了应试训练,会了照本宣科,会了编选试题,会了下载试卷,会了中考走向分析,会了知识点之间无血无肉的连接。

课本中历史人物不再鲜活,历史事件不再生动,“历史”只是密密麻麻的代码。

当学历史完全为了考试的时候,历史学科还有什么人文味?没有故事的历史课堂该是怎样的滋味?新课改所倡导的多种评价体系并举的理念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因此,不少教师都感叹:新课改除了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以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

话虽夸张,但也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

三、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家长、领导重视不到位
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通常被称为“副课”、“小科”。

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所以大多数学生和一些家长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个别学校领导也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的某些不到位,致使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由此看来,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要求较高。

但实际上,一则现在基层的历史教师在数量上仍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改行”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七、八年级,大部分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是语、数、外等科多了的教师或过几年要退休的教师被领导“照顾式”的安排教历史的。

试想这样怎能真正教好学生呢?尤其历史这一学科,如果一开始学的历史观点不正确,以后再要改变就很难。

依我个人观点,学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还不如不学。

而到了九年级历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然而由于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必然感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

这就给九年级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难度与更高的要求。

所以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可见,要想搞好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把历史课程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必须提升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加大初中历史教学的力度,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优越性。

四、设备不齐,资料不全,教师授课捉襟见肘。

目前多数学校经济困难、资金欠缺而无法购置相应的教学配套设施。

没有多媒体教室或严重不足,一线教师不能使用电脑或能使用的电脑数量严重不足。

老师缺少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笔搞课改,实在是步履为艰啊。

新课程要求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电影院、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

总之,新课程要另辟蹊径,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

老师要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实践,教师怎么带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何处理时间、资源、资金、安全等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

以上四点是本人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材以来的思考和困惑,是深感历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极大的推进初中历史课改的深入开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