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论“咸”
《内经》论“咸”
咸为五味之一,《内经》关于咸的理论以咸味入水脏肾为依据,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为线索,阐述了饮食和药物的咸味与肾,与心(血),与脾胃(津液)的利害关系,主要有下列四个观点。
谷味咸,先走肾
此语此自《灵枢·五味》。
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咸,先走肾。
《素问·藏气法时论》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故而“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此四者分别为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之咸;肾病,此指肾虚证。
)咸味先走肾,而有补益肾气的作用,肾气不弱者,不得多食之,否则“久而增气”,就会导致肾脏功能亢进,波及它脏,酿生疾病。
肾脏同时又是咸味药物所“喜攻”之脏,“毒药攻邪”,“咸软”,“咸味涌泄”,而肾主闭藏,气贵固密,肾气不充者,应忌服咸味软坚之药,否则易致精气外泄,而致大虚。
故《灵枢·九针论》曰:“病在骨,无食咸。
”
心病禁咸与用咸补之
此语分别出自《灵枢·五味》和《素问·藏气法时论》。
肾、心在五行分属水、火,肾水能克心火。
若心气本虚,火本不足,又摄咸过度,
水之太甚则乘火,引起凌心之患,使心虚更重。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此处何以言为补心呢?张景岳曰:“心火太过,则为躁越,故急宜食咸以软之。
盖咸从水化,能相济也。
心欲软,故以咸软为补。
”可见,心火亢盛证又为咸之所宜也。
血病无多食咸
此语出自《素问·宣明五气》篇。
咸,从两个方面作用于血分。
其一,通过影响心气的功能,间接地使血液运行发生变化;其二,咸入血分,直接影响血液运行。
心气具有推动血液运行脉中的功能,心气旺盛,血液方能正常循行。
若本有血病(如血瘀,血虚等),又偏食咸味,损伤心气,推动无力,则会出现“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
《灵枢·五味论》言:“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素问·异法方宜论》又指出:“东方之域……鱼盐之地……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血弱故黑色疏理”(张景岳)。
可见,无论血虚、血瘀都不可嗜咸。
《灵枢·五味论》又指出:“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并阐发了其机制:“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类经》注云:“血亦水化,咸亦属水,咸与血相得,故走注血脉。
若过于肾,则血凝而结,水液注之,则津竭而渴。
”因此,伤阴少津善渴者亦不宜嗜咸。
资料表明,摄盐过多人群的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甚至癌症发病率都明显增高。
脾色黄,宜食咸
此语见《灵枢·五味》。
黄乃脾土之本色。
脾胃土为肾水之所不胜,若肾得谷味之咸则可反克中焦脾胃之实积。
《类经》释之:“肾为胃关,脾与胃合,故假咸柔软以利其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脾气方化。
”民间常用咸卤之物消食积,即包涵着这个原理。
综上所述,咸味对人体有利有弊。
在饮食调理中应根据病情注意咸味的忌宜,药物治疗中应掌握“有故无殒”的原则,才能充分利用咸味的特点,使之有益于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