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及其救助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及其救助策略

作者:李清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01期

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人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为630万;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

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而贫困生作为高校里的弱势群体,面对这样的就业现状,承受的压力更加巨大。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木文从贫困生的知识结构、心理问题以及个人能力3个方面对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从社会、高校和个人出发,提出救助策略,指出只有将这3方面的救助措施有效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知识结构

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贫困的农村或偏远的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有限、教育资源的缺乏,大多数大学贫困生的知识面、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综合素质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比较弱;由于教育思想的传统与落后,导致贫困生过于专注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的贫困生们是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的,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率。

(二)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在求职过程中比一般同学承受更多的压力与顾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生往往表现出许多异常的心理问题。其中以自卑、攀比、焦虑等最为显著。

1

自卑

自卑心理是贫困大学生中最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方面的相对欠缺,贫困大学生容易形成心理落差,白惭形秽,产生自卑心理,变得敏感和脆弱。自卑导致怯懦,这两种消极心理夹杂在一起,使得贫困生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忧郁苦闷。而这种自卑怯懦的心理一般都会延续到毕业就业时,此时贫困生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过低地评价了自己,总觉得竞争不过别人;特别是面试时遭到拒绝时,会更加心灰意冷,更加自卑。强烈的自卑心理容易导致心灵扭曲,甚至会产生强迫性行为等。

2焦虑

贫困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或者单亲家庭,他们长期生活在艰苦环境中,渴望通过择业求得一份相对固定的或者所谓的“好工作”。他们背负着更加沉重的家庭压力,在择业的过程中,希望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又担心择业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拒之门外;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好这份工作。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找到工作,一些成绩欠佳的、工作还没有着落的贫困生,表现得更为焦虑。此时他们不能冷静判断,缺乏理性的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变差,情绪波动很大;天天东奔西跑,择业缺乏目的性。焦虑导致的急躁心理表现为一旦有签约机会,考虑不够充分,往往对朋人单位还不够了解、不确定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时,就草草签订协议,结果是后悔者居多。

3攀比

攀比心理也是严重影响贫困生就业的一种消极心理。在择业过程中,许多贫困生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当主观上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最终错过许多的择业机会。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一些贫困生虽然选择了很适合自身发展的单位,但由于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单位,就马上改变主意而轻易放弃,结果后悔不已。

(三)个人能力

由于贫困生的自卑、怯懦的心理,进人大学后,面对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活,本能地产生一种害怕、抵触的情绪,不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各种社交活动。因而在人际

交往、应变能力、阻止协调能力上比较欠缺。一部分贫困生虽有着参加各种学习和社交活动锻炼自己的想法,但是却由于费用而望而却步。试想,大学期间,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这些必须的考试费用都要几十元;其他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的考试费用少则几百元,如果再参加相应的培训,费用甚至高达几千元。贫困生们一个月的生活费才一二百元,这样高的消费足以令他们放弃考证书的想法。而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对毕业生有专业知识的要求,还看重他们的其他技能。

二救助策略

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援助是个需要全员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需要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企业层面、个人层面形成良好的氛围。完善政府的扶持体系,社会的资助体系,高校的指导体系,个人的学习体系。

(一)社会救助

国家的政策扶持是贫困生就业的有利保障。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普通木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有了国家的政策扶持,贫困生们才能更加安心和更加努力地学习,毕业后才能更好地就业,回报社会。

(二)高校救助

高校应响应国家对贫困生的救助,努力健全和完善奖、贷、助、减、补、保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及服务,争取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同时也可以为贫困生们免费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让他们和非贫困生们在同样的学习平台上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针对贫困生在就业准备期间的心理问题,应实行个性化辅导,着重于自我意识培养、自信心培育、情绪调节辅导、挫折教育等,帮

助贫困生走出自卑怯懦的消极心理,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不盲目攀比,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三)企业救助

各种用人单位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优良的就业环境,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为高校贫困生就业提供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优先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这样才能更加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四)自我救助

在社会、企业、高校等各种外界的援助之下,更需要的是贫困生们的自我救助,应努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竞争力。

1

思想上

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大多不愿公开自己的贫困处境以获得别人的同情与帮助,有些偏激思想的人甚至会认为别人的帮助是对自身能力的嘲讽。其实不然,贫困生普遍淳朴、善良、诚实、忠厚,为人正直,热情真实,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因此,贫困大学生在思想正视自己的优秀品质,相信自己,对贫富的认识更加理性,在面对就业的困难时,不会因为经济上的贫困而放弃自己的就业理想,反而更加努力上进。

2经济上

贫困大学生中78.3%的同学月平均生活费不足130元,他们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学校救济、同学资助、自己勤工俭学等。高额的就业成本使他们不得不加倍勤俭节约。大学期间,勤工俭学是贫困生摆脱经济贫困的一种有效途径。很多贫困生在节假日不像非贫困生一样回家,而是去打工,这样不仪可以省下路费,还可以稍微解决一部分生活费问题,也为家里减轻负担。通过各种打工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取经济利益、增长社会知识阅历,更容易了解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更容易了解到怎样的工作才适合自己,才是自己将来奋斗的方向。

3心理上

贫困生们很敏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容易因为他人的眼光而自卑,容易因为小挫折、小失败而气馁,甚至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要学会与同学、朋友交流,不要将什么事都埋心底,独自承受,这样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与身边的人无法交流时,可以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