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育中总结探索应用技术大学社会实践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再在实践中运行检验。本文通过对应用技术大学社会实践必要性的论证,针对现阶段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提出可行性较强的模式。
【关键词】应用技术;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近几年,为响应国家战略调整和教育主管部门做出的明确要求,新升格的本科院校都需要向着应用技术型大学之路迈进。这种转型是适应了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定位应用、面向地方、拉近行业、有着独特的教育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实践证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道路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日益成为组织动员广大同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一、应用技术大学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应用技术大学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有良好的分析、辨别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不仅仅在一些专业课堂的实训实习中体现,更需要在日常的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中锻炼养成。
(一)开展社会实践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所在
大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向社会输送各行业管理层次的人
才,在具体的社会职能中发挥着重要的统筹作用,甚至影响着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存亡问题,所以对人才的培养问题,不仅在努力抓好对其进行课堂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身心素质。这些能力的体现都需要运用社会实践的
形式开展,通过某个项目为载体来协同开展。因此,开展必要、有效的社会实践是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开展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新时代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要有强有力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作为辅助。高等学校在教书育人的理念下,要让广大学生坚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可以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拥有强大的思想武器作为行动支撑,仅仅通过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去磨练,在实践中完成更高层次的再教育。在实践育人的层面做到做人做事的
引导教育,两者相互交杂,互相影响,环绕提高。
(三)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环节
高素质的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群体,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创新创造意识培养等开展。所以,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学生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对应用技术大学生需求的标准
针对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课题组做了跟踪调研和实地走访,通过座谈等方式了解到企业在用人过程中更看中人员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思想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实践经验,而对于学历或是一些证书,企业单位并没将其做为决定因素,所以在校大学生应着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此才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引进,也有赖于企业对人才的内部培养,企业认为就业者不应被动机械的承担工作,应学会主动创新工作,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成长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愿意为有能力者提供发展空间。通过多次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了解,我们得出这样的经验,为了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迫切,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产生着重大的潜在影响。目前社会逐步向学习型、创新型社会转变,企业为更扎实的立足社会,对人才价值的衡量也有所调整,既考虑人员的既定价值,更注重人员的潜在实力,以实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这些方面的锻炼、提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来满足。
三、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大高校不论是研究性高校还是应用技术行大学都开展适当的社会实践,但是社会实践的开展并没有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要求,仅仅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并未真正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去开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之举
目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多以非专业限制的社会服务为主,在重大或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短暂的社会实践,比如在每年的三月学雷锋、纪念五四运动精神等类似的系列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开展的更多卫生清洁、社区服务、志愿引导等短期的社会实践,从根本上上并未让学生意识到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仅仅是为了参与而参与,没有思想性和内容性。
(二)社会实践形式性较多,延续性开展不强
以上所列举的那些类型的活动,开展的是丰富多彩,风风火火,但是风吹过后没有留下什么,没有什么主题性的主导,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的的主体,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自然没有影响力和深度性。此外,这样活动不是一个持续的项目或工程,仅仅形式过后就什么都没有,传承性和延续性不强,创立不成自己的品牌活动。
(三)缺乏制度保障和约束
社会实践的组织策划更多的是学生团队自主开展,指导老师仅仅起到一个知晓的作用,并没有在具体的内容上,形式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此外,各高校的社会实践开展缺少必要监督环节和执行中的指导。更多的在通知下达后收取相关总结材料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针对活动开展具体的部署、研究、总结等形式的工作,导致这项工作不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过多约束,也是主观意念占主导,导致社会实践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建立途径
(一)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监督管理和保障制度
目前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印发归属在教务部门或团委进行,在具体执行上就缺乏制度的约束和老师的指导。为了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指导制度,在活动开始、进行中和结束后都应进行总结交流,做好经验积累和分享。建立实践活动项目化或团队导师辅导制的模式,让每个实践团队都有教师进行全程指导,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科技含量,做到形式创新,内容丰富,坚持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化、规范化、品牌化”理念,努力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形象。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激励制度,开创特色品牌活动
作为高校,作为教育管理者,不仅仅要做好教育引导,更要适当的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生作为受教育群体,需要更多的奖励激励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奖励制度,让学生明确在执行中贯彻专业知识,融入思想,让学生用项目申报或项目审批的方式来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经费、物力的保障,让广大学生广开言路,拓宽思维,更有助于活动的开展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制度
建立实践学分认定制度,是作为开展实践的人员参与的基础保障。目前的学生缺少一种社会责任感,在经济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集体意识渐弱,需要通过一个制度保障来约束。现在很多实践活动紧紧是通过一些志愿者,一些社团组织,没有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模式,导致很多同学参与的随意性太强,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通过学分认定,每个同学在相应年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