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世界史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第1讲世界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闫璟(陕西省西安市教科所,中学高级)
李树全(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中学高级)
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内容纲目: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二、世界史总体结构特点
闫: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历史教研员闫璟。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来自西安的两位老师,对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世界史部分内容标准进行解读,并一起探讨有关初中世界历史的教学问题。

这位是陕西省教科所的徐赐成老师。

徐:老师们好!
闫:这位是来自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的李树全老师。

李:大家好!
闫:《课标》实验稿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讨论,进行了修订,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师们理解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修订后课标的内容变化,更快更好地适应依据新的
《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我们有必要对修订后《课标》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建议做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闫:世界历史有三大块教学内容: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实验稿《课标》相比,修订版《课标》出现了一些变化。

我们先请徐老师谈谈世界古代史部分课标的变化?
徐:从总体上看,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二)课程内容数量的变化;(三)学习内容要求的变化。

徐:修订后的《课标》的课程内容不再以主题方式呈现,而采取按照历史发展
时序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的展开。

这样做,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弱化了学习主题,更加符合初中生的特点。

如世界上古文明,主要代表是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

《课标》选择了这些文明中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埃及金字塔、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古代罗马城邦等,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对世界上古文明由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也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

闫:修订后的《课标》学习内容有一些调整。

从总量上看,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知识点,实际减少了31个知识点。

总量的减少,体现了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原则——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具体到世界史三个板块,内容上有哪些变化?我们先看世界古代史内容的变化,
删减内容:如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马可·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增加内容:如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闫:那么李老师认为这样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李:我认为课标内容这样调整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关注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线索。

世界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还有,通过世界史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时序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课标》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例如,我们要了解欧洲封建社会,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课标选择了法兰克王国、基督教、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等,这些内容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关键内容,也是欧洲中世纪文明与世界其它地区文明不同的主要印证,把这些内容链接起来,学生就基本上对欧洲中世纪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比如,增加了“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的内容,有利于理解中世纪时期兴起的大学对于促进西欧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第二,根据初中教学的实际,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标删减的一些内容,有些是比较偏的内容,还有一些属于比较难于理解、
专业色彩比较强的内容,如“查理·马特改革”、“希波战争”等。

这些内容的删除,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闫:新增加的内容中,有一些是我们平时不太接触,比较陌生的,比如“了解西
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徐老师能详细地谈谈吗?徐:关于西欧的庄园,它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

在庄园里,毫无疑问庄园主是最高首领,庄园主的身份有大有小,他可能是国王、主教、贵族,也可能只是一名骑士。

庄园里的基本劳动者是农奴,此外还有奴隶和自由民。

农奴虽然是土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和他的家庭在名义上属于庄园主所有,但是他们在人身上是自由人,他们可以娶妻生子,建立家庭,他们的孩子也属于自己,拥有的房屋也可以传给后代。

庄园主要分给农奴一小块土地耕种,庄园主也必须按照习惯法保护农奴,农奴也可以通过缴纳罚金等手段得到一些破例的权利,例如,按照规定农奴不能娶庄园以外的女子,也不能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庄园以外去,但如果农奴向庄园主缴纳一定的费用,通常就能获得批准。

除了农奴以外,庄园里还有奴隶和贫穷的自由民。

奴隶可以被庄园主买卖,但奴隶的数量很少,他们大多为庄园主做家务活。

在经济上,庄园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
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庄园的土地除了可耕地之外,有林地和草地,土地分为庄园主的土地和村民的份地,每个庄园一般都有一个城堡,庄园主的土地在城堡周围,比较肥沃,村民的份地一般都比较远。

庄园主除了耕地之外,还有森林和草地,庄园中的磨坊、桥梁、牲畜等都属于庄园主。

庄园里的村民们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就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
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

了解西欧的庄园经济,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欧封建社会。

闫:西欧中世纪城市特点既是古代史教学的重要难点,也是《课标》增加的内容之一。

怎样理解呢?
李: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而不是像古代东方的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它们大多位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所以自从城市产生的时候起,西欧的城市就展开了反抗封建主的干涉、剥削、统治和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

在经济方面,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例如,城市与当时的封建庄园争夺劳动人口,一个农奴,假如他逃到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可以成为自由人,就会受到城市法律的保护。

中古西欧的一句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在中古西欧兴起的这些城市里面萌芽、发展、壮大的。

在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封建贵族。

王权给与城市自由、自治特许状和商业方面的便利以换取城市在财政上对王权的资助。

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在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

城市文学的出现,世俗大学的产生,不断积累着对西欧天主教宗教文化的反动,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可以说正是中古西欧的城市,才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闫:徐老师谈谈世界近代、现代史课程内容上的变化吗?
徐:世界近代史删减了: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等内容。

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世界现代史课程内容的也有一些调整,如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而把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等内容删减了。

闫:徐老师您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徐:世界近代史、现代史内容的变化,一方面也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但是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两点应该注意到:
第一、通过内容调整,使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如新课标规定“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增加这一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近代历史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世界近代历史总的理解。

还有,修订后《课标》则把一战内容纳入世界现代史的范畴。

这样的调整使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更为完整,有利于系统理解一战对现代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些变化需要教学在教学把握和贯彻落实。

第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世界现代史增加的内容大都是与当今世界、人们社会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如社会保障制度、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等,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的功能,体现了历史的现实教育功能。

闫:在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内容中,删去的内容很多,增加的很少,其中有几个
点是以前压根没有的,初中老师们也都不太熟悉的,如租地农场,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新增加的问题怎么理解呢?
李:《课标》要求学生“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实际上,是要求理解和认识欧洲近代早期的资本主义萌
芽。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初中的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两方面加以注意:
第一,通过对14世纪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的某些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法国的佛兰德尔等地的手工工场,以及英国农业中出现的租地农场的生产情况,具体清晰地讲述在欧洲近代早期的手工业和农业中出现的这些不同于封建经济的新的经济体。

第二,要特别注意讲清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与封建经济的本质不同:(1)拥有大批雇佣劳动者,他们脱离了对土地的依附,成为自由劳动者,并引起国内市场的扩大;(2)他们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供应市场,因此他们从事的是商品生产;(3)这种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的资本。

上述三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要素。

新兴的商人和资产阶级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也成为探索到东方的新航路的重要动力,并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第三,要说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它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它从工人身上榨取利润,积累资本,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四,翠玉初中生来讲,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是个非常难于理解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工业,只是到后来才使农业从属于自己”,“最先受资本家支配的是手艺人和手工业者”。

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知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出现在工业之中,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后才发展到农业,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掌握。

徐: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战后,资本主义大力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形成了完备的福利保障体系,一些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表现。

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从救济福利发展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且得到立法保护;第二,种类多,覆盖面广;第三,面向社会下层。

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福利制度也存在的问题:一些国家福利“过度”,高福利、高补贴的社会保障
措施使劳动者滋长依赖情绪,大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削弱社会创新能力。

一些国家福利开支过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包括公共教育开支),有的已占本国政府总开支的1/2至2/3,约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

这势必加重财政负担,形成严重的财政赤字,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们还要认识到,福利制度属于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

社会福利并不是什么无偿收入或“额外”收入,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同工资的增长一样,被限制在必须保证而不能损害资本积累的范围之内,并依据其需要而变动。

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它只是
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
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

闫:两位老师为我们解决了新出现的问题,那么,刚才徐老师说过《课标》的第三个变化是课程内容要求的变化,怎么理解?
徐:实际上就是一些内容没有调整,但教学要求在变化。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如实验稿课标对西欧城市的要求是“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而修订后课标则是这样要求的:“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课标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教学要
求。

要求“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那么,究竟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哪些历史意义?修订后的课标要求更加明确,是要“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要求比较具体,指向更加明确。

还有,关于古代希腊的要求以前是:“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式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而修订后课标的规定是:“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

城邦制度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表现,雅典民主政治史城邦政治一种形式。

课标修订时显然关注到这一点,要求更加规范。

闫:确实是这样。

如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内容,要求是:“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非常具体和清晰。

新课标的变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同一个学习内容,修订后课标的要求在减少,要求也在降低。

李:是的,例如关于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这一内容,实验稿课标规定:“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运动”。

可以说要求比较多。

而新课标的规定是:“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因为东欧国家的改革与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有密切关系,所以新课标提出要“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而对于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则减少要求,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即可,不仅仅是内容减少,而且要求也在降低。

这些变化,也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尤其是“推广”二字表示着不同的涵义,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实际上是苏联方面的意愿。

闫:前面徐老师、李老师分别对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徐老师能不能将世界史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总结一下修订后《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徐:总的来讲,我感觉世界史课程内容,呈现了以下五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维来编排学习内容
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维来编排学习内容,既突出了历史学科“时序发展”的特性,形成清晰历史脉络,又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文明的发展状况,体会文明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如世界古代史选取的基本上每一种文明、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知识点,如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佛教、雅典民主、罗马城邦、建筑艺术、公历、法兰克王国、基督教、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牛津大学、《查士丁尼法典》、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等。

这些学习要点联系起来,架构起世界古代各文明发展的进程和脉络。

第二,精选学习内容,更好的实现历史学习目的
无论是世界古代史,还是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标在选择知识点的时候,往往关注和选择最能代表各个时期、不同地区文明的知识内容,关注和选择与今天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看世界史课程内容,基本上体现了这样的“精选”原则:
一、精选历史中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精选历史中最有特色、最有特点的学习内容,力求站在整体世界的角度,注意人类主要文明重要特征及其相互影响。

三、精选那些对今天世界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内容,精选对理解现实问题有所启示的史实作为学习内容,实现历史和现实的对话。

四、精选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历史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年的知识作为学习内容。

通过精选,删除过难、过偏的知识点,也有利于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三、体现时代性,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效对话
英国学者卡尔讲过:“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意大利学者克罗
齐也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实际都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功能。

我们看义务教育阶段世界历史内容,很多内容与时代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例
如世界古代史,关注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关注与今天世界有紧密关系的内容。

世界近代史,关注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现代史增加了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世界贸易组织等,这些与今天时代有密切关系。

第四、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古代史内容无论从时间抑还是空间,距离初中学生现实生活都很远,是学
生比较陌生的内容,因此世界古代史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注意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视基础历史知识,减少艰深的历史学科概念,对于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加以删除,做到深入浅出。

新课标注重通过故事、传说、谚语,各种直观资料(建筑物、纪念碑、雕像)、史料、地图等历史叙述来理解本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注重拓宽课程资源的范围。

第五、遵循开放性原则
对于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学习重点只做宏观要求,为教材编写和教学留下一定的空间。

世界通史内容以人类文明的产生为起点,表述精简,更多地以以点带面为主,
更多地以“通过……了解……”为呈现形式,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全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

这些特点增加了授课教师的难度,授课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基本史实背后蕴涵的意义,才能把课上好。

同时,也为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进行富有个性的“二次创作”。

二、世界史总体结构特点
(一)世界古代史知识结构
闫:刚才两位老师分析了课标的一些变化,关注这些变化,对把握教学方向、落实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

下来我们看一下世界史内容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线索。

我们还是先请徐老师谈谈世界古代史知识的总体结构。

徐:世界古代史的时限是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开始,一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
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

闫:在史学界,往往把世界古代史划分为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

徐:是的,世界上古史主要是指人类早期文明历史,主要是指兴起于北非尼罗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

《课标》共6个学习要点。

世界中古史主要是指从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欧亚文明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

《课标》共8个学习要点。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等级色彩的封建制度。

这个时期亚洲国家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公元7世纪,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通过改革,社会全面发展。

而西亚地区,形成了与东亚文明截然不同的、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在保存、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看,呈现了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世界各文明发展进程并非一个模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

第二,古代世界处于最初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各种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

后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各文明以多种方式从封闭走向交流,并逐渐扩散自身的影响,孕育了近代世界文明交融的萌芽。

(二)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
闫:徐老师谈到世界古代史的起讫和总体的线索,非常清楚。

那么,请李老师谈谈对世界近代史的总体结构分析.
李: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

世界近代史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产生、确立、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也是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历史。

因此,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发展线索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产生并向北美、日本等国家发展的历史;另一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西欧各国通过开辟新航路和血腥的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最终形成了世界市场,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形成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整体,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可以将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4世纪至17世纪为第一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为第二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