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徐孝墓志及其所涉徐史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徐孝墓志及其所涉徐史考
作者:贾志斌胡慧鑫
来源:《文物世界》 2015年第6期
贾志斌胡慧鑫
摘要:唐代徐孝墓志,为新见的金石文献资料,对研究唐史及先秦徐国史有一定的史料
价值。

文章通过对志文的释读,结合相关史料,对志主相关问题、志文所载徐国史等进行了考释。

关键词:唐代墓志徐孝徐国徐偃王考释
唐徐孝墓志现藏于晋中市考古研究所,早年出土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猫儿岭,具体位置
不详。

墓志为一合,方形,砂石材质。

志盖为盝顶式,长55厘米,宽54.5厘米,厚8厘米。

盔面篆书“徐君墓志”,阴刻。

四刹用细线阴刻图案:前刹为两双翼神兽;左、右及后刹每面
刻两人首鸟身的迦陵频迦像,均手持乐器。

志石长53厘米,宽53.5厘米,厚5.5~6厘米。


文楷书,21行,满行32字,全文570字(图一)。

首题“故徐君墓志铭并序”,无篆者、撰
者及书者等落款。

志文载志主徐孝及其先祖为先秦徐国后裔。

此墓志为新见的金石文献资料,
为研究唐史及先秦徐国史增添了新的资料。

现将志文抄录标点如下(“/”表示转行),并作一考释。

一、墓志录文
故徐君墓志铭并序/君讳孝,字敬臣,太原榆次人也。

其先帝颛顼之鸿胤,偃王之末胄。

昔周自/微弱,诸侯不朝,徐为江东大国,楚僭荆南称王,偃王行仁而不备武,懦而失/国,奔
晋邑,为大夫,夷吾有功,封为涂水大夫,详诸国史。

君之后与。

且夫鼎望/冠盖,汾州茂族。

徐生访道,登岳长谣;儒子学文,解榻流誉,则先君之懿也。

/昴宿垂芒,异人间出,文昌炯熖,列将挺生。

勣乃躬破于兔城,勋逾伊吕彦则,才/兼龙翰体变,曹王故知,剑履相仍,文武不坠。

曾祖粲,隋授怀州刺史。

祖崿,/诏授长安万年令。

并匪躬謇谔,照丹慊重友,器量横流,与黄陂而淖浚。

拥十城/之气,山阳传来,晚之谣;雄百里之风,渭北怀去,思之叹。

君则绍因堂构,克嗣家/声,光价连城,名符后乗。

无玷珪之覆,不易黄金之诺。

阙里获麟之旨,暗记/于心;
赖乡犹龙之词,明诸扺掌。

杜门不仕,追踪丈人。

且夫崐玉汉珠,自然符彩;/楚兰秦桂,共播增芬。

节用谨身,克己复礼。

岂期隟驷难停,逝川不舍,俄挻二/竖之灾,梦及两楹之奠。

以开元廿二年十二月廿七日遘疾终于里第,春秋七十有/八。

呜呼哀哉!太山其颓乎,良木其摧乎。

故知天上京兆,聊陈鹤版之征;地下修/文,且崇龙翰之业。

嗣子崇仙敬道,昔典训及过庭,制以衣衾,为之棺椁。

以廿三/年岁次乙亥二月丁亥朔十六日壬寅迁窆于城东七里平原,礼也。

夫霜露凄/凄,追孝之心罔极云雷。

隐遶坟之恨,乃深怆极九原,哀伤万古。

前临洞水,控清/浅
于重溟;却枕罕山,耸巉岩于万仞。

将恐海变田移,陵残谷徙,勒斯文于翠/琰,庶终古而流旨,乃为铭曰:/眇观烈祖,爰自颛顼,偃王之曹,夷吾之族。

代传钟鼎,贵重崐玉。

/文武既不坠
于家业,忠孝乃光乎帝箓。

惟府君之令德,与兰桂而常馥。

二、志主相关问题考
志主徐孝,史书无载,据志文可知,其名孝,字敬臣,为太原榆次人。

卒于开元廿二年十
二月廿七日,享年七十八岁。

曾祖父为徐粲,祖父为徐崿。

志文仅泛谈其品行,事迹则记载不详,仅知其谨承祖业,敬崇儒道,节用谨身,克己复礼,终身未入仕,归隐田园。

关于其籍贯“太原榆次”,据《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二》载,太原在唐武德初年称
并州,领晋阳、太原、榆次、文水等十四县,开元间改并州为太原府,领太原,晋阳、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阳曲、石艾等县[1]。

可见,唐时的太原府辖境远大于今太原市,不仅包括今太原市全境,还囊括有今阳泉市全境及吕梁市和晋中市
的部分县域。

开元年间太原府的属县榆次即为今晋中市所辖之榆次区。

关于其卒年,志载“卒于开元廿二年十二月廿七日”。

开元廿二年大致相当于公元734年,但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开元廿二年十二月初二相当于公元734年的12月31日[2],志主徐孝死于此年的十二月廿七日,推知已是735年,不是734年。

细推之,志主应卒于公元735年
1月25日。

关于其生年,志文未载,但根据其卒年及享年可推知。

古人谈及年龄多指虚岁,志载其卒
时“春秋七十有八”,实为77周岁。

结合其卒年推知,志主徐孝生年应为公元658年,即唐高宗显庆三年。

关于其葬地、葬时,志载:“以开元廿二年十二月廿七日遘疾终于里第,……以廿三年岁
次乙亥二月丁亥朔十六日壬寅迁窆于城东七里平原。

”据此可推知,志主卒于其居所,按照当
时礼俗,可能死后不久便先暂葬于其居所所在地,于第二年年初才由其后人迁回故里榆次安葬。

可惜志文中未载其“里第”在哪,初葬地亦无言及。

关于其迁葬时间,据《新唐书》卷五《玄
宗本纪》,“开元廿三年”闰十一月[3],正月和二月均不闰,故推知此年二月十六日大致在公元735年的3月中旬。

关于其先祖,志文仅载其曾祖及祖父,未提及其父,不知为何。

曾祖父徐粲,不见史载,
据志文知其在隋时曾任怀州刺史。

怀州,在今河南焦作、新乡、济源一带。

隋代曾进行政区改革,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郡,行州、县二级制,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怀州遂改称河内郡。

故而,徐粲任怀州刺史时当在隋大业三年之前。

祖父徐崿,亦不见史载,
据志文知其在唐初曾任长安万年县令。

万年县在唐初为雍州属县,唐时长安城分属两县管辖,
万年县治长安之西,长安县治长安之东[4]。

三、志文所载徐史考
志文开篇即载志主远世徐国史迹,言“其先帝颛顼之鸿胤,偃王之末胄。

昔周自微弱,诸
侯不朝,徐为江东大国,楚僭荆南称王,偃王行仁而不备武,懦而失国,奔晋邑,为大夫,夷
吾有功,封为涂水大夫,详诸国史。


徐,学界普遍认为属东夷族系,嬴姓,在周代为东夷集团中的大国,主要活跃于鲁南及江
淮之间,文献中的徐方、徐戎、徐夷等都是指徐国。

据《尚书》、《诗经》、《竹书纪年》、《左传》、《史记》等书记载,西周时代,徐族一直是周王朝的大患,周徐之间多次发生较大
的战争,周宣王后一度衰落。

至春秋中叶,国力渐复,曾征服群舒,后与齐、楚多次发生战争,至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

志文言“其先帝颛顼之鸿胤”,成书于唐元和七年(812年)的《元和姓纂》亦言徐氏为
颛顼的后代[5]。

颛顼为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

《路史》卷四十二《国名记乙》言“徐”为“少昊后嬴姓国”[6]。

少昊,又作少皞,为上古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

《国语》第十八《楚语下》言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7]。

徐偃王为传说中徐国史上最显著的国君,史载其在位时,好行仁义,东夷归之者三十余国,国力强盛,一时为东夷霸主,曾率九夷抗周,后被周穆王或楚文王、楚庄王所灭,北逃彭城五
原县(今徐州邳州市)东山下。

其事迹见于《荀子》、《韩非子》、《史记》、《淮南子》、《说苑》、《山海经》、《后汉书》、《博物志》、《元和姓纂》、《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徐偃王志》等书。

关于徐偃王所处时代及其失国之事,以上各书记载颇相歧异。

《史记》卷五《秦本纪》、《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持徐偃王处于周穆王时期说,载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叛乱之事[8];《后汉书·东夷列传》将徐偃王与周穆王、楚文王看作是同一时期的人,并言是周令楚伐徐的[9];《韩非子》卷十九《五蠹》和《说苑》卷十五《指武》则持徐偃王处于楚文王时期说,言其灭于楚,且楚并未受命于周[10];《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又持徐偃王处于楚庄王时期说,其载偃王之事与《韩非子》所说大同小异,但灭楚者成了楚庄王[11]。

直到今日,关于偃王所处的时代,学界仍有分歧。

如龚维英先生认为:“徐偃王的年代与
楚庄王并世,即前7世纪后半期。

”[12]徐旭生先生认为徐偃王“大约同楚成、穆、庄三王同时”,并进而指出:“徐偃王在春秋中叶以后或者已经成了徐国的代表人物。

”[13]顾颉刚先
生先是说:“徐偃王实与周穆王同时”,后又言:“徐偃王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只是他们国
族的一个徽帜。

”[14]孔令远先生认为:“徐偃王并非专指某位具体徐王的名字,而是指以鹅(古名舒雁)为图腾的徐人的王。

”[15]。

关于徐偃王失国后的逃迁地,现有史料如《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博物志》
卷七《异闻》均言徐偃王被周或楚灭国后北逃彭城五原县东山下[16],志载与之不符,言其
“奔晋邑,为大夫”。

有学者考证,今山西榆次区的古涂水流域在先秦时曾有徐人的一支迁来[17]。

《山海经》第三《北山经》之“涂水”作“涂吾”之水[18],“涂”,古同“徐”,
“涂吾”即“徐吾”,当因徐人徙居此地而得名。

春秋时,榆次便因涂水而得名“涂水邑”,
为晋国之地。

志主徐孝及其先祖可能便是先秦时迁徙到古涂河流域的徐族后裔。

而志文中称偃
王失国后“奔晋邑”,当受此背景所影响。

徐偃王失国后“奔晋邑”之事可能是出于当时的徐
氏谱牒,这种后世的谱牒记载是很难令人确信的,有牵附先贤之嫌。

其所隐含的真实情况可能
是偃王失国后,有一支徐人辗转迁徙至晋国,并有后裔在晋为官,故志文言“为大夫”。


《左传》卷二十六《昭公二十八年》载:“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

……知徐吾为涂水
大夫,……谓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

”[19]昭公二十八年,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魏献子主政晋国事务后,命知(智)徐吾为涂水大夫,管理涂
水邑一带的事务,并称赞其不失职,为能守业者。

志文中所载“夷吾有功,封为涂水大夫”当
即指此事。

“徐”出自东夷族,志文中将“徐吾”称作“夷吾”是完全合乎常理的。

此外,志中所载的是徐偃王失国于楚,并未提及周,且战争是发生在“楚僭荆南称王”之后。

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载,楚君熊通于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因周王室拒不加其爵位,“乃自立为武王”[20],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

可见志文认为战事是发生在春秋中叶,偃王所处时代按楚文王(前689年-前675年)或楚庄王(前613年-前591年)论,在年代上是相符的,且与志载的发生于公元514年的“夷吾有功,封为涂水大夫”之事在时代上也是相继的。

据此推知,徐偃王失国之事传至唐代,其徐氏后裔可能对相关传说及文献记载做过取舍,摒弃了《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博物志》卷七《异闻》的周楚混杂说和《史记》卷五《秦本纪》、《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的西周穆王说,基本采信的是《韩非子》卷十九《五蠹》、《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说苑》卷十五《指武》的春秋楚王说。

具体到灭偃王之国的到底是楚文王还是楚庄王,志文中未交代。

志文所载徐偃王之事,虽不一定就是史实,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唐朝时徐氏后裔对此段史事的一种认可与看法。

[1]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1480~1481页。

[2] 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8页。

[3] [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载:“二十三年……闰十一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中华书局,1975年,138页。

[4] 张永禄主编《唐长安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3、16页。

[5] [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卷二第241条),中华书局,1994年,196页。

[6] [南宋]罗泌撰《路史》(十),《四部备要·史部》,上海中华书局,民国版。

[7]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514~515页。

[8]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175页;司马迁撰《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1779页。

[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2808页。

[10]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445页;[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366页。

[11] 张双棣撰《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915页。

[12] 龚维英《徐偃王年代考》,《安徽史学》1960年第3期。

[13]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86、196页。

[14] 顾颉刚《徐和淮夷的迁、留》,《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1990年,14、16页。

[15] 孔令远《徐偃王的传说及相关问题》,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2808页;[西晋]张华撰、范宁校正《博物志》卷七《异闻》,中华书局,1980年,84页。

[17] 李修松《徐夷迁徙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何光岳《徐族的源流与南迁》,《安徽史学》1984年第2期。

二位先生虽在徐族的起源及迁徙路线等问题上有较大分歧,但都考证先秦时徐族有一支迁到今山西榆次区的古涂水流域。

[18]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9页。

[19]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1493~1494页。

[20]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1695页。

(作者工作单位:晋中市考古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