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童》教学设计

【摘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标签:语文;小学;牧童;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

有感情的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学生读导读部分,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学习方法)

1.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①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②、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③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牧童,看看他在做什么?

2.自读自悟,感知诗词大意

①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②认读生字。

③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作提示:这首诗写了谁?他在做什么?从哪句中知道的?

3.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①欣赏美丽原野:

出示第一句诗:草铺横野六七里

A.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原野?

从那里看出来的?指导理解“铺”字

(一个“铺”字, 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B.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②倾听悠扬笛声:

A.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B.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C.播放悠扬的笛音。

D.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出示第二句诗)

E.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③体会自由生活:

A.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B.出示后两句古诗

C.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用词的准确和精妙所在)

E.情感朗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

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创设情境,学生更能入情入景地读,比老师说要怎样读,更能走进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儿)

④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A.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B.介绍吕岩,知道原因。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

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⑤改写短文

A.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B.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五、板书设计

牧童

铺弄卧

悠闲自在纯真烂漫

参考文献

[1]成桂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都市家教,2011(10).

[2]鲁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新思路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2(2).

教育学知识

思维的概括性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枣树、杨树、银杏、按树等依据其有根、木质茎、叶等共性归在一起,称之为“树”;还可以把树、草、地衣、青苔等归成一类,称之为“植物”,概括出它是由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一般有叶绿素、以无机物为养料的生物。这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不仅扩大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范围,而且也加深了人对事物本质的了解。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植物与动物、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温度的升降与金属胀缩的关系,认识体温、生物电及血液成分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等等。这种概括,加深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在关系与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控制与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